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李嚴簡介
三國李嚴簡介
本名:李嚴
別稱:李平
字號:正方
所處時代:三國時期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南陽
去世時間:公元234年
主要成就:參與制定《蜀科》
職業:官員、將領
官職:尚書令,中都護,驃騎將軍
封爵:都鄉侯
歷史年表
公元192—207年
南陽郡郡吏,以有才干著稱。
公元208年
任秭歸縣令。曹操攻打荊州,李嚴棄官入蜀投奔劉璋,任成都縣令,又以治事能干著稱
公元213年
劉備伐蜀,李嚴被劉璋提升為護軍,受命帶同參軍費觀駐守錦竹督管當地兵馬,抵御劉備。但李嚴率部隊投降劉備,使劉備“軍益強”,被劉備任命為裨將軍。
公元214年
劉備攻克成都,任命李嚴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
公元218年
劉備在漢中與曹操激戰,馬秦、高勝乘機在郪縣聚眾數萬人發動起義,攻占資中縣。李嚴只用郡中士兵五千人,成功平定民亂。“斬秦、勝等首”越巂少數民族首領高定派兵圍困新道縣,李嚴迅速出兵擊敗敵人。因功升為輔漢將軍,繼續統領犍為郡。
公元214—222年
在犍為太守任上表現出其優秀治政能力:鑿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大興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悅之”,“觀樓壯麗,為一州勝宇”。成為歷任犍為太守中最杰出的一位。
但是在任期間大蓋房舍滿足一己之私,功曹楊洪對其不滿,進諫不成后打算辭職引退,李嚴把楊洪趕回州里任蜀部從事。
公元222年
劉備伐吳敗回,征召李嚴到永安宮,任命為尚書令。
公元223年
劉備病危,托孤于諸葛亮。李嚴受遺詔負責協助諸葛亮。受命為中都護(按《華陽國志》為中護軍),留鎮永安。
公元223年
受封為都鄉侯,授予符節,加官光祿勛。
公元226年
轉為前將軍,因為諸葛亮出兵漢中,故李嚴負責后方事務,移住江州辦公,由護軍陳到駐守永安,歸李嚴統屬。李嚴在江州修筑大城。其間諸葛亮對其工作能力表示贊賞。李嚴與諸葛亮各自寫信打算策反孟達。寫信勸說諸葛亮受九錫,進爵稱王。被諸葛亮義正嚴辭拒絕。
公元227年
諸葛亮要求李嚴鎮守漢中,李嚴反而要求合并五郡,讓自己當巴州刺史。與同僚關系惡劣,看不起年資與職位與其相近的護軍輔匡等人,牙門將王沖因被李嚴忌恨而降魏。
公元230年
升遷為驃騎將軍。曹真大舉伐蜀,諸葛亮在積極布防的同時命令李嚴帶二萬兵趕赴漢中。而李嚴以司馬懿開府為由要求自行開設府署。諸葛亮只好上奏提升李嚴兒子李豐為江州都督督管李嚴原來事務。并讓李嚴以中都護身份代管丞相府事務。李嚴改名為李平。
公元231年
諸葛亮出兵祁山,李平督運糧草不力,于是不顧前線司馬懿已經斷糧的大好形勢以及諸葛亮的預定三策。派遣狐忠、成藩通知諸葛亮撤軍,使蜀軍北伐被-迫終止。李平為了推卸責任,于是編造謊言,又打算殺死督運領岑述以頂替過失,又上奏劉禪誣陷諸葛亮。 當蜀軍撤回時,李平托病逃到沮縣,又跑到江州,后來為狐忠勸阻。諸葛亮公布李平書信及公文,揭露李平的罪狀,李平理屈詞窮認罪,在諸葛亮及蜀漢眾臣的要求下,李平被廢為平民。流放至梓潼郡。諸葛亮寫信給李平的兒子李豐,要求他勸其父反思過錯,日后仍后還朝的機會。李平在被流放其間,一直“安奄沒齒”,期待有諸葛亮再次起用他的機會。
公元234年
李平聞知諸葛亮病逝于伐魏前線。認為后人不會再次起用他,于是激憤病死。葬于梓潼郡(今四川省梓潼縣)。
歷史評價
諸葛亮:部分如流,趨舍罔滯,正方性也。(《三國志—蜀書十劉彭廖李劉魏楊傳》)
諸葛亮:正方才高,可比吳國陸遜(《三國志*李嚴傳》)
陳震: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三國志—蜀書九董劉馬陳董呂傳》)
陳壽:都護李嚴性自矜高。( 《三國志—蜀書十五鄧張宗楊傳》附引《季漢輔臣贊》)
諸葛亮:平為大臣,受恩過量,不思忠報,橫造無端,危恥不辦,迷罔上下,論獄棄科,導人為奸,狹情志狂,若無天地。自度奸露,嫌心遂生。(《三國志—蜀書十劉彭廖李劉魏楊傳》注引《諸葛亮公文上尚書》)
