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視劇《十送紅軍》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十送紅軍》觀后感(通用5篇)
當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后感吧。你想知道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十送紅軍》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十送紅軍》觀后感 1
近年來,我國影視劇中描寫革命歷史見長又好看的并不多,倒是一些所謂的抗日雷劇充斥熒屏,被我們稱道的只有幾部,譬如《亮劍》,譬如《長征》。好的影視劇看了還想看,因為它的思想水平,因為它的精神追求,因為它的藝術價值,還因為它的刻骨銘心的動人情節,深深地打動了我們。最近的一部叫做《十送紅軍》的電視劇,非常吸引人。劇中的一個個來自底層的紅軍戰士的革命故事,以連環相扣的藝術形式,真實地展現在我們面前,使我們看到了電視劇本是把這些紅軍戰士作為主角來描寫的,并加以濃墨重彩的刻畫,極力展現他們的忠誠、堅韌、勇敢、頑強、犧牲精神,譜寫了一曲曲革命英雄主義的贊歌。
《十送紅軍》將作為紅軍戰士個體的具體經歷與長征這一宏觀歷史事件相結合,將微觀的人性表達和一代人的理想信仰相映照,使得這部描繪長征途中小人物的作品,獲得了史詩般的品格。長征是人類歷史上一座豐碑,長征拯救了紅軍,也拯救了中國革命。紅軍在長征途中創造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傳奇,在數百倍于紅軍的強敵面前,弱小的紅軍開始了從紅色根據地突圍出發,經歷了告別瑞金、湘江血戰、遵義會議、四渡赤水、飛奪瀘定、翻越雪山、穿行草地、吳起會師等重大事件,無數次的戰斗,無數次的生死,無數次的危難,無數次的穿越,在這條用鮮血鋪就的道路上,紅軍戰士的無畏無懼,浴血奮斗,在灑滿鮮血的大道上開滿了異樣的鮮花,這鮮花就是普通紅軍戰士的一曲曲英雄贊歌。《十送紅軍》用連環相扣的敘述手法,通過十個故事,塑造出敢死隊員、神槍手、政工干部、炊事班老兵、戰斗模范、文藝女兵、衛生員、甚至于天生殘疾的傻子士兵等人物形象,展現英雄群像,彰顯出個體生命的本相質感,給革命英雄主義一種別樣的解讀。
紅軍老爹鐘石發要從四個當紅軍的兒子中留下一個到相對安全的中央縱隊去,結果四個兒子都選擇了赴死與強敵決斗,老爹活生生地目睹三個兒子犧牲,且死得很悲壯,最后老爹與當機要員的二兒子為掩護大部隊轉移而將自己暴露在敵人的槍口之下壯烈犧牲。
紅軍文藝女兵戴瀾,為尋找部隊不惜自毀容顏和嗓子,在血與火的肉搏中變得無比堅強,一次次的磨難中親手宰殺頑敵。她雖然失去了外貌的美麗,但她內心蘊藏著精神力量的純潔之美。
劇中有兩個名叫鄧秋生的戰士,在戰斗中成長為戰斗模范。第一個鄧秋生是被部隊頒獎的戰斗模范,第二個鄧秋生是被部隊無意中派去照看受傷的鄧模范的。鄧模范在一次戰斗中為掩護戰友脫險受傷被敵人俘虜了,第二個戰士鄧秋生模仿鄧模范的樣子接替鄧模范指揮尖刀班繼續戰斗,結果在連續的幾次突擊戰斗中表現得無比的英雄而被戰士們敬捧為鄧模范。自此,鄧戰士被部隊邀請輪番上講臺做模范報告。鄧戰士也一度被幾個認識他的老兵拆穿身份欲報告首長。鄧戰士這個“假模范”一度陷入兩難的痛苦之中。其政治干事知道這件事后,鼓勵鄧戰士繼續當這“鄧模范”,因為紅軍在特殊的時刻需要像鄧戰士這樣的“戰斗模范”鼓舞士氣,浴血殺敵。這個“冒名頂替”的事件在政治宣傳干事的鼓動下繼續演繹著,后來冒頂的'鄧戰士又在戰場上營救了真模范鄧秋生。但這個鄧秋生已經被敵人折磨的身心摧殘,幾乎拿不動槍了。假模范想把這“模范的身份”還給真模范,演繹了一出真假模范的思想變化與現實承擔責任之間的折騰戲,最后被部隊的團長下命令說,不管你們誰是真模范,現在面對強敵,你們都要以模范的身份和姿態去戰斗去完成作戰任務。最后兩個戰斗模范雙雙戰死在戰場上。兩個鄧秋生的身體和精神合而為一體,他們的戰斗故事在部隊中傳揚。殘酷的戰爭錘煉了他們,使他們的精神得到升華。
