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三島以不同的生態手法展現一種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意境,主入口是中心景觀軸線的起始點也是展示校園風貌的地塊,南邊設計放射形的花壇北邊是一處大的鋪裝廣,放射的花壇散植花灌木諭示著桃李滿天下。
規劃景觀說辭
指通常建造在湖邊或靠近湖的地方,能夠或比較容易觀賞到湖上景色的房子。靠湖而居,接近水的靈秀,可以更好的貼近自然,空氣新鮮,優質的生態環境也更適于長期居祝
徐州大龍湖及順堤河景觀帶位于新城區起步區的中心地帶,西鄰拖龍山,南臨迎賓大道,東及東南方向為徐州新城主導發展區。玉碧公共活動區和玉璜文化展示區位于湖區北片區,占地30余公頃。設計方案圍繞生態、巖石、黃河故道三種文化,以生態為主題,營造休閑、健身、游憩與文化交流四項功能有機整合的大型城市中心濱水綠地。生態三島以不同的生態手法展現一種“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意境。大龍湖景區是新城區的自然氧吧和最重要的旅游休閑場所。本次的小D看房,小D為大家介紹優質的大龍湖湖景房。
小區地處新城區魅力地段,大龍湖正北岸,景、政、商三大熱點板塊交匯的顯赫位置,臨近托龍山,故黃河風光帶,三面自然山水環繞,環境極具優勢,小區采用了別具異域風情的新古典三段式建筑風格,氣質非凡,戶型面積從60-230㎡不等,產品較為豐富,可以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
產品為2#、3#、4#、7#的110-140㎡的庭院電梯小洋房,低密度、高綠化、一樓贈送庭院,二樓、六樓贈送露臺,戶型方正通透、全明設計、動靜分區、一梯兩戶設計,超高得房率。社區8000㎡中央景觀園林、立體式多層次的堆坡設計、24小時360°風景,闊綽視野的居住空間,近百米樓間距,將重新定義舒適尺度。小區1:1的車位配比,完全滿足停車需求。
龍湖灣依傍大龍湖生態自然區,結合“以水為體,以景為點,以動為線,以情為結,以人為本”的理念,把建筑、景觀、自然、人文通過有機的景觀序列相融合。項目采用新古典主義建筑風格,將現代與古典等多種建筑藝術形式相配合,將居住文化與自然景觀相結合。
維維龍湖灣,CD兩棟樓先拔頭籌,全線封頂!目前在售房源適合年輕人與老年人的兩居室經典小戶型,面積89平米左右;適合中產階層改善住房的闊綽瞰湖三室,面積139平米左右。即日起到維維龍湖灣現場看房的所有朋友均有精美禮品贈送!
項目景觀技術主要體現在小區的綠化率和園林設計,小區內綠化覆蓋率很高,為了打造“低碳建筑,綠色建筑”,小區內種植很多四季常青的樹種,就算華葉落盡的季節,中茵龍湖國際還是一片綠色盎然。中茵龍湖國際還特別邀請了杭州的園林設計師設計,傾情打造出蘇杭風情的景觀,讓北方城市的大氣中透出江南的婉約。
湖景在徐州屬于稀缺資源,所以湖景房更顯得彌足珍貴,小D今天介紹的這三個樓盤,共同的特點是大公司大手筆、靠湖而建,是名符其實的一線湖景房。
校園景觀規劃設計說明
校園景觀設計說明
發布時間:2016-7-2310:34:00下載次數:3970作者:
一、地塊概括
二、規劃依據
1.國家現行的相關設計規范、規定。
2.建設方提供的《桓臺實驗學校修建性詳細規劃》。
三、設計理念
“最大限度地激發人們與其他學生、教師、藝術作品、書本及非常規活動的即興交流校園規劃的功能不僅僅是為教學活動提供物質環境,只有當校園規劃具備激發好奇心,促進隨意交流談話的特質時它所營造的校園氛圍才具有真正最廣泛意義上的教育內涵。”(《人性場所》)
以營造文化氛圍為指導思想,創造最適孩子們學習、游戲和進行體育鍛煉的學習生活空間。
