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晏子贈言閱讀答案-晏子人物介紹
晏子贈言選文主要寫晏子給曾子的臨別贈言。晏子贈言的選文經常被引用到語文考試的閱讀中,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的是晏子贈言閱讀答案的內容介紹,歡迎閱讀!
晏子贈言原文
曾子①將行,晏子②送之曰:“君子贈人以軒③,不若以言。吾請以言之,以軒乎?”曾子曰:“請以言。”晏子曰:“今夫車輪,山之直木也,良匠揉④之,其圓中規,雖有槁暴⑤,不復嬴⑥矣,故君子慎隱揉。和氏之璧,井里⑦之困也,良工修之,則為存國之寶,故君子慎所修“。(選自《晏子春秋》)
、僭樱嚎鬃拥牡-子,比晏子小七十多歲,不可能見到晏子,大概為編撰《晏子》者所附會。②晏子:名嬰,齊國大夫。③軒:車子。④揉:使木彎曲以造車輪等物。⑤槁暴:曬干。⑥嬴:直。⑦井里:鄉里。
曾子離開齊國要走,晏子去送他,說:“君子贈給人車子,不如贈給人言語。我是贈給您言語呢,還是贈給您車子呢?”曾子說:“請贈給我言語。”晏子說:“車輪,是山上很直的樹木制成的。技術好的工匠用火烤它,使它圓的程度符合圓規的要求,即使又把它曬干,也不再挺直了。所以君子對矯正彎曲很慎重。卞和得到的玉璞,看外表是井里的石塊,技術好的玉工琢治它,就成為傳國之寶了。所以君子對修養自己很慎重。
注:曾子比晏子小70多歲,不可能相見,本文大概為編撰《晏子春秋》者所附會。
選文主要寫晏子給曾子的'臨別贈言。晏子在贈言中巧設比喻,告誡曾子,要想做君子,必須矯正彎曲要慎重,對修養自身要慎重。他的話可謂深入淺出,字字珠璣,既表現了晏子的遠見卓識,也反映了他與曾子是肝膽相照的朋友。
孔子說:晏子的贈言,不脫君子的口氣!追隨賢士的不會困,追隨富人的不會窮,馬蚿斷足,仍能行動,這是什么緣故呢?就為輔助眾多呀!所以富貴人能夠讓人,誰人不愿和他接近;富貴人能夠愛人,誰人不愿和他親密。語言不違逆他人,才稱得知言,一言而眾人響應,才稱得知時。所以富者能夠富人,不會使人貧;貴者能夠貴人,不會使人賤;達者能夠達人,不會使人困窮的。
曾參說:晏子與人言,雖則意義絕然相反,仍能用和婉的語言對答,可稱深得富貴達人等的三味了。
曾子將行,晏子送之曰:“君子贈人以軒,不若以言。吾請以言之,以軒乎?”曾子曰:“請以言。”晏子曰:“今夫車輪,山之直木也,良匠揉之,其圓中規,雖有槁暴,不復嬴矣,故君子慎隱揉。和氏之璧,井里之困也,良工修之,則為存國之寶,故君子慎所修。今夫蘭本,三年而成,湛之苦酒,則君子不近,庶人不佩;湛之縻醢,而賈匹馬矣.非蘭本美也,所湛然也。愿子之必求所湛。嬰聞之,君子居必擇鄰,游必就士,擇居所以求士,求士所以辟患也。嬰聞汩常移質,習俗移性,不可不慎也。”(《晏子春秋·曾子將行晏子送之而贈以善言》)
晏子贈言譯文
曾子離開齊國要走,晏子去送他,說:“君子贈給人車子,不如贈給人言語。我是贈給您言語呢,還是贈給您車子呢?”曾子說:“請贈給我言語。”晏子說:“車輪,是山上很直的樹木制成的。技術好的工匠用火烤它,使它圓的程度符合圓規的要求,即使又把它曬干,也不再挺直了。所以君子對矯正彎曲很慎重。卞和得到的玉璞,看外表是井里那兒的石塊,技術好的玉工琢治它,就成為傳國之寶了。所以君子對修養自己很慎重。蘭草的根,三年才長成,如果把它浸泡在苦酒里,那么君子就不接近它,一般人也不佩帶它;如果把它浸泡在麋鹿肉制作的.肉醬里,它的價值就抵得上一匹馬了。并不是蘭草的根變好了,是拿來浸泡的東西使它這樣的。希望您一定尋找熏陶自己的好東西。我聽說過,君子居住一定選擇好鄰居,出游一定結交賢士。選擇住處是為了尋求賢士,尋求賢士是為了躲避禍患。我聽說經常在濁水里浸泡就會變質,風俗習慣能改變人的性情,這是不可不慎重對待的。”
晏子贈言閱讀提示
選文主要寫晏子給曾子的臨別贈言。晏子在贈言中巧設比喻,告誡曾子,要想做君子,必須矯正彎曲要慎重,對修養自身要慎重。他的話可謂深入淺出,字字珠璣,既表現了晏子的遠見卓識,也反映了他與曾子是肝膽相照的.朋友。
>>>下一頁更多精彩“晏子人物介紹”
晏子人物介紹
晏子,字仲謚平,原名晏嬰。春秋時齊國夷維(山東高密)人,齊國大夫。他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遠見和外交才能,作風樸素聞名諸侯。他愛國憂民,敢于直諫,在諸侯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公元前556年,其父晏弱死后,繼任齊卿,歷任靈公、莊公、景公三世。
晏嬰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曾奉景公之命,與晉聯姻,曾預言齊國政權終將為田氏所取代。傳世有《晏子春秋》一書,當是戰國時人搜集有關他的言行編輯而成。 靈公,莊公、景公三帝,均在齊國為官,是名副其實的`“三朝元老”。傳說晏子五短身材,“長不滿六尺”,貌不出眾,但足智多謀,剛正不阿,為齊國昌盛立下了汗馬功勞。