《十送紅軍》從一個新的視角、以一種新的形式,對一個人們早已熟悉了的主題進行富有新意的發掘,為主旋律題材拓寬了藝術表達的空間。劇中戲劇沖突的極致化,人物命運的極致化,對于人物之間關系的深入描寫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對小人物在重大題材中煥發出來的那種極致的精神訴求,給我們最新鮮的藝術感受和視覺盛筵。
《十送紅軍》觀后感 2
說起主旋律影視作品,相信大家腦子里一定都會馬上浮現出一些畫面。毛主席深夜在窯洞里冥思苦想,煙灰長了也忘記彈;周總理和文藝女兵一塊紡紗織線,親切交談;將軍們在炮火硝煙中談笑風生,揮指間強虜灰飛煙滅……沒錯,這些畫面之所以深入人心,正是因為在無數的描寫那個年代戰爭題材影片中已經反復出現過無數次,甚至達到了審美疲勞的程度。在新時代,尤其是面對主要觀眾群體大部分在85年甚至95年之后的當代,如何突破舊有的主旋律題材影視作品的套路,卻依舊還能起到傳遞信念的作用,是當代影視工作者非常重要的工作。
《十送紅軍》顯然就是這樣一部,打破了觀眾對舊有主旋律題材電視劇的傳統觀念,大膽從好萊塢大片、美劇中取經,大膽突破,類型融合的全新類型主旋律“迷你”史詩。
全劇48集,通過一張照片的接力過程貫穿始終,歷經自江西出發,搶灘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直到延安門口的最后一站,用十個普通紅軍戰士的悲壯故事,展現出幾十年前那段艱苦卓絕的長征歷程,傳達的依舊還是一種信仰,一種意志的勝利。人性的光芒,執拗鐵血的精神,通過一種當代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更喜聞樂見的方式表現出來,更有意義。
十個故事,每個故事大概四到五集,嚴格說起來也就是160分鐘到200分鐘左右的戲量,恰好相當于一部半到兩部左右的電影時長。從單個故事而言,既可獨立成章,又有一條大時代線索和小的照片伏線貫穿其中,保證了整部劇集的完整性。從精神主題的表達來看,故事雖然各不相同,但是主題都還是紅軍戰士堅定的信仰和勝利的信心。形式感方面,不象長篇劇集,倒是有幾分象美劇中的迷你劇或是單元劇模式。
具體到每個故事,講述父子關系的喜劇,相互救贖的.成長劇,潛伏敵營的懸疑劇,甚至是小人物逆襲女神的愛情劇,每個故事都可以對應上一種獨特大片類型。人物設定巧妙,動機執拗,但又符合時代背景。不為了煽情而刻意煽情,往往欲揚先抑,從小人物角度出發,以或輕松幽默,或深情款款的方式講述故事。最重要是敘事節奏快,一集45分鐘的信息含量,幾乎可以趕上當下國產劇集一集半到兩集的節奏,沒有太多閑詞贅筆,全都是實打實的劇情干貨,充分滿足當代電視觀眾追求速度的需求。
但是不管表現形式如何,每個故事如何發展,最后回歸到的主題依然還是一群戰士,走完一條不可能走完長征路的執著和堅定。只是這一次他們沒有通過假大空的方式來表現,而是從自己最切身,最直接的感覺出發,如愛情,如父子親情,如兄弟同袍的戰友情,等等。只有能夠切實地做到珍惜、保護身邊每一個人,才有可能做到對這個國家,對整個民族負責任的高度。這也是《十送紅軍》有別于其他主旋律劇集,更有人文關懷,更有人情味的最大不同點。相信具體的感受,只有等到你也真正看過劇集之后,才會象我一樣,有如此感慨。
《十送紅軍》觀后感 3
秉性不喜看電視劇,昨晚十分無聊,我在網絡電視回放中無意中斷斷續續地看了前幾集《十送紅軍》。這部電視劇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太血腥、太殘忍、太暴力。不過《十》劇場面很壯觀、化裝很逼真、人物表演也很到位、江南味十足,從藝術上看不失為一部高質量的電視劇,但從人性角度上卻叫人揪心!
