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美麗鄉村經驗交流發言稿
各位領導、同志們:
根據會議安排,現將我鄉村美麗鄉村建設情況做如下匯報:
一、基本情況
鄉地處皖浙交界,與接壤,面積平方公里,轄村社區,人口萬余人。美麗鄉村建設試點村村位于我鄉南部,是一個竹產業支撐型的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全村總面積平方公里,總人口3405人。近年來,我鄉始終堅持以“
爭創省級新農村示范鄉、打造最宜居住鄉村”統攬全局,立足于鄉域特色,認真謀劃新農村建設總體思路,把握重點、強化措施、狠抓落實,扎實有序地在全鄉各村開展了新農村建設。試點村村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實現了“三新一帶動”,即全村竹產業新發展,農民生活新提高,村容村貌新變化,美麗鄉村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成立組織,加強領導
一是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加大扶持、指導和規范,成立了由鄉黨委書記、鄉長任組長的美麗鄉村建設領導組,分管領導任常務副組長,并駐村指導組織實施;二是從政府各部門抽調精干力量組建了美麗鄉村建設辦公室,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服務;三是明確了村兩委人員的工作職責,建立了村組戶三級網絡。現我鄉已初步建立“政府指導,村組主導,全民參與”的美麗鄉村建設發展機制。
(二)明晰思路,科學規劃
一是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發展要求,結合村的村情,通過多次會議討論和調查研究,并帶領經充分論證后明確村美麗鄉村建設的目標:“爭創全省一流,打造4a旅游景區”,并把發展鄉村旅游作為村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來抓。二是按照規劃先行的原則,依托村文化生態資源的優勢,先后編制了三個層次的規劃:首先聘請專家編制了高起點的《村美麗鄉村建設總體規劃》;爾后聘請專家編制了具體的景觀節點開發、建設及保護性規劃;圍繞打造“三a”旅游景區目標,組織編制《村旅游發展建設總體規劃》。同時,我們十分注重規劃的權威性,嚴格按規劃辦事,將規劃落到實處。
(三)完善機制,開拓創新
一是完善垃圾收集網絡體系。建造垃圾焚燒爐和垃圾中轉站,聘請十名衛生保潔員和一名垃圾清運員,購置150個垃圾桶和十輛垃圾車,清運主要道路沿線和村莊內垃圾,購置200個小垃圾桶、10000多個垃圾袋,發放農戶家中,與農戶簽訂門前“包掃、包集、包整潔”的三包責任制,實行垃圾袋裝化,形成垃圾“戶集村收村運村處理”的垃圾收集體系,達到村莊整齊整潔效果。二是加大庭院整治力度。建設“美麗鄉村”農民群眾是主體,全民參與是關鍵,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群眾參與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向村民發放倡議書,簽訂“門前三包”責任書,號召村民主動參與庭院整治工作中來,積極開展評選清潔示范戶活動,對整改積極的,經驗收達標合格的農戶,采取“以獎代補”措施,全面提升村莊品味,使居民生活與自然環境相協調。
(四)整合資源,形成合力
一是召開動員會,發動黨員干部和村民組長做好示范;二是召開座談會,邀請“三老”(老黨員、老干部、老長輩)為美麗鄉村建設建言獻策;三是上門入戶宣傳,對群眾講解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意義。四是做好“三結合”,注重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注重與和諧社會建設相結合,注重與幸福家庭建設相結合,形成“人人是美麗鄉村形象,處處是美麗鄉村環境”的良好氛圍。
三、幾點體會
(一)政府指導是實施好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保證。鄉政府抽調了由鄉國土、城建、水務、林業、供電、環保等各個部門組成的工作組,分成征地拆遷、環境整治等五個小組,采取“3+1”工作法,駐村開展指導,確保美麗鄉村建設順利實施。
(二)項目支持是實施好美麗鄉村建設的活力源泉。對于基礎設施建設,必須要由項目支持。我們先后爭取了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中央財政資金林業科技推廣項目;塘壩、河道治理項目;危房改造、新型墻體材料應用項目;沼氣池項目;改水改廁項目;污水處理項目。正是借助于這些好項目、大項目,美麗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才得以順利實施。
