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我們學生一定要學好專業課程,這就是朝鮮戰場上一次最壯麗的戰斗松骨峰戰斗,其一細推敲兩種概念從回答問題入手,又如他浪費了三天他休息了三天,能搭配成為動賓結構的說明動詞后面的是賓語如果不能則是補語。
語文句子成分和語法知識
語文句子成分和語法知識
一、語文句子成分
把句子成分的劃分重點放在單句上,考試中關于單句的題還是比較多的,至于復句你只要掌握幾種明顯的關系就可以了,如果有具體的疑問,請你把相關的問題說出來,可以為你參謀一下:
完整的句子結構是:
(定)主//[狀]謂<補>+(定)賓
例如:(我們)學生||[一定][要]學<好>(專業)課程
定語用在主語前面,是修飾限制主語或賓語的中心語的
如:“(冬天里)的春天”
補語用在謂語的后面,是補充說明謂語中心語的
如:“辨認<仔細>”
句子成分
1、主語
主語是謂語陳述的對象,指明說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例如:
(1)中國人民志氣高。
(2)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是億萬人民群眾的切身事業。
2、謂語
謂語是陳述主語的,說明主語的,說明主語“是什么”或怎么樣“。例如:
(1)滿天烏云頓時消散了。
(2)樹葉黃了。
(3)小王今年十六歲。
(4)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5)明天星期日。
(6)什么書他都看。
3、賓語
賓語在動語后面,表示動作、行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誰”或“什么”一類問題。例如:
(1)什么叫信息?
(2)門口圍著一群看熱鬧的。
(3)馬克思認為知識是進行斗爭和為無產階級解放事業服務的手段。
4、定語
定語是名語前面的連帶成分,用來修飾、名詞表示人或事物性質、狀態、數量、所屬等。例如:
(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壟壟(全黃)的珍珠。
(2)(三杯)美酒敬親人。
(3)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
(4)(中國)的歷史有(自己)的特點。
5、狀語
狀語是動語或形容詞前面的連帶成分,用來修飾、限制動詞或形容詞,表示動作的狀態、方式、時間、處所或程度等。例如:
(1)他[已經]走了。
(2)咱們[北京]見。
(3)歌聲[把王老師]帶入深沉的回憶。
(4)科學[終于以偉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戰勝了神權。
副詞、形容詞經常作狀語,表時間、處所的名詞經常作狀語,一般名詞不作狀語。動詞中除助動詞外,一般動詞很少作狀語,介詞短語常作狀語。一般狀語緊連在中心高速的前邊,但表時間、處所、目的的名詞或介詞短語作狀語時,可以放在主語的前邊,如,[在杭州]我們游覽了西湖勝景。
6.補語
補語是動詞或形容詞后面的連帶成分,一般用來補充說明動作、行為的情況、結果、程度、趨向、時間、處所、數量、性狀等。例如:
(1)廣大人民干得〈熱火朝天〉。
(2)他寫的字比原來不是好〈一點〉,而是好得〈多〉。
(3)他生〈于1918年〉。
(4)他坐〈在桌子旁〉。
(5)顏色是那么濃,濃得〈好像要流下來似的〉。
7.獨立成分
在句子中不與其他成分(主、謂、賓、定、狀、補)產生結構關系,但意義上又是全句所必需的,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一種成分,用來表示稱謂呼叫,對事物原推測、估計、注釋、補充、感嘆、摹擬語氣等。
例如:
(1)事情明擺著,你看,我們能不管嗎?
(2)十分明顯,不大大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四個現代化就是一句空話。
(3)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絢麗燦爛的秋色!
(4)砰,砰,一陣槍聲傳來......