《十》劇中的鐘石發是一位老革命、老兵,從年輕時就參加了反清的斗爭(不是欠他發小的一根辮子嗎?),參加過國民革命軍,應是由舊軍人參加紅軍的。他在糊里糊涂中生有四個兒子,全都參加了紅軍,是個革命家庭,小兒子鐘四發大概只有十七八歲。在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紅一方面軍“戰略大轉移”;為掩護中央縱隊,他四個兒子全參加敢死隊,為了給他留下一個根,軍團長(彭還是林?)命令他和他一樣的老紅軍們要從敢死隊里帶回一個兒子同中央縱隊一起轉移;可他的兒子們全都不是孬種,沒有一個同意跟他走。在尋找和救助兒子的過程中,鐘因有老兵的機敏和過硬的軍事本領,粗略估算被他槍殺的“白匪”不下十人,同時他的三個兒子也在一天之內“犧牲”了。因過度的勞累和悲傷,他暈倒了,在睡夢中還不忘要殺盡“白狗子”為死去的兒子們報仇;鐘無力埋葬兒子三發,又巧合地借了欠一條辮子的發小的半口棺材,他知道無法償還,便發誓要還他發小“一個世界”,我想應是一個“清平世界”,這也許是鐘石發們為此戰斗的原動力吧!
出來混,終久要還的。作為一個老革命、一個老兵,鐘殺了多少人,我想他自己也不一定弄得清楚,但他三個兒子為了“革命”也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在這里我不討論因果,我想說的是鐘石發們是為什么參加革命、為什么槍殺同為中國人的“白狗子”,為窮人?為老百姓?為“信仰”?還是為一個“清平世界”?這也許是那個時代鐘石發們所接受的思想,可我弄不懂!那些被殺的人的親人們難道就不會象你鐘石發一樣為親人的死而傷心、不會夢中叫喊著殺盡“赤匪”?你殺了很多“白狗子”自詡為“英雄”,那些“白匪”殺了你的紅軍兒子不也把自己當作“豪杰”?殺來殺去的,勝利的一方奪取了政權,會不會象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一樣在取得政權的過程中或以后由起義軍的領袖轉變為地主階級集團的'代表?而你這些立了汗馬功勞的又大難不死的“英雄”會不會蛻變成新的惡霸、享受新的特權?這些我想大家都懂得!
共和國建立了這么多年的今天,我們還在宣揚這些血腥的暴力的殘忍的革命斗爭史,是為了說明現今的政權合法性、還是要說清楚現今政權的來之不易?我不懂!革命是什么?在古代的意思是變革天命,要改朝換代,今天的意思就是要變革當下合法的政權,建立新的政權。介于此,我覺得,我們今天要宣揚不應還是這些殘酷的革命史,而是我們好的傳統、習慣和文化,是生活在當下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遵循的法律和道德、對社會的貢獻和價值,是感恩、知恥、平和的生活態度。
《十送紅軍》觀后感 4
“一送里格紅軍,介支個下了山。秋雨里格綿綿,介支個秋風寒……”對于經典革命歌曲《十送紅軍》,大家都耳熟能詳。當聽到那深沉纏綿的熟悉曲調時,想必很多人心中都會涌起或濃或淡的傷懷之感……近期有部以紅軍長征為題材的新劇將播,而劇名恰好也叫《十送紅軍》。
和同名歌曲不同,電視劇《十送紅軍》重點反映的并非是革命根據地的人民群眾與紅軍之間依依惜別的深厚軍民魚水情,而是分別講述了十位不同年齡、性別、兵種的紅軍戰士在長征途中犧牲之前,成長、蛻變和抗爭的故事,因此劇名中的那個“送”字的意思已然不是簡單的分離前的“送別”,而是以影像的方式送劇中這十位慷慨就義的紅軍戰士人生最后一程。如此一來,全劇的基調可想而知:慘烈、決絕、舍生忘死。
事實上,《十送紅軍》所展現的比你想象中要更加的'殘酷數倍。硝煙彌漫的戰場上,震耳欲聾的槍炮聲、歇斯底里的哭喊聲、刀刀見紅的搏殺場面以及血肉模糊的戰士面孔和身影……完全不輸電影大片的戰爭場面足以令人倍感震撼!
