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長沙民間喪葬風俗有哪些
湖南自古為魚米之鄉,物產豐富,人民勤勉,精耕細作,種植水稻已有萬余年歷史。這樣的魚米之鄉會有怎樣的喪葬習俗?下面跟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湖南長沙民間喪葬風俗有哪些 篇1
喪事文書悉用白紙,槽門上懸白紙墨書“當大事”;屋內做法事、佛事,行儒禮,熱鬧隆重;屋外鏡炮聲聲,氣氛肅穆,故名白喜事。親友聞逗噩耗自動幫忙料理,叫“幫白喜事忙”。孝家備佳看待之,俗稱“吃爛肉”,下寧鄉叫“吃白皮肉”,上寧鄉叫“吃白豆腐”。聽到銃響,叫化子紛至沓來,所謂“人死飯甑開,不請自己來”。長沙自古厚葬,萬余座楚漢墓葬所出士的豐富文物便是證明。古代有貧者賣身葬父的,有撲柩救火的。據《后漢書》載:“長沙有孝子古初,遭父喪,鄰人失火,初匍匐柩上,以身捍火,火為之滅。”民國時期,市內治喪多為三五天,一般租轎行儀仗,雇中西樂隊。親友吊唁,多以竹布或紙質挽詞詩章懸掛孝堂,出柩時有繞街陋習,常使觀者塞途,交通阻梗。鄉下則有更多的繁文縟禮。
長沙的喪葬習俗:鳴銃報喪
長者病危,在外子孫要火速歸家守候,聽其遺囑。一旦落氣,屋內號陶做哭,屋外鳴銃報喪,同時要燒紙轎“送行”,名曰“起轎”。并燒“倒頭紙”作“路上盤纏”,將病蹋上的枕席、稻草等送至村邊路口焚燒。所謂銃,并非鳥統,而是相當于禮炮性質的“三眼銃”,其一端為木柄,另一端為鉆有品字形洞眼的鐵質銃管,用時在眼內筑以硝藥、黃土和引信,對天燃放。孝子即日到舅家報喪,亦先在屋外鳴銃,再徑奔正廳,點燭伏泣神龕前,待長輩掖起,再稟報詳情。平日不孝敬父母者,可能長跪于神龕前,任訓責鞭答。
長沙的喪葬習俗:打水裝殮
由師公或長者鳴鑼開道,領孝子到附近井畔“打水”,即孝子跪地舀水,亡者多少歲,便舀多少杯。每舀一杯,敲一下鑼。打水歸,加貢香(柏木)煮沸,涼后沈浴,更衣裝殮;穿五、七、九層衣褲,戴“唐巾帽”。棺內墊石灰、炭末,鋪皮紙。棺置正廳(在外身亡的,則禁止入廳,只能在屋側搭棚停棺),入棺俗稱“上材”。棺俗名“料”,或吉稱“長生”、“壽器”、“千年屋”。“料”有箱式,“荷葉頭”等兩種。長沙古代有套棺之俗。清代,富紳用內外兩棺,內棺為陶質,外棺為楠木、柏木或檀木制成。普通人家僅一杉木棺,赤貧者有用木板臨時合的。有的在生前若干年即準備了壽器,用漆(內紅外黑)油封多次。“上材”后,棺稱柩,或靈柩,殮而未葬則稱殯。
長沙的喪葬習俗:祭奠
從“上材”到出院的時間,因貧富而相差甚遠。貧者3天甚至一天即“人士為安”,富者有十天半個月甚至數月才葬的,多數為5-7天。入鹼后,立扎孝堂,羅孝帷,點長明燈。子媳頭戴孝帽,身著麻衣,腰系草繩,腳穿草鞋,手柱孝棍(糊以白紙的竹棍或桐木棍),孫輩及其他家人均穿白衣,鞋面縫白布。親友來吊唁,不論年長年幼,孝子均下跪相迎。女眷每日早晚到孝帷內嚎哭一場,俗名“鬧喪”。
