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閩西的中元節習俗是怎樣的
有人覺得中元節這天,有點晦氣,滿大街的“人”,總會讓人有點不安和心慌。中元節真的這么不好嗎?下面小編推薦閩西中元節習俗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閩西地區的七月半習俗
永定地區將舊歷七月十五日稱作“七月半”,也俗稱“鬼節”,村落及土樓的人們“白天敬祖先、晚上祭鬼神”,白天到祖祠、祖堂擺酒食、齋果祭祖先,晚上放河燈并焚燒“金銀”施舍給無家可歸的鬼魂。現在一些地方已經不做祭祀儀式而演變為親朋好友互相走動。
長汀縣CF村舊歷七月十三至十六日接“太公、太婆”回家過節,同時打醮祭孤魂野鬼;DL村七月半接太公太婆回家,八月初一“祭野鬼”(指本村人死在村子外面的);DT村七月十五晚上在自家廳堂給“太公太婆”燒金銀,傍晚到大門外路旁給野鬼(這里指死后沒有入祠堂的人或沒有子孫祭祀的魂)“燒路香”。
寧化縣的七月十五稱“鬼節”或“陰節”,是給祖先寄錢的日子。當日中午至下午,各家在房屋的大廳擺桌,供茶酒、三牲、葷素菜、燒香點燭供奉祖先,傍晚各家到屋外道旁焚燒冥幣給野魂們,請它不要搶祖先的錢。
連城縣城關七月十四、鄉下七月十五過“七月半”。相傳古時因市上豬肉供不應求,官司打到縣衙門,于是縣官判定城關鄉下錯開一天。過去各家在大廳放三牲供奉祖先,晚餐時請祖先入席、晚餐后焚香燭、冥幣放鞭炮送行,同時“插路香”施餓鬼。近年來開始出現此日不做祭祀儀式的傾向。
清流縣習俗“七月半”當日午后,各戶在自家門前或路口置放三牲、酒菜、焚燒紙錢“祭祀親人的鬼魂”。宋代至民國36年,曾經每三年一次由縣衙主辦普渡道場祭渡孤魂野鬼。現在已不舉行。
中元節的12大習俗
1、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燈,尤數黃河里放燈壯觀。
2、燒街衣
這是香港自開埠以來一直保存至今的民間風俗。一踏入農歷七月,人們都會于入黑后,帶備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飯在路邊拜祭一番。人們“燒街衣”的目的是讓那些無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3、做茄餅
民間認為,茄餅可以成為已故祖先前往盂蘭盆會的干糧。每到中元節這天,老南京人家家戶戶做茄餅,也就是把新鮮茄子切成絲,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實,茄餅如今已是一道再尋常不過的家常菜,想吃的話隨時可以做一盤解解饞哦。
4、燒袱紙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5、吃瀨粉
在中元節那天,東莞有吃瀨粉的習俗,而且幾乎在整個東莞都通用。當然,不同片區,吃瀨粉的方法還是有所不同的.。
6、祈豐收
中元節施祭孤魂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谷豐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著秋收稻谷豐登。
7、吃鴨
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為什么呢?原來“鴨”就是“壓”,取其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鬼魂。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在山東的獨陵縣,中元節被當地人稱為“掐嘴節”,家家都有吃粗茶淡飯的習俗。在江蘇省的東縣鄉,很多鄉民在中元節當天都會吃扁食(一種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在浙江省臺州市的天臺,中元節他們會吃“餃餅”,一種類似于春卷的食物。
8、祭祖
祭祖節在陰歷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9、祭祀土地和莊稼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后,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10、面塑
七月十五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面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包括出嫁的女兒及女婿、外孫,另過的兒子及媳婦、孫子等等),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面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余。
11、入廟祈福
準備素齋果品去寺廟,施佛及僧,誦讀地藏王經卷和咒語,報答父母恩情,為去世的先人祈福。
12、放天燈
鬼節這天放天燈也有兩個說法,其一是把自己家的小鬼用天燈放出去,把霉運帶走,帶的越遠越好,讓這些小鬼永遠也回不來。這時候就很忌諱別人家的天燈落在屬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來,就要重新放飛出去。其二是說,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進入極樂世界,鬼節這天放天燈,是為在陰間準備飛升極樂世界的先人們照亮升天的路。
盤點各地中元節必吃的食物
1、吃瀨粉
在中元節那天,東莞有吃瀨粉的習俗,而且幾乎在整個東莞都通用。當然,不同片區,吃瀨粉的方法還是有所不同的。
2、吃鴨
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為什么呢?原來“鴨”就是“壓”,取其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鬼魂。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
3、吃粗茶淡飯
在山東的獨陵縣,中元節被當地人稱為“掐嘴節”,家家都有吃粗茶淡飯的習俗。
4、吃扁食
在江蘇省的東縣鄉,很多鄉民在中元節當天都會吃扁食(一種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
5、吃“餃餅”
在浙江省臺州市的天臺,中元節他們會吃“餃餅”,一種類似于春卷的食物。
6、蒸面羊
這一民俗的說法是,母親為出嫁的閨女用白面塑一雙羊,當然還要蒸熟,而且羊頭還要纏掛上紅布條。娘家要組成一支小型送羊隊伍到新姑爺家,由新姑爺動手切開面羊,并將切下的第一塊用紅繩拴掛在客廳中,這塊“面羊肉”等到第二年的七月十五送來新面羊時才能取下來。
7、吃花饃
七月十五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面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
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面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余。
【閩西的中元節習俗是怎樣的】相關文章:
中元節習俗08-12
中元節的習俗08-08
中元節的習俗11-24
中元節的習俗07-11
中元節的習俗07-19
中元節的飲食習俗08-24
福州中元節習俗08-03
廣東中元節習俗08-19
廣西中元節習俗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