如果說場面上帶給人的震撼主要是視聽等感官刺激的話,那么十位紅軍戰士以及身邊諸多相關人員舍生取義的壯烈故事則是震撼人的心靈。每個故事都獨立成篇,從中隨意選幾個了解一下都足以引人入勝:足以老紅軍鐘石發一門忠烈,父子五人皆戰死沙場;“神槍手”張二光因故失去了自己扣扳機的手指,卻和其他殘疾戰友一道堅持戰斗到最后一刻;政工干部賀堅與女友小桃譜寫戰地絕戀,以炸彈為鞭炮,敵人的血肉為賀禮,用最后一口氣成就一場血染的婚禮;女文藝兵戴瀾為掩護大部隊渡河,亦為了保住貞操,不惜自毀花容,還吞碳毀聲;小戰士鄧秋生與模范鄧秋生因同名而結緣,譜寫了一個小兵成英雄的傳奇故事的同時,也多了一個同生共死的好兄弟;重傷老兵高福星率傷病隊突圍,奈何戰友們一個個相繼陣亡,為完成戰友遺愿,他搏命堅持,最終死而無憾……每一個故事都各有各的精彩,然而皆是悲歡共,生死同。其中有父/母子情,亦有戰友義;有男兒淚,亦有女兒癡;有柔情刻骨,更有豪情天縱!
此劇拍得好看,除了導演毛衛寧、編劇李修文等人功不可沒外,演員們的傾力演出亦值得稱道。劉威、薩日娜、劉威葳、佟大為、萬茜、羅晉、王雷、李小萌、蒲巴甲等老中青三代演員匯聚一堂,或發揮戲骨威力,或褪去偶像光環,紛紛用演技“說話”,最終成功塑造了一個個鐵骨錚錚的好男兒或巾幗不讓須眉的烈女子,將此劇演繹的蕩氣回腸,感人肺腑。
總而言之,《十送紅軍》是一部有關堅持信仰的紅色經典,勵志傳奇。其畫面震撼,人物形象鮮明飽滿,故事慘烈,是難得的史詩大劇佳作,注定會是中國近代戰爭題材電視劇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十送紅軍》觀后感 5
這是我看中國歷史戰爭題材唯一一次不停感動的電視連續劇。說感動,是因為在這48集電視連續劇《十送紅軍》里自始至終都在表現紅軍小人物的生命經歷,由他們真正完成了世界史詩般的紅軍長征畫卷,這也改變了以往類似影視劇所表達的中國江山的“大人物”的完全歷史作用。
不錯,我們現在就是站在他們敢于擔當、敢于犧牲的生命靈魂上,享受著先驅們為我們打下的和平天地,美好地生活著。至少這讓我感受陽光、雨水、自然和食物的美好和香甜,我要感恩,我要每日為這些亡靈祈禱!
