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學生如何建設生態文明
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生力軍,應該積極參與其中,為建設美麗中國做出自己的貢獻。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生如何建設生態文明,供大家參考。
氣候變暖、沙塵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物種滅絕等生態危機已嚴重影響人類的生存發展,對人類文明的延續構成了嚴重威脅。建設生態文明,是實現人類文明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人的偉大之處在于人能夠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這是人區別于其他生物的一種原因,這也將是人類能夠長久在地球上生存的重要保障。在人類不斷的發展過程中,人們解決了許許多多的問題,這也是我們為什么如此文明的原因。但是,正是由于人類文明的飛速發展,一種新的問題出現在人們面前,那就是生態環境問題。在生態問題表現得越來越嚴重的時候,人們不得不想方設法去解決。 在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了不斷探索之后,目前,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生態對人類的重要性,如今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現代文明建設和發展首要任務。何謂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生態文明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提出的,也是根據我國的發展現狀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生態文明的核心是人,主要內容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相處,讓社會健康發展,讓自然自由生長。人是生態文明的享受者,也應該是生態文明的建設者。每個人的行為習慣是否文明直接影響著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這是我們黨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人類文明發展趨勢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做出的重大決策。大學生是肩負著國家的未來,生態文明建設是長久之計,必須從大學生抓起,而且,生態建設對我們大學生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不僅關系著大學生的成長,而且對我們未來的生活就業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同時大學生必須肩負起建設生態文明的歷史使命。 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綠色家園,要從我做起,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要深刻認識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意義,建設生態文明不僅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而且對維護全球生態安全、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加強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關鍵是要著力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文明道德觀。加強大學生的生態文明認知,大力培育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意識,使他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轉化為自覺的行動,才能把保護生態文明落實到實處。大學生只有在理論中充分理解生態文明,才能樹立良好的生態文明觀。
從某種意義上看,實踐比書本知識更能啟迪人的心靈,更能培養大學生對自然生態的情感,樹立和增強生態文明的信念。因此在開展生態文明教育過程中要堅持實踐育人,引導大學生養成“綠色”行為習慣,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積極參與環保公益活動,在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實踐活動中提升生態文明素質。同時,要通過高校校園文化影響、輻射社會文化,逐步使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念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自覺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的綠色行動,影響和帶動更多人加入綠色行動者的行列,使“環境保護”、“節約資源”、“生態文明”和“科學發展”等一系列理念深入人心,提升整個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
大學校園是當代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基本場所,也是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要積極開展校園生態文化建設活動。一是要做好生態科學的基本常識和基本規律教育的宣傳,這是大學生培養生態文明的基礎。二是建設學校良好的生態文明環境。在學校中建立起相互尊重的人際關系、愛樹惜草的良好傳統,陶冶人文精神的校園景觀,形成良好的氛圍和德育養成環境,對大學生來說,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品德教育。要充分發掘第二課堂的教育潛力,努力營造尊重自然、愛護生態、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校園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地引導青年學生樹立生態文明觀。
21世紀是一個生態文明的世紀,人們把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研究和實踐推上了當今社會發展的主旋律,進而成為全球性的時代潮流,我們應從我們做起,從大學生自己做起,從學校做起,建設生態文明,構建和諧校園,以嶄新的面貌、清新的頭腦、創新的素質,迎接一個嶄新的文明時代的到來,即生態文明建設時代!
作為當代大學生如何為建設生態文明做貢獻?
增強生態意識:大學生要樹立綠色生態意識,注重環保,積極參與環;顒,從自身做起,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科學學習環保知識:大學生應該學習生態文明建設的知識,加強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學習,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推廣低碳生活方式。
保護自然資源:大學生應該積極保護自然資源,從不浪費自然資源,不隨意捕殺野生動物,保護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環境。
科學推廣新技術:大學生可以學習和推廣新能源、新技術、新材料等環保科技,促進綠色經濟的發展,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
參與志愿服務:大學生可以積極參與環保志愿服務,通過各種形式的志愿活動宣傳環保理念,推廣環保知識,提高公眾環保意識。
加強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多維之力
加強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是提升全民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成效的重要環節,也是從根本上持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進程的重要基礎,需要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門的縱向之力和社會各方的橫向之力等共同構建更加多維的資源條件保障格局。
從縱向層面來看,需要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門加強頂層設計,進一步為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和資源條件支持。既要有相對統一的規范和指導要求,也要尊重高校根據實際創建生態文明教育特色品牌的自主權利,同時在相關學科建設、課程安排和科研平臺建設等方面給予必要的專項經費支持,在教學改革和科研項目上設置一定比例的生態文明教育研究專項,調動高校管理者和一線教師關注生態文明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教育主管部門應定期開展專題教育培訓工作,不斷提升高校教育工作者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能力和素質。此外,還要探索建立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評價體系,廣泛開展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質量評價,及時跟蹤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效果,為高校更加充分挖掘自身潛力、持續改進生態文明教育工作思路提供科學依據和有效指導。
從橫向層面來看,高校在社會服務和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等過程中要進一步強化生態文明教育領域的合作。要圍繞生產方式的綠色化轉型,拓展高校與地方及企業合作的方式路徑,實時關注和掌握當地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成效和典型經驗,及時追蹤行業內最新綠色科技成果,把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經驗和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有效轉化為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新鮮素材。鼓勵校企合作聯合開展人才培養,社會機構、民間團體和相關媒體等要對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給予更多的關注支持,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定期舉行校園專題活動,塑造高校更加濃郁的生態文明教育氛圍。有條件的高校還要積極推進生態文明教育的國際交流合作,支持學生參與相關國際組織實習,為提升學生國際視野搭建良好平臺。
此外,還要積極發揮各類高等教育組織機構作用。在政府主導之下,社會各界也將有更多的力量關注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進而形成多維合力。未來,要進一步發揮“聯盟”、學會等組織的示范帶動作用,在生態科技創新和生態教育平臺、生態理論研究和生態文化建設等多方面加強學校之間的交流合作,拓展生態文明教育改革思路,解決好高校生態文明建設的困難和問題,構建更加豐富多樣的高校生態文化體系,推動高等教育成為綠色教育的提供者、綠色科技的推行者、綠色文化的引領者,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和地方生態文明建設實際,為美麗中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大學生如何建設生態文明】相關文章:
如何為生態文明建設做貢獻07-29
生態文明建設論文06-05
生態文明建設匯報材料02-18
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08-16
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匯報材料06-11
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和路徑03-25
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及路徑選擇03-25
社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活動總結08-16
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總結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