長沙的喪葬習俗:法事,又名做道場
將音樂與開壇、念咒、誦經、請水、告廟、開方、破獄、解結、安神等等過程相結合。民國以前,道場做5-7天,需道士9-11人,后多做3天,所謂“三日四夜道場”。做佛事即念經,邊念邊敲木魚。古人迷信這些活動可超渡亡魂,使之免受地獄之苦,降福子孫。行儒教即請禮生喊禮開祭,有朝奠、午奠、夕奠、家祭、客祭之分,讀祭文時抑揚頓挫,如泣如訴,催人淚下。有的地方每晚家祭之后,有繞棺習俗,所有在堂男賓各持一根香,由人帶領,圍著靈柩轉圍,口誦《正氣歌》等。
治喪活動在出濱前一天達到高潮,吊唁賓客絡繹不絕,喪酒有多達幾十席甚至百余席的,最后恭迎母黨(舅家)。此日一般有封殯(又名封靈),告祖,成服,燒靈屋,打八封燈、開路燈等活動。封殯,與亡者永別,是喪葬中最悲痛的時刻,親人們把亡者生前最喜愛的東西悉數堆入柩內,除衣物外,還有金銀玉器等珍品,但忌眼淚流入。
長沙的喪葬習俗:靈屋,又名冥屋
相傳起源于三國:周瑜作古,孔明夢見他披發仗劍呼喊:“還我荊州!”孔明自此胸痛不寧,乃召工匠作一紙扎荊州城與祭文同焚,是夜即心靜神安,從此民間漸有此習。長沙扎的靈屋,均為樓堂亭閣,雕梁畫棟,前有八字門,后出西湖景,中有回廊,室內床柜桌椅鍋碗瓢勺一應俱全,大門上有“陰陽同日月,天地共乾坤”之類的聯語,堪稱藝術品。惜乎付之一炬。
出殯前夕,孝子通宵守靈,俗稱坐夜。賓客多擁聚孝堂聽夜歌。夜歌是一種民間挽歌,來源已久,周朝時即有“子夜之歌”。有人認為源于“莊子鼓盆歌,是夫婦之死別”。長沙人多請歌師或亡者生前好友唱,連唱幾晚,有一定的曲調,內容主要是“二十四孝”、“十月懷胎”等,也有些挑逗俚俗之語。至出殯前夕,唱“辭別歌”,唱逝者生平,感人淚泣不止。
瀏陽北鄉的“夜歌”更具挑斗性。一般由母黨、鄰東(鄉黨)、陪東(孝家家族)對唱,以鑼鼓擊節,用通俗韻語,多頌亡者功德風范,或表彰賢慧子媳,或攻擊對方失誤疏漏,或斥責件逆子孫,冷嘲熱諷,使之汗顏。唇槍舌劍,每引起口角,經孝子磕頭拜謝,方才平息。“夜歌”引人人勝,聽眾盈屋,陪聽通宵,直到天明出柩。出殯。出殯多在辰時。拾柩者俗稱“金剛”,有8人、16人甚至64人、128人之多。靈柩抬至地坪后再系靈杖。此時坪內人頭攢動,統炮喧天,哭聲動地,鼓樂齊鳴。送葬,俗稱“上山”。長沙寧鄉縣地,送葬隊伍不走捷徑,而是繞路而行,沿途眾多親友鳴炮相送,有的甚至設路祭,此時孝子要下跪,并備手巾等禮物答謝。
長沙的喪葬習俗:構墓
長沙葬俗,西漢以前,士大夫多棺外套木槨,外封白膏泥。到晉朝時,木棒被青磚結構取代。至清朝,結墓多用石料和三合土,貧苦人家有臨時討地草草安葬的。富紳之家,甚至用糯米飯結墓,一層糯米飯一層瓷碗,干固以后,堅硬無比。一般墓上有羅帷,前有拜臺祭坪,樹八字青石碑或湘白玉碑,有的還有石人石馬等,如曾國藩墓。其構墓時間,有的長達數月甚至數年之久。
