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有觀察自然現象的興趣初步積累了一些經驗,提問小河在說什么話幼兒討論發言,俊保煽蕕幕嫠呶頤撬每剩枰人,出示教學掛圖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并學習詩歌,逐一揭開相關的詩歌形象圖譜白云螞蟻和樹樁。
大自然的話教案
大自然的話教案活動目標:
1.欣賞詩歌,初步感知詩歌的語言藝術。
2.有欣賞、了解大自然的濃厚興趣,體驗人和大自然的關系。活動準備:
1.幼兒有觀察自然現象的興趣,初步積累了一些經驗。一盆干枯的花。
2.課件:(1)音樂:泉水叮咚聲。(2)PPT:白云高高、螞蟻搬家、樹樁年輪
(3)音頻:配樂詩歌錄音活動過程:
(一)導入
1.情景音樂:泉水的叮咚聲,引起幼兒興趣。
師(詩一樣的語言):寒冷的冬天過去,暖和的春天來了,聽,小河在說話,播放音頻。提問:小河在說什么話?幼兒討論發言。
老師詩一樣的語言小結:河里的冰融化了,小河在說:春來了春來了!
2.出示一盆干枯的花,教師的語氣抑揚頓挫:“不僅小河會說話,植物也會說話1
教師請一幼兒仔細觀察,“干枯的花告訴我們,它需要什么啊?”(干枯的花告訴我們它好渴,需要喝水啦。)
師“不要以為人才會說話,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語言。你能聽懂他們的語言嗎?”
(二)基本部分
1.出示教學掛圖,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并學習詩歌。
師:現在我就考考大家,這幅圖里的大自然說了什么?
教師使用白板的聚光燈,分別出示白云高高、螞蟻搬家、樹樁年輪。幼兒根據已知經驗分析判斷晴天、雨天、年輪。
師“下面我們仔細聽,看看小朋友說的對不對”
2.幼兒第一次欣賞詩歌,聽錄音。
提問:“詩歌的名字是什么?”大自然說了什么話?”鼓勵幼兒用詩歌中的語言回答。
3.教師有表情地朗誦一遍。
(1)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容。
逐一揭開相關的詩歌形象圖譜(白云、螞蟻和樹樁)
師:為什么說白云飄得高高,明天準是晴天;為什么說螞蟻往高處搬家,出門要帶雨傘?樹樁上的一道道圈圈說明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這都是人類多年觀察出來的,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2)大自然的語言與人的語言有什么不同?
(人的話要用耳朵聽,而大自然的語言要仔細觀察才會發現,需要有心人用心靈去感知)
4.引導幼兒有感情地學習朗誦詩歌。
師:“大自然的語言真是五彩繽紛,妙不可言,我們一起來輕輕學習朗誦這首詩歌。”師生共同跟著音頻,看著圖譜一起有感情的練習朗誦詩歌。
5.引導幼兒聽辨三句體詩歌結構上的特點。
師:《大自然的話》這首詩歌你最喜歡其中的哪一段?為什么?你覺得它好在哪里?幼兒相互交流后舉手發言。
(1)感知詩歌的語言和結構等藝術特點——三句體。
師:詩歌中看到白云高飄、螞蟻往高處搬家、樹樁上有一道道圈圈,想到了什么?(晴天、雨散一圈就是一年),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你覺得這種第一句是現象,第二句揭示答案,最后總結的句式,有什么樣的趣味?(好像猜謎,三句體有韻律感)6.仿編詩歌:第2—4段內容。
(1)幼兒交流自己平時發現的大自然的語言。
師:大自然中有無窮的奧秘,你們平時都注意觀察了嗎?有沒有聽到或發現大自然說了什么?和你的好朋友說一說!
(2)幼兒進行仿編。
師:請用詩歌的形式把自己的發現說出來吧!
7.提問:大自然和我們人類有關系嗎?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自然環境?
小結:真棒!你們一定都是愛學習肯動腦,細心觀察,勤于積累的好孩子。課后你們可以把編的詩歌畫下來,我們裝訂成一本大的詩歌集,好嗎?
