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設計的案例賞析的論文
一、 “學困生”在課堂學習中究竟在干什么。
關于一個“學困生”的課堂行為表現的觀察報告。
摘要:學困生課堂活動的參與度低,常常游離于課堂學習活動之外。
選擇一位學困生作為觀察對象,觀察其在其他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時的課堂行為表現,尋求他游離于課堂學習活動之外的原因。通過對觀察的分析,我們認為,教師對學困生的忽視可能是造成學生活動參與度低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學困生;課堂行為表現;課堂觀察。
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獲得能力發展的重要場所,學生只有在課堂中有效地參與學習活動,才能獲得很好的發展。然而,有些學困生課堂活動的參與度低,常常游離于課堂學習活動之外。那么,學困生在其他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時在做些什么呢?導致他們游離于課堂學習活動的原因有哪些呢?
為了解這些問題,我們選擇了一位學困生作為觀察對象,以他的課堂行為表現作為觀察主題,希望通過對他的學習行為的研究為糾正“學困生”不良學習行為提供一些線索。觀察對象林偉(化名),男,9歲,自我控制能力較差,上課經常游離于學習活動之外;除美術、體育方面略有特長外,其他各科成績都較差。教師安排他坐在最后一排,只要不影響其他學生,教師基本不管他。
二、觀察策略與方法
采用三人分工記錄的形式,一人記錄課堂中的教學事件及持續時間,一人使用隨機記錄的方法記錄林偉的行為表現與行為持續時間,另一人以5分鐘為單位時間段,記錄林偉在每個時間段內的行為表現及行為持續時間。
三、臨床觀察
課題: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課時:1教時。
四、數據統計與解讀
整節課中教學事件的記錄、林偉在各時間段內有效學習時間總計及林偉在整堂課中舉手的次數。
五、數據分析與基本猜測
(1)林偉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有效時間基本上可以看成一個正弦波,在開始上課后的第5^-10分鐘之間,達到最大值(3' 33“);在最后的5分鐘內,達到最小值(27”)。通過比較我們不難發現,這兩者之間存在極大的落差(約占單位時間的60%左右)。
(2)綜觀整節課,林偉參與學習活動的時間基本上呈現上升一達到極值一下降一達到極值一再上升的循環格局,在每一個循環中,有效學習時間的波動幅度也非常大。在前5個時間段內,極大值3' 33',與極小值33',之間相差3分鐘(單位時間為5分鐘);在后3個時間段內,極大值2' 37“與極小值27”之間相差2' 10“.這可能說明,林偉比較容易受外部刺激的影響。當接受到某個正向刺激后,他能立刻投入到學習活動中,而接受到某些負向刺激后,他的活動參與度也會隨之急劇下降。
(3)整節課中,在兩個時間段內,林偉的有效學習時間呈明顯上升趨勢,分別出現在T1到T2之間,T5到T6之間。其中,在T1到T2之間,林偉在自己動手操作、基于操作而進行的交流討論活動中,參與度顯著增加。通過還原課堂情境,我們還發現,林偉在這一時間段內是以主動的活動參與方式融入課堂學習活動中的。這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當老師要求學生自己操作后,林偉似乎表現得比較興奮,立刻積極投入活動中;在該時段內的交流討論中,老師共提問3次,林偉每次都舉手,且十分積極,手舉得很高,而且嘴里喊著:”還有,還有其他方法。“由此,我們猜測,林偉可能對于自己動手操作的活動形式本身比較感興趣,同時,有比較強的表現欲,希望能夠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得到老師、同伴的肯定。
(4)在整節課中,有兩次,林偉有效學習時間呈現明顯下降趨勢,分別出現在T3到T5, T6到T8之間,且在每次的下降過程中,有效學習時間遞減速度不斷增加。
林偉的有效學習時間在T5第一次達到極小值,僅為33”.還原課堂教學事件,我們發現,在此之前,老師不間斷地講解長達5' 45“,其間,林偉舉手13次,老師沒有請他回答一次。對于一個具有一定表現欲的兒童而言,老師的不予關注給予他一定的消極情感體驗,產生了負強化刺激,導致他的課堂參與度降低。與此同時,林偉又找到一本漫畫書。漫畫書給予他的感官上的刺激似乎遠遠大于學習內容,因此,在第23分鐘左右時,即便同桌給予他的不良行為一定的干預,使他暫時回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來,然而,他似乎仍然沒有引起老師的關注,于是,他又游離于學習活動之外。
林偉的有效學習時間在T8第二次達到極小值,也是8個時間段中的最小值(27”),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與第一次基本相似。