充當獨立成分的,有的是一個詞,有的是短語,它在句子的位置比較靈活,有的在句首,有的在句中。
8、復指成分
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或短語指同一事物,作同一個句子成分。例如:
(1)先生自己也要書。
(2)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這已經成為。擋不住的歷史潮流。
(3)這就是朝鮮戰場上一次最壯麗的戰斗--松骨峰戰斗。
狀——修飾全句的]+(定)主+[狀]謂<動補>+(定)賓+<賓補>。
[每當有外地人來],(好客的)天津人[總是][眉飛色舞地]談<起了>(天津的)小吃<有多么地道>
區分參見:
中學語文語法教學中,分析句子的成分教學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而賓語和補語的區分是教學的難點之一,學生常常對“謂前為狀謂后補”和“謂語之后帶賓語”這兩句“竅門口訣”疑惑不解。雖然他們懂得前者是針對謂語中心詞和附加成份而言,后者是針對句子主干順序來說,但在實際操作中和分辨時還是常常感到困難。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把這兩種成分進行了幾方面的對比,會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其一,細推敲兩種概念,從回答問題入手。
賓語是動詞中心語的支配對象,補語是對動詞、形容詞中心詞起補充說明作用的成份,根據這兩個不同的概念,我們知道賓語是動詞的連帶成分,它與動詞之間是被涉及與涉及的關系,回答的是“誰”或“什么”一類的問題;而補語是動詞或形容詞后邊的連帶成分,它與動詞、形容詞之間是補充和被補充,說明和被說明的關系,回答的“怎么樣”的問題。例如:
(1)他打球。(2)他打〈輸〉了。
例(1)中,“球”是“打”涉及的對象,回答“什么”的問題,所以是賓語:例(2)中“輸”是補充說明“打”的結果,回答的是“怎么樣”的問題,所以是補語。
從概念和回答不同問題兩個方面進行比較是區分賓語和補語的最基本方法。
其二,依詞性類別判定,細辨認數量結構。
用分辨詞性的辦法進行對比也是判定句子成份的方法之一。賓語作為動詞所涉及的對象,經常用名詞、代詞或其他名詞性短語來充當;而補語則經常用形容詞、動詞、介詞結構或其他動詞、形容詞性的詞語來充當。例如:
(1)他看書。(2)他看〈完〉了。(3)他看什么?
(4)他看得〈很認真〉。(5)他去新華書店。(6)他來〈自南方〉。
以上(1)(3)(5)句子分別以名詞、代詞和名詞短語來充當賓語,而(2)(4)(6)句則以動詞、形容詞或介詞結構充當補語。
數量結構在句子中既可以充當賓語,也可以充當補語,這時我們就要從詞的意義上去區分。例如:他寫了三篇;他唱了〈三遍〉。
前者中“三篇”指文章之類的東西,是以定語代替中心詞,故而是賓語;而后者中“三遍”是指唱的次數,是補充說明“唱”這個動詞的,故而是補語。
又如:他浪費了三天,他休息了〈三天〉。
以上兩個句子都出現了“三天”這個“數詞+時間名詞”的結構,“三天”后面顯然都省去了“時間”這個中心詞。
這時我們要看謂語動詞能否跟省略去的“時間”一詞進行搭配。能搭配成為動賓結構的,說明動詞后面的是賓語;如果不能,則是補語。在前一句中“浪費”可與中心詞“時間”構成動賓關系,所以“三天時間”的“三天”是定語代替中心詞充當賓語。在后一句中,“休息”雖然可與“時間”搭配,但構成了偏正關系,而不是動賓關系,不合句意,故而這里的“三天”是表示時段的補語。
再如:他買了二米,線長〈二米〉。
前者“二米”是“買”的對象,自然是賓語。后者“二米”是補充說明形容詞“長”的,形容詞具有不帶賓語的特點,故而這“二米”只能是補語。此外,非動作動詞“有、等于、變成”等后面所帶的數量結構都是這些詞所涉及的對象,所以不是補語,而是賓語。
例如:我有十個;一個變成了二個;三個加三個等于六個。這些句子中的數量結構都是賓語。其三,用“得”、“這”二字檢驗,從“順序”“結構”分析。
我們知道,結構助詞“得”是補語的標志。
如:他笑得〈非常天真〉;
這花香得〈很〉;
他說得〈怎么樣〉?
