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0字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首部作品。原著關于主人公阿米爾與小仆人哈桑的情感描寫感動了全世界的讀者。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于追風箏的人的2000字讀后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0字一
假期里讀了美國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本小說《追風箏的人》,這是一個關于愛、恐懼、愧疚、贖罪的故事。
美麗的故事都是悲傷的,這部小說以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阿富汗和之后的美國為社會背景,講述了一段沒有前景的友誼,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小說的高潮如此殘忍又如此美麗,但就像《休斯頓紀事報》在評論此書所說的那樣:“此書是一部睿智并發(fā)人深思的小說:贖罪并不必然等同于幸福。”
風箏,一個用棉紙、膠水和竹子做成的玩具,卻始終交織著親情、友情、愛情。在主人公阿米爾的眼里,這也曾一度能彌合父親與自己的鴻溝,但也因為自己的懦弱,他背叛了那個追風箏的人,那個兔唇的人,那個說出的第一個字是自己名字的人,那個竟然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的人——哈桑。為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哈桑純潔善良的寫照,是哈桑挺身而出的見證,是哈桑忠志不渝的承諾。這一句話,看似簡單卻又十分沉重的言語,讓阿米爾對自己的懦弱和背叛再也承受不住,最后的選擇只能是必須有一個要離開。當哈桑承認那個本不該承認的錯誤,他和父親早已明白,是該離開的時候了。也許會有些痛苦,但生活會繼續(xù)。兩人相離,走向了各自的人生軌道。二十年后,哈桑在塔利班統(tǒng)治之下死去,而已經(jīng)事業(yè)有成的阿米爾在得知父親的罪行和驚人的秘密——哈桑和自己是兄弟后,他帶著自己和父親的罪行贖罪般的努力,終于找到了哈桑的兒子,他也完成了一個男人的成長。對于阿米爾的父親,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而阿米爾,也第一次像個男子漢一樣,在滿目瘡痍和塔利班殘酷的統(tǒng)治現(xiàn)實中,找尋回自己二十年前未能擁有的勇氣。
在這本感人至深的小說里面,風箏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己期許的阿米爾。“一個不能保護自己的男孩,長大之后什么東西都保護不了”,這是父親在阿米爾兒童時代無奈的評價。而成年的阿米爾,一直在對哈桑背叛的陰霾下生活著,他背負著罪惡感,最終,他帶著救贖踏上了那條再次成為好人的路。對哈桑來說,風箏代表著忠誠、忠心、毫無回報的付出。他知道阿米爾少爺看到了小巷里面的一切,知道他在那,袖手旁觀。哈桑明知阿米爾背叛了自己,然而那次手表風波中還是再次救了他,這個自己盡心盡力去服侍的人,這個自己認為和他是朋友的人,這個自己終被他所背叛的人。難怪阿米爾時至今日也不能夠直視像哈桑這樣的人,這種說出的每個字都當真的人。因為他知道:哈桑就是這樣,他真是純潔的該死,跟他在一起,你永遠覺得自己是個騙子。可無論怎樣,哈桑,還是那個兔唇的哈桑,那個追風箏的人。
生活就像是散開的拼圖,每一塊都有讓人想起生活原本應該是另一種樣子,讓人想起那個尚未盛放就已經(jīng)凋謝的夢。讀過《追風箏的人》,不禁讓我想起今年倫敦奧運會田徑賽場上那十三億人矚目的未盛放的星,中國飛人劉翔。因為舊傷復發(fā),在沖向第一欄時碰掉欄桿,從而無成績意外出局,劉翔,你的傷,我們的痛,雖然我們不愿看到四年前北京奧運會上因傷退賽的悲劇再度重演,但我明白了,有一種悲壯叫做堅持。這一次,劉翔沒有像四年前那樣,而是單腳跳完全程,帶著破碎的夢想在通過終點前親吻欄架,那一刻,全國的觀眾為之動容,為之心痛,不過,我們大家相信,劉翔會是中國男子田徑賽場上永不可磨滅的閃亮。我一直都喜歡劉翔的笑容,自信、真實、大度、從容、淡定,就像那飛翔在藍天的風箏,而他,就是那個追風箏的人。