瀏陽有生前自營“仙基”的,用紅色條石或三合士或煙磚砌成上圓下方的拱形“坑”。古人信風水,“葬重堪輿,嚴選擇,不以財吝其親,貧富皆然。”吉“地”要求后有群山如萬馬奔來,左有“青龍”右似“白虎”環抱,前有水域;著蛇盤回復。葬后有“三朝”、“周年”紀念,有的士大夫服喪3年才穿官服,可謂盡孝矣。
解放后,舊禮漸除,提倡火葬,喪事多從簡,以開追悼會為主。
湖南長沙民間喪葬風俗有哪些 篇2
上刀梯
上刀梯是苗族人民的傳統風俗,每當趕年場或重大節日如“四月八”、“趕秋節”等,都有勇士表演上刀梯。刀梯器材是一根高10m以上的木桿,桿上鑿開36節孔眼,安插上36把鋼刀,鋼刀長45cm,刀背厚0.5~1cm,刀刃鋒利。刀口向上,裝成刀梯,安裝時加間固緊,以防搖動。33cm一梯,共36梯。樁桿四周拉線固緊,刀梯上端纏系多種顏色的彩布小旗,象征著希望和勝利。上刀梯者,必有膽識、技巧和武功,從第一級往上爬,刀子一把比一把鋒利,爬至梯頂,頭發往刀上一擱,即斷成兩截。登梯者還要在刀梯上表演倒掛金鉤、大鵬展翅、觀音坐蓮、古樹盤根等節目,施展全身本領。上刀梯是驚心動魄的表演,是英雄所為,是一種奮爭,一種自我犧牲,是苗族人民過去生活的顯現。刀梯上有血、有汗,也有美和甜。
哭嫁歌
是土家族姑娘出嫁前邊哭邊唱的歌,出嫁前夕,連續哭3~5個夜晚,哭嫁內容十分豐富,有告別姐妹的,有敬愛父母的,有留戀鄉土的等等。
女書
歷史上流傳著一種記錄當地土話的特殊文字,流行地域以上江圩為中心。這種文字只在婦女范圍內使用,稱之為“女字”,通稱“女書”。這是一種菱形細腳文字,最早被記錄的是太平天國發行的.雕母錢。女書一般被寫在精制的手寫本、扇面、布帕、紙片上,有的還被織在錦、帶上。其使用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祭祀;②讀唱娛樂;③信件往來;④訴說身世;⑤記事記史;⑥改寫漢字韻文;⑦編繡等。
嘉禾花燈戲
據嘉禾縣志載,自明朝以來就有。是流行湘南一帶的民間地方戲,有近200個劇目,大部分反映了勞動人民的喜怒哀樂,以及對豪強貴族的反抗,對封建社會的揭露和批判,因而有一定的社會教育意義。花燈戲在藝術上結構單純,情節集中,語言樸素,幽默風趣,地方色彩濃厚,充滿了勞動生活氣息,易為勞動群眾接受。
秦人村
在桃花源風景區,占地2.5km2,步武陵漁人蹤跡,即可游覽人間仙境,進入世外桃源,這里有秦時明月,良田美池,更有晨鐘暮鼓,水車村笛,好一派田園風光。
瑤族風情
江華是瑤族自治縣,有瑤族27萬余人,是全國瑤族最多的縣,大多保留瑤族風俗習慣。瑤族分為高山瑤、平地瑤、過山瑤、狗頭瑤等,服飾好五色衣、斑斕布等,各支系的略有區別。族工藝品有銀飾、挑花、刺繡、編織等。瑤族沒有文字,但有自己的語言,一般操勉語。節日有盤三節、仁五節、趕鳥節等,舞蹈有長鼓舞、紅旗舞等。飲食以瑤家十八釀為特色。婚姻形式主要是“贅婿”(即招郎);瑤家姑娘出嫁,有自己獨特的民族禮儀,其中以“坐歌堂”與“送親”別有情趣。瑤族信仰多神教,盤王是其祖先,尤其信奉盤瓠。