當老師組織全班學生進行練習答案的核對時,他積極舉手8次,卻未被老師請到,這給予林偉較大的負強化刺激,使他再一次游離于學習活動之外(僅當老師布置作業時,才翻開書,勾上作業)。
(5)只有在T2和T3時段內,林偉的有效學習時間基本上維持在一定的水平。除此之外,相鄰的時間段內有效學習時間有幾十秒至幾分鐘不等的落差。從表2我們可以得知,這2個時間段內,學生主要的學習活動是聽講(占單位時間的60%以上)。然而,聽講也是T2到T5時間段內最主要的教學事件,在這4個時間段內所占的時間比例都非常高(均大于50%),為何只在T2和T3段內,林偉的有效學習活動時間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呢?還原課堂背景我們發現,在上課后約10分鐘左右時,林偉出現了游離于課堂學習活動的情況。此時,老師注意到了他的行為,并及時制止(沒收了他的尺子,讓他站起來聽課),使他重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因此,維持林偉學習活動的`主要刺激似乎是老師的強行干預。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發現,林偉的舉手頻次從前一時間段的11次一下子跌到了只有2次(跌了近40%),而且是當其他大多數同學都舉手時,他才舉手,估計這2個問題可能比較簡單,或者是因為看見大家都舉手覺得好玩,才舉起手。因此,老師以這種類似懲罰的方式對學生的不良行為進行糾正的做法值得商榷。
六、啟示
通過這次臨床觀察,我們獲得的雖然只是某個“學困生”在某節課上的行為表現,不一定具有普遍性,但我們認為,這還是能給教師以下啟示:教師的關注對“學困生”的學習十分重要。
經驗表明,教師為了保證整個教學流的流。性,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后通常請那些主動舉手的所謂優秀學生回答問題,而那些“學困生”很少有機會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由于學習成績不理想,“學困生”往往缺乏自信心,且多具有消極的情感體驗。如果教師在課堂中極少關注他們,他們對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興趣必然會日益減少。因此,教師對這些學生的忽視可能是造成這類活動參與度低的主要原因。
其實,像林偉這樣的學生,往往具有較強的表現欲,常常希望通過某種方式來展現自己的行為,從而獲得教師、同伴的注意。如果教師在課堂中能夠注意到他們的狀況,當他們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時,請他們回答問題并及時給予一定的表揚,這樣或許能使他們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增加他們的自信心,以這種正強化維持學生注意的持續時間。當他們注意力分散時,及時地、不露聲色地提醒,使他們獲得調節自己行為的反饋信息,但同時又避免他們體驗過多的消極體驗,這樣,或許在糾正“學困生”不良學習行為方面能獲得更大的收益。
同時,教師應注意以有趣的教學形式、多樣化的手段來展開教學。因為相對而言,“學困生”的自控力大多較差,注意的穩定性也較弱,如果教師能夠豐富教學的手段,使學生對教學的形式與內容感興趣,這樣,或許他們的注意力能夠更加穩定地保持在教學活動上。
數學學習困難的學生研究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課題。標題“學困生”在課堂學習中究竟在干什么?會吸引眾多讀者的目光,尤其是中小學教師,引起他們從研究的角度去了解“究竟”.文章作者對學困生個案展開研究,觀察一位學困生在一堂課上的行為表現。學困生在整堂課不同時間段里的學習狀態,有效學習時間的分布及維持等,這對教師如何選擇有效的教學策略轉化學困生、促進學困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果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從文章的結構上來講,它具備了觀察報告所要求的基本框架,無論是從報告的標題、摘要還是觀察內容的介紹,再到最后的啟示等都比較清晰。從內容上來講,對于觀察的背景、策略與方法、觀察結果的得出,論證的過程邏輯清楚,論據資料、數據直接翔實。對觀察的結果能定量分析與定性描述相結合。因此,總體而言,該篇觀察報告為初學者提供了一篇很好的范例。
【課題設計的案例賞析的論文】相關文章:
教育實驗研究案例賞析論文07-18
春日案例賞析07-21
《掌聲》片斷賞析課題07-23
14例運用復古元素的網頁設計的案例賞析11-16
MBA戰略管理課程的案例教學設計論文12-06
關于課題窮人的片斷賞析06-18
《春曉》教學案例與賞析05-10
《落花生》案例賞析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