我想,劉翔的風箏早已經(jīng)翱翔在天際了,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在2007年大阪世錦賽上,在2010年廣州亞運會上,我們都早已看到,他的那盞風箏飛得又高又遠。其實,每個人都是追風箏的人,劉翔也是,他追逐著夢想,追逐著沖向終點那一刻的釋放,追逐著站在領獎臺上那一刻的榮耀。《追風箏的人》中有說道:在阿富汗,結局才是最重要的,他們想知道的是結局是不是幸福。而我在劉翔的微博中卻看到這樣的幾句話:我很享受這些年來努力的過程!更享受拼搏的過程!這也源于我對跨欄的摯愛!我想,對于那些像劉翔一樣的奧運健兒們來說,結局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們享受那個為之而奮斗的過程。“我不在乎,我能等。那就像酸蘋果。只要等到蘋果熟透,就不會生病。”小說中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如是說。而對劉翔而言,八年來的等待,他也不會在乎,他能等,并且也會等到一直追尋而再放飛風箏的時候。
對我來說,讀過《追風箏的人》后,我感悟到了一些東西。勇氣也許不能夠所向披靡,膽怯卻根本無濟于事。做人應該要有擔當,要勇往直前,永不放棄。就算是在荊棘中,也要奮不顧身的綻放。不要相信宿命,去追尋自己想要的,不要絕望,不要輕易說放棄。一切事情都由自己掌握,其實做一件事,覺得你做到或者做不到,僅在一念之間。有些東西,不是準備好了一切再等你去做的,而是要學會自己去爭取,自己去努力。做一個追風箏的人,擁有自己的理想和信仰,無論它渺小或是偉大,也無論它是簡單或是困難,不試一試,又怎么會知道呢。其實呢,除了你以外,一切都是未知數(shù)。所以說,要相信,追夢者,總會有美夢之時。追風箏的人,為了自己的夢,全力以赴的去追吧!
美好的事物往往是個令人心痛的夢,卻也往往是個不愿醒來的夢。加州美夢和喀布爾夢魘,抉擇、證明、救贖,是輪回還是重新開始,我想,對于阿米爾來講,他做了最正確的選擇。再次成為好人的路,雖然布滿荊棘,是血和淚的交織,但他會勇敢的面對,這一次,不再逃避。在路途中奔跑,我追。風拂過臉龐,掛一個像潘杰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在唇上,我追。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著什么,讓我們勇敢地追。
高一:李敏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0字二
傍晚,空曠的黑色的土地,籠罩在橘黃的夕陽染紅了的天空下。一只風箏,一根長線,1個人影,一幅讓人捉摸不透的畫面,那長長的風箏線后面到底是什么呢?
我翻開華麗的封面,開始走進那一片火紅的晚霞,頭上風箏獵獵作響,耳畔傳來了那句真摯的諾言:"為你,千千萬萬遍。"書的開頭,作者那溫和輕巧的筆調,描寫出了阿米爾記憶中阿富汗,展示了1個少為人知溫馨幸福的喀布爾。平日里,我們聽到關于阿富汗的,都是跟恐怖主義扯上關系,總以為那是1個人們從出生到死亡都活在槍聲中的地方。那份和諧美好,與今日的落魄戰(zhàn)亂的鮮明對比,令人震撼!
當然,令人震撼的不僅僅于此。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2個人,是主人公阿米爾的爸爸,1個在別人眼中魁梧正直的勇士,還有阿米爾同父異母、從小一起長大的哈桑。
哈桑善良、重情重義,他毫無保留地為阿米爾付出,這種從血液里自然流露出來的對親人無私的愛,讓我們感動、震撼。"為你,千千萬萬遍。"而如今我所能想到能毫不猶豫地說出這句話的人,那就是我們至親至愛的父母。親情這份深沉的愛,從我們出生開始,就默默地再滋潤、保護著我們,你可感覺到了?還是像少年的阿米爾一樣,習慣到麻木了?哈桑的勇敢無畏,從小時候時時為阿米爾挺身而出,到臨死還保護著阿米爾的家園。這份情誼至深至重,讓我們看到他遇害時,心像灌了鉛一樣沉重難受。