陳壽:李嚴以干局達,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三國志—蜀書十劉彭廖李劉魏楊傳》)
常璩:其太守,漢興以來,鮮后顯者。 (《華陽國志—蜀志》)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小說《三國演義》中,劉璋任命李嚴守綿竹抵抗劉備,和黃忠戰了四十多回合不分勝負,被孔明安排黃忠詐敗包圍后投降。劉備死前,召諸葛亮和李嚴聽受遺命。亦提及李嚴運糧不繼,假稱東吳來侵犯,使得諸葛亮退兵,但又向后主奏說糧食充足,不知諸葛亮為何退兵,結果被諸葛亮貶為庶民。到諸葛亮死時,李嚴亦因失去復官機會,大哭病死。
影視形象
1994年電視劇《三國演義》:賈錫魁飾演李嚴
2015年電視劇《三國》:鄧立民飾演李嚴
子嗣后代
李豐:李嚴去世后,李豐在蜀漢官至朱提太守。
相關傳記
歷史傳記
李嚴,字正方,以辦事干練著稱,在各處勢力任職都受到器重,劉備伐蜀其間,李嚴率領部隊投降劉備,任地方官,表現出其出色能力。施政上,李嚴是歷任犍為太守中成績最好的一位。 軍事上,曾兩度平定地方上的叛亂。章武二年任尚書令。章武三年與諸葛亮同為輔命大臣,任中都護,留鎮永安。建興四年,李嚴因諸葛亮準備北伐而負責后方事務。移住江州,其間曾寫信誘降孟達。建興八年,因曹真大舉伐蜀,受命帶兵二萬趕赴漢中,后代管丞相府事務。建興九年諸葛亮北伐,李嚴督運糧草,但辦事不力致使蜀軍北伐被-迫停止,李嚴為了推卸責任,不惜編造謊言誣陷諸葛亮,又想殺死督運領頂罪,直到諸葛亮用證據揭露其無恥行徑后才認罪,加上李嚴平素自私,人際關系差,招致大部分同僚的敵視,所以被罷官流放梓潼郡。建興十二年,李嚴聞知諸葛亮逝世,認為后人不會給予起用他的機會,于是氣憤病死。
演義傳記劉備伐蜀時,李嚴受劉璋妻弟費觀舉保一同鎮守錦竹,又與黃忠單挑數十回合而不分勝負,后中諸葛亮之計歸降。劉備死后,受諸葛亮之命留駐永安拒孟達、防陸遜,諸葛亮五出祁山時,李嚴為掩飾自己運糧不濟之過,假托東吳舉兵入川,騙取諸葛亮回師,又妄奏后主以推卸責任,后罪行被揭發,被諸葛亮廢為庶人。后聞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大哭病死。
史籍記載
三國志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
李嚴字正方,南陽人也。少為郡職吏,以才干稱。荊牧劉表使歷諸郡縣。曹公入荊州時,嚴宰秭歸,遂西詣蜀,劉璋以為成都令,復有能名。建安十八年,署嚴為護軍,拒先主于綿竹。嚴率眾降先主,先主拜嚴裨將軍。成都既定,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二十三年,盜賊馬秦、高勝等起事于郪,【音凄】。
合聚部伍數萬人,到資中縣。時先主在漢中,嚴不更發兵,但率將郡士五千人討之,斬秦、勝等產。枝黨星散,悉復民籍。又越囗夷率高定遣軍圍新道縣,嚴馳往赴救,賊皆破走。加輔漢將軍,領郡如故。章武二年,先主征嚴詣永安宮,拜尚書令。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并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建興元年,封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勛。四年,轉為前將軍。以諸葛亮欲出軍漢中,嚴當知后事,移屯江州,留護軍陳到駐永安,皆統屬嚴。嚴與孟達書曰:“吾與孔明俱受寄托,憂深責重,思得良伴。”亮亦與達書曰:“部分如流,趨舍罔滯,正方性也。”其見貴重如此。
【諸葛亮集有嚴與亮書,勸亮宜受九錫,進爵稱王。亮答書曰:“吾與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復相解!足下方誨以光國,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東方下士,誤用於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叡,帝還故居,與諸子并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八年,遷驃騎將軍。以曹真欲三道向漢川,亮命嚴將二萬人赴漢中。亮表嚴子豐為江州都督督軍,典為后事。亮以明 年當出軍,命嚴以中都護署府事。嚴改名為平。
