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獨坐敬亭山》賞析
賞析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李白《獨坐敬亭山》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文學
獨坐敬亭山
【唐】 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注釋】
、倬赐ど剑涸诮癜不招强h北。《元和郡縣志》云:"在宣城縣北十里。山有萬松亭、虎窺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寧國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東臨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煙市風帆,極目如畫"。
②孤云:陶淵明《詠貧士詩》"孤云獨無依"。朱諫注:"言我獨坐之時,鳥飛云散,有若無情而不相親者。獨有敬亭之山,長相看而不相厭也"。
、郾M:沒有了。
④閑:形容云彩飄來飄去悠閑自在的樣子。
、輩挘簼M足。
【譯文】
鳥兒們飛得沒有了蹤跡,天上飄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遠處飄去。只有我看著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無語地注視著我,我們倆誰也不會覺得厭煩。誰能理解我此時寂寞的心情,只有這高大的敬亭山了。
【賞析】
前二句“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看似寫眼前之景,其實,把孤獨之感寫盡了:天上幾只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寥廓的長空還有一片白云,卻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在厭棄詩人!氨M”“閑”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靜;在翻滾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因此,這兩句是寫“動”見“靜”,以“動”襯“靜”。這種“靜”,正烘托出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能給讀者以聯想,并且暗示了詩人在敬亭山游覽觀望之久,勾畫出他“獨坐”出神的形象,為下聯“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
詩的下半運用擬人手法寫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鳥飛云去之后,靜悄悄地只剩下詩人和敬亭山了。詩人凝視著秀麗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動不動地看著詩人。這使詩人很動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還愿和我作伴吧?“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深厚感情!跋唷薄皟伞倍滞x重復,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地聯在一起,表現出強烈的感情。結句中“只有”兩字也是經過錘煉的,更突出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鳥飛云去又何足掛齒!這兩句詩所創造的意境仍然是“靜”的,表面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凄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靜”是全詩的血脈。這首平淡恬靜的詩之所以如此動人,就在于詩人的思想感情與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創造出來的“寂靜”的境界,無怪乎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要夸這首詩是“傳‘獨坐’之神”了。表現了詩人的孤獨。
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李白政途失意后浪跡江湖中的某一年。詹锳《李白詩文系年》系此詩于天寶十二載(753年),并認為與《登敬亭山南望懷古贈竇主簿》為前后之作。天寶十二載,李白南下宣城。行前,有詩《寄從弟宣州長史昭》,其中說道:“爾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閑。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自十年前放還出翰林,李白長期漂泊。長期的飄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炎涼,從而加深了對現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強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懷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身心的疲憊,需要得到慰藉。這期間,他寫了大量的借游仙、飲酒的方式排遣苦悶的詩,也寫了許多寄情山水、傾訴內心情感的詩篇,《獨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認為《獨坐敬亭山》的寫作年代值得商榷。這首詩寫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詩稿中并沒有注明,而認為這首詩寫于天寶十二載只是后人推測所得出的結論。這首詩或許不是作于天寶十二載,而是作于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上元二年,李白已歲逾花甲,在經歷了安史之亂后的漂泊流離,經歷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獄之災,經歷了帶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來到宣城時,再也沒有昔日友朋如云、迎來送往的場面了,再也沒有北樓縱酒、敬亭論詩的瀟灑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蹣跚地爬上敬亭山,獨坐許久,觸景生情,十分傷感,孤獨凄涼襲上心頭,情不自禁地吟下了《獨坐敬亭山》這首千古絕唱。這比較符合李白創作此詩的時空背景。
名家點評
《唐詩廣選》:蔣仲舒曰:便是獨坐境界。
《詩藪》:絕句最貴含蓄,青蓮“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亦太分曉。
《唐詩訓解》:描寫獨坐之景,非深知山水趣者不能道。
《批選唐詩》:大雅玄沖。
《唐詩歸》:鐘云:胸中無事,眼中無人。鐘云:說出矣,說不出。譚云:“只有”二字,人皆用作蕭條零落,沿襲可厭,惟“相看兩不厭”之下,接以“只有敬亭山”,則此二字,竟是意象所結,豈許俗人浪識!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孤行千古。
《唐詩歸折衷》:唐云:“不厭”妙矣,“兩不厭”尤妙。
《唐詩摘鈔》:賢者自表其節,不肯為世推移也。
《增訂唐詩摘鈔》:鳥飛云遠,言其獨坐也;末句“獨”字更醒。
《而庵說唐詩》:只此五個字(按指“眾鳥高飛盡”),使我目開心朗,身在虛空,一絲不掛,不必更讀其詩也。白七言絕,佳;而五言絕,尤佳。此作于五言絕中,尤其佳者也。
《唐詩別裁》:傳“獨坐”之神,
《唐宋詩醇》:宛然“獨坐”神理。胡應麟謂“絕句貴含蓄,此詩太分曉”,非善說詩者。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江南通志》:敬亭山在寧國府城北十里……東臨宛溪,南俯城闉,煙市風帆,極目如畫。
《唐詩箋注》:“盡”字、“閑”字是“不厭”之魂,“相看”下著“兩”字,與敬亭山對若賓主,共為領略,妙!
