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侗族風俗習慣有哪些
侗族,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信仰多神。一般認為侗族是從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來。侗族主要從事農業,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種植水稻已有悠久的歷史,兼營林業,農林生產均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侗族風俗習慣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侗族風俗習慣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男子裝束,近城鎮者與漢族無異,唯邊遠山區略有差別,穿右衽無領短衣,著管褲,圍大頭帕。有的頭留頂發。婦女裝束各地互有差別,有著管褲、衣鑲托肩、釘銀珠大扣、結辮盤頭者;有衣長齊膝、襟邊袖口褲腳有滾邊或花邊、挽盤發者;有著大襟衣、大褲管、柬腰帶、包頭帕、挽頭髻者;有著對襟衣、襯胸布、圍褶裙、系圍腰、著腳套或裹綁腿、髻插銀椎者;有寬袖大襟、衣滾繡有龍鳳花卉、長裙過膝,梳盤發者;也有著漢裝者。一般都喜歡戴銀飾。
侗族人民的飲食以大米為主要食物,平壩地區以粳米為主,山區則多食糯米。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自行加工的“醅魚”、“醅肉”,貯藏十數年不壞。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種好客習慣。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區最富有特色。村頭寨尾多蓄有古樹,溪流上橫跨“風雨橋”,寨中魚塘四布。按族姓聚居,鼓樓聳立其間。住“干欄”房,樓上住人,樓下關養牲畜和堆置雜物。
“月也”,是這一村群眾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蘆笙或唱歌、唱戲為樂的社交活動。農閑斗牛,是集體娛樂之一。屆時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歡聲四起,鑼鼓喧天,鐵炮震動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經本寨,則阻之于寨邊,以歌對答,謂之“塞寨門”。“行歌坐月”又稱“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進行社交和談情說愛的通稱。北部侗族地區稱為“玩山”,青年男女在勞動之余,三五成群,相約在山坡上對唱情歌。南部侗族地區稱“走寨”,或稱“走姑娘”,晚上姑娘們結伴在屋里作針線活,客寨男青年攜帶樂器前來伴奏對唱,互相傾訴愛情,深情時男女互相“換記”(送禮物)定情,約為夫妻。三江縣富祿等地侗族群眾常于夏歷3月3日或2月2日匯集于廣坪上,用一特制火包沖一鐵環騰空而起,降落時,讓大家搶奪,獲得者受重獎,叫做“搶花炮”。
侗族婚姻為一夫一妻制。姑舅表婚較為流行,姨表兄妹和輩分不同的不能通婚。女子婚后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習俗。解放前,侗族的社會基本單位是封建家長制的父系小家庭。婦女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婦女禁觸銅鼓;男人或長輩在樓下,不準上樓。侗族姑娘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積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男子繼承家業,無繼承人的可招贅養子。
喪葬一般同漢族,行土葬。個別地區還有停葬習俗,人死入殯后將棺材停放在郊外,等本族與死者同年同輩的都死亡以后,才一同擇日安葬。
侗族獨特的喝茶風俗
(1)侗族的"豆茶"
貴州黔東南一帶的侗族同胞,將喝"豆茶"標志為"吉祥如意"的"喜茶"。豆茶是用米花、包谷、黃豆、炒米等通過獨特加工后和茶葉一同入鍋煮制而成,喝之香甜可口。豆茶又分"清豆茶"、"紅豆茶"和"白豆茶"三種。
清豆茶每于節日飲用,飲時各村各寨的人集聚,將各自便宜的豆茶獻出,我們一同吃,并邊吃邊唱邊跳舞,成為侗鄉的一大"游藝茶會"。
