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赴臺灣旅游業考察報告范文
我局隨云南省旅游協會景區分會的考察團赴臺灣進行了考察交流,有機會考察了臺灣旅游業的發展現狀,加強了對臺灣的認識和了解,學習了臺灣旅游業發展中的成功經驗,現將考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臺灣旅游業發展概況
臺灣的旅游業是從1956年起開始有計劃地發展起來的。據可查資料,從1961到2006年45年間,臺灣入境游客增長了83倍(“境”特指關境,下同)。但是,臺灣基本上屬于客源輸出地,出境旅客多于入境旅客,觀光收益逆差較大。例如,2006年臺灣共接待入境旅游者352萬人次,其中外國游客286萬,華僑游客66萬,其中日本為臺灣的主要客源市場,年接待日本游客約120萬人次。但是2006年臺灣的國民出境旅游人次則為715萬人次,入境旅游人次和出境旅游人次比例約為3:7。總體而言,臺灣入境旅游業落后于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近年來由于經濟出現衰退,臺灣當局注意力正從加工制造業逐漸轉移到旅游業上來。目前正實施“二十一世紀發展觀光新戰略”,力圖打造“觀光之島”,爭取一躍成為亞洲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
二、旅游資源開發
臺灣的旅游資源十分豐富,自然旅游資源特色突出,擁有火山、地熱、海岸、濕地、高山、峽谷、湖泊、森林等復雜奇特的地貌景觀;從海平面到3500米海拔的垂直氣候,造就了從熱帶風光到高原雪山豐富的景觀類型和種類繁多的動植物,使得臺灣的旅游景點景區星羅棋布,全島觀光游憩區共計279處,較具代表性的有100處左右。這些景點景區的經營管理因行政體制隸屬不同,分為“國家”風景區(12 處)“國家”公園(6處)、“國家”森林游樂園(16處)、“國家”農場、自然保留區和保護區以及縣、市級風景區等。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山、陽明山、太魯閣、墾丁、東部海岸等處景區的開發已具有世界級水平。
隨著現代旅游業的發展,傳統的自然風景區已經無法滿足需求,許多主題公園如海生博物館和眾多的休閑農場相繼被開發出來。臺灣還日漸重視對人文旅游資源如文物古跡、建筑、民間藝術、民俗風土、特色美食等的開發,使其與自然景觀融合一起,充分體現歷史價值和人文特色。此外,旅游資源的開發范疇不斷向都市景觀、工農業生產景觀、科技園區、博物館、展覽館等延伸,極大地豐富了旅游的內容。
臺灣在開發旅游資源的同時,較為重視旅游資源的保護和持續發展問題,有效整合公、私部門的旅游投資計劃,公私并進,鼓勵民間資本發展旅游業。中長期貸款與投資由當局和公營機構執行,較短期投資則多鼓勵私人投資,由旅游管理部門給予輔導。開發原住民部落資源,輔導原住民就業,帶動地方鹽田、養殖產業轉型發展產業觀光及生態觀光,創造就業機會,促進地方經濟繁榮。
臺灣公共交通設施較為發達,島內密布的高速公路網和高速鐵路將整個臺灣打造成“一日生活圈”。針對旅游者的需要,整合了臺灣現有各地客運公司,仿效日本「哈都巴士」系統,建立以機場、主要鐵路車站為起點,連接至主要旅游地區之觀光旅游巴士系統以串接全島鐵路及航空運輸系統。與觀光巴士配合建構全島觀光交通服務網,提升使用大眾運輸工具游客的旅游便利性及質量。同時,按照以“人”為核心的基本理念,建設以休閑自行車道系統,建成串聯各各縣市休閑運動設施及主要旅游景點以及休閑區域的「綠廊」,銜接環島及區域路網,形成完善的綠色休閑觀光路網。其次、整合國家森林游樂區、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等游憩點之步道建構適合生態休閑游憩的步道系統,兼顧當地居民經濟與生活,并結合周邊山村小區之民宿及生態導覽系統,發展以體驗自然野趣及山村文化為主之森林生態旅游。
三、旅游市場
臺灣經濟和教育基礎較大陸要好。經濟水平發展較均衡,城鄉差異不大,社會保障體系較為完備,國民收入水平較高,為國民的出境旅游奠定了資金基礎,加之休假制度較為完善也為出游提供了時間上的保證,每年臺灣民眾出境率超過20%,平均每人出境次數0.4次左右、停留天數約10天。因此,臺灣的出境旅游市場巨大。2006年臺灣出境旅游人數達867萬人次,其中前往亞洲的占84%,前往美洲的占 8%,前往大洋洲的占4%,前往歐洲的占3%,其他占1%。其中,在前往亞洲的約725萬旅游者中,有58%計423萬游客是前往港澳地區或通過港澳地區前往中國大陸。因此,臺灣對于大陸來說是一個每年至少200-300萬人次的入境旅游市場。而2006年我市接待臺灣游客近20萬人次,相比之下仍有較大市場開拓潛力。
