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江雪》全詩及賞析
賞析,是一個漢語詞匯,意思是欣賞并分析(詩文等),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江雪》全詩及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出處】
唐·柳宗元《江雪》。
【意思】
座座高山、千峰萬壑,何處有鳥兒的蹤影——你這生命的精靈?條條山道、千路萬徑,哪兒有人的影蹤
注詞釋義
絕:絕滅,消失。
徑:小路。
蹤:指腳印。
孤舟:孤單的一條小船。
蓑笠:用草編成的雨衣和帽子。
譯文
千山寂靜鳥兒都飛走不見了,萬條小路上已經人跡杳渺。小船上漁翁穿戴蓑衣斗笠,獨自一人冒寒在江上垂釣。
【全詩賞析1】
讀這首詩時,不要忘記它始終描寫的是雪中的景象。紛紛揚揚的大雪使千山萬嶺上的禽鳥不敢出飛,密密匝匝的雪花斷絕了阡陌道路上的人跡。在這白茫茫一片的天地間,唯有一個人披蓑戴笠,孤舟獨釣。蓑笠翁,夫子自道也。雪中垂釣顯然是一個主動的行為。為什么要這樣呢?就因為此時鳥不飛人不行,要此獨卓也!此詩大約作于謫居永州期間,不平之氣從柳宗元此時的許多詩作中透露出來。這一蓑笠翁的形象不單是政治層面上反抗者的形象,而是有更深層的象征。不管人生如何坎坷,都要我行我素。作者不以不為世人理解為憾,反以清高孤傲為榮。整首詩貫穿的就是孤舟獨釣的精神。當然這條精神之路是寒冷的,作者只有在世人的冷眼中踽踽獨行。為什么要走下去呢?僅僅是為了反抗嗎?他是否在這條道路上尋得了什么——也許那里有一個冰清玉潔的世界吧?有人說這首詩的境界未免孤寂,我認為“獨釣寒江雪”落腳在一個“雪”字上,漫天飛舞的大雪急急奔向江水,接著化為烏有,這是一個擾人的動態景象,處身于這樣的環境中,心是難以寂靜的,也許在蓑笠翁孤寒外表的掩蓋下,正有一顆不平靜的心在顫動。
【全詩賞析2】
此待作于永州,為唐人五絕名篇。詩中描繪了一幅寒江獨釣圖。前二句是背景、遠景,是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雪景。這空曠的世界圖景隱含著雙重意蘊,一是象征政治氣候的嚴寒,以襯托后二句表現的對這種嚴寒的無所謂;一是隱含封建士大夫的某種人生觀念,也就是《紅樓夢》十二支曲尤其是《尾聲·飛鳥各投林》所表現的看破紅塵的觀念,實際上也就是對現實的一種否定,所以這兩句也就成為對人生徹悟的禪境。
后二句是近景、特寫,是處于前述畫面中心的人物。這人以漁翁形象出現,為蓑衣箬笠覆蓋,端坐船頭,儼若禪定。他坐在冰天雪地中而不為冰雪所動,他在垂釣而心不在魚——與其說在釣魚不如說在釣雪。這是一個象征,不為險惡嚴寒所動的獨立不遷的精神境界的象征。
通過“孤”、“獨”與“千山”、“萬徑”的對比,嚴寒與不畏嚴寒的對比,詩人贊美了“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精神,成功地表現了一種人格美。前人認為詩中漁翁乃詩人“
托此自高”(唐汝詢),十分中肯。此詩與李白《獨坐敬亭山》在精神風貌相仿佛,而造境則戛戛獨造。
寫作手法
藝術表現上,除虛實相生、動靜相成外,該詩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用仄韻。五絕是絕句中最玲瓏剔透的小品,用仄韻是罕見的,也最難寫出神韻,因為仄韻字,容易造成逼仄壓抑的心理反應,不利于詩境的開拓。而此詩卻用仄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絕”“滅”“雪”因為逼仄造成的冷峻刻削之感,正好與雪境的氛圍相合,體現出柳詩峭拔的骨力與清冷色調緊相揉合的特色,比較典型地代表了柳詩的基本風格。
這首詩的結構安排至為精巧。詩題是“江雪”。但是作者入筆并不點題,他先寫千山萬徑之靜謐凄寂。棲鳥不飛,行人絕跡。然后筆鋒一轉,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綸而釣的蓑翁形象。一直到結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題。讀至結處,倒頭再讀全篇。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油然生出。
意境賞析
說實話,這首詩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非常熟悉的,就收集在我們小學的語文課本里。當然作為小學生學習這首詩的時候,老師們只能簡單地從字面意思作講解。我的兒子也上小學了,他所學習的書里很自然地將這首詩歌釋為:山上的鳥全部飛走了,所有的路上都已經沒有人行走。一個老頭頭戴斗笠,身批蓑衣,坐在小船上,在飄滿雪花的江面上垂釣。對小學生而言,這種純字面的解釋本身沒有錯,但實際上已經完全游離了詩的本身意境。
我一直認為,這首詩意境清寒高潔,孤傲絕俗,堪稱中國古典詩詞意境之典范。全文繆繆二十字,但每一個字都用得恰到好處,一個千山,一個萬徑,一個鳥飛絕,一個人蹤滅,把一個寒冷孤獨的環境和氛圍表現得淋漓盡致。突然話鋒一轉,在這樣一個寒冷孤獨的環境和氛圍中,江面是有一只小船,一個老頭頭戴斗笠,身批蓑衣,坐在小船上,在飄滿雪花的江面上安靜地釣魚。一個孤,一個獨,一個蓑笠翁,一個寒江雪,相互映襯,白皚皚,冷清清幽冷孤寒之感由然而生。這是一幅江天雪景圖。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飛鳥絕跡,人蹤湮沒。遐景蒼茫,邇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調凄寂。
如果我們閉上眼睛,展開想象的翅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首詩有雙重意境:一是詩歌本身所描繪的寒冷孤獨的意境和老翁江面垂釣相互映襯而顯現出的一幅極具情趣和生機的孤翁寒天垂釣圖;二是作者心中的意境,也即是作者寫作此詩時想要表達的內心情感,那是一種宏大的孤獨的但又是無比崇高的內心情感,這是一種超凡脫俗的人生境界,這種人生境界超越了物質,超越了詩中的意象,甚至超越了生命的本身,這種情感只有用我們的安靜的心才能體會。
作者背景
柳宗元(773—819),唐代詩人。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參加永貞變法,失敗后屢被流放,最終在柳州刺史任上去世,后世又稱“柳柳州”。他是著名的散文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也寫得很好,古詩和韋應物齊名,世稱“韋柳”。
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杰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后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并稱“韓柳”。在中國文化史上,其詩、文成就均極為杰出,可謂一時難分軒輊。
【《江雪》全詩及賞析】相關文章:
《暮江吟》的全詩賞析09-28
《江村》全詩譯文及賞析02-24
南朝陳詩人江總《長安九日詩》全詩賞析07-04
白居易《夜雪》閱讀答案及全詩賞析06-14
全詩譯文與賞析12-11
早秋全詩賞析11-25
烏衣巷全詩及賞析11-02
《國殤》全詩賞析10-28
《月夜》全詩及賞析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