6、《大自然的語言》教案及反思
6、大自然的語言
冀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尉丹
教材分析:
這是一首文筆優美、語言生動的科普兒童詩。全詩共十小節,從最常見的自然現象入手,向我們展示了大自然語言的奧妙。作者把大自然擬人化了,讀起來生動有趣。詩歌更是一種召喚——召喚我們走進大自然,去讀懂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語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認讀文中3個生字,掌握12個要求會寫的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選擇自己有興趣的段落背誦下來。
3.引導學生將生活與課本結合起來,了解大自然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
1.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語言”。
2.通過朗讀詩歌,思考交流“從詩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語言”?指導學生增強對詩歌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現象、積極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
重難點分析:
學會本課生字和新詞,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說出大自然的其他語言。
體會介紹科普知識兒童詩的語言特色,體味作者的情感。教學時引導學生讀進去,以語感引發情感,以情感帶動語感,嘗試體驗聲情一致的朗讀能力生成與提升的過程。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主題
師:同學們,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但并不是只有人類才有語言。請你看看!(板書“語言”,出示課件)
1、多媒體展示畫面:電閃雷鳴、公雞打鳴、黃葉紛落、燕子低飛。
師:說一說你從中讀懂了什么?
生:電閃雷鳴——要下雨了;公雞打鳴——天亮了;黃葉紛落——天氣冷了,秋冬將至;燕子低飛——大雨要來。
2、同學們,你們用自己的語言解釋了畫面,這些畫面上,天氣、動物、植物告訴給我們的信息也是語言,這些都是誰的語言?
生:大自然的語言。(補充板書:大自然的)。
3、大自然中也有很多奇妙的語言,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首大自然的小詩,發現更多大自然的語言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打開書本,讀讀課文,碰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注意讀準字音,不添字、漏字。
2、檢查讀音情況,學生開火車讀(每人讀一小節)。
師:老師想請10位同學合作讀完這首詩。誰想讀?
師:其他同學認真聽,幫助沒有讀正確的同學糾正字音。
3、認讀生字詞。(課件出示:嵌在、撒在、搬起、游泳、釣魚、睜眼、魚鱗、螞蟻、大雁、晴天、逗點、省略號、汪洋)
指名認讀詞語。
4、再次正確地讀詩句,并說說從詩中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師:認識了這么多生字朋友,回到課文里找一找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用筆在課文里圈一圈、畫一畫。
三、品讀詩句,指導朗讀。
1、小組交流你讀懂的大自然的語言。
2、互動交流。
師:誰想說一個你讀懂的大自然的語言?
第二、三小節:白云高飄,是晴天;螞蟻搬家,要下雨。
(1)師:白云和螞蟻就像小小的天氣預報員能準確的為我們預報天氣。誰也想作一次預報員為大家預報天氣?
(指名讀詩句)
師:知道了白云高飄是晴天,我們就可以?
生:安排郊游;放心的游戲
師:知道了螞蟻搬家要下雨,我們就要?
生:帶好雨具;不出門
(2)師:看來讀懂大自然的語言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便利。我國勞動人民還總結了不少有關天氣的諺語呢,你知道哪些?
生自由回答。
第四、五小節: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飛,秋天到。
(1)師:說說你知道了什么?
師:這里的“逗點”“省略號”分別指的是什么?
生:“逗點”指的是蝌蚪;“省略號”指的是大雁。
師:句子后面的問好是在問我們什么嗎?
生:不是,這是個反問句。
師:誰來作只小蝌蚪,告訴大家大自然的語言!(指名讀)
師:哪一群小蝌蚪要表達大自然的語言?(小組讀)
(2)師:愿意做個傳達消息的使者告訴我們大自然有趣的語言嗎?(指名的)
(3)師:你還知道大自然中的哪些傳達四季到來的語言?(指名說一說)
第六、七小節:大樹的年輪,一年只長一圈;魚鱗上的圓圈,一圈就是一歲。
師:(課件出示圖片)你讀懂了大自然的什么語言?
學生說出從樹的年輪和魚鱗片中知道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師:讓我們讀讀大自然奇妙的語言。把我們明白的這兩種大自然的語言介紹給那些不知道的人?(指名讀這兩小節)
師:更神奇的大自然的語言寫在喜馬拉雅山巔,寫在江南的廬山。我們一起去看看。
第八、九小節:“三葉蟲”化石,推測汪洋地質;“漂礫”,推測冰川地貌。
課件展示喜馬拉雅山脈、“三葉蟲”化石,廬山圖片。(觀看喜馬拉雅山脈形成的視頻資料)
師: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查找、閱讀,了解更多的動植物化石,懂得更多大自然的語言。
師:誰來告訴我們這一大自然的語言?(指名讀。引導讀出“三葉蟲”化石的古老,山巔的高、險,汪洋的深、廣,等)
師:誰在帶大家到江南的廬山看看大自然的語言?(指名讀。)
3、讀后交流
師:讀了這八個小節,關于大自然的語言,你想說點什么?
