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畬族有什么習俗
畬族是我國人口相對比較少的一個民族,畬族主要是生活在福建、浙江、江西等這些地區。那么,畬族有什么習俗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到的相關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生育習俗
畬族歷來重視生兒育女。懷孕婦女雖然照常參加生主勞動,但受到村人愛護和照顧,不讓其干重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畬族婦女分娩都在婆家。臨產時都要坐在矮板凳上,待嬰兒出生后,婆婆或接生婆才近前幫忙。她們認為“分娩不潔”,以免污天穢地,沖撞“神明”。因此,在孕婦分娩時,要點燃一束干茅草或破紙傘,驅除房間穢氣。而后,拿一產婦的舊褲子和用紅紙剪成褲樣貼在門楣上,以示“避邪”,使嬰兒順生。嬰兒產后,胎盤未出,要將嬰兒的臍帶縛在木上,待它自然脫落后,是男嬰,就把毛筒劈成竹片斷臍;是女嬰,即用吹火管劈成竹睡斷臍。隨后,用麻絲將臍帶縛好。嬰兒和產婦都有杉樹葉和香鏡(天南星科,石菖)湯洗浴。嬰兒斷臍沐浴后,男嬰用生父舊衣包裹,女嬰以生母舊衣包裹,產婦和嬰兒在一個月內洗臉、洗澡、洗足都要用香鏡湯。由于衛生條件差,產婦因難產得不到及時搶救和嬰兒因斷臍不潔,感染破傷風死亡現象時有發生。
命名習俗
畬民命名取正名外,還有奶名和譜名。奶名即乳名或小名。常因保護神的不同甘共苦而分別冠以“石”(石將軍)“奶”(奶娘陳靖姑)、“佛”(神佛)等字。修宗譜進取的名字中譜名,見于靈堂神主牌、墓碑。譜名的命名對象按世系、排行而定,由諱名(世名)、字、行第三者組成。一般每一世(代)同輩用同一個字頭。行每同一輩按出生年月時辰先后依次排列以“念、大、小、百、千、萬、”字,周而復始循環使用,叫“暗行”。其排行用字則為:“雷姓缺‘念’,鐘無”‘千’,男人無‘一’,女無‘二’,藍姓五六兩樣生。”按族內規定雷姓排行僅用“大、小、百、千、萬”五字;鐘姓用“念、大、小、百、萬”五字;男丁排行序數從二開始,如“藍念二郎”、“藍念三郎”等;女丁排行從一開始,要缺二,如“藍念一娘”、“藍念三娘”,要把“一郎”和“二娘”讓給未滿16歲就夭折的男女。
畬族譜名帶有神秘性,晚輩對自身諱字行第不得面知,僅在祭祖或重修宗譜時開啟才能閱看。因此,某人逝世時,親屬要向族長索取譜名;對于外嫁女人,生前做“壽材”(棺木)需要“名行”與“暗行”時,她的史弟向族長索要,族長將其行第寫明用紅紙封好。待舉行灑宴時,外甥再將紅紙包安置在“棺木”內,俗稱“討位”。紅紙包要待棺木主人逝世時才能啟封。女性生前工是未做棺木,死后,外甥要脆在母舅面前為母親“討位”。
婚嫁習俗
畬族婚戀較自由,但過去仍崇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親過程審慎,先“合八字”,如八字有合,則女方父母帶女伴前往男家“看家勢”,了解男方人品、家境,求得兩家父母同意后,先送暖貼,小定;然后“搭定”(又名下定),送定帖(即訂婚),時間多在農歷八月。民國進期,訂婚不論家庭貧富,只要豬腿1個、龍鳳紙貼2張、紅衣線2束、果子2包、紅線扎頭面1公斤、銀飾、衣服等。“送日子”即把選定的嫁聚日期告知女方,女方收下紅紙帖和禮品,按日子準備嫁妝。男家也按其日子準備迎親,最后是迎春娶成親。經過以上程算是定親。定親后的姑娘兩髻的銀簪碩須脫掉一邊,作為標記。畬族姑娘忌18歲出嫁認為18歲出嫁要落“十八難”。
