- 相關推薦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原文閱讀和賞析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詩是一首投贈之作,通過描述面臨煙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無舟的感嘆以及臨淵而羨魚的情懷而曲折地表達了詩人希望張九齡予以援引之意。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原文閱讀和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全詩】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注釋】
平:平闊。涵虛:包容天地,這里指湖水澄清空明。混:混合。太清: 指天空。氣:水汽。蒸:蒸騰。云夢澤:水澤名,一在長江之南,為夢澤, 一在長江之北,為云澤,后淤積為陸地。波:波濤,波浪。撼:搖動。岳陽 樓:在今湖南岳陽,為古岳陽城西門城樓,瀕臨洞庭湖。濟:渡。舟楫 (jí):泛指船只。楫,船槳。端居:安居,閑居。恥:慚愧。圣明:圣明的朝 代。垂釣者:釣魚的人。喻指張丞相。徒有:空有。羨魚情:想要做官的 愿望。《淮南子·說林訓》:“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全鑒賞詩】
〔太清〕指天空。〔云夢澤〕古代“云”、“夢”本是二澤,在湖北省大江南北,江南為夢,江北為云,后大部淤成陸地,便并稱云夢澤。宋范致明《岳陽風土記》中說:“孟浩然洞庭詩有‘波撼岳陽城’,蓋城據湖東北,湖面百里,常多西南風,夏秋水漲,濤聲喧如萬鼓,晝夜不息。”
唐玄宗開元21年,張九齡為相,孟浩然與他多有交往。這首詩意在通過張九齡而被引薦,但卻毫無趨炎附勢,阿諛權貴的媚態。詩人十分巧妙地運用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寫了面對煙波浩渺的洞庭湖而生的感慨。曲折含蓄而又極有分寸地表達了干祿求仕之意。
開頭四句,詩人似乎是在極為客觀地描繪洞庭湖的自然景色:八月的洞庭湖波翻浪涌,水與岸齊。極目望去,水天相接,上下一色。洞庭湖浩渺的煙波籠罩了整個云夢大澤,而它的波濤卻時時震撼著岳陽城。但是,在這奔騰不息的怒潮,在這遼闊曠遠、煙水茫茫的自然景觀背后,我們又似乎分明可以看見詩人胸中的波瀾,聽到心靈深處的嘆息。人生多艱,前途茫茫,詩人那建功立業,施展抱負的理想豈非也象隱藏在煙水迷茫中的地平線,渺不可尋。因此,詩人在對洞庭湖的描寫中巧妙地傾注了自己強烈的主觀感受。或者說這是詩人在特定的心境下,特定的氛圍中,對洞庭湖的特殊觀照。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曾經描繪過洞庭湖兩種迥然不同的景色。他認為兩種不同的景色會給“遷客騷人”帶來截然相反的悲喜之情。其實,一個人在心情不同的時候,他眼前的景色也會因之而改觀。當然,孟浩然所寫的洞庭湖沒有范仲淹所寫的“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的蕭然悲感;也沒有范仲淹所寫的“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的喜氣洋洋。孟浩然抓住的是洞庭湖的“廣”及“大”,煙水茫茫及波涌浪翻。這與孟浩然當時不甘寂寞,心存進仕,而又無途可通的心境是吻合的。因此,下面四句就將這層意思直言不諱的表述出來。
要渡過洞庭湖到達彼岸,可惜沒有舟楫;隱居閑處,又覺于心不甘,有負圣明之世。“臨河而羨魚,不若歸家織網。”唯一的辦法是什么呢?詩人沒有回答,結論卻在不言自明之中。恐怕張九齡讀了這首詩,也不好意思回避甘當舟楫的重任,負起引薦保舉的使命吧。
詩貴含蓄。求薦則更貴委婉。太露太直則顯出淺薄的急功近利的俗態。詩人要保持他的人格,想不失清高風度,意思又不能不挑明,于是他只得苦心孤詣的借洞庭湖來傳情了。就詩而論當然是寫得很高明的。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于公元733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當時孟浩然西游長安,張九齡任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維為忘年之交。后張九齡拜中書令,孟浩然寫了這首詩贈給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九齡的引薦。
作者介紹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后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余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原文閱讀和賞析】相關文章: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原文的閱讀及賞析02-13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原文賞析05-22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的原文、翻譯及賞析02-10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原文賞析(必備)07-07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賞析04-06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原文賞析(精選7篇)07-07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原詩及賞析07-06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原文賞析(通用7篇)07-07
挽文丞相原文及賞析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