師:所以今后大家千萬別以為人才說話,大自然也有語言,這語言到處都有,睜開眼就能看見。
師:是不是每個人都能看見大自然的這些語言?
生:不是。
師:讓我們告訴自己:(讀最后一小節)
大自然的語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愛學習的人看不懂,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發現。
4、配樂再次自由讀課文。
師:會學習、愛思考的孩子們,再去課文中聆聽一遍大自然的語言吧!
四、回歸整體,拓展延伸。
1、引發思考:你是個愛學習、愛思考的孩子嗎?你有去了解大自然的好方法嗎?和大家說一說。
2、根據自己知道的大自然的語言,仿照文中某一小節的寫法,寫一小節小詩。
課后反思: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首詩歌,課文的科普性較強,教學設計時重點想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理解文中寫到的大自然的語言,知道“大自然的語言”是指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的現象,它好像用無聲的語言告訴人們新奇的知識,使人聯想到事物的發生和變化。讓學生學會在讀中發現,在讀中學會質疑,培養探究意識,初步學生合作,在朗讀中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產生渴望走進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愿望。
本節課在有意識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體會語言文字的美妙。特別是小詩的第四和第五小節,講的是蝌蚪和大雁帶給我們的關于大自然的語言。蝌蚪和大雁孩子們并不陌生,蝌蚪像黑色的“逗點”,大雁像省略號一串。此時,以問代講,引導孩子們在腦海里進行充分想象,讓學生充分表達,感受兩種動物不同的可愛之處,讓孩子們帶著感受進行感情朗讀。
不足之處在于課堂上對小組合作的指導不夠,問題設置的指向性還值得再斟酌。如果出示文字提示,“我們小組讀了第____自然段,這節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________,它告訴我們_________。”讓學生分組討論研究,學生在匯報時的語言就會組織的較流利。
通過講這節課,我有許多的收獲,并且發現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提高。如教材的處理,教學方法的運用以及創新突破方面也要舍得花時間。同時,我認為課堂氣氛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多想辦法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將教學互助、教學互長真正落到實處,堅信多思出智慧,只有想到,才能做到。
習作講評“我是大自然中的一員”教案
習作講評“我是大自然中的一員”
教學目標:
1、通過作文講評,讓學生學習其他同學習作中的優點,并試著自己加以運用。
2、通過交流與討論,讓學生發現作文的不足之處并認真修改自己的作文。教學重點:
在修改別人的習作中,了解作文修改的必要性,并學習修改自己的作文。教學準備:課件,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我們發現了大自然的美,并通過自己的筆寫出來大自然的美,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同學們筆下的大自然到底是如何的精彩。
2、回顧本次習作要求。
二、總體評價
1、優點:本次習作,大多數的同學都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把自己的當成是大自然中的一員,用獨特的視角去觀察自己所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想象到的。
2、缺點:同學們在表達的時候,有個別同學表達的不夠具體,而且沒有注意表達的順序。
三、美文欣賞
1、出示:郎燕榕的《假如我是一朵小花》、付開心的《假如我是一株小草》中的片段。
(1)同學們自由讀片段。
(2)說說你覺得她們的作文寫得怎么樣?好,好在什么地方,那些地方值得你學習?
2、欣賞完了植物,我們又來看看動物們又有哪些精彩的生活呢?
出示:張婷《假如我是一只小蟲》、夏麗的《假如我是一只蝴蝶》的習作片段。
(1)同學們自由讀片段,小組討論,評一評。
(2)全班匯報。
3、向習作優秀的同學鼓掌表揚。
四、修改習作
1、出示:夏清華《假如我是一只蜻蜓》。
(1)同學們自己讀讀這位同學的習作,并試著想一想,這篇習作中有哪些錯誤?
(2)小組交流評議。
(3)全班匯報,同學們說錯誤,老師改。
(4)在改正錯誤的同時,試著把句子改得更優美,更生動一些。
(5)將改好的句子和原來的句子對比讀一讀,說說那個好,好在什么地方?
(6)通過修改該習作,你學到了些什么?
2、拿出自己的習作,試著改一改,自己改不了的,同桌的同學互相修改。
五、布置作業
將改好的習作重新謄抄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