臺灣的旅游行業發展水平相對高一些,從業人員素質較好,待遇和各行各業的大體水平一致,導游享有帶團補貼和基本工資,購物回扣不是導游收入的唯一來源;臺灣景區景點門票價格普遍較低,主要是作為公共設施或科普教育基地體現;餐飲小吃,品種豐富、獨具特色、口味尚佳,吸引了島內外大量游客;旅游車輛寬敞舒適,符合旅游觀光的使用需求,司機姓名和投訴電話均標注在車倆后部顯著位置,方便游客進行監督和投訴。商務團標準高,游覽時間充裕,屬高質量團,但當地旅行社也接待一定數量的非正規渠道經第三地前往臺灣的大陸旅游團,存在零負團費現象,質量低劣,有損寶島形象。與亞洲主要旅游目的地如香港、泰國、新加坡、韓國、印度尼西亞等相比,到訪臺灣的國際旅客數明顯偏少。例如與香港比較,臺灣的面積與人口遠多于香港,旅游資源的種類和數量也毫不遜色,但赴臺灣的游客僅相當于香港的20%。臺灣的大多數從業者迫切希望盡快開放兩岸觀光,吸引更多的大陸游客去臺旅游。
四、對XX市旅游業發展的幾點啟示和建議
綜觀臺灣旅游業發展的歷程,有一些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一是開發特色旅游和精品旅游,豐富旅游產品結構。臺灣根據自身條件和優勢,有針對性的開發旅游產品。如:銀發族之旅、青年旅游。高爾夫球之旅、自駕旅游、小火車懷舊之旅、花卉生態農特產之旅、原住民傳統祭典之旅、溫泉之旅、潛水之旅等主題旅游,提高旅游的品位。其次通過不斷創新,開發工業旅游、農業旅游等新型旅游產品,以適應市場需求多元化、個性化的趨勢,旅游產品的種類豐富,結構合理。XX市的旅游資源與臺灣具有很多相似之處,如溫泉、高爾夫都是臺灣游客喜愛的旅游項目,臺灣游客對昆明的氣候和自然環境都比較適應,很愿意在昆明停留較長時間,因此豐富我們的產品類型,開發合適的休閑度假產品是進一步挖掘臺灣旅游市場潛力的重要手段。
二是大力開展宣傳促銷。臺灣當局較重視對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宣傳和品牌打造,各旅游企業則密切配合,形成高效率的旅游營銷網絡。促銷手段也較為多樣化,如邀請臺灣著名演藝明星拍攝旅游宣傳片或擔任旅游形象代言,利用明星的國際影響力開拓重點客源市場;在機場、車站設置統一識別標志的旅游服務中心,向旅客推介旅游線路、景點;利用國際互聯網開展旅游宣傳和電子商務。相比之下,昆明目前的旅游宣傳促銷還局限于傳統宣傳方式,旅游服務中心的建設和網絡宣傳、電子商務的推廣都還存在較大差距,目前XX市已經開始著手籌備旅游服務中心和旅游信息網站的建設,臺灣目前的成功經驗將對我市產生重要的借鑒作用。
三是臺灣對發展休閑農業極為重視,在農委會下設立休閑農業管理、輔導處和推廣科,各縣市也相應設立休閑農業管理、輔導機構,臺灣從上到下形成了觀光休閑農業的管理和輔導體系。政府主要負責制定政策法規,編制和審批規劃,安排資金補助和貸款,支持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信息咨詢,制定評價標準,定期檢查和評估,加強與旅游部門聯系。雖然臺灣的休閑農業園區已達1102家,但經過農委會籌建的只有206家。農委會與休閑農業學會合作推動了園區和農業旅游景點的檢查評證,并頒發認證標志。臺灣休閑農業園區檢查評證分別以核心特色、園區規劃、創意運用、解說與營銷、組織與人力管理、環境與景觀管理、小區參與、觀光資源等八項進行評證。而在我市農業旅游點的空間布局主要為“城市郊區型”“景區邊緣型”,呈現出“遍地開花型”,其主要弊端表現在:自發建設多;掛個牌子就采摘;各自為政,缺乏系統管理;發展特點不突出,缺乏宏觀系統的規劃等。在加強園區建設的規劃和檢查評證工作中我們可充分借鑒臺灣發展休閑農業中的經驗,使我市農業旅游景點和農業園區建設步入正軌。
四是由于臺灣當局未全面開放大陸人士赴臺旅游,兩岸間也尚未實現直接通航,所以目前呈現的是游客單向旅游的特征。但是應該看到,全面開放大陸人士赴臺旅游和兩岸直航是大勢所趨。我在島內考察時深刻的體會到臺灣旅游業者對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游有著迫切期待,大陸和臺灣旅游的合作前景十分廣闊,他們正在積極呼吁臺灣當局早日開放大陸居民臺灣游,旅游活動加強了兩岸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力的促進了祖國統一大業的早日實現。
【赴臺灣旅游業考察報告】相關文章:
貴州省旅游業發展考察報告10-27
赴臺灣交流學結08-03
小學考察報告09-29
專業考察報告10-02
德國考察報告09-30
考察報告范文08-03
野外考察報告08-03
園長考察報告11-06
車間考察報告11-07
單位考察報告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