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宋玉九辯賞析
賞析是拼音是shǎng xī,意思是欣賞并分析(詩文等),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宋玉九辯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宋玉九辯賞析1
宋玉的作品,現存十四篇,據《漢書·藝文志》說是十六篇(其中一些已殘缺),可見有些作品已亡佚。現存作品中,以《九辯》、《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風賦》等最為著名。
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是以情勝理,用形象思維的手法,把浪漫主義的情感抒發得淋漓盡致,在中國文學傳統上,他的作品與屈原的作品一樣,無疑具有開創性意義。作品中悲秋、神女、美人、風雨、山川、游歷等主題,一直影響著后代的中國文學。主題
《九辯》的悲秋主題,使之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情深意長的悲秋之作。把秋季萬木黃落、山川蕭瑟的自然現象,與詩人失意巡游、心緒飄浮的悲愴有機地結合起來,人的感情外射到自然界,作品凝結著一股排遣不去、反覆纏綿的悲劇氣息,勾起人們對自然變化、人事浮沉的感喟,千古之下,仍感動著無數讀者。
《九辯》現傳本子中,有分為九章的,也有分為十章的。其實,無論分九章、十章,都沒有必要作過多的爭辯,因為全篇作品,貫穿的只是悲秋主題。在不同的詩章中,不過是把悲秋情懷反覆咀嚼、重沓喻示而已。今參酌洪興祖《楚辭補注》、朱熹《楚辭集注》,分為十章。
開頭,就鮮明地點明了主題:“悲哉秋之為氣也!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在先秦典籍中,雖然不乏人們對秋寒的畏懼,但更多是秋天農作物收獲的喜悅。宋玉卻把秋天萬木凋落與人的遭遇聯系起來。“坎廩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廓落兮羈旅而無友生”、“愴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時亹亹而過中兮,蹇淹留而無成”,失去官職,沒人同情,獨自流浪,人過中年事業無成,所有不幸,仿佛都集中在詩中抒情主人公的身上。于是,這位貧困、孤獨、哀怨的流浪者,眼目中秋天的景物,無不帶上悲傷的顏色。貧士悲秋主題一旦確定,詩歌就順利地展開了。
從第二章到第十章,《九辯》反覆抒述見秋而悲的原因。不能為世所用而事業無成,是縈繞心懷的痛苦。造成這種痛苦也是多方面的。第二章說“有美一人兮心不繹,去鄉離家兮徠遠客,超逍遙兮今焉薄”。美麗的女人竟然被拋棄,獨自飄零遠方,而所思戀之君卻不理睬,愛情破滅了,能不傷心嗎!第三章寫一路所見秋色,眼中都是凄涼。你看,“白露既下百草兮,奄離披此梧楸”,寒露下來,百草焦黃,喬木落葉,春天的群芳與夏日的濃蔭,都消失了。“惟其紛糅而將落兮,恨其失時而無當。”季節過去了,草木只能黃落;機遇失去了,貧士唯有悲哀。第四章在脈絡上遙接第二章,還是以一個被君所棄的美人口吻,寫她求愛不遂的悲苦。“猛犬狺狺而迎吠兮,關梁閉而不通。”大門緊閉,門外惡狗狂吠,怎能傳送去一片心意呢?無奈之下。只好“塊獨守此無澤兮,仰浮云而永嘆”。在秋草搖搖的水澤邊,傷心人只能仰天悲嘆了!
第五章是直接模仿屈原的《離騷》和《涉江》的,所以歷來評論者,大都認為《九辯》的政治性社會性就在這一章中。特別是詩中用了姜太公九十歲才獲得尊榮的典故,顯示詩人參與軍國大事、建功立業的希冀。不過,詩中直接論及當時國家形勢并不明顯,反而是突出不為世用的悲哀:“君棄遠而不察兮,雖愿忠其焉得?”如果與詩歌中的貧士形象相聯系,就可以領會到,宋玉所說的是:如果貧士為君王所用,也能像姜太公一樣立下赫赫功勛;如果不能為君王賞識,只能“馮郁郁其何極”,悲憤郁結,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消散了!這一章筆墨集中在貧士自身進行抒情。
第六章承第五章,意蘊主旨復沓。不過,著重寫霜露霰雪,突出了秋已深、冬即至的季節特點。“愿徼幸而有待兮,泊莽莽與野草同死”,季節不等人,歲月不等人,貧士失意,雖然懷著僥幸心情等待,然而仍然是無望的等待。冬季來臨,能熬過這嚴寒嗎:“無衣裘以御冬兮,恐溘死而不得見乎陽春!”由悲秋發展到懼冬,貧士的心情更緊迫也更凄苦了。
第七章全然抒發歲月流逝的感傷,詩中秋夜、夕陽、流水、明月,無不加強了歲月不居、一事無成的慨嘆。
第八章、第九章,詩歌集中突出“失人”的悲哀。所謂“失人”,一方面指掌權得勢的都是薄幸小人,奸臣當道,把持國柄,使社會污穢混亂;一方面指如貧士一類賢人被棄置不用,心懷壯志宏才卻不得施展,還受到小人的排擠、壓迫。在悲怨之后,詩人仍然抱有希望,“罔流涕以聊慮兮,惟著意而得之”。要擦干眼淚去唱歌,壯氣可嘉,但底氣不足,因為“失人”的現實仍然存在,貧士要抒懷,只能依賴幻想了。這秋天的悲哀,仍然盤結在貧士心胸之間。
最后第十章,是全詩的結束。悲秋如何了結呢?只有依賴浪漫主義的想像:人間得不到的,天上能夠補償。于是,貧士“愿賜不肖之軀而別離兮,放游志乎云中。”離開軀體的精魂,穿過太空的日月虹氣,成了天上神靈的主宰,朱雀、蒼龍、雷師、風神都聽他調遣,成了他車駕的扈從,多么神氣又多么得意!貧士之貧變成了貴,悲秋之悲變成了喜。悲秋的主旨卻引出一個歡樂結尾,然而那歡樂只是幻想的虛構的歡樂。貧士得志,是虛幻的想像的得志,現實社會中,秋天仍然是草木黃落,貧士仍然是不為世用。現實與想像的強烈對比,把悲秋主題更加強化了。