但是,如果“得”字不作為結構助詞而作為獨立詞素出現時,我們就不能混為一談。如:他懂得這事。
你值得學習。
這些句子中“得”字與其它詞素結合而成一個不可分割的詞,故而不是補語的標志,它后面的成份是賓語。
用代詞“這”可以判定“個”字的賓語和補語。“個”字是最常見的量詞,通常用在名詞前頭。
例如:(1)吃個西瓜。
(2)吃個〈痛快〉。
第(1)句中“西瓜”是“吃”對象,是賓語,且可以在“個”字前面加“這”字;第(2)句中“痛快”是補充說明“吃”的,不可能在“個”字前邊加“這”字。也就是說,通常情況下“個”字前邊能加“這”字的是賓語,否則即為補語。
一般說,動詞后邊同時有賓語或補語時,是補在前、賓在后,所以賓語和補語在動詞后的位置有時也可以做為判定依據。
如:他打了〈三次〉球。
我織〈成〉一件毛衣。
但也有些情況卻恰恰相反,是賓在前、補在后。
例(1),他每天上山〈兩趟〉。
當補語是量詞結構時,這種順序較為常見。
例(2):你拿杯水〈來〉吧!他撕〈下〉一張紙〈來〉。
這兩個句子中前者補語是趨向動詞,置于賓語之后;后者補語是合成趨向動詞,兩個部份分別置于賓語前頭和后頭。有些介詞結構也可以放置在賓語之后作補語,如:這件事〈給人以巨大的鼓舞〉。
另外,有些形式相同的短語可以通過分析結構的方法來對比判定。
例如:他跑〈下大堤〉。他摘下眼鏡。這兩個句子中都有帶“下”字的詞組,前一句“下”與“大堤”構成動賓關系,做“跑”的補語,補充說明跑的結果是下了大堤,而不是“大堤”被“跑下”;后一句的“下”與“摘”搭配成詞,做謂語,“眼鏡”做“摘下”一詞的賓語“眼鏡”是被“摘下”;再如:我希望去一次;我去〈一次〉。這兩個句子中也都有形式相同的“去一次”,但根據結構分析,它在句子中充當的成份顯然不同。
總之,雖然賓語和補語有難以分辨的一面,但只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認真對待,多做對比、總結,經過反復訓練,總還是能夠達到預期目的的。
【劃分20個句子成分】
1.我們(主語)是(謂語)一列(定語)樹(賓語)
2.春天(主語)像(謂語)剛落地的(定語)娃娃(賓語)
3.今年的(定語)春天(主語)來(謂語)得太遲(補語)
4.他(主語)是(謂語)一個高而瘦的(定語)老人(賓語)
5.我們(定語)家(定語的)臺階(主語)低!(補語)
6.媽媽(主語)突然(狀語)問(謂語)我(賓語)
7.敵人(主語)監視(狀語)看(謂語)葦塘(賓語)
8.我們(定語)家(主語)蓋(謂語)了(補語)新(定語)房子(賓語)
9.妹妹(主語)正在(狀語)上(謂語)小學(賓語)
10.水珠(主語)起來了(補語)
11.樹葉兒(主語)綠(謂語)得發亮(補語)
12.我和母親(主語)走(謂語)在前面(補語)
13.她(主語)又在衣袋里(狀語)摸(謂語)了半天(補語)
14.我們家的(定語)臺階(主語)有(謂語)三級(補語)
15.眼前的(定語)環境(主語)好像(狀語)是(謂語)一個(定語)夢(賓語)
16.年輕的(定語)信客(主語)也漸漸(狀語)變(謂語)老(補語)
17.我國的(定語)石拱橋(主語)有(謂語)悠久的(定語)歷史(賓語)
18.畫眉(主語)在樹林邊(狀語)婉轉地(狀語)歌唱(謂語)
19.天氣(主語)那么(狀語)暖和(謂語),那么(狀語)晴朗(謂語)
20.他們(主語)輕飄飄地(狀語)浮(謂語)在水上(補語)
二、語文語法知識
1、詞類:有實詞與虛詞兩大類。
(1)實詞:表示實在的意義,能夠作短語或句子的成分能夠獨立成句。
虛詞:一般不表示實在的意義,不作短語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詞例外),它們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語法關系。
