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教案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教案
廈門市松柏中學 連子波
【教學設計】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作為一篇演講稿,感情深沉而內斂,同時,又充滿了理性的力量。這種理性力量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文章結構的明晰、謹嚴;二、語言表現事理的簡潔性及深刻性。
文章的結構,即文章的謀篇布局,顯現的是思維的內在結構力的品質,是作者對客觀事物的內在聯系及發展規律的把握之深入程度的反映。格塔式心理學家認為,人的知覺有追求“簡化”的天然傾向,《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作為一篇演講稿,具有極強的感染力,這種打動人心的力量,首先是來自于文章結構上明晰、謹嚴所帶來的直截的、無可辯駁的說服力。因此,引導學生體會、感知這種結構力,對學生邏輯思維的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本文打動人心的理性力量,還來自于恩格斯用極其簡潔的語言概括了馬克思風起云涌、浩瀚壯闊的一生。恩格斯與馬克思相交40年,熟悉馬克思的任何生活細節,馬克思一生的事業既龐雜又輝煌,其理論豐富而復雜,其革命實踐具有深刻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并未完全顯現,一篇不足1300字的文章如何能給予表現?恩格斯的演講辭卻做到了。恩格斯的深刻的洞察力如何通過簡潔的語言表現出來,語言的簡潔性所表現的思想內容的理性力量,應該使學生充分認識到。
深刻而久長的友誼使恩格斯在面對馬克思逝世時感情沉痛,但馬克思是一個領袖人物,評述其思想和事業,以便教育和鼓舞戰斗的無產階級和廣大革命群眾,這才是文章的主要目的。馬克思逝世前身體上經受著巨大的痛苦,他離開人世時是安詳的、毫無痛苦的,因此恩格斯當會感到安慰,而且馬克思在世時已經對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作為摯友,恩格斯也當為他感到“幸福”。從文章表達的情感上說,我認為“幸福”是一個關鍵詞,可以由此入手,引導學生領會恩格斯與馬克思的幸福來自于何處,從而完成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歸納,然后帶領學生從文本出發,體會文章在結構、語言上所表現出來的理性力量。
教師的理解與體會不能取代學生的感知,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貫徹“課標”精神,讓學生充分感知文本,啟發學生自己領會文章情感與力量。
學習是為了運用,教材中的單元指導要求通過學習“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我布置了《在連子波墓前的講話》的作文。其目的有三:一、對死亡的認識是一個深刻的哲學命題,正視死亡,擺脫對死亡的恐懼是每一個人畢生的任務,因此,我拿自己“開玩笑”,旨在引導學生認識死亡,思考死亡;二、通過仿寫,促使學生不斷閱讀原文本,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在閱讀中感受文章的情感與理性力量,獲得潛移轉化的熏陶;三、語文學習應該是快樂的,寫老師的悼詞既有利于加強師生的平等關系的形成,又能促進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消除學生對語文教材下意的抗拒心理。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教案
廈門市松柏中學 連子波
一.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能力
1. 理清文章的結構關系,感知文章明晰、謹嚴的結構所表現的邏輯力量;
2. 體會文章簡潔的語言所表現的深沉而內斂的情感和理性力量。
3. 深入體會文章的結構和語言特點,并學習運用到寫作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二) 過程和方法
1. 建基于文本的分析,努力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知與分析能力。
2. 問答與拓展。在設疑的前提下,點撥、解答難題;同時提供有關圖片、文字拓寬學生的視野,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三)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 體悟馬克思那種生命不息為革命事業奮斗不止的崇高的獻身精神。
2. 學習馬克思“思考一切”的對世界的觀察方法,并樹立為百姓謀福祉的無私精神。
一、 課前準備
1. 通讀全文至少三遍,正音正字。
2. 查找關于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及其革命活動的資料。
二.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廈門也出現了甲型H1N1!某些學校的校園也出現了流感病例!這樣的消息令我們陷于恐慌之中。但是甲型H1N1畢竟是可防可控的,去年有一場幾乎使全球面臨覆頂之災的危機,至今為止,這場危機還深刻影響著全球人們的生活,大家知道是什么嗎?(金融危機)經常關注世界形勢的同學知道,這場危機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影響遠甚于對中國的影響,歷史再次證明了了一個偉人對歷史發展的判斷的先進性,也證明了我們國家所選擇的立國道路的準確性,大家知道這個人是誰嗎?(馬克思)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馬克思交往40年的親密戰友恩格斯在馬克思的葬禮上的發言——《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課件顯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圖片)
【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教案】相關文章: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教案03-18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教案(精選5篇)04-18
站在你的墓前的傷感句子12-28
領導在烈士墓前的講話稿04-06
呂布墓是真是假?呂布墓在哪12-09
清明節烈士墓前的講話稿(精選16篇)04-04
馬克思的經典名言11-16
張飛墓在哪里10-12
墓床顧城賞析10-20
馬克思經典語錄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