我特別喜歡哼哼《沂蒙小調》,它完全是山東沂蒙山區最底層百姓擁軍支前的寫照,曲子溫暖感人,而其場景卻是險惡的戰爭環境。
在明星陣容中,劉威是第一位出場的重量級演員,也是電視劇最出彩表演最生動的演員之一。劇中他扮演四個紅軍兒子的父親鐘石發,而自己也已經是“老資格”的紅軍。就像他幾個兒子經常挖苦他,也是他常掛嘴邊的“按我現在的‘資歷’起碼也得帶一個營,最次也要一個連”。但他一直還是一個“光桿司令”。不過他打起仗來的勇猛勁那可是一比十個。
在軍團長對他下達“特殊”命令后,他輾轉各個戰場去找他們的兒子,卻屢屢失敗,其中目睹了四個兒子和無數位紅軍戰士在不同時間在戰場上犧牲,這樣的痛苦沒有人可以挺住。劇中他詼諧幽默自然天成的表達為血腥的場面化解了觀眾悲痛之心,使電視劇又有了小清新小調侃的黑色幽默的色調,讓電視觀眾們看了不是很累。
另外,像佟大為(飾張二光)、羅晉(飾高福星)、徐玉琨(飾賀老憨)、張浩天(飾鄧秋生)等等,都表演得非常感人出色。值得一提的是戴瀾(萬茜飾)女扮男裝掩護大部隊渡河,在戰友李復生的槍口下自毀花容和自殘歌喉,看了讓人揪心。戴瀾的象形被萬茜塑造得淋漓盡致,在表演藝術上也具有了殘酷的.美。
應該說,這部電視劇《十送紅軍》的創作靈感是來自于那首極著名的同名歌曲,歌中表現長征一路經過的窮人們在不同地點分別送走紅軍戰士上路,并熱盼其歸來的深情厚誼,但電視劇的立意顯然更為宏大,分別選取于都撤離、湘江血戰、搶渡烏江、飛奪瀘定、過草地等10個紅軍長征的重要事件為背景,突現其中10個小人物的10個小故事,小中見大,平中見奇,觀從既可以俯下身來品味每一個小故事,又可以抬起頭來觀止大歷史;尤其是對當下的年輕觀眾,劇集挑選的重要角色都是演技一流又非常有偶像色彩的當紅明星,我相信,演員們在感動中表演,觀眾們一定會在感動中感動。
其實,打小,我們就在沒有緣由地仰視那些“大人物”,感覺他們是推動歷史進程的唯一,完全忽視了這些最底層人的存在,這也是崇拜時代的錯覺。
電視連續劇《十送紅軍》卻完全顛覆了這些,讓我們看到了當時非常殘酷歷史事實,那可是踩著戰友的身體向前的歷史,那可是鮮血流成河的時代。不是電視連續劇的血腥在刺激我,而是因為80年前這樣的“死也要死在改變世界的路上”的豪邁與血洗的時代的殘酷在告訴我,一定要懂得今天,珍惜今天。
以往類似影視劇作品的觸角基本都是圍繞紅軍中的“大人物”來進行,幾乎泯滅了因為共同心愿而犧牲的小人物的歷史作用。他們堆積如山的死亡生命換來的和平世界不能僅僅因為他們的地位而被忽略,歷史需要還原,歷史需要給他們更多的表達,這才是歷史影視劇要追求的真正藝術生命。
導演毛衛寧說電視連續劇《十送紅軍》:“它是一部偉大的作品”。我想,這樣的“偉大”當之無愧。
電視劇中排山倒海的死亡正是在詮釋“偉大”的來源。這要比我們理解的“偉大”更具有震撼力,因為,無論我們如何看待歷史腳步都沒有這次來得猛烈來得更有說服力。因為,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沒有人民血流成河的悲壯就不可能讓我們今天的彩旗飄揚,就不可能有我們今天的大中國盛世。不要忘記他們,懷念他們。
【《十送紅軍》觀后感】相關文章:
嘗味紅軍作文09-21
紅軍精神作文05-07
《倔強的小紅軍》教案(精選11篇)07-06
《沿著紅軍走過的路》教學設計10-08
《倔強的小紅軍》優秀教學設計07-20
紅軍感人人物事跡范例04-06
十月一送寒衣禁忌10-12
紅軍長征觀后感400字范文(精選16篇)10-09
小紅軍作文500字(通用19篇)10-11
《紅軍長征的故事》心得體會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