九年春,亮軍祁山,平催督運事。秋夏之際,值天霖雨,運糧不繼,平遣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喻指,呼亮來還;亮承以退軍。平聞軍退,乃更陽驚,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欲以解己不辦之責,顯亮不進之愆也。又表后主,說“軍偽退,欲以誘賊與戰”。亮具出其前后手筆書疏本末,平違錯章灼。平辭窮情竭,首謝罪負。于是亮表平曰:“自先帝崩后,平所在治家,尚為小惠,安身求名,無憂國之事。臣當北出,欲得平兵以鎮漢中,平窮難縱橫,無有來意,而求以五郡為巴州剌史。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漢中,平說司馬懿等開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際逼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豐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時之務。平至之日,都委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漢室傾危,代平之短,莫若褒之。然謂平情在于榮利而已,不意平心顛倒乃爾。若事稽留,將致禍敗,是臣不敏,言多增咎”。
【亮公文上尚書曰:“平為大臣,受恩過量,不思忠報,橫造無端,危恥不辦,迷罔上下,論獄棄科,導人為奸,(狹情)〔情狹〕志狂,若無天地。自度奸露,嫌心遂生,聞軍臨至,西鄉讬疾還沮、漳,軍臨至沮,復還江陽,平參軍狐忠勤諫乃止。今篡賊未滅,社稷多難,國事惟和,可以克捷,不可苞含,以危大業。輒與行中軍師車騎將軍都鄉侯臣劉琰,使持節前軍師征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南鄭侯臣魏延、前將軍都亭侯臣袁綝、左將軍領荊州刺史高陽鄉侯臣吳壹、督前部右將軍玄鄉侯臣高翔、督后部后將軍安樂亭侯臣吳班、領長史綏軍將軍臣楊儀、督左部行中監軍揚武將軍臣鄧芝、行前監軍征南將軍臣劉巴、行中護軍偏將軍臣費祎、行前護軍偏將軍漢成亭侯臣許允、行左護軍篤信中郎將臣丁咸、行右護軍偏將軍臣劉敏、行護軍征南將軍當陽亭侯臣姜維、行中典軍討虜將軍臣上官雝、行中參軍昭武中郎將臣胡濟、行參軍建義將軍臣閻晏、行參軍偏將軍臣爨習、行參軍裨將軍臣杜義、行參軍武略中郎將臣杜祺、行參軍綏戎都尉盛勃、領從事中郎武略中郎將臣樊岐等議,輒解平任,免官祿、節傳、印綬、符策,削其爵土。”】乃廢平為民,徒梓潼郡。
【諸葛亮又與平子豐教曰:“吾與君父子戮力以獎漢室,此神明所聞,非但人知之也。表都護典漢中,委君於東關者,不與人議也。謂至心感動,終始可保,何圖中乖乎!昔楚卿屢絀,亦乃克復,思道則福,應自然之數也。原寬慰都護,勤追前闕。今雖解任,形業失故,奴婢賓客百數十人,君以中郎參軍居府,方之氣類,猶為上家。若都護思負一意,君與公琰推心從事者,否可復通,逝可復還也。詳思斯戒,明吾用心,臨書長嘆,涕泣而已。”】十二年,平聞亮卒,發病死。平常冀亮當自補復,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憤也。
【習鑿齒曰:昔管仲奪伯氏駢邑三百,沒齒而無怨言,圣人以為難。諸葛亮之使廖立垂泣,李平致死,豈徒無怨言而已哉!夫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鏡至明而丑者無怒,水鏡之所以能窮物而無怨者,以其無私也。水鏡無私,猶以免謗,況大人君子懷樂生之心,流矜恕之德,法行於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爵之而非私,誅之而不怒,天下有不服者乎!諸葛亮於是可謂能用刑矣,自秦、漢以來未之有也。】豐官至朱提太守。
【蘇林漢書音義曰:朱音銖;提音如北方人名匕曰提也】。
三國志·李嚴傳