晏子的治國之道
1、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
“仁”是儒家“仁政愛民”的主要學說,也是晏子施政的中心內容。晏子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 平時于天下”必須“始于愛民”。他堅持“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遇有災荒,國家不發糧救災,他就將自家的糧食分給災民救急,然后動諫君主賑災,深得百姓愛戴。對外則主張與鄰國和平相處,不事撻伐。齊景公要伐魯國,他勸景公“請禮魯以息吾怨,遺其執,以明吾德”,景公“乃不伐魯”。
2、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
晏子輔佐齊國三公,一直勤懇、廉潔從政,清白公正做人,主張“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他管理國家秉公無私,親友僚屬求他辦事,合法者辦,不合法者拒。他從不接受禮物,大到賞邑、住房,小到車馬、衣服,都被他辭絕。不僅如此,晏子還時常把自己所享的俸祿送給親戚朋友和勞苦百姓。
3、身體力行 為民楷模
晏子生活十分儉樸,吃的是“脫粟之食”、“苔菜”,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粗茶淡飯素食當家;穿的是“緇布之衣”;上朝坐的是弊車駑驪;住的是“近市湫隘囂塵,不可以居”的陋仄之室。他不僅如孔子所說的“戒得”,也十分注意“戒色”。景公見晏子妻“老且惡”,欲以愛女嫁他,他堅辭不納。他說;“去老者,為之亂;納少者,為之淫,且夫見色而忘義,處富貴而失倫,謂之逆道”。
4、虛懷若谷 聞過則喜
晏子虛懷若谷,聞過則喜?鬃淤澦“不以已之是,駁人之非,遜辭以避咎,義也夫!”表明了他隨和大度,注重自身修養的品格。晏子生性樂觀,對生死淡然視之。他說人都是要死的,不論仁者、賢者、貪者、不肖者概莫例外,因此從來不“患死”、不“哀死”,把生老病死看作是自然規律。他始終保持樂觀大度的心情,身心健康延年益壽。
晏子的其他資料
晏子墓
晏嬰墓在齊國故城宮城北門外,今齊都鎮永順村東南約350米。墓高約11米,南北50米,東西43米。墓前立有明萬歷二十六年五朋石碑一幢,刻有“齊相晏平仲之墓”和清康熙五十二年、五十三年重修碑兩方。1981年圍墓修筑圍墻,南面開門,以作護。1982年秋,鐫刻清道光七年《古代圣賢傳略》所刊晏平仲像與晏氏傳略石碑。
折疊史料記載
史記 管晏列傳
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于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以此三世顯名于諸侯。
越石父賢,在縲紲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驂贖之,載歸。弗謝,入閨。久之,越石父請絕。晏子懼然,攝衣冠謝曰:“嬰雖不仁,免子于緦何子求絕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聞君子詘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縲紲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贖我,是知己;知己而無禮,固不如在縲紲之中。”晏子于是延入為上客。
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閑而窺其夫。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長八尺,乃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損。晏子怪而問之,御以實對。晏子薦以為大夫。
太史公曰:方晏子伏莊公尸哭之,成禮然后去,豈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者邪?至其諫說,犯君之顏,此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晏子贈言閱讀答案-晏子人物介紹】相關文章:
《晏子春秋》參考答案03-29
晏子使楚反思03-25
《晏子使楚》說課稿12-20
晏子使楚的教案04-03
《晏子使楚》原文及翻譯09-02
《晏子使楚》教學實錄03-15
《晏子使楚》教案實錄03-15
晏子使楚原文、翻譯03-01
晏子使楚教學實錄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