紅豆茶用于子女行婚姻大禮時喝。煮紅豆茶時還要參加豬血湯。喝紅豆茶時,新郎新娘同站于堂屋門前迎客。將一碗碗豆茶放于托盤上,由新郎新娘一起托著,向賀禮來賓獻茶。
白豆茶用于長者過世時喝。煮白豆茶時則要參加牛血湯。喝白豆茶時,由死者兒女用托盤托茶,向前來祭拜的來客獻茶。
(2)侗族的"打油茶"
廣西一帶的侗族同胞,喜喝油茶(打油茶)。打油茶所用茶葉,有磚茶,也有新采摘的鮮茶葉。
清明前后,侗族姑娘們成群結隊地上山采茶。鮮葉采回后,先放鍋里蒸煮至葉黃,取出瀝干水,參加少量米湯搓弄后用明火烤干,裝入竹簍,吊掛于灶塘上熏烤。制打油茶時,先將鐵鍋燒熱放油入鍋,油熟后將茶葉倒人鍋中翻炒,至茶葉宣布幽香時參加芝麻。生姜等佐料炒頃刻,然后加水煮沸即成。待客時,將沸茶水盛入裝有肉丁、雞丁、豆粒、蔥花、香菜、花生等食物的碗中,美味可口,油而不膩。但喝油茶時,需留神讓滾燙的茶水燙壞嘴唇。
打油茶是侗族員生計中不行短少的平常飲料。一天到晚可隨時制造,隨時飲喝。侗族員好客,并總以茶待客、以茶結交。客人至主人家喝油茶不能謙讓,否則是對主人的不恭。喝夠了只要將主人發的一雙筷子架到碗上,主人便不會再倒茶給你。侗家男女青年還以喝油茶作為相戀相愛的前言。
(3)侗家的"十五茶"
十五茶流行于廣西侗族自治縣等地。每于陰歷十五夜晚,男女青年成群結隊地去他村走寨。寨中的姑娘則集集合于某一姑娘家,待小伙子們到后以打油茶招待。喝茶前還要先對歌,由女方問,男方答,答對者方能喝茶。女子獻茶時先于一只碗上放二雙筷,意圖是打聽小伙子能否有目標。待兩邊用歌對答后再行第2次獻茶。這時,則有碗無筷,以打聽小伙子能否聰明。再次答歌后則開端第三次獻茶,這時一只碗放一根筷子,是探問男方能否有情于女方。答對后再第四次獻茶,這時即一只碗放一雙筷,表明成雙成對,兩心相印。
侗族傳統節日牯臟節介紹
牯臟節是侗族古老的信仰類型節日。既有祭祀祖先的內容,亦有祝愿豐收的含義。歷史上的這種活動一般每十一年舉行一次,盛行于南北侗鄉。但由于它的儀式莊重、禮節繁鎖、消費很大。因此,近百年來在大多數地區業已消失,惟鎮遠報京和劍河小廣還舉辦過一兩次牯臟活動。
報京的牯臟節,要選出一人任牯臟頭,每隔十二年過一次。在這當中的第七年二月初二,舉行一次“接龍”活動。接龍活動主要是從鄰村稿雪寨接回一頭白水牛。
清晨,人們匯集在稿雪寨外的山梁上高呼:“誰家的牛吃麥苗呀!”只要聽到寨上有人“哦”地應了一聲,接龍隊伍就順著山梁載歌載舞地返回報京。負責宰牛的左肩斜佩一道彩虹,牽著白牛走在隊伍前面,白牛身后是蘆笙隊,人們伴著笙曲翩翩起舞;把白牛接到寨中的犀牛塘。
白水牛在炮聲中進了塘,男女老幼圍在一起跳起蘆笙舞和踩鼓舞,歡慶白龍歸位。之后,將白牛殺了,取角埋于塘底,表示白龍歸位。隨后將牛肉分別給各戶享食,稱為“吃龍肉”。
劍河小廣、錦屏彥洞等地的牯臟節“十年兩頭吃”。分“議牯”、“選牛”、“吃牯臟”三個層次。“議牯”是寨上一姓氏選出一個牯臟頭,組織掌管牯臟節的領班,“選牛”選角長、腿粗、毛純威武的牛作為“開塘牛”和“掃塘牛”。“開塘牛”由最早落寨姓氏的牯臟頭喂養;“掃塘牛”由另一姓牯臟頭來看護。選得牛后,人們放炮慶賀,并殺牛會宴議定吃牯臟日期,同時每家亦準備一頭牯臟牛。
“吃牯臟”那天清晨,頭牛塘扎起彩門,擺上三張大桌,桌上點紅燭,并以豬頭祭祀。開塘牯臟頭帶著人們繞場三圈,然后登臺念《牯臟詞》,敘說牯臟來歷。接著宣布牯臟規約,最后搬開桌子,牽著開塘牛入場繞三圈,放三炮。接著眾多牯牛入場各自繞場三圈,并在每一牛頭上用塘中泥土點一下,表示這頭牛已送給祖先,這種儀式稱“踩堂”。踩堂完畢,各自牽牛回家。早飯后,三聲鐵炮響,將所有牯臟牛放入場,任其大打一天到夜。第二天五更時分,三聲鐵炮,開塘牛被牽到牯臟場前宰了;人們聞炮聲將各自的牛宰殺,大吃三天。到第四天將外寨的姑娘接來塘中吹笙跳舞。笙舞完畢,將掃塘牛牽入場中作掃塘儀式。于是牯臟在眾人歡呼聲中結束。
【侗族風俗習慣有哪些】相關文章:
侗族風俗習慣及特點有哪些04-29
侗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11-24
侗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11-24
侗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11-23
侗族的風俗習慣都有哪些11-23
侗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11-23
侗族有什么風俗習慣11-23
侗族的風俗習慣11-24
侗族風俗習慣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