李嚴字正方,南陽人也。少為郡職吏,以才干稱。荊牧劉表使歷諸郡縣。曹公入荊州時,嚴宰秭歸,遂西詣蜀,劉璋以為成都令,復有能名。建安十八年,署嚴為護軍,拒先主于綿竹。嚴率眾降先主,先主拜嚴裨將軍。成都既定,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二十三年,盜賊馬秦、高勝等起事于郪,合聚部伍數萬人,到資中縣。時先主在漢中,嚴不更發兵,但率將郡士五千人討之,斬秦、勝等產。枝黨星散,悉復民籍。又越囗夷率高定遣軍圍新道縣,嚴馳往赴救,賊皆破走。加輔漢將軍,領郡如故。章武二年,先主征嚴詣永安宮,拜尚書令。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并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建興元年,封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勛。四年,轉為前將軍。以諸葛亮欲出軍漢中,嚴當知后事,移屯江州,留護軍陳到駐永安,皆統屬嚴。嚴與孟達書曰:“吾與孔明俱受寄托,憂深責重,思得良伴。”亮亦與達書曰:“部分如流,趨舍罔滯,正方性也。”其見貴重如此。
八年,遷驃騎將軍。以曹真欲三道向漢川,亮命嚴將二萬人赴漢中。亮表嚴子豐為江州都督督軍,典為后事。亮以明年當出軍,命嚴以中都護署府事。嚴改名為平。九年春,亮軍祁山,平催督運事。秋夏之際,值天霖雨,運糧不繼,平遣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喻指,呼亮來還;亮承以退軍。平聞軍退,乃更陽驚,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欲以解己不辦之責,顯亮不進之愆也。又表后主,說“軍偽退,欲以誘賊與戰”。亮具出其前后手筆書疏本末,平違錯章灼。平辭窮情竭,首謝罪負。于是亮表平曰:“自先帝崩后,平所在治家,尚為小惠,安身求名,無憂國之事。臣當北出,欲得平兵以鎮漢中,平窮難縱橫,無有來意,而求以五郡為巴州剌史。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漢中,平說司馬懿等開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際逼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豐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時之務。平至之日,都委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漢室傾危,代平之短,莫若褒之。然謂平情在于榮利而已,不意平心顛倒乃爾。若事稽留,將致禍敗,是臣不敏,言多增咎。”乃廢平為民,徒梓潼郡。十二年,平聞亮卒,發病死。平常冀亮當自補復,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憤也。豐官至朱提太守。
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李嚴年輕時為郡中專職吏員,以才干知名。荊州牧劉表讓他到郡中各縣任職。曹操進入荊州時,李嚴正為秭歸縣令,于是西往奔蜀,劉璋用他為成都縣令,又獲得能干的名聲。
公元213(建安十八年),任李嚴代為護軍,在綿竹一帶抵抗劉備。李嚴率領部下投降劉備,劉備任命他為裨將軍。平定成都后,李嚴被任命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益州因在劉璋治理下,法紀松弛,德政不舉,威刑不肅。劉備于是命軍師將軍諸葛亮、揚武將軍暨蜀郡太守法正、昭文將軍伊籍、左將軍西曹掾劉巴和李嚴五人一起制定《蜀科》,后來成為了蜀漢的法律體系的基礎。
公元218(建安二十三年),盜賊馬秦、高勝等在妻阝縣起兵,招集隊伍數萬人,到達資中縣。當時劉備在漢中,李嚴不待另外發兵,只率本郡士兵五千人前往討伐,斬殺馬秦、高勝等人。其余人都四散逃命,回家為民。不久后,越巂郡夷帥高定率軍圍攻新道縣,李嚴前往解圍,高定被擊敗后逃走。劉備于是加封李嚴為輔漢將軍,兼任原郡郡守如前。
受命托孤