阿米爾的爸爸,無論在在阿米爾童年、少年還是成年的眼中,他都是1個鐵骨錚錚的硬漢。在阿富汗時,生意上,他千辛萬苦的投入獲得了富裕的生活,在公益事業(yè)上的嘔心瀝血,讓他成為了眾人景仰的人物。在逃往美國的途中,他冒死反對俄國士兵侮辱同行的一位阿富汗婦女;在美國生活,他拒絕救濟金,靠自己辛苦掙來的錢,養(yǎng)家糊口……爸爸無疑成為了阿米爾心目中的標兵,但是,也許正因為爸爸的強勢,成為阿米爾一直的依靠,使得他性格柔弱。父母把溫室營造得太舒適,也是會讓兒女長得太過嬌氣。而后來阿辛汗揭秘哈桑是阿米爾的爸爸與仆人阿里的妻子所生時,我們又會大吃一驚。雖然這樣的設計不是無跡可尋,因為阿里提醒過,阿米爾和哈桑吃過同1個奶媽的奶,這就是兄弟……但也許是阿米[WwW.nIuBB.Net)爾爸爸的形象太過光輝,以至于我們想小說中的人一樣,難以置信1個把盜竊作為一切罪過源泉的人,也會做出這中事情來。但是,阿米爾的爸爸也是人,人沒有十全十美的,人總是會有弱點的。他變現(xiàn)出來的硬漢形象,與不敢承認自己的親骨肉,又成為1個引人深思的對比……在社會中,我們總是為了聲譽、利益或者為了生存,而有很多很多的無奈。即使是錯,也不敢承認。
看這本書的時候,一直有些痛恨阿米爾,認為他軟弱、自私。但是,換個角度想想,阿米爾的性格、行為,都是他生長的環(huán)境使然。他年幼失去母愛,在爸爸的威嚴下,渴望得到親情,得到爸爸的認可,所以他選擇了犧牲哈桑。阿米爾因為那段風箏往事,一直活在自己的譴責之中。但是,到了美國,我們看到阿米爾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終于沖破世俗的牢籠,真情實意地追求索拉雅,并且得到幸福。爾正當美國平淡的生活拂平了一切如煙如雨的往事時,爸爸臨終時的一句話,讓阿米爾走上了回阿富汗的路--那條贖罪的路。為了禰補心中的缺失,阿米爾費勁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并為此與當年侮辱哈桑的那伙流氓展開了激烈的斗爭,花盡心思為心靈受到嚴重創(chuàng)傷的哈桑之子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義。看著阿米爾的變化,我不禁想到了,人,總會因為被壓迫,而拿出那份沉潛著的勇氣與真情。在與悍匪的激烈較量中,他找回了當年的勇氣;在開導哈桑之子的同時,他也對生命有了一番新的認識。
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所有的一切都在哈桑之子放飛的風箏中得到了原諒與補償。應該承擔的責任,我們無法推卸;應該克服的困難,我們無法逃避;應該面對的人生,我們無法選擇。
這就是生命,它要求我們在風風雨雨中勇于前進,敢于承擔,在點點滴滴中細細回味每一份苦與甜,慢慢體會每一份情與怨。
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jīng)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沖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偽做作,是1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1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卻又毫不嘩眾取寵。
也許故事的結局并不完美,也許有些許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
為你,千千萬萬遍,你追到你心中的風箏了么?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0字三
看完《追風箏的人》這部小說之后,很多人都被哈桑的單純、忠誠打動。或許,許多人都會感動于小說第一頁的一句話:“為你,千千萬萬遍。”第一次讀到這句話時,說實話,我也是震撼的;第二次讀到時,心里是困惑的,明知朋友背叛自己卻仍然選擇相信嗎?千千萬萬次付出換來的是千千萬萬次傷害,這樣的忠誠真的令人贊揚嗎?當我合上這本書,腦海里回想起這句話時,卻痛苦起來,我討厭這個句子,以及這個句子中對哈桑的贊揚。
因為,這讓我想起一個詞匯——愛的炮灰,有時,我們會甘愿做一個人的炮灰,覺得那樣才有愛一個人的感覺;有時,我們需求別人做自己的炮灰,來證明這個人確實愛自己。殊不知,愛與被愛是平等的。
阿米爾一開始一直渴望哈桑做自己的`炮灰,童年時的他沒有把哈桑當作真正的朋友:十八年來他很少進入哈桑那破舊的房間,各種宴會也不帶他參加,甚至還阻止哈桑與父親的親近。風箏事件之前,他與哈桑有過一段對話:“我(哈桑)寧愿吃泥巴也不騙你。”
“真的嗎?你會那樣做”
“做什么?”
“如果讓你吃泥巴,你會吃嗎?”
“如果你要求,我會的。不過我懷疑,你是否會讓我這么做。你會嗎,阿米爾少爺?”