四、設計原則
注重“以人為本”,強調環境的整體和諧,使景觀的觀賞性與功能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相互統一。
1.生態原則:
生態原則是設計的首要原則。隨著社會的進步,對于綠地的生態的理解,也在一步步地加深起來。生態是物種與物種之間的協調關系,是景觀的靈魂。設計中采用以鄉土樹種為主的多物種生態原則,盡可能多的布置多物種的植物群落,從而達到最佳的滯塵、降溫、增加濕度、凈化空氣、吸收噪音、美化環境的作用。
2.功能性原則:
景觀的功能性是不可缺少的。設計中盡量做到景觀與功能相結合、相統一,既要考慮景觀小品的實際功用,又要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針對空間使用者的不同,空間尺度也有所不同。
3.植物造景原則:
注重綠化與美化相結合,由于樹木高低、樹冠大孝樹形姿態與色彩的四季變化等,都能使居住環境具有豐富的變化,增加綠色層次,加深空間感,可以打破建筑線條的平直、單調的感覺,使整個校園顯得生動活潑。
五、景觀結構分析與布局
1.景觀結構:
根據規劃功能分區,全園有四大部分功能區:教學區(小學部分、中學部分)、行政區、體育運動區(小學部分、中學部分)、生活休閑區。由此展開景觀規劃布局結構,“三心兩軸,一帶八區”,點、線、面充分融合。
三心:主入口水景廣嘗學苑廣嘗學苑綠地;
兩軸:南北為全園的中心景觀軸線,是全校的精神象征與交流活動核心,小學和中學的教學區、體育運動區分布其兩側;景觀次軸線是由學苑綠地中心點引出到入口與綜合樓距離的中心點的連線,它經學苑綠地、綜合樓東入口、學苑廣嘗主入口水景廣場;
一帶:將主入口水景廣嘗學苑廣嘗綜合樓東入口、學苑綠地、北入口綠化帶串連起來的生態綠帶;八個綠地功能片區:小學教學區、中學教學區、主入口區、綜合辦公區、小學體育運動區、中學體育運動區、綠地休閑區、學生生活區。
另外,還有幾處焦點:景觀大道與車行道的交點、主次軸線的交點、綜合樓內庭院、綜合樓東入口處次軸線與車行次干道的交點、學苑綠地中心點、中心軸線與北邊車行主干道的交點,以及北入口。
2.景觀布局
一方面校園應具有良好生態景觀,另一方面作為新建校園,勢必著重創建充滿時代氣息、文化氛圍的環境,與建筑景觀系統完美結合。
校園總體景觀布局以程式化與自然化有機結合的手法,采取道路、場地整體規則式布局與局部自然式布局相結合,植載整體自然式布局與局部規則式布局相結合的方式,在規則中體會規矩與規律,在自然中進行陶冶與感受親切。使得校園總體布局理性嚴謹、而又自然隨性,營造出了現代、大氣、生態的校園氛圍。
六、分區景觀設計說明
1.主入口水景廣場:
主入口是中心景觀軸線的起始點,也是展示校園風貌的地塊。從大門進入校園首先看到的是一組“智慧之窗”雕塑,它放置在車行道與中央景觀道交匯處,白鋼構架,它抽象的造型暗示著美好的未來,設計為紅色,富有激情;周圍是旱噴泉廣場,水柱噴起,生機盎然;景觀道中間設計一個長條形的噴泉水池,兩側伸出平臺放置花缽,雀躍的水聲、芬芳的花朵,迎接四方友人;兩側綠地規則整齊地種植模紋大樹,體現了校園規整潔凈的環境,諭示著學校教學和管理的嚴謹態勢。
2.學苑廣場:
位于綜合樓前,兩側是教學區。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弧線形懷抱式的環路象征著教師寬大的胸懷和無私的奉獻,贏得桃李滿天下。
