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造林情況的調研報告范文
一、非公有制造林的發展歷程
廊坊市非公有制造林的第一階段是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中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村土地聯產承包制的落實,極大的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針對廊坊風沙、雹災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狀況,為保護農田,廊坊市在農村開展了大規模的農田林網營建工程,林網建設成為林業發展的重點。由于土地的`包產到戶,渠、路樹木的栽植管護也逐漸責任到戶、到人。此階段的承包形式大部分為統一栽植,樹隨地走,分包到戶管護,收益按比例分成,個人占小頭。第二階段是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初。隨著黨的農村政策的進一步落實,群眾發展林果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這一階段果樹面積得到了迅速發展。由于發展果樹收益較高,個體承包果園十分踴躍,承包逐步走向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與此同時,防護林也向聯戶、大戶承包方向轉變,這一時期利益分配由以國家集體為主逐步向以個人為主轉化。第三階段是九十年代后期至今,非公有制造林得到蓬勃發展。這一階段的土地開發主體是沙荒地和次耕地,以個人投資為主,國家補助為輔,進行了大規模的速豐林基地建設和名特優新果品基地建設,通過拍賣、承包、租賃、反租倒包等多種形式綜合運用,來實現“國家要綠,群眾得利”的發展目標。由于速豐林營造投入少(相對果樹來說),管理簡便,收益高而穩定(7年左右一個輪伐期,年平均畝收入857元,遠遠高于種植農作物的收益),大部分個體造林戶紛紛轉向片林的營造。
二、 非公有制造林的主要形式
(一)股份合作制。這種經營方式可以是資金、技術、信息、勞動力等其它有形或無形資產入股,利潤按股分成。永清縣曹家務鄉,地處永定河泛區,土壤為沖擊沙土,有機質含量少,糧食產量很低,農民靠種地很難脫貧致富。去年由村委會代表出面,聯合三家單位實行股份合作制發展林業,集中連片營造速豐林4000畝。三家股份分別是:村里(代表農戶)出讓土地使用權并負責樹木管理,占股55%;市農科院出苗木,占股30%;永清縣林業局出技術(按照速豐林營造規程統一規劃、設計、施工)占股15%,收益按股分成。這種形式,使農民能夠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根據自己的優勢參與造林,既解決了農民資金不足的問題,又充分利用了剩余勞動力,解決了造林后期的管理問題。
(二)反租倒包。這種形式多見于各級重點生態防護林建設,即由國家或集體將已承包到農民手中的土地按標準統一租下來,再將土地反包給農民。今年我市京津塘、京沈、津保三條高速公路兩側綠化,都是先由當地政府按每側30米將土地征用過來,然后反包給所在地的農民進行綠化,造林成活率均在90%以上。大城縣南趙扶鎮的麻洼干渠臺田造林5萬株,村集體先將林地收回,再發包給了張莊、東白洋、凡莊、小流漂四個村18個戶,承包戶在成林更新后按收入的30%交村集體。
【非公有制造林情況的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農村情況調研報告02-21
鹽業市場情況調研報告02-22
農村住房情況調研報告02-22
社區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07-07
學生學習情況調研報告04-04
農貿市場情況調研報告02-22
鄉村旅游發展情況調研報告03-12
竹木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12-22
藥品掛靠經營情況調研報告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