(三)社會參與是實施好美麗鄉村建設的有力補充。堅持市場機制,引導各類民間資金以不同方式參與美麗鄉村建設,許多成功的企業家都有“感恩社會、回報家鄉”的熱情,都想為美麗鄉村建設增添力量。在我們多方溝通協調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投資1000萬元興建觀景平臺、為主題的高端休閑產業項目,現已初顯雛形。另外,還發動社會力量投資興建現代農業展示園,讓“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要素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得以充分體現。
四、存在的困難和下步工作安排
(一)針對資金保障不足問題,我們將做到:一是繼續爭取項目扶持;二是鄉、村自籌資金加大投入;三是社會集資提升品位;四是壓縮開支開源節流。
(二)針對整體推進進度不快問題,我們將做到:一是實行鄉村干部包保負責聯系戶,健全網絡化責任體系;二是嚴格按照“3+1”工作法倒排時間表,推行逆向責任機制;三是做好周調度,試行黨政領導督查暗訪機制。
(三)針對建設中群眾個人利益受損問題,我們將做到:一是黨員干部率先做個“吃虧人”(在個人利益受損時做好榜樣),樹好榜樣當個“干凈人”(在個人利益受損時要已集體為重);二是繼續做好宣傳引導,做到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三是繼續堅持“以獎代補”,擴大獎勵范圍,提高獎勵額度。 各位領導、同志們,雖然我鄉美
麗鄉村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離縣委縣政府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接下來,我們要以現場會的召開為動力,繼續學習兄弟鄉鎮的先進經驗,要對美麗鄉村建設再研究、再創新、再提升。我們相信,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創業增收生活美、科學規劃布局美、村容整潔環境美、鄉風文明和諧美”的方針,凝心聚力,一定能把村建設成為“宜居宜業宜游”、集觀光、休閑、度假、康健等為一體的美麗鄉村,村也必將成為一顆最璀璨的新星。
美麗鄉村經驗交流發言稿 [篇2]
近年來,白河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美麗鄉村建設,按照“科學規劃布局美、村容整潔環境美、創業增收生活美、鄉風文明身心美、管理民主和諧美”的總體目標,提出“干凈—美麗—富裕”的發展思路,成立了以縣政府分管農村工作副縣長任組長,各相關部門主要領導為成員的領導小組,明確縣雙創辦牽頭抓總,縣財政局、農業局協調配合,落實各項工作任務,修編鎮村建設規劃,編制示范鎮村詳規,采取抓點示范、分類實施、全面推進的方法,逐步改善村莊環境、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打造了一批“宜居、宜業、宜游”的可持續發展的美麗村莊,先后建成了1個市級示范鎮、2個示范村和2個縣級示范鎮、8個縣級示范村,明確了11個美麗鄉村建設推進村。通過壓茬推進、分步實施,全縣鄉村面貌發生深刻變化、人居環境得到有效提升。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開展環境整治,夯實美麗基礎
我縣2015年啟動美麗鄉村建設工作以來,建立完善農村垃圾、污水處理體系,扎實開展農村“八亂”綜合整治,全面改善生活環境,夯實美麗鄉村基礎。
1、完善垃圾污水處理體系。按照鎮村發展實際,配足垃圾收集、回收設施,建成一批垃圾填埋場,并結合城鄉清潔行動,形成“戶集、村收、鎮處理”垃圾收集處理機制,實現生 1
活垃圾收集率90%以上。按照“因地制宜、因需而建”的原則,建成一批大三格化糞池、污水處理站、污水收集管網等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實現工業、畜牧業、居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率80%以上。目前,構扒、中廠兩處垃圾壓縮轉運站已完成站房建設;構扒鎮污水處理主管網已完成鋪設;啟動了茅坪、冷水的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場建設。
2、扎實開展農村八亂整治。重點圍繞全縣集鎮、農村社區、家庭院落,沿河溝、公路及周邊區域,徹底清除裸露垃圾和衛生死角。消除集鎮垃圾亂扔、雜物亂堆、車輛亂停、廣告亂貼(掛)、工地亂占、商品亂擺、柴草亂垛、污水亂流等“八亂”現象,整治取締馬路市場、清理沿街擺攤設點、占道經營等行為,規范沿街商鋪門頭牌匾和戶外廣告管理,形成良好環境管理秩序。各鎮每季度組織一次集中整治,并落實門前“四包”責任制和周五義務大清掃活動,確保鎮村容貌整潔有序。
3、健全農村衛生管理制度。一是人員隊伍保障到位。各鎮都成立了環衛保潔隊伍,落實了一名副科級以上領導負責環境衛生管理工作,并建立落實了清掃保潔、保潔人員績效考核制度。二是設施設備保障到位。根據鎮村社區清掃保潔工作需要及時配足配齊環衛設施,近兩年為鎮村集中配備垃圾車68輛、配套垃圾箱470個,投放垃圾桶890個、建設垃圾池個420個,新建三類以上標準公廁74座。三是資金投入保障到位。為確保農村環衛管理機制正常運行,縣財政在給各鎮每年預算7萬元專項經費的基礎上,從2015年起,按鎮農業人口數,追加撥付人均12元的環衛專用經費,各鎮的專用經費最多的達 2