A、名詞:表示人和事物名稱的詞。表示人的名稱,如同志、作家;表示具體事物,河流、高山;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學;表示時間名稱,上午、夏天;表示處所名稱:上海、中國;表示方位名稱:上、下(簡稱方位詞)
名詞的語法特點:①表示人稱的名詞,可以在后頭加“們”表示多數②方位詞常用在其他名詞后頭,組成表示處所、范圍或時間的方位短語③名詞一般不受副詞修飾。
B、動詞:是表示動作行為、發展變化、心理活動等意義的詞。
表示動作、行為:坐、聽;表示存現、消失或發展變化:有、發生;表示心理活動:愛、恨;表示使令:叫、讓;表示可能、意愿(能愿動詞):能、會;表示趨向(趨向動詞):來、去;表示判斷(判斷詞):是。
動詞的語法特點:①動詞一般受副詞“不”的修飾。②動詞后面可以帶“著、了、過”,表示動態。③一部分動詞可以重疊,表示時間短暫或嘗試的意思。④判斷詞“是”主要是聯結句子的主語和賓語。⑤能愿動詞后面不能跟名詞,能愿動詞可以和后面的動詞一起作謂語中心語,也可以單獨作謂語中心語。⑥趨向動詞可以單獨作謂語中心語,也可以在謂語中心語后面作補語。
C、形容詞:是表示事物的形狀、性質、狀態的詞。
表示事物形狀的:高、矮;表示事物性質的:漂亮、結實;表示事物狀態的:快、慢;形容詞的語法特點:①一部分形容詞可以用重疊形式來加強語義。②大多數形容詞可以受副詞“很”修飾。
D、數詞:是表示數目的詞。
表確數(表示分數,整數和倍數);表概數:幾、許多;表序數:第一、老三;數詞的語法特點:①數目增加,可以用分數表示,也可以用倍數表示②數目減少,只能用分數,不能用倍數。
E、量詞:是表示事物和動作、行為單位的詞。表示事物單位的量詞叫數量詞。表示動作、行為單位的量詞叫動量詞。表示事物單位的:個、只;表示動作、行為單位的:次、回,有時也借用某些名詞來表示,如:腳、年;
量詞的語法特點:①量詞經常和數詞連用,組成數量短語,也稱為數量啟數量詞。②表示物量的數量詞常用在名詞的前面。③表示動量的數量詞數量詞常用在動詞的后面。
F、代詞: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詞。
代詞分為人稱代詞、疑問代詞、指示代詞三類。代詞的語法特點:①第二人稱的敬稱“您”不用于復數,如果需要表示復數,就用“您幾位”“您諸位”②第三人稱復數代詞“他們”可專指男性,也可兼指男性和女性,“她們”則專指女性③注意“我們”和“咱們”用法的區別。“我們”指說話人,有時也可以包括聽話人;“咱們”一定包括說話人和聽話人④指
示代詞“那”用于遠指,“這”用于近指⑤代詞用得不恰當,指代不明,可造成病句。G、副詞:一般用在動詞、形容詞前邊,表示行為、動作或性質、狀態的程度、范圍、時間、頻率、情勢、語氣等。
表示范圍:都、全;表示語氣:可、倒;表示否定:不、沒;表示時間:剛、恰好;表示程度:很、極;表示情勢:仿佛、漸漸。
副詞的語法特點:①副詞主要用來修飾、限制動詞或形容詞,在動詞、形容詞前面作狀語。②副詞有時用在形容詞后面,補充說明程度、結果,作補語。③副詞不能修飾名詞、代詞。H、連詞:是用來連接詞、短語或句子的詞。一般連詞:和、與、并、或、及;關聯詞:主要用來連接復句中的分句或句群中的句子。不但而且、雖然但是。
語法特點:①一般連詞的前后兩部分可以調換而基本意思不變。②關聯詞的主要在復句中進行運用。
I、介詞:介詞經常用在名詞、代詞等的前面,和這些詞合起來,表示動作、行為、性狀的起止、方向、處所、時間、對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較等。
常用介詞及其用法(順口溜)
自、從、以、當、為、按照,
