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學生教育觀后感
在看了一段廣告之后,節目中講述了中小學生在做公交車時,不在站臺邊等,而亂跑到馬路上攔截公交車。如果公交車在剎車的時候,沒有留神,很容易撞到學生,還有的同學還沒停穩,就急忙跑上去,用手拍車門,而且還有同學在公交車上,把頭或手伸出窗外或向窗外拋灑垃圾,這些都是不安全和不文明的行為。
在夏天游泳是中小學生最喜愛的活動之一了。而溺水身亡的人數等于每天一個班級里的一位學生不見了。在游泳中我們不能在沒有大人的看護下進行比賽,在遇到有人落水時一定要呼喊大人來幫助,我們還要學會對溺水者進行搶救。所以在游泳的時候必須要有家長的陪伴,做好熱身準備,才能下水游泳。不要在無人的小池塘、小河里游泳,特別是在不知水的深淺的情況下,堅決不能下水。
車禍也會導致中小學生的意外死亡。我還從其他報道中得知,一名叫錢紅艷的小女孩因為車禍而失去了自己的雙腿。她的爺爺讓她下半身躲在籃球里,用籃球來代替自己的雙腿來走路,人們都叫她“籃球女孩”。她是多么可憐,因為車禍,把她的自信心碾得粉碎,讓她對生活失去了信心。我們應該遵守交通法規,千萬不讓悲劇重演。
看了這個專題節目,我想了很多。我們的生命是非?少F的,一定要好好保護它,別受到任何傷害......我們從今以后,可別在追逐打鬧了,有可能會造成生命危險呢!
希望大家能聽我說的話,一定要注意安全!
今天早上我看的“小學生安全教育”里面的專家講到:安全教育,至關重要;人人關心,安全第一。我們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安全。
現在的自然災害非常多,比如:地震、火災、水災、泥石流等等------!
我看了之后,總結了以下幾點:
1、遇到地震的時候,在家里我們要拿枕頭或者一些軟的東西保護著頭,蹲在墻角處或者躲在床底下,千萬不能跳-樓。在學校里要聽從老師的的安排,按照平時演習得路程有序的逃生。
2、遵守交通規則:注意行走和騎車安全,不在馬路上到處亂跑、玩耍,要走人行橫道,注意紅綠燈。
3、關于游泳的安全知識:不能自己單獨去游泳,要有家長陪同,不能進入比較深的水中或者不知道深淺的水中,游泳前要做準備工作,先熱身,在水中不能游戲打鬧。
4、預防火災的方法:大人不在家的時候,小孩子不能擅自玩火。出門或者出差的時候,一定要關閉所有電源和煤氣。學生在學校里,不要在蚊帳里點蠟燭看書,很容易引起火災。遇到火災時,要用濕手巾捂住口鼻,往外逃跑,也不能擅自跳-樓,不能乘坐電梯。
這次我通過看這個短片,又學到了很多安全知識,我以后要把這些知識用到關鍵的時候!
【擴展閱讀篇】
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觀后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于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于一般
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觀后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于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于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后的基礎上發感想。
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后的基礎上發感想。
注意事項
一、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后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后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接著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后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一天天長大。最后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后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內容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占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么細致的描寫。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后,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有個同學說: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為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說: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前者準確些,后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一項,并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然后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己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鉆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于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敘述故事為主的毛病了,不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后能感人。
二、“感”是重點,不等于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后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后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火燒圓明園》的觀后感,我進行指導后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習作,發現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系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系,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后,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仿佛在警示人們“落后就要挨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于“觀”、“觀”服務于“感”。
