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桂林山水》句段賞析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段落了吧,段落是文章中最基本的單位。內容上它具有一個相對完整的意思;在文章中,段具有換行的標,段是由句子或句群組成的,還苦于找不到好的段落?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桂林山水》句段賞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1、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第一。這句話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名列天下第一。這是清朝詩人全武祥贊美桂林山水的詩句,一百多年來廣為傳誦。作者在這里借用久經(jīng)傳頌的佳句,總寫一筆,深情贊美了桂林山水無與倫比的秀美。
2、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這是一個排比句,中間有兩個分號,把這個長句子分成了三個分句,一個分句表達一個特點,而且每一個分句的后半部分,都具體地、形象地說明了前半部分的內容。“真”是的確的意思。“真靜啊”、“真清啊”、“真綠啊”,表達了對漓江水靜、清、綠的贊嘆:“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這樣就具體描寫出了漓江水靜、清、綠的樣子。
3、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tài)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
這是個長句子,中間有兩個分號,講了桂林的山的三個特點:奇、秀、險。它的“奇”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是“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一般的山脈都是從地面逐漸高上去,而且連綿不斷,但桂林的山卻一座座互不相連,都是平地崛起。
二是“奇峰羅列,形態(tài)萬千”。桂林山的“秀”表現(xiàn)在山上郁郁蔥蔥,色彩明麗。因為桂林濕潤溫暖,植被繁茂,所以山顯得特別青翠。桂林山的“險”表現(xiàn)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這些聳立的高峰和重重疊疊的怪石,“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這是通過人的感覺突出了桂林山的“險”。
4、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小船在碧綠的江面上行駛,人仿佛置身在畫卷中游玩、觀賞。
桂林山水
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我們乘著木船蕩漾在漓江上,來觀賞桂林的山水。
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觀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船槳激起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后移。
我攀登過峰巒雄偉的泰山,游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tài)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
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霧迷蒙,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創(chuàng)作背景
此文寫于1962年5月,節(jié)選自作者的散文《漓江春雨》,文題是課本編者所加。
桂林,位于廣西東北部,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構成了別具一格的桂林山水,其一向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譽。此文即是作者與友人慕名而游之后寫的游記散文。
賞析
《桂林山水》系游記散文中上佳之作。此文描寫的景色個性特征鮮明,靜態(tài)美如一幅水墨畫,動態(tài)美令讀者似隨作者信舟漓江,節(jié)奏美似一部優(yōu)美的交響曲,令人心曠神怡。
海是波瀾壯闊,西湖是水平如鏡,而漓江的水則柔情刻骨靜、清、綠;泰山是峰巒雄偉,香山是紅葉似火,而桂林的山則豪氣沖天——奇、秀、險。作者通過與其它景物的對比,把桂林山水的個性特征生動鮮明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令人浮想聯(lián)翩、讓人盡情感受它的美輪美奐。
同時,此文的藝術特色還表現(xiàn)為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層次清晰,語句協(xié)調。主要表現(xiàn)在整句和散句的結合上所顯示出來的語言的外在美,出現(xiàn)了不少排迭和對偶的句式,即整句。比如作品的第二段開頭寫著,“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欣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然后用“卻從沒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一轉,對前面兩個肯定的句式加以否定,從而突出了作者所要歌頌的漓江的水,即“桂林山水”的一個組成部分,并且轉入正題。接著,第三段的開頭也以同樣的結構寫著,“我攀登過峰巒雄偉的泰山,游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然后又用“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一轉,對前面兩個肯定的句式加以否定,從而突出了作者所要歌頌的“桂林山水”的別一個組成部分即桂林的山,并且用了多個比喻加以歌頌。第二、三兩個句段之間的結構也與之類似。文章末尾一段,“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于此,山與水,水與山形成了回環(huán);并在這回環(huán)的句子里,加上了“空中云霧迷蒙,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的排迭渲染,更加點綴了桂林山水”的美所以,課文的結尾寫著:“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這就不但與作品首段“我們乘著木船,蕩舟江,來觀賞桂林的山水”遙相呼應,還有畫龍點晴之妙了。
第二,形象生動,引人入勝。與外在美的對立一面便是內情美、意境美。作者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一個“甲”字,展開想象,運用對比和比喻的方法,繪形繪色地將人們引入了桂林山水的勝境中去。比如作品以“波瀾壯闊的大海”和“水平如鏡的西湖”作陪襯,突出了人們“從沒看見過”的這樣奇異的水,即漓江的水。為了進一步增強人們從比較中獲得更加深刻的印象,就用了比喻的手法來作具體的說明。寫水綠,綠得仿佛“一塊無暇的翡翠”;寫山奇,奇得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tài)萬千;寫山秀,秀得“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作者是“乘著木船,蕩舟漓江”來觀賞桂林山水的。即使漓江的水靜得出奇、清得見底,作者還是能夠在船槳“激起”的微波上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后移”。如此靜態(tài)之中,就有了一幅動態(tài)的畫面。再加上“空中云霧迷蒙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就像是讓你感到“走進”了這連綿不斷的畫卷。“乘著”、“激起”、“感覺”、“走進”,便成了全文的主線。
作者簡介
陳淼(1927—1981年),遼寧大連人。中共黨員。1949年畢業(yè)于華北聯(lián)大文藝學院文學系研究生部。歷任全國文協(xié)創(chuàng)作員,中央文學研究所教務所秘書,研究員。中國作協(xié)秘書室主任,鞍鋼黨委組織部副部長,鞍山市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作協(xié)遼寧分會專業(yè)作家。1950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著有散文集《早晨集》《春雨集》,中篇小說《勞動姻緣》,短篇小說集《煉鋼工人》《紅榜的故事》等。
【《桂林山水》句段賞析】相關文章:
《窮人》句段賞析10-24
《大堰河──我的保姆》句段賞析09-12
好句好段加賞析22句09-25
朱自清背影好段賞析10-25
高爾基《童年》好段賞析08-04
描寫動物的好段賞析11-25
好句好段加賞析02-27
龍應臺目送好段賞析07-25
有關桂林山水的介紹作文賞析11-24
美文美段摘抄及賞析|美文摘抄好段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