入口與綜合樓距離的中心點是校園主次軸線的交點,也是前校區的中心位置,設置升旗臺,幾步臺階上去,作為此空間的最高點,從主入口進入校園就能看到我們偉大祖國的國旗,提升人們心中的愛國心。南邊設計放射形的花壇,北邊是一處大的鋪裝廣場,作為學校的大型集散廣場,用于集會、升旗等活動。廣場中間位置布設旱噴泉,是水景在軸線上的體現;廣場兩邊也設置旱噴泉,布設長條座凳,兩側種植應季花卉。噴泉飛灑,汗水澆灌著祖國的花朵。放射的花壇、散植花灌木,諭示著桃李滿天下。高大的雪松,諭示著教師形象的偉岸。
綜合樓東入口出來是景觀次軸線與車行次干道的焦點,設置一組瘦高雕塑小品取名為“積累”,下面鋪之白色砂礫,寓意折疊的書本向上生長,知識的積累越來越多。
東側綠地構圖以弧和直線交錯,局部運用次軸線衍生出的斜線元素,它們共同組成有開放式的鋪裝場地、大線條的植栽和開敞的草坪,人們可以在場地上休息、納涼、觀景,小孩可以在草坪上嬉戲、曬太陽,是一個多功能區域,與開敞的集散廣場形成鮮明的對比,設計精細,疏密有致,空間豐富。
3.教學區:
小學教學區
校園南部東側教學區是小學教學區。建筑把學生主要的活動區域界定在一個相對閉合的空間中。東邊,2號、3號和4號教學樓圍合兩個區域,用簡單的幾何構圖元素——方形、長方形和三角形,組成大小不一的綠地和小場地,放置的長條座凳和樹池座凳,供學生們看書、游戲;中間兩排方形小草地延伸進入環境空間,盡頭布設一處圓形涌泉,好似孩子們的智慧源泉正一點點源源不斷地涌出,也諭示著學校源源不斷地培養著“祖國清晨的太陽”。
西邊,1號教學樓和實驗樓圍合一個區域,設計一處開敞式的臺地,人們可以坐在臺階上休息、賞景,使得綠地不僅在平面上有所變化,也在豎向高低上有所不同。中間圍合一片陽光草坪,為學生們提供一處廣闊交流、玩耍的空間,草地上設置一組雕塑——“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教育學生從小就要養成節減的好習慣,寓教于樂。
兩側區域用三塊綠地分割開來,上面規則種植三種小喬木,它們也分別用于教學樓圍成的三個區域內,使空間植物景觀隨季節的變化,視覺焦點也隨之遷移。
中學教學區
校園南部西側教學區是中學教學區。“梅花香自苦寒來”,初中是學習的關鍵時期,曲折的小路深入,到達高起的燈塔雕塑,諭示著學習是要經過一番波折,才能達到科學的頂峰;南邊設置景墻花架,上刻一則名人典故自強不息,創造文化氛圍。設計還有鋪裝場地、讀書竹林等,放置座凳供學生看書,逗留。綠地局部微地形處理,形成舒緩的綠地空間,植物以文人最愛——歲寒三友(松、竹、梅)為主,突出文化內涵。
教學區整體設計嚴謹又不失活潑,與均衡舒展的建筑群體相協調。
4.體育運動區:
小學體育運動區與中學體育運動區分別分布在用地中部東側和西側。對兩側操場和運動場進行整合,分別給各自操場加以圍欄,方便管理;設計均采用規則的道路連接運動場地,出入口設在最便于人到達的位置,主要是教學區和生活區方向。設置樹池座凳,種植遮蔭效果好的大喬木,為人們休息和觀看人員提供休憩納涼之所。
5.學苑綠地:
它是由環形車行主干道組成的一塊圓形綠地,是學生生活區與運動、教學區的中間區域,西邊毗鄰風雨操場,它勢必是一處集聚會、生活、運動等于一體的多功能綠地。
綠地中間設計一處下沉式的廣場,作為露天劇場,可以在此進行大型文娛活動,環境“有水則靈”,此地也設計有旱噴泉,觀賞、嬉戲;由臺階上去,背景是一組張拉膜組合亭,白色膜結構好似飛翔的翅膀,給人以遐想,同時臺階也是看臺,局部結合花壇,充分發揮景觀要素的多用途性。
劇場東側設計為小空間環境,以“琴、棋、書、畫”為主題。放射性道路上設計一組景觀構架,運用幾種不同的顏色,好似跳躍地音符;廣場主道路南側是象棋廣場;穿過兩頁鋪開的花壇,漫步于曲線型小道來到一處圓形沙坑,只需一根小木棒,孩子們就可以隨意地書寫、繪畫,情趣盡在
劇場西側設計大塊綠地空間,結合環形游步道讓人聯想到宇宙中運行著的行星,引導著人們勇于探索科學知識;星系之外,小星相依,綠地北側離生活區較近,用圓形圖案組合出一處健身活動場地,鼓勵孩子們閑暇時間多做運動,花壇中設置一個小雕塑,與主題相呼應。