由于、對于、為了、到
和、跟、把、比、在、關于
除了、同、對、向、往、朝
用在名詞、代詞前,組成介賓短語后,修飾、補充“動”“形”要記牢。
J、助詞:是附著在實詞、短語或句子上面,起輔助作用的詞。助詞可分三類:結構助詞、動態助詞、語氣助詞。結構助詞:的、得;動態助詞:著、了、過;語氣助詞:的、了、嗎、吧、呢等。
K、嘆詞:表示感嘆、呼喚、應答等聲音的詞。如阿嗯等。語法特點:一般獨立成句,用逗號或感嘆號隔開。
L、擬聲詞:是摹擬人或事物的聲音的詞。語法特點:在句子中相當于一個形容詞。
(2)、詞類的辨別:
①區分名詞和非名詞,名詞前不能加“不”和“很”。②區分形容詞和動詞,形容詞可以用“很”來修飾,動詞前不能加“很”(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除外)③區分形容詞和副詞,形容詞能修飾名詞,前面能加“很”;副詞不能修飾名詞,前面不能加“很”。④區分連詞和介詞,前后能互換的是連詞,前后不能互換的是介詞。⑤區分動詞和介詞,作謂語中心語的只能是動詞,組成介賓短語修飾、補充動詞、形容詞的是介詞。⑥區分語氣助詞和嘆詞,語氣助詞一般用在句尾,嘆詞往往獨立成句,一般在句首。⑦區分介詞和副詞,介詞后面跟名詞、代詞,副詞后面是動詞或形容詞。
2、短語:是由詞和詞組合而成的語言單位。
(1)、并列短語:由兩個或由兩個以上的名詞、動詞或形容詞等并列組成的短語,基本結構有名+名、名+代、代+代、動+動、形+形、數量+數量。特點:①并列短語前后的詞性一致。
(名詞和代詞除外)②并列短語兩部分之間是平等關系,沒有修飾、限制關系。③并列短語中的詞一般顛倒過來意思不變。④并列短語中詞和詞之間可以直接組合,也可以借用虛詞組合。
(2)、偏正短語:定義參見課本。基本結構:①中心語是名詞時,修飾限制成分是定語,用()表示。有如下結構:形+名、數量+名、名+名、代+名②中心語是動詞或形容詞時,修飾語是狀語,用〔〕表示。有如下結構:形+動、副+動、數量+動、副+形。
(3)、動賓短語:動詞后邊帶上一個受動詞支配的詞,組成一個短語,這種短語叫做動賓短語。基本結構:動+名、動+代。特點:①動賓短語前邊的動詞直接支配后邊的名詞、代詞,后邊的名詞、代詞受前邊的動詞的支配,它們之間是支配和被支配的關系。②動賓短語中受動詞支配的名詞、代詞,是賓語。③賓語一般在動詞后面回答“誰”、“什么”的問題。④使用動詞短語時,要注意動詞和賓語意義上的配合,否則造成動賓不搭配。
(4)、補充短語:包括動補短語和形補短語兩大類。語法特點:①在動詞、形容詞后面起補充、說明作用的成分是補語,用<>表示。②這類短語的中心語在前,前后兩部分是被補充和補充的關系。③補語在動詞或形容詞后邊補充說明怎么樣、多久、多少等問題。④有的補語前頭常用結構助詞“得”。
(5)、主謂短語:定義詳見課本。基本結構:名(代)+動、名(代)+形、名(代)+疑問代詞、特殊的有:名+名,如今天星期一;名+數量,如紙三張。特點:①主謂短語前邊的詞表示“誰”或“什么”,后面的詞說明前邊的詞“怎么樣”“干什么”或“是什么”。前后兩部分是被陳述和陳述的關系。②使用主謂短語加上語氣,書面上加上標點就是一個單句,表達的意思是完整的。
(6)、介賓短語:由介詞和它的賓語構成的短語。基本結構:介詞+名詞、介詞+代詞。語法特點:①介賓短語在句子中作為一個整體充當句子成分。②介賓短語在為主中心語前做狀語,在謂語中心語后面作補語。③介賓短語有時也做定語,后頭必須帶“的”。
(7)、“的”字短語:由動詞、形容詞、動賓短語加上“的”構成。基本結構:動詞+的、形容詞+的、動賓短語+的。特點:①“的”字短語在句中相當于一個名詞。②“的”字短語一般常做主語、賓語。
3、單句:
