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年三十有什么禁忌嗎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大年三十有什么禁忌
除夕,為歲末的最后一天夜晚。歲末的最后一天稱為“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歲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時值年尾的最后一個晚上。除夕是除舊布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與清明節、七月半、重陽節同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祖大節。除夕,在國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這個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遠的游子也是要趕著回家去和家人團聚,在除夕,辭舊歲,迎新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年三十有什么禁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年三十的禁忌
大年三十,也稱為“除夕”。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是指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即春節前一天晚,因常在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大年三十有很多的禁忌。如忌言鬼、死、殺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惡聲謾語,忌隨地便溺,忌潑污水、燈油于地等。人們在大年三十到來時,一面歡度佳節,喜慶豐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掃衛生,以驅疫病、除惡鬼。尤其是在年夜飯時,有更多的禁忌。
長輩給晚輩添飯加菜,如果吃飽了不想要,不能說“不要”,而是說“有了”;如果個別茶果吃完了,要說“吃興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說“沒有了”……這些吉利話是人們的“除夕功課”,大人要教孩子說,否則新年不順。避免說出“破”、“死”、“病”、“輸”、“敗”等不吉利的字眼;若不慎犯忌,要以吐唾沬、說“童言無忌”等方式化解可能的不祥后果。
年夜飯就餐前,必須要先要準備供品祭祀祖先。請祖靈之前,家庭成員和物品必須齊全,否則就是說人不團圓、財不完整。祖靈請來之后,供桌兩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意為不能與祖先爭座位;不得吵鬧,更不準罵人,否則就是對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潑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澆奠與潑水;大祭祖靈時,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門外無主鬼魂聽到后,造成小孩夭折。正式進餐時,非常忌諱別人來打擾的,特別忌諱有人來串門,因為這叫“踩年飯”,會使全家人不得安寧。
吃完年夜飯后,有除夕守歲的風俗。全家歡聚一堂,圍爐而坐,敘舊話新,暢談美好的祝愿,寄希望于新的一年,因而通宵不眠。同時,要遵守一些守歲的禁忌,禁忌大聲喧嘩,以免驚醒惡魔;禁忌照鏡子,以免見“惡魔”;禁忌將燈油潑地,倘若油味沖淡了酒味,“惡魔”便會醒來,導致禍害接踵而至;禁忌打碎器物,意謂著這年會有“破運”,補救方式是用紅紙包起,口中念“歲歲平安”等吉祥話,并放在神案上數天,即可化解災難。
上面說了吃完年夜飯有守歲的風俗,那么為什么要守歲?除夕夜守歲的來歷,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除夕夜守歲的來歷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后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門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除夕的風俗
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年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愿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這是古時候流傳下來的習慣。
貼年紅
年紅,是春聯、門神、窗花、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過年貼年紅(揮春),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
春聯
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唐代時寫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稱之為“紙炮”、“響炮”。如果把許多單個的爆竹聯結成串,則叫作“鞭炮”、“響鞭”、“鞭”。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祭祖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南方人祭祖尤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將火鍋扇開,隨時換菜。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餑餑,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頭,獻供新茶。