《九辯》把一個貧士在深秋時節“失時”、“失人”的心境寫得生動精彩,有很強烈的感染力。悲秋主題得到形象的感性的抒述。不過,從社會意義而言,此詩雖然也有傷時之語,但總的說來缺乏社會的指涉性。所以司馬遷說“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從文學藝術的創造性來看,《九辯》是很成功的作品。悲秋題旨,本來是古代南方文學(以《楚辭》為代表)的特點之一,最能顯示楚騷精神的浪漫主義色彩。《九辯》把悲秋題旨發揮得淋漓盡致,也成為后代人們學習的典范。從此,在中國文學中,悲秋一直是詩文家喜愛的題材,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有《秋風辭》,瀟灑俊秀的曹植有《秋思賦》、《遙逝》,高瞻遠矚的曹丕有《燕歌行》。魏晉南北朝詩人筆下的秋天,大都帶有《九辯》悲秋的氣息,庾信《擬詠懷二十七首》之十一“搖落秋為氣,凄涼多怨情”,以悲秋帶出身世之感、家國之恨,更為悲秋主題譜寫出新曲。此后歷經唐宋元明清,詩詞中的悲秋之風始終彌漫不散。悲秋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學的母題之一,產生了許多動人的作品,而《九辯》原創性的功勞,當是不可抹殺的。
宋玉九辯賞析2
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憭慄兮,若在遠行;
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泬寥兮,天高而氣清;
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愴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
坎廩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
廓落兮,羈旅而無友生;
惆悵兮,而私自憐。
燕翩翩其辭歸兮,蟬寂漠而無聲。
雁廱廱而南游兮,鹍雞 啁哳而悲鳴。
獨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
時亹亹而過中兮,蹇淹留而無成。
宋玉:生卒年不詳,楚國人,略晚于屈原,據傳是屈原的學生,生活在戰國末期。除本篇外,他還有《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等文章。憭慄:凄涼。泬寥:空曠。收潦:靜止不動的積水。憯:悲傷。增:層,反復地。坎廩:坎坷。廓落:空虛孤獨。友生:朋友。“生”是語助詞。廱廱:雁叫聲。鹍雞:一種像鶴的飛禽。啁哳:聲音細碎而雜亂。亹亹:運行不停。蹇:發語詞。
入選理由:
開創“悲秋”文學的作品;描寫涉及了景物、環境、心理等多個方面,形象鮮明,細膩入微,難怪有人認為中國文學稱得上真正的描寫是從宋玉開始的。
詩詞賞析 《九辯》是一首長詩,是模仿屈原的風格所寫的作品,有些詞句甚至直接來自屈原的作品。因此就其價值而言,是雖長而無益。不過開頭部分描寫秋天,秋景秋色秋聲,尤其是秋意,與人心通感的秋意,卻是屈原作品中完全沒有的。這種新意即本詩的價值所在,而且這新意對后世文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此“悲秋”作品形成滾滾洪流。被稱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杜甫的《登高》,就是典型的悲秋詩歌。
《九辯》是抒情較為細膩深刻的作品,它將作者的人生感受,特別是孤獨凄涼的境遇,作了充分的表達,如“薄寒之中人”,“羈旅而無友”等。這些情感都集中在一己之私上,集中在個人的小環境里,與屈原那些關心國家民族命運的“大”作品固然不能比,但從藝術的角度講,表現一己之私、局限于小環境的作品未必就沒有震撼力。中國之所以有數不清的悲秋作品,就是因為詩人、作家們在漫長的古代社會沒有經濟及人格的獨立性,他們的依附性決定了其人生不穩定的走向:奔走京城、奔走他鄉;幕僚、參謀等身份;遭貶、受排擠、丟官;甚至屢試不中,一生終老籬下,形成了人生的基本印跡。因此一旦有此經歷時,心中的憂愁苦悶便需要排遣宣泄。“文學是苦悶的象征”,作品,特別是詩歌,就成了最好的溝通渠道,“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老病有孤舟”,“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云去”,盡是孤獨感傷共鳴的心聲,都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它們都像《九辯》里的情感:真實。真實是動人的前提,《九辯》的動人還有一個寫作上的特點,那就是將景物和諧地融進了抒情之中。秋水秋山,大雁叫聲,蟋蟀夜行,一切都與寂寞凄涼統一,而我們卻讀不到作者刻意將這些安排入詩的痕跡,這就是自然。
【宋玉九辯賞析】相關文章:
九辯(先秦 宋玉)全文注釋翻譯及原著賞析02-15
九辯原文及賞析09-22
宋玉《神女賦》作品賞析03-25
《宋玉對楚王問》翻譯及賞析06-23
宋玉對楚王問原文及賞析10-18
《諱辯》賞析06-28
《諱辯》翻譯及賞析06-18
諱辯原文及賞析08-28
兩小兒辯日 / 兩小兒辯斗原文及賞析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