(1)、單句分類:按句子結構分為主謂句和非主謂句;按句子的用途或語氣分為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
(2)、單句的成分: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
(3)、分析步驟:第一步,理解句意分主謂,先把句子一分為二,分成主語和謂語,一般是主語在前,謂語在后;第二步,找賓語,有的句子有,有的則沒有,動詞支配的對象就是賓語;第三步,壓縮句子找中心語,中心語是受修飾、補充或能支配賓語的主干成分;第四步,找定、狀、補語。定語到主語中心語的前邊和賓語中心語的前邊去找,狀語在謂語中心語前面,補語在謂語中心語后面。常用分析單句成分的符號見課本。
(4)、句子主干:是指把定語、狀語、補語壓縮后剩下的部分,即由主語的中心語,謂語
的中心語和賓語的中心語組成。摘取句子主干時,謂語中心詞前有否定詞語(不、沒、沒有)的句子,要把否定詞語放在主干中;碰到中心語是并列短語時,要把整個并列結構摘出來。
4、復句:
復句是由兩個或幾個意義上相關、結構上互不包含的單句形式組成的句子。
(1)、如何區分單、復句:①復句的分句間互不為成分,這是區分單、復句最重要的一點。復句的分句之間結構上互不包含,就是說互相不作句子成分,沒有句子成分之間的結構關系,這是復句的本質特征,也是復句和單句的最根本的區別。②不能看只有一個主語就斷定不是復句。③凡是一個主語管幾個動詞,只要中間用逗號或分號表示停頓,又互不做成分,就是復句。④有些關聯詞既可以用在復句的不同分句中,也可以用在單句中。如:只有熱愛工作的人,才能熱愛生活。(單句)
(2)、復句的類型:主要有并列、遞進、選擇、轉折、因果、假設、條件這幾種類型。判斷復句關系,關聯詞很重要,有一個順口溜把難記的、易混的整理在一塊,請牢記。“不是”“而是”是并列,“不是”“就是”是選擇,
“尚且”“何況”是遞進,“盡管”配“還”是轉折。
“既然”配“就”是因果,“即使”配“也”是假設,
“無論”“除非”和“不管”,“只有”“只要”講條件。
(3)、二重復句:結構上有兩個層次的復句。組成主要有三種情況:單句+復句、復句+單句、復句+復句。劃分步驟:先看有幾個分句,著鍵是看有幾個主謂結構;找準句子的第一層(找的方法:①找統領全句的關聯詞語。看關聯詞統領的范圍,看關聯詞覆蓋到哪兒。②從分句間的松緊關系看,松的就是第一層③復句中有分號的地方往往是第一層。)總之,要一直分析到所有的分句都是單句為止。
5、修改病句:
(1)、句子成分殘缺:句子缺少了應該具備的成分,影響了意思的表達,就成了一種結構不完整的病句。常見的成分殘缺通常有主語殘缺、定語中心語中心語殘缺等。
(2)、句子成分搭配不當:主語和謂語的搭配,要注意謂語能不能正確的陳述主語;動詞和賓語的搭配,要注意動詞表示的動作行為能否支配賓語表示的事物;修飾語和中心語搭配,要注意對中心語的修飾是否合適。
(3)、語序不合理:漢語的各種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是比較固定的,如主語在謂語前頭,賓語、補語在動詞、形容詞后頭,定語、狀語在中心語前頭,幾個遞加的定語、狀語也有一定的排列順序。
(4)、句式雜糅:不同的句式可以表達相同的意思,但每次表達只能使用一種句式。把兩種說法,兩種句式雜糅在一起,往往會造成結構上的混亂。
(5)、前后表達不一致:在表達上不合情理,前后矛盾或前后不一致,也容易造成病句,前后矛盾大致有兩種;一種是用詞前后矛盾,同一句內使用了兩個含義相反的詞語。另一種是前后情況的表達,互相矛盾。
(6)、其他情況:指代不明、誤用詞類、重復羅嗦、濫用否定詞、用詞不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