6.生活區:
學生公寓樓前規劃出適于人流的道路,綠地面積不大,盡量增加綠地,在上面開辟小的場地供學生們晨讀、逗留即可。
7.北入口綠化帶:
風雨操場北邊、中心軸線與北邊車行主干道的交點處設計半圓形噴泉水池,呼應校前區水景;通往北入口的綠化帶上設計成規整的模紋綠籬,兩側種植樹冠蔭濃的大喬木作為行道樹,與中心軸線整體風格相統一;北入口處低調處理,中心綠帶上設計一個大的花壇,上面放置景石,上書學校名稱,作為軸線的尾聲。
七、種植設計
1.設計原則:
與環境景觀相協調,反映園林景觀的主題思想,做到適地適樹。
2.植物配置:
在統一基調的基礎上,樹種力求豐富有變化,注意喬灌木結合,常綠與落葉、速生與慢長相結合,喬灌木與地被相結合,適當點綴草花,構成多層次的復合結構,利用植物本身的樹形、色彩、季相特點,按照反差、對比和漸變等美學原理組成寬度、色彩不同的花帶以及大小不等的圖案,在林中草坪的映襯下,顯得既規則又活潑,給人一種舒暢愉悅的空間感受。形成特色的植物群落景觀。設計中植物群落的構筑,不僅滿足美學、植物學上的要求,還兼有生態方面的要求,考慮到植物的滯塵、隔音、吸收有害氣體、降溫增濕的功能。
⑴入口樹陣與各分區樹陣采用挺拔形美、葉形漂亮的銀杏、黃山欒、合歡等觀賞樹種。
⑵各自然種植帶的種植遵循常綠與落葉相結合、四季變化的原則,組合如下:
①冬季觀賞主要突出樹形(雪松、云杉、黑松、盆景松、華山松等)、枝干(白皮松、青桐、紅瑞木、紫薇)、果實(柿樹、金銀木、火棘等)。
②秋季突出葉色的豐富變化(銀杏、欒樹、黃櫨、五角楓、白蠟等)。
③夏季植物品種豐富,開花植物眾多(欒樹、合歡、木槿、紫薇等)。
④春季可觀賞開花植物(碧桃、玉蘭、榆葉梅、丁香、連翹等)
種植設計主要配以適宜淄博地區的常用景觀植物,植物的種植隨地形、位置的變化而變化,通過植物來營造不同的自然空間,盡可能做到四季有景、令人過目不忘。
八、鋪裝設計
根據功能不同,結合建筑外觀,采用不同的鋪裝形式:主要有青石板、花崗巖(磨光、火燒板)、條形廣場磚、條形步石、木質鋪裝、卵石步道等。
九、燈光設計
以主軸為中心,突出軸線和主景,感受環境主體小品和建筑主體的幾何結構,激發孩子們對空間結構有更深的了解。除教學樓外,對于孩子們在夜間經常出現的場所,都配以適合亮度和顏色的燈光,如籃球嘗排球場等。
十、綠化種植給水設計
本種植設計,多采用手動控制的澆灌方式,主入口景觀軸線上采用噴灌方式。
4北山公園景觀規劃設計說明
北山公園景觀規劃設計說明
2017-01-1710:12:32作者:maj來源:旅游景觀網整合瀏覽次數:0網友評論0條
按照溫嶺城市總體規劃,確定城市形態為“一帶二軸八組團”,“一帶”為由北山公園、中央生態水網保護區構成的綠色空間,南北向貫穿城市,是城市生態防洪、景觀、旅游空間主體。
北山公園現為一個具有簡單的游步道及休息涼亭的部分開發的山體公園。按照溫嶺城市總體規劃,確定城市形態為“一帶二軸八組團”,“一帶”為由北山公園、中央生態水網保護區構成的綠色空間,南北向貫穿城市,是城市生態防洪、景觀、旅游空間主體。“二軸”為以萬昌路和76復線為交通通道;以中華路和城西大道為交通通道串聯城市八個組團。因此北山公園位于“一帶二軸”的核心交匯地帶,其生態、景觀、旅游休閑功能就顯得更為突出。同時北山公園與溫嶺勝景石隔城相望,其規劃設計應設計應充分考慮與石夫人、東輝閣、下保山公園、塔下山公園等城市景觀的統一性與協調性。是城市的主要景觀點和觀景點。
根據景區性質、地域特征、資源分布特點將公園共劃分為六大功能區:1、自然風景生態區、2、中心景觀帶、3、休閑觀景區、4、生態文化景區、5、娛樂休閑帶、6、入口景區。
從景觀地理環境特點及景區劃分的實際出發,根據山體公園的特征以及景區地規劃布置,本次規劃形成了“一線、一環、四點”的結構。