到20萬元。
二、兼顧富民宜居,完善美麗硬件
以陜南避災扶貧搬遷和精準扶貧為抓手,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扶持農村生態循環產業發展,提升農村群眾的居住環境,實現居者有其屋、發展有其業。
1、完善配套設施建設。一是完善47個移民搬遷安置點
的路面硬化、供水供電、通信網絡等基礎設施,啟動了冷水、西營、雙豐集鎮的“三場一房”(文體廣場、停車場、農貿市場和農村社區活動用房)建設,在農村社區配建平價超市、幼兒園、衛生室等公共設施,提升社區公共服務能力。二是進一步完善農村道路交通體系建設,完成了29公里的紅順路、8.5公里的倉裴路、35公里白界路、10公里的麻松路的拓寬改造,實施了天寶農業示范園16公里的產業大道建設,新修旅游路、通村路、聯戶路達28條150公里,新修便民橋22座。
2、推進農村安居工程。一是搶抓陜南避災移民扶貧搬遷
政策機遇,在有條件的村集中建設1個以上統一規劃,布局合理、配套齊全、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集中安置小區,動員零散居住人群搬遷,促使人口向集中區居住,兩年來搬遷5500戶。二是結合扶貧開發和棚戶區改造等項目,加強農戶建房規劃引導,提高農戶建房的標準,做到安全、實用、美觀,推進農村危舊房改造和墻體立面整治,去年以來改造房屋30棟,修正墻面3000平方米。三是在充分發掘和保護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樹名木和民俗文化等歷史文化遺跡遺存,實施了卡子“張黃大院”改造工程、橋兒溝文化旅游古街區改造工
程、梁家寨戰斗遺址建設。
3、發展生態循環產業。一是大力培育涉農企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近200個,流轉土地、山林5萬畝,創建3個省級、 6個市級、30個縣級示范園區;培育龍頭企業10多家,農村合作組織94個,職業農民400名。二是推廣種養結合等新型農作方式,擴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致力打造一批木瓜、黃姜、茶葉、核桃、油用牡丹等農業示范園區和生態農業專業村,增強特色產業的示范帶動作用。三是圍繞打造漢江沿線村莊為重點的漢水風情游、紅石河、廟山寨為重點的生態觀光游,卡子明清古宅及休閑茶園為重點的文化休閑游,以構扒東坡、茅坪棗樹、西營蔓營、倉上天寶為重點的美麗鄉村游等精品旅游路線,積極發展“農家樂”為基礎的鄉村休閑旅游業,發展農家樂24家。
三、扮靚秀美村莊,提升鄉村品味
在環境綜合整治、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成效的基礎上,進一步實施綠化亮化、文化建設以及群眾素養提升工程,從而鞏固工作成果,全面鋪開和深入推進全縣美麗鄉村建設工作。
1、實施綠化亮化工程。結合省級生態縣、園林鎮村創建工作,全面實施城鄉道路綠化、社區綠化、河道綠化、廣場綠化、山體綠化,建成了一大批綠化小品、綠化帶、行道樹。同時,加強農村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宜林荒山荒地、低質低效林地、坡耕地、撂荒地“四旁四地”的造林工作,實現綠化率80%以上。對所有的農村社區、集鎮安裝路燈,兩年來共安裝路燈2000盞,基本實現了農村社區路燈全覆蓋,還啟動
了高速路引線和倉裴路亮化工程。
2、實施文化建設工程。積極創建文明鎮村,建設鄉村大舞臺,組建自樂班、秧歌隊、腰鼓隊等鄉村文化宣傳隊伍,經常性組織群眾集中開展文化宣傳活動,邀請縣文化館和省市文化單位開展“道德大講堂”和送文化下鄉活動,深受群眾歡迎。在西營天逸社區、雙豐天順社區、茅坪棗樹社區、中廠石梯社區、倉上裴家社區建設文化陣地,通過安裝大型LED顯示屏、利用房屋立面、文化墻等大平面繪圖、寫字,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同時通過修建景觀石、文化長廊、制安宣傳牌,進一步豐富文化宣傳教育內容。
3、實施素養提升工程。加強生態文明、環境保護等系列知識普及教育,積極引導村民追求科學、健康、文明、低碳的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營造和諧的鄉村文化氛圍。縣委組織部牽頭,統籌辦、團縣委、婦聯會等相關單位積極配合,在全縣農村廣泛開展“新農村、新社區、新風尚、新農民”等教育培訓活動,培育農民新風尚,促進農民向局民轉變。同時,全面推行村務公開制度,合理調節農村利益關系,有序引導農民合理訴求,有效化解農村矛盾糾紛,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美麗鄉村經驗交流發言稿】相關文章:
美麗的鄉村03-08
美麗的鄉村02-18
美麗鄉村03-08
美麗的鄉村_鄉村景物作文03-27
美麗的鄉村景色08-20
鄉村的美麗作文03-02
美麗鄉村的作文10-26
美麗的鄉村作文11-23
美麗鄉村作文06-22
美麗鄉村作文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