守歲
除夕守歲是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所有房子都點燃歲火,合家歡聚,并守著“歲火”不讓熄滅,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迎接新年到來。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曰“燃燈照歲”或“點歲火”。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壓歲錢
壓歲錢,是過年習俗之一,年晚飯后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安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
除夕養生常識
1、吃得合理
在除夕出問題的老年病人中,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人與飲食不當有關,其中較為多見的是連續吃高脂肪、高熱量、低維生素、低纖維素飲食引起的心臟病發作、中風、膽囊炎和胰腺炎等;飲食不潔引起的胃炎、腸炎等。老年人必須把住這—關。由于我國有除夕大吃大喝的傳統習慣,幾乎每家的節日餐桌上都堆滿了肉、蛋、雞、鴨、魚等食品,再加上敬老的美德,晚輩們不停地給老人撥菜,老年人稍不注意,就會吃得過多。因此,老年朋友—定要特別注意,油膩的葷菜切不可多吃,每餐都應吃些蔬菜。晚餐堅持吃素食,以七八分飽為宜。
2、切莫貪杯
除夕期間由于喝得過多而出事的人相當多。其中有酗酒導致中風、胰腺炎發作及肝病加重的,也有引起酒精性胃炎等急癥的。因此,除夕期間切莫貪杯,烈性酒最好不喝,啤酒、果酒和低度白酒也不可多飲。而且每天不能超過一次。親人朋友不要頻頻敬酒,切不可斗酒,酗酒。
3、防風御寒
除夕雖然開始暖和,但是除夕養生保健別急著減衣服,因早春氣溫乍寒乍暖,如同孩兒臉,一日三變,常有寒潮來襲。老年人,氣弱骨疏、抗病力差,稍受風寒,易發宿疾。因驟冷會使血管痙攣,血液黏稠,血流速度減慢,臟器缺血。于是感冒、肺炎、氣管炎、哮喘、關節炎、偏頭痛、冠心病等便會接踵而來。故在此時,保健養生應防風御寒。
除夕衣著款式應寬松舒展,純棉織品吸濕性好,暖和又貼身,是內衣的合適選料。由于寒冬自下而起,傳統養生主張春時衣著宜“下厚上薄”,起到“滋陰養陽”的作用。青年女性尤應注意,不可過早地換穿裙裝,否則會導致關節炎與多種婦科病。春風于溫暖之中暗藏殺機,出汗后應及時擦去,切勿敞開胸懷讓風勁吹。春天適當捂一捂,可減少疾病,尤其是常見的呼吸系統傳染病的發生。
除夕吃什么菜寓意好
1、年糕:年年高
過年要準備年糕,是表示喜慶。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2、魚:年年有余
因為中國傳統有年年有余(魚)的說法,所以魚是年夜飯必備的一道菜。除夕夜吃鯉魚,鯉同“禮”諧音,過年吃鯉魚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鯽魚,鯽同“吉”諧音,過年鯉魚和鯽魚一起吃就是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鰱魚,鰱同“連”諧音,過年吃鰱魚連年有余。
為了吃出連年有余的好意頭,您可以除夕兩條魚,年夜飯吃一條,大年初一吃一條,就是連年有余。如果制作一條的話,年夜飯吃終端,大年初一吃頭尾,這樣就是連年有余,有頭魚尾。
3、豬手:發財就手
豬手,可以燜豬手,也可以發菜豬手,也可以花生豬手等等,吃法很多,因為豬手寓意著發財就手,做什么都會順順利利,就手發財,干什么也都會發財就手。所以這道菜式也是廣州街坊最喜歡的一道吉祥菜!
4、芹菜:勤快
年夜飯不止是一家的團聚和對來年的美好期待,也是教育孩子的一次機會,長年菜中的芹菜,“芹”與“勤”諧音,教育小孩子要勤勞,只有勤勞才能獲得美好的生活。
5、蠔豉:好市
華南的年夜飯則多有雞、燒肉、發菜、蠔豉等,因為“發菜蠔豉”與“發財好市”諧音。蠔豉,也稱“蠣干”,牡蠣(也稱蠔)肉的干制品,是廣東人民春節必食的菜肴。蠔豉是補鈣的最好食品,它含磷很豐富,由于鈣被體內吸收時需要磷的幫助,所以有利于鈣的吸收。
6、腐竹:富足
腐竹寓意“富足”,也是除夕不可少的一道菜。我們都知道腐竹是黃豆的衍生物。專家指出,腐竹與黃豆相比,更容易被人體吸收,營養價值也更豐富,因此經常吃一些腐竹,是很好的飲食習慣。
7、蒜:會計算
“臘八腌蒜,除夕吃”,臘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寓意“會計算”。傳統的臘八節,民間除了有喝臘八粥的習俗外,在北方地區還盛行著當天腌制臘八蒜的習慣,到了除夕啟封,白綠透亮的臘八蒜就著吃餃子,那叫一個贊。
臘八蒜具有去油膩、去腥等作用,口味酸甜,就飯吃還能增加食欲。但由于臘八蒜是用醋腌制,吃多了可能會對牙齒有一定的腐蝕,另外,胃不好的人吃臘八蒜也應注意,吃多了不利于胃健康。
8、餃子:招財進寶
在中華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是新舊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蒼之意,是必須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餃子餡料的選擇和寓意有著直接關系,最常見的韭菜餡寓意著久財之意,因為久即時間長、久遠,謂之久財。冬季典型的白菜肉餡即百財之意。香菇最有養生功效,將其包進餃子餡里寓意著鼓財之意,鼓即高起,凸出,香菇的形狀如同向上的箭頭,或為股票大盤的走勢,向上、飽鼓之意,謂之鼓財。最后還有南京人愛吃的酸菜,據說有算財之意。
9、燒肉:紅紅火火
燒肉本來就很受老廣們的歡迎,皮脆肉香。廣州人喜歡在年夜飯的時候有這道菜是因為燒肉寓意著紅皮赤壯,寓意著你每天都紅紅火火,是一個很好的意頭菜來的。
10、生菜:生財