“一線”指的是由南線公路入口――休閑度假別墅區――觀景臺――臺地園的一系列景點所組成的空間軸線序列。“一環”指沿山腳下居民區附近的帶狀娛樂休閑區。“四點”是指別墅區、觀景臺、臺地園、入口景觀廣場所組成的各具特色的景點。
“點”、“線”和“環”由園路游線加以溝通,以多種方式豐富了游覽形式和游覽內容,滿足了不同游人的需要。
一、規劃布局
(1)休閑觀景區
位于南部山體的北端,這里植被相對稀疏,視野開闊,是俯瞰全市的絕佳景點。依附照山形走勢在地勢較高處規劃三處觀景建筑,彼此分隔,相得益彰。
1、觀景平臺:在山頂相對開闊的地方開辟設置觀景平臺,其上構造鋼架、張拉膜搭建的觀景亭,供居民及游人休息、聊天、飲茶等使用,觀景亭既考慮人與建筑的尺度,同時自身也是體現城市景觀形象的小品。
2、觀景亭:在近中心區的峭壁處建構兩處膜結構亭,形狀似展翅欲飛的仙鶴,游人可登高遠眺,亦可在亭中休息,兩亭遙相呼應,夜晚燈火通明,成為都市中的亮點。
(2)生態文化景區
位于南部山體的西南部,這里林木茂盛、有一個村落和兩處寺廟:上林廟和山塘廟,充滿了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宗教文化色彩。本區利用現有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塑造地方文化景觀。
1、上林廟博物館
確保原上林廟寺院的環境氛圍,保護其視線走廊和空間環境效果。在道及門區等視線敏感區避免設置大型構筑物及各種與景點氛圍不和諧的元素;對已有影響景觀的構筑物應予以拆除或改造。大力挖掘寺廟的歷史文化內涵,修建上林廟博物館,充實館藏內容,全面展示上林廟的歷史背景、社會作用,充分體現中華古老的文化藝術風格與成就及道教的特點。
2、山塘廟
現狀中是以楊家將為主題的宗教建筑,規劃中建議在原有基礎上加以利用和改建,對所在的區域進行重新規劃設計,保留部分原有的寺廟建筑,新增老年活動室,戶外布置健身廣場,放置健身器械,使整個區域的性質轉向公共性,強化其宗教色彩,使之成為老年人活動場所。
3、山居風情度假村
增建各檔次度假別墅,運用鄉土性建筑材料如天然石材、木材等體現原始自然的建筑風格,外觀協調統一、統中有變,室內設施則各有特色,風格鮮明。別墅建筑為在此度假的游客提高質量的住宿條件,晝保留周圍現有植物,在別墅周圍點綴花灌木,以構成優美、恬靜的別墅群。
按照溫嶺城市總體規劃,確定城市形態為“一帶二軸八組團”,“一帶”為由北山公園、中央生態水網保護區構成的綠色空間,南北向貫穿城市,是城市生態防洪、景觀、旅游空間主體。
在原有山地民居的基址上改建各檔別墅,其風格外拙內秀,設施齊全,造型各弄,以古樸自然的造型將游客帶入山野林間,倍享溫馨。別墅依山勢而建,有平臺直挑入山谷中,別墅之間可由小路通達,改造村莊木屋條件,住宅內設衛生設施,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務,成為旅游綜合服務區。
控制別墅度假村建筑規模,禁止盲目擴建亂建,保護現有的景觀和植物資源,建立完善的電力給排水設施系統,保護水源不受污染和破壞。
(3)中心景觀帶
進一步完善北山公園中心景觀帶的植被建設,增強其城市綠帶的功能,為市民創造一個環境優美,功能齊全,布局合理,立意別致,造型典雅的綜合性的休閑、娛樂、健身的場所,建立起聯系兩山之間的綠色橋梁。
(4)自然風景生態區
位于北部山體的東南部,景區內生態環境良好,有大量的自然野趣環境,規劃在植物群落學和景觀生態學的指導下,依據不同的景觀規劃要求,規劃不同的植物群落,從而創造出不同景趣的景點。
1、自然風景園:
