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嶠《風》譯文及賞析
賞析意思是欣賞并分析(詩文等),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李嶠《風》譯文及賞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風》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注釋】
①解落:解散,散落。《淮南子·時則訓》:“季夏行春令,則谷實解落。”
②解:分解。
③二月:春季的第一個月。農歷二月,指春天。
④三秋:農歷九月,指秋天。
⑤過:經過。
⑥斜:傾斜。
【譯文】
能吹落秋天的落葉,能催開春天的鮮花。刮過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傾斜。
【解析】
這是一首描寫風的小詩,它是從動態上對風的一種詮釋和理解。風無形,空氣流動形成風。但它又是有形的,一陣微風掠過,小草含笑向人們點頭,花兒在風中搖曳著,變著法兒撒歡兒,炊煙隨著風的節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纖細的柳枝輕拂著樹下游人的臉龐。
風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當它歡欣的時候,往往伴著細雨洋洋灑灑飄落,春天來臨的時候,風過千山秀、二月春風似剪刀,春風拂拂,像“飛天”的裙裾在梳理著,春風吹醒冬眠的柳絳,春風送來翩飛的燕子,春風吹綠了千溝萬壑,春風搖醒了小草的青春,也在人們心中播下了盎然的春意。
當它發怒的時候,過江卷起漫天狂瀾,有蘇軾的'《赤壁懷古》來證明:亂石穹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它引發海嘯,將參天大樹連根撥起,用掌擊碎轎車甩向路溝,用衣袖揮斷成片樹木,狂笑著,輕蔑地看著對它束手無策的人們,規自己為一列戓車,而丐上萬物如螳臂。
當它悲哀的時候,會發出嗚嗚咽咽的聲音,似在訴說心中的悲怨與委屈,似小孩在哭泣,聽之也不得不為之動容。
風是神奇的,風是千變萬化的,風是柔弱的,風又是強悍的。敏感的風,多情的風,凄婉的風,千姿百態的風,你是人類的朋友,卻也給人類帶來無盡的災難,風,你讓人不得不愛,同時也讓人懼之三分。
創作背景
唐代李嶠、蘇味道、杜審言三人一起在春天游瀘峰山。山上景色秀美,一片蔥郁。等及峰頂之時,一陣清風吹來,李嶠詩興大發,隨口吟出了這首詩。
作品鑒賞
前兩句就“風”的季節功能而言:秋風能令萬木凋零;春風卻又能教百花綻放。后兩句則就“風”所到之處,呈不同景象來描寫:風過江上時,則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時,只見竹竿一起傾斜。四句兩兩成偶,以“三”、“二”、“千”、“萬”數字對舉排列見巧。
這首詩的妙處在于寫風,全詩除詩名外,卻不見風字。每一句都表達了風的作用,如果將四句詩連續起來,反映了世問的歡樂和悲傷,表達了“世風”和“人風”,風是善變的,有柔弱,又有彪悍,風是多情的,姿態豐盈,萬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詩,以動態的描述詮釋了風的性格。
作者簡介
李嶠(qiáo)(644—713),唐代詩人。字巨山,贊皇縣(今屬河北)人。李嶠是隋內史侍郎李元操曾孫,少有才志,20歲舉進士。初為安定縣尉,累遷給事中、吏部尚書、中書令。剛直廉正,因觸忤武后,貶為潤州司馬。后召為鳳閣舍人。一生崇尚節儉,反對鋪張。曾反對武則天在洛陽白司馬坂建造大佛像,但未被采納。在文學上造詣很深,詩文為當時人所稱道,前與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相接,中與崔融、蘇味道齊名,和蘇味道、崔融、杜審言合稱“文章四友”,后被尊為“文章宿老”。也是武則天至唐中宗時期最著名的御用文人,其詩多為詠風頌物之作,詞新典麗,而內容較為貧乏。有集五十卷,已散失,明人輯有《李嶠集》,《全唐詩》中有其作五卷。
【李嶠《風》譯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李嶠《風》全詩賞析08-26
風譯文及賞析02-19
《風》譯文及賞析04-14
李嶠《汾陰行》原文及賞析06-25
汾陰行_李嶠的詩原文賞析08-04
《國風邶風燕燕》譯文及賞析03-08
送梓州李使君譯文及賞析07-01
李益《從軍北征》譯文及賞析08-21
《明史李震傳》的原文及譯文賞析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