哈桑的反問令阿米爾尷尬,他寧愿自己沒有質疑哈桑的忠誠。然而哈桑不久之后還是做了炮灰。
在風箏比賽中,阿米爾渴望勝利,因為他最大的愿望是得到父親的愛,而哈桑知道這一點。為了捍衛(wèi)這個風箏,他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然后,他捍衛(wèi)的人只是躲在一邊看著這一切的發(fā)生。阿米爾也很愧疚,但他既沒有膽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也不情愿跳出來讓出那個風箏。
于是,哈桑理所當然地淪為了炮灰,他付出了鮮血、創(chuàng)傷和尊嚴,換取的只是被趕出這個家。阿米爾只是在想:為了贏得爸爸,也許有人是必須付出代價的,而這個人就是哈桑。哈桑知道阿米爾看到了這一切,但他還是一如繼往地奉獻。所以,做阿米爾的炮灰,主要還是哈桑自己的選擇。
但他為什么甘愿做炮灰,也許是忠誠,但在我看來,這更是一種恐懼。作為一個哈扎拉人,哈桑珍惜這份友誼,但同時也是不安的,因為害怕失去,所以更加珍惜。
其實小說的一開始就預示了一種悲劇性的結局,這也是我重讀《追風箏的人》所發(fā)現(xiàn)的。絕大多數(shù)孩子學會說的第一個詞匯是“媽媽”,而哈桑說出的第一個詞匯卻是“阿米爾”,對于這個細節(jié),我的理解是,哈桑將阿米爾視為最親近的人,阿米爾是哈桑的“心理媽媽”。所有的孩子都渴望獲得“心理媽媽”的愛,為了達到這一點,他們不惜付出代價。哈桑不例外,阿米爾說出的第一個詞匯是“爸爸”,那么爸爸就是他的“心理媽媽”,
為了獲得他的愛,阿米爾可以付出一切代價,并最終不惜將哈桑犧牲。
阿米爾渴望哈桑做他的炮灰,哈桑則主動動愿意做阿米爾的炮灰,然而任何一個人都不值得另一個人做炮灰,因為奉獻者的付出會壓得接受奉獻者喘不過氣來,后者會發(fā)現(xiàn)除非他主動給予,否則他心中只會有歉疚。
哈桑是阿米爾的爸爸和仆人阿里的妻子偷情而來的私生子。阿米爾的爸爸和阿里自幼一起長大,情同手足,每看到哈桑,他都十分愧疚。他也無法公開承認哈桑是自己的兒子,他也使他心懷愧疚。為了彌補這種愧疚,他的辦法是用財富和力量補償所有需要幫助的人。對此爸爸的好友拉辛汗形容說:“當惡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
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歉疚的方法,盡管這不是最好的方法,但仍然稱得上是勇者的道路,而更多人是像阿米爾一樣——貶低或逃避自己虧欠的人。
當躲著看哈桑被阿塞夫凌辱時,阿米爾先是覺得為了用藍風箏贏得父親的愛,犧牲哈桑是必須的,接下來,當心中出現(xiàn)一剎那的猶豫時,他自己說:“他只是一個哈扎拉人(在阿富漢被歧視的種族),這就是貶低。通過貶低奉獻者,接受奉獻者的愧疚感降低了。最后哈桑躲開了暴力場面,并開始疏遠哈桑,這就是逃避。
然而有些人的愧疚感會徹底喪失,于是一切人均被他貶低為炮灰。阿塞夫便是這樣的人,他沒有底線地凌辱殺害一切弱者,因為他的世界中只有他一個人,其他人都不存在。
阿米爾知道自己身上有阿塞夫的影子,做甚至覺得自己就是那個穿著人字開型背心、將槍對準哈桑的人。他見阿塞夫對他說:“你和哈桑吃一個人的奶長大,但你和我是兄弟。”不過,阿米爾畢竟不是阿塞夫,他無法逃脫愧疚感的折磨,仍是一個有良心的人,所以,他又回到喀布爾,要將哈桑的兒子索拉搏救出阿富汗。所以,當阿塞夫將他打得死去活來時,他哈哈大笑。因為他認為自己是罪人,因而渴望被懲罰。他曾渴望被哈桑懲罰,但哈桑只會付出,而不會表達憤怒。在阿塞夫的痛打中,他得到了解脫,于是感慨:“我體無完膚,但心病已愈。”
然而,被阿米爾救回的索拉特陷入了奇特的自閉狀態(tài),不理睬任何人。這就是輪回。阿米爾成為了索拉特的炮灰,他必須以哈桑對他的態(tài)度對待索拉特,才可能使得索拉特走出自閉,那時才意味著阿米爾的真正獲救。
小說的最后一個場景是阿米爾轉身為索拉特追風箏,就像當初哈桑為他那樣:“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的臉龐……”
這本書中,作者的情感是如此細膩而又真實,仿佛一位老朋友向我訴說他曾經(jīng)的故事。也許故事的結局并不完美,也許有些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再用一生來挽回。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字】相關文章:
童年風箏追夢作文400字07-10
經(jīng)典散文:追夢的人06-29
追風箏的人05-06
精選散文:追夢的人很幸福06-22
優(yōu)美散文:追夢的人06-24
追夢的人美文欣賞09-09
追風箏的人隨筆01-05
追風箏#的人經(jīng)典語句10-25
追風箏的人的閱讀心得500字11-24
追風箏的人優(yōu)美散文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