面向中心景觀帶的北山山坡,此處林地開多于合,林地山坡間有較多的空曠地,在此處沿坡向上開辟一道亮麗的透景線,將山下的景色一直延續到山頂,兩側宜建風景林帶,以秋色葉為主,配以常綠闊葉喬木和針葉樹,喬灌草結合形成高郁閉度的生態風景林。
2、臺地園:
在山頂制高點開辟一跌落式臺地園,層層臺階隨山型跌落,在最高處設一石塔,成為全園的視覺中心,同時也成為城市中借景的對象。
3、生態竹林:
北部山體以北的山坡以竹林景觀為特色,點綴秋色葉和針葉類植物,在園路交叉口和景觀優美的地段設立景亭和廊等景觀小品,成為游人觀景休息,改造現有園路,使其達到“曲徑通幽”的效果,同時形成本區樸野、自然的景觀特色。
(5)娛樂休閑景觀帶
本區是北山山腳近居民區沿線地勢相對平坦的帶型綠地,由于靠近居民區,規劃中加強了娛樂休閑的功能。
1、水景廣場(山底公園休閑區)
展示“水”主題,廣場開敞、明朗、以水景環境小品、精致的鋪裝地面為表現對象,創造與人們心中溫泉感覺相呼應的形象。
2、林蔭水景道
將空曠的道路改造為步行與車行兩部分,沿步行道利用旅游區經生態處理形成的中水,做一條景觀水道,以林蔭樹與花草植物美化水道兩側的環境,并在適當地點修建一到兩處表現本地特點的建筑文藝小品,作為點晴之筆激活居住區的環境。
3、體育游樂場
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及障礙等條件,結合自然材料(原木、繩索、廢輪胎等)設計各項獨特的游樂設施,讓人們在其間跳躍、攀爬、搖蕩,盡情游戲于天地之間。為山林增添不少野趣。由于該項目占地面積小,建議在施工時采用密集式運動設施,在狹窄的基地,以立體構筑方式將數項活動設立于一處。
4、采石場生態重建區
大力整治現有采石場,推平、推緩陡坡,利用石料修路、填坑,增加可建設用地,利用石料堆山障景,改變景區整體環境。設置各項游戲設施,使之成為宜人的休憩環境。
科學植樹造林,改良區域氣候。當整體環境有了大幅度改善后,本區將成為區域環境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托。但這是一項前期投入較大、投資回收期長,需要下大力氣,持之以恒的系統工程。作為規劃建設的長期目標,必須加以重視并長期堅持。
二、綠化規劃
(1)規劃原則
生態環境保全原則:建設和維護本地區的生態平衡,育林、造林、保林、杜絕任何可能的破壞、毀林行徑。綠化、美化、采花一體化,注意形成多種組合的形式各異的植物空間。
1、道路綠化:
2、公路綠化:選擇楓香、黃山欒樹、香樟等作為行道樹,沿線種植,留出透景線。
3、游覽道路沿線綠化:作為聯系園內各點的通行用地,其綠化配置主要考慮對游人的引導及沿途相關景物的適時展示。種植方式上以自然式風景林帶為主,強調路口綠化。
4、山林地綠化:在公園的山坡地及外圍可視范圍內營造風景林、防護林,選擇鄉土速生樹種,快速形成森林景觀,以良好的生態功能和景觀服務于其它景點。
5、樹種選擇:
(1)常綠喬木:柳杉、濕地松、馬尾松、深山含笑、香樟、杜英、女貞、紫楠、浙江樟、香泡、棕櫚、桂花、楷杷、楊梅、柑桔。
落葉喬木:青岡櫟、雜交鵝掌揪、白玉蘭、板栗、三角楓、楓楊、榔榆、柿樹、銀杏、麻櫟、無患子、花櫚木、苦櫧、楓香、烏桕、黃連木、黃山欒樹、雞爪槭、羅漢松、水杉、珊瑚樸。
(2)灌木:木芙蓉、紅葉李、山麻桿、六月雪、山茶、茶梅、梔子花、中華胡枝子、胡頹子、紫荊、紫薇、金鐘、中華繡線菊、黃馨、臘梅、垂絲海棠、山茶、杜鵑、映山紅、闊葉十大功勞。
(3)藤本:常綠油麻藤、凌宵、爬山虎、山葡萄、絡石、辟荔。
(4)花卉地被:鳶尾、二月蘭、紅花苕子、白花三葉草、紅花酢漿草、石蒜、蔥蘭、麥冬、玉簪。
(5)竹類:毛竹、箬竹、粉單竹、淡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