擺手舞
有大擺手和小擺手兩種,是土家人喜愛的傳統大型舞蹈,帶有濃厚的祭祀色彩。每年農歷正月初三至十七,男女老少聚集在擺手堂或土工祠,先由土老司舉起掃帚,唱起掃邪歌,然后擺手隊伍舉著龍鳳大旗,吹著牛角、小號、嗩吶,燃放著三眼炮和鞭炮人場,翩翩起舞,熱鬧非凡。
花燈戲
流行于湘西一帶。它是民間花燈、擺燈、跳燈和花燈舞等地方小戲的統稱。
侗族銀飾
侗族婦女的首飾多為銀飾,新光一帶喜歡佩帶銀掛鏈紐絲與圈、吊吊環等,每條銀掛鏈有3節,共長約60~70cm。新晃的侗族首飾種類多,式樣各異,制作精巧,遠銷云南、貴州、廣東等省。
擂茶
益陽市境內桃江、安化兩縣,喝擂茶早已成為習俗,幾乎家家戶戶備有陶制擂缽、擂缽架、擂茶棒(長約1.67m的油茶木)。做擂茶時,先將茶葉擂爛,次放芝麻、生姜、花生米,均擂成糨糊狀,再用白糖開水調制而成,像豆漿、似乳汁,喝起來清涼可口,滋味甘醇,四季可飲,尤以暑季為盛。有客來時,用大碗盛滿,客隨喝隨添,客人喝得越多,主人越是高興。這是接待常客。若有稀客來,一邊喝擂茶,一邊還擺上自制的茶食,如油炸紅薯片、炒黃豆、炸巧果皮、爆米花、酸刀豆、辣椒蘿卜等。20世紀80年代后,夏季喝擂茶的習慣在區境其他城鎮居民中,也日漸流行。也有個體戶專門從事賣擂茶的。
獅舞
俗稱“耍獅子”。按地域分,流行于益陽、沅江一帶的稱“木柄獅”,獅頭獅尾各由兩節木柄構成,表演時由兩名舉柄者隨“獅”前耍珠人頻頻舞動;流行于安化、桃江及南縣西部一帶的稱“武獅子”,表演動作激烈,融健身、娛樂為一體,表演者身著彩褲彩襪,蒙于布制“獅”身內,緊跟手持兵器的導舞者激烈起舞,時而翻騰,時而跳躍,并作搔癢、舔毛、跌撲、打滾、登高、騰轉等多種動作,惟妙惟肖,驚險動人;流行于桃江縣馬跡塘一帶的稱“硫磺獅子”,每年元宵節出舞,先拜關帝,謂之“發猖”;再串村走戶,邊舞邊焚硫磺,以期“避邪驅瘟”;流行安化縣的稱“羅漢獅”,造型福態,逗獅者戴羅漢頭套,手持蒲扇,“獅子”舞步遲鈍,兩者相戲,詼諧有趣;流行于桃江、安化山區的稱“討米獅”,造型與動作均較簡單,多在春節時串村走戶,以送吉利為名討得賞賜。
【湖南長沙民間喪葬風俗有哪些】相關文章:
湖南專升本有哪些學校11-20
春分節氣民間禁忌有哪些11-19
立秋的氣候特點有哪些風俗12-15
海南清明節有哪些風俗07-25
愚人節有哪些傳統風俗01-21
2018年湖南異地高考有哪些政策11-28
湖南職稱考試教材有哪些變化?10-11
驚蟄的氣候特點民間習俗有哪些12-12
湖南長沙養老保險問答總結04-17
湖南醴陵的中元節習俗有哪些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