生菜讀起來與“生財”諧音,討個口彩,是過年必備的蔬菜。上面再擺一把金燦燦的油炸馓子,便是“金條生財”了。
除夕的來歷
除夕,為歲末的最后一天夜晚。歲末的最后一天稱為“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歲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時值年尾的最后一個晚上。除夕是除舊布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與清明節、七月半、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祖大節。除夕,在國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這個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遠的游子也是要趕著回家去和家人團聚,在爆竹聲中辭舊歲,煙花滿天迎新春。
“年”的最后一天,稱為“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它與新年首尾相連,謂之“歲窮月盡、挨年近晚”,是新一年的前夕,是除舊迎新的重要時間交界點。除夕因常在農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大年三十。歲除之日,民間尤為重視,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除舊布新,張燈結彩,迎祖宗回家過年,并以年糕、三牲飯菜及三茶五酒奉祀。
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歲、團圓飯、貼年紅、掛燈籠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受中華文化的影響,除夕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2007年,除夕依《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正式成為中國法定節假日。2014年,除夕依國務院關于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決定進行調整,不再作為中國法定節假日。
除夕習俗
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傳統座次
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年宴的首席為輩分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如果是請客,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飲食特色
北方人年夜飯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餃、魚、年糕、長年菜等。因為水餃狀似金元寶,有富貴之意;魚這道菜不能吃完,因為在漢語中“魚”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則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長年菜則有長壽的意涵。華南則多有雞、燒肉、發菜、蠔豉等,因為“發菜蠔豉”與“發財好市”諧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飯必有魚,豐盛湯鍋。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屬于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
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于開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節貼春聯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源地是南京。現在江南地區百姓講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貼春聯。
祭祖
據民俗專家、南京大學民俗藝術研究室主任陳竟介紹,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肴,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后,人們才開始享用。
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春節貼“福”字,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福”字究竟該怎么貼沒有統一的標準。
守歲
守歲的習俗在中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晉朝人周處《風土記》中說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饋送年節禮物,稱為“饋歲”;相互宴請,稱為“別歲”;除夕通宵不眠,稱為“守歲”。這是現今看到關于守歲習俗的最早記載。但這時守歲似乎還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歲成為全國的共同年俗。
【大年三十有什么禁忌】相關文章:
大年三十有什么禁忌嗎02-15
飲酒有什么禁忌08-14
鬼節有什么禁忌07-17
健身的禁忌有什么08-04
畬族的禁忌有什么04-01
戴戒指有什么禁忌04-19
吃鵝蛋有什么禁忌11-14
沙丁魚有什么飲食禁忌10-17
窗戶有什么風水禁忌10-19
立秋有什么風俗禁忌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