畬家姑娘出嫁前,要到母舅姨姑家“做表姐”,與表弟們對歌,實際上是考核姑娘的對歌本領。同時,要在自家廳堂擺上香案祭祖先,祈求祖先神靈保佑,上路平安。出嫁前兩天,夫家須選取一位能歌善舞的男子作全權代表來女家迎親,此人稱作“迎親伯”,又稱“親家伯”。福安、壽寧交界的畬村迎親伯還帶一位廚師挑在女家設宴,廚師稱為“赤郎”,又稱“大赤郎”。這時婦家先把廚具一一藏匿,赤郎唱《借鑊歌》,唱一件“借”一件。待廚具“借”完備后,才生火煮飯。
新娘出嫁前,姑娘還得“賴床”(躺床)不起,以歌代哭,唱《哭爹娘》、哭哥嫂、姐妹戀、哭母舅、等,哭訴與家人分手的衷情,以示對娘家的留戀,為娘家討吉利。隨后,由母舅主持為新忍受梳妝,將少女發式改梳成婦人的“鳳凰頭”。新娘妝完畢,由母舅扶出廳堂,行“分酸禮”,唱分酸歌。“分酸”時新娘將兩碗帶骨的肉面互相摻合分裝連續三次,又將米谷撒向廳堂,唱撒谷歌。
古時畬家新婚行走嫁,即新郎迎親,新人雙雙穿草鞋步行到男家,4男4女隨后。這一天,同村兩個姑娘出嫁,同走一條路時,誰先誰后,事前都要商量好,一般都是讓夫家遠的先走。為避免先行者將“風水”帶走,后行者都要用1頭黃牛,角系紅布,插上紅花,在前面踏路,走嫁者隨后,她們認為牛踏過的路子又是新路。因此,過去有錢人家都配上1只踏路牛為嫁妝。古時,畬族陪嫁尚有刀斧犁鋤之類的農具,直到現在還可以看到棕衣、笠斗母羊等物作為姑娘的`陪嫁。笠斗之類陪嫁物,要等姑娘出嫁后,到來年三月回頭拿。
民國期間,畬村也興花轎迎親。畬家稱轎夫為“行郎”。男家花轎到女家,女方姑嫂姐妹一般都要為難行郎,與行郎對歌。賽歌中最熱鬧的場面是《求蛙歌》,即女家要以歌把行郎的“蛙”撬出來。“蛙包”是行郎預先在夫家準備好的硬幣紅包。當迎親花轎進入女家廳堂時,新娘就大哭大鬧,佯裝不愿意出嫁,哭訴別情,待到午后,轎夫和媒人再次催上轎時,堵開始梳妝。新娘梳妝完畢,由母舅扶出廳堂與胞弟舉行分灶儀式,然后新娘入轎,神堂上放水一桶,意為壓黑火。胞弟拉轎扛“留轎”,花轎在廳堂上兩進兩出,意為留風火,最后抬轎出門。接著新娘轎子出村前,村董事在路口擺上一張桌,正兩用繡花桌幔圍著,桌上擺三杯酒,意為“攔風水”。花轎出村,男方須向攔門交個“攔旗”紅包。否則董事不搬開桌子,轎子無法通過。“攔旗包”收入歸公,做為村里公益事業開支。花轎經“留轎”、“攔旗”等禮俗后,上路到夫家。
畬家拜堂的廳堂上一般貼有“功建前朝帝嚳高辛新敕賜,名傳后裔皇子王孫免差徭”的對聯,橫眉為“鳳凰到此”。新郎頭戴紅纓帽,身著藍色長衫,肩披大紅新帶,腳履雙鼻布鞋,從后廳步出,站在新娘左側,在一片歌聲中行三跪九叩禮。新娘則頭戴鳳冠,手執花織掩面,由送嫁嫂摻挽,不拜。
新人入洞房后,眾人擁入洞房“鬧房”,唱《猜種歌》,新娘將嫁妝中隨帶作物種籽一包包遞出。完婚宴稱“請大酒”,客席散后還為新郎辦一桌“佳期酒”,又稱“暖房酒”、“新郎酒”。由暖房頭(或稱八仙頭)和暖房腳8名陪伴新郎入席。入席者通常都穿長衫戴禮帽,席間每個程序都要唱誦歌令,且邊吃邊輪番與洞房內的新娘及其陪伴者對歌。新郎酒至“上下四盤”(前四道菜)結束,轉入“鬧房”。鬧房從叫門起,每個程序都要唱誦歌令。其程序有進門、翻床、尋取“鳳凰蛋”(染紅的熟雞蛋)。找到“鳳凰蛋”后,大家合唱《喜慶歌》結束鬧房。鬧房結束繼續喝佳期酒,宴會結束送新郎入洞房。第二天新媳婦下廚房起火、洗碗、做飯。
【畬族有什么習俗】相關文章:
畬族有什么節日習俗07-28
畬族建筑習俗有什么07-27
畬族的特色習俗有什么07-27
畬族的禁忌有什么04-01
畬族有什么特產07-27
畬族的服飾文化有什么07-27
搬家的習俗有什么07-28
彝族的習俗有什么08-04
侗族有什么習俗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