《詩法易簡錄》:首二句已繪出“獨坐”神理,三、四句偏不從獨處寫,偏曰“相看兩不厭”,從不獨處寫出“獨”字,倍覺警妙異常。
《唐詩選勝直解》:山間之所有者,鳥與云耳,今則飛盡矣,去閑矣。獨坐之際對之郁然而深秀者,則有此山,陶靖節詩“悠然見南山”,即此意也,加“不厭”二字,方醒得獨坐神理。言淺意深,人所不能道。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命意之高不待言,氣格亦內外具足、五絕中有數之作。
《唐詩真趣編》:鳥盡天空,孤云獨去,青峰歷歷,兀坐怡然。寫得敬亭山竟如好友當前,把臂談心,安有厭倦?且敬亭而外,又安有投契若此者?然此情寫之不盡,妙以“兩不厭”三字了之。為“獨坐”二字傳神,性靈結撰,無復筆墨痕跡。
《詩式》:首句“眾鳥”喻世間名利之輩,“高飛盡”言皆得意去,盡為“獨”字寫照。“孤云”喻世間高隱一流,“獨去閑”言雖與世相忘。而尚有往來之跡!蔼殹弊址穷}中“獨”字,應上句“盡”字。三句看曰“相看”,見人固看著山,山亦似看著人;“兩不厭”,見人固戀看山,山亦似戀看人。四句“只有”二字,見戀看山者惟人,而戀看人者似亦惟山。除卻敬亭山以外,無足語者,“獨坐”二字之神,躍然紙上。(品)高曠。
《詩境淺說續編》:后二句以山為喻,言世既與我相遺,惟敬亭山色,我不厭看,山亦愛我。夫青山漠漠無情,焉知憎愛,而言不厭我者,乃太白憤世之深,愿遺世獨立,索知音于無情之物也。
《李太白詩醇》:嚴滄浪曰:與寒山一片石語,惟山有耳;與敬亭山相看,惟山有目:不怕聾聵殺世上人。古人胸懷眼界,直如此孤曠。潘云:不同鳥與云之易舍,是人不厭山;不同鳥與云之暫對,是山不厭人:故謂之“兩”。然山無情,人有情,止成“獨坐”而已。
《唐人絕句精華》:首二句獨坐所見,三四句獨坐所感,曰“兩不厭”,便覺山亦有情,而太白之風神,有非塵俗所得知者,知者其山靈乎?
《李詩直解》:此獨坐而有目中無人之景也。
作者簡介
李白像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李白《獨坐敬亭山》賞析】相關文章:
李白《獨坐敬亭山》的賞析06-23
李白的詩《獨坐敬亭山》賞析06-19
李白獨坐敬亭山全詩賞析06-24
李白《獨坐敬亭山》譯文及賞析參考06-25
李白《獨坐敬亭山》的譯文和賞析06-25
獨坐敬亭山賞析06-26
《獨坐敬亭山》賞析06-27
獨坐敬亭山原文及賞析03-08
獨坐敬亭山的原文及賞析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