三、要聯系實際而“感”
要寫好“感”就該聯系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
這里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如觀了《四個小伙伴》,我讓學生說說丁小東等四個小伙伴他們開始錯在哪里?你們也有過他們的想法嗎?學生討論很熱烈,認為四個小伙伴錯在認為只做一件好事就會成功。有個同學說,他自己原來就有類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認為自己就是雷鋒似的好少年了。還有個同學說,他為班級主動打掃過兩次清潔,有的一次也沒主動打掃,卻還被評為“紅花少年”。認為老師、同學們偏心?戳恕端膫小伙伴》后,他和四個小伙伴一樣,都認識到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做,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編輯本段教學示例
看了《虎門銷煙》后,學生認為無法聯系實際,我就這樣啟發學生:你看后印象最深的是哪個鏡頭?有的說林則徐帶領官兵虎門銷煙的鏡頭,大展中國人的志氣;有的說,當時的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給我教育最深;有的說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受鴉片毒害,痿糜不振的、瘦骨嶙峋的人們。然后我再要求學生用比較法,針對現今社會,看是否有類似于林則徐這樣有民族氣節或與此相反的人。什么東西給現今人們帶來精神和身體摧殘?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這樣,學生馬上想到了電視上披露有的海關把關不嚴,讓一些走私物品進入中國,有的想到了社會上的吸毒現象和不健康的游樂場所,同學們暢所欲語,仿佛一下子有話可寫了,一個同學在《觀林則徐有感》一文中這樣寫到:“……在18世紀,鴉片使我們國敗家亡,但可悲的是在二十世紀的今天,吸毒的現象又有抬頭,有的因吸毒走向犯罪,家破人亡.我們青少年一定要認識它的危害,如發現吸毒、販毒現象要立即向公安機關報告,同時希望我們的海關把住家門,不讓毒品再次蔓延……”
編輯本段范文
觀《長江7號》有感
不久前,我觀看了電影《長江7號》。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名叫小狄的單親孩子,他的爸爸窮困潦倒。但為了讓小狄長大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爸爸舉債把小狄送進了貴族學校讀書。一天,小狄的爸爸在工地發生意外去世了。小狄聽到消息后十分傷心。但這時奇跡發生了,小狄爸爸送給小狄的“玩具”——“長江7號”(其實是一只外星狗)發揮了它身上的特異功能,用自己的生命換回了小狄爸爸的生命。
整部影片的故事情節雖然簡單,但發人深思。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小狄爸爸經常對小狄說的一句話:“我們不去偷,不去搶,要努力讀書,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它使我想起了以前聽過的一個故事。從前有兩家人,一家比較富,另一家比較窮。他們各自都生有一個小女孩。富家的小女孩自以為家庭環境好,從小就不愛讀書,還看不起窮家的女孩。而窮家的女孩卻很爭氣,讀書非常刻苦,學習成績經常名列前茅。后來那位富家小女孩,由于從小不好好學習,最終一事無成。而那位窮家的小女孩,由于從小就用功學習,終于成就一番大事業,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們都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希望寄托在我們的身上。在此,我呼吁廣大學生,從現在起我們就要努力學習,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長大后才能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老師評語:作者在概括電影情節的基礎上,圍繞“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句話展開論述。作者列舉典型例子進行論證,并呼吁青少年要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學習,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長大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
《三國志之見龍卸甲》觀后感
人生就像一個圈,一個老天爺畫好的圈,從起點繞一個圈后又會回到起點,這是趙子龍最后一戰也是第二次被困鳳鳴山時悟出的人生哲理。第一次被困鳳鳴山子龍披上了甲,一戰成名,從此成了常勝將軍,第二次被困時身心俱疲的子龍卸去了甲,人生就在這一披一卸之中畫了個圈。
時勢造英雄,英雄只是老天爺手中的棋子。從趙子龍與羅平安最后一次對話中可以看到了他內心的疲憊,這疲憊是因為有甲在身,主公的信任是甲、常勝將軍之名是甲、建功立業之念是甲,子龍雖早有卸甲之念,連年征戰的時局卻容不得他卸甲,也不知道該如何去卸。最后在鳳鳴山與后一輩的曹嬰一戰中,子龍終于悟到了自己只是諸葛亮手中的一枚棋子,一枚已經老得可以棄去的棋子,而這一切都是人生定數。明白了這一點后,他終于可以不僅卸下身上的甲,更重要的是可以卸去心中的甲了,這甲雖卸得晚了一點、悲壯了一點,但可以讓子龍在人生最后時刻很從容,無所負擔。上馬提槍,單人單騎,沖向的不僅僅是敵陣,也是奔向長久失去真我的精神家園。
不知道羅平安在給子龍卸甲后有沒有領悟到這一些,我想他在敲響最后一次戰鼓時應該是明白了。而年輕的曹嬰此戰之后一定也會與初時的子龍一樣給自己披上了一件難以卸去的甲,不知以后能否象子龍一樣領悟到,不光是她,就算是她的爺爺曹操以及諸葛亮等人都只是滾滾歷史車輪上鑲嵌的一枚棋子。
甲可以帶來尊嚴,可以吸引人的眼球,世人只知披甲之后的威風凜凜,卻又有多少人知道披甲容易卸甲難呢。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學生教育觀后感】相關文章:
學生家庭教育的觀后感12-01
家庭教育學生觀后感11-02
學生家庭教育的觀后感7篇12-13
安全教育小學生觀后感07-08
《小學生安全教育》觀后感11-22
安全教育小學生觀后感11-07
家庭教育學生觀后感(精選17篇)10-28
小學生家庭教育講座觀后感11-17
小學生家庭教育觀后感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