在犍為太守上,表現出其優秀治政能力:鑿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大興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悅之”,“觀樓壯麗,為一州勝宇”。李嚴性情孤傲,難以與人相處,在任期間大蓋房舍滿足一己之私,曾因遷移郡治官邸一事與持反對態度的郡功曹楊洪爭執,楊洪一氣之下主動辭職引退。都督江州后,又與屬下牙門將王沖發生摩擦,王沖自知為李嚴所疾恨,懼怕因此被誣陷罪名而叛逃降魏。李嚴自視甚高,護軍輔匡等年齡與地位與李嚴差不多,但李嚴卻不愿主動與他們來往。
公元222(章武二年),劉備伐吳敗回,征召李嚴進永安宮,任命他為尚書令。公元223(章武三年),劉備病重,李嚴與諸葛亮一道受遺詔輔佐少主劉禪;以李嚴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留下鎮守永安。公元223(建興元年),被封為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勛。
宦海沉浮
公元226(建興四年),諸葛亮在漢中,準備發兵伐魏,于是想調李嚴率軍鎮守漢中,但李嚴想盡辦法推脫不去,卻要求劃分五個郡作為巴州,讓他擔任巴州刺史,諸葛亮沒有答應。此前又曾勸諸葛亮應該受九錫,慫恿諸葛亮進爵稱王,被諸葛亮加以駁斥。二人由此不睦,逐漸形合影離。李嚴的同鄉尚書令陳震出使東吳前,私下里對諸葛亮說“李正方腹中有鱗甲”,暗示李嚴心術不正,可能會制造事端。諸葛亮以“大事未定,漢室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認為自己與李嚴還是可以相忍為國、并肩合作的。
公元230(建興八年),曹魏大司馬曹真準備三路進逼漢川,為加強漢中防務,遂要求李嚴率二萬人趕赴漢中阻擊敵軍。李嚴不滿被調離江州,在私下傳言說司馬懿等已經設置了官署職位來誘降他,諸葛亮知其意,于是上表遷李嚴為驃騎將軍,又表其子李豐接替督主江州防務,李嚴這才愿意北上漢中。諸葛亮命李嚴以中都護署丞相府事務。李嚴改名為李平。
公元231(建興九年)春,諸葛亮出兵祁山,李平負責督運糧草。夏秋之季,正逢陰雨連綿,糧草運輸供應不上,李嚴派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傳話給諸葛亮,讓他撤軍,諸葛亮得到信后答應退兵。
李嚴聽說軍隊已撤退,于是又故作驚訝,說:“軍糧充裕,怎么又退軍呢!”用意在于解脫自己督辦糧草不力的責任,顯出諸葛亮延誤戰機的錯誤。他又上奏后主,說“軍隊偽裝撤退,其實是用來引誘敵人好與其決戰”。諸葛亮便將李嚴的前后書疏原本手跡遞上去,李嚴的`錯誤和矛盾一下子暴露無遺。李嚴辭窮理屈,只得叩頭認罪。
于是諸葛亮上奏彈-劾李嚴說:“自從先帝駕崩,李平的心思全想著家庭,尚且搞些小恩小惠,只想平穩處世求名,全不憂慮國家大事。為臣北往出兵,希望讓他帶兵前往鎮守漢中,李嚴再三借口推辭,并無前來漢中之意,反而想把五郡連并起來,自己作巴州刺史。去年為臣打算西征,想讓李嚴主管鎮守漢中,李嚴卻說司馬懿等在那邊開府召聘人士作大官。為臣心里明白李平鄙陋心理,是想借我臨行之機逼我給他一些利益,于是為臣上表奏任他的兒子李豐主管江州事宜,給他如此的破格待遇,本想解決一時的急務。李嚴上任后,為臣將大小事權全部委付于他,朝廷上下都奇怪我為什么這樣的厚待李嚴。正是因為國家大事未定,漢室傾危,與其揭批李嚴之短處,不如對他褒揚鼓勵。只是認為李嚴本性不過是為了得到一些榮譽、利益而已,哪料到他竟然存有顛倒是非之心,以致如此。如果這種人和事任其存在下去,必將導致國家的禍敗。這是為臣愚暗,說多了徒增愧咎之情。”于是廢李嚴為民,流放梓潼郡。
激憤去世
公元234(建興十二年),李嚴聽說諸葛亮去世,于是發病而死。李嚴生前常企望諸葛亮會再次起用他,考慮除諸葛亮之外,其它的大臣不可能再用他,故此激憤發病。李嚴之子李豐官至朱提太守。
【三國李嚴簡介】相關文章:
三國時期蜀漢大臣李嚴簡介12-01
三國中李儒是怎么死的?李儒簡介09-18
三國歷史的簡介07-10
三國徐晃簡介09-19
三國小喬的簡介07-27
三國袁術簡介11-27
唐肅宗李亨簡介 李亨在位時間11-30
三國歷史曹丕的簡介07-10
三國歷史曹丕的簡介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