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潘傳讀后感
最近,我在網上讀了《曾國藩傳》。
這篇文章令我感動的是:曾國藩的一生好學和他的忠誠。曾國藩一生忠誠勤儉為根本,靈活多變的處世態度。
曾國藩出生于湖南長沙府湘鄉荷葉塘白楊坪(今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天坪村)的一個普通耕讀家庭。他并不是一個天資聰明的小孩,但他講究學習方法。他要求自己遵守克己之道,不斷地自新和反省自己。最后成為著名政治家、教育家、軍事家。倡導洋務運動,創立湘軍。在治家,治軍,治國,教育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樹。
我們在生活上要學習他的勤儉作風。在學習上要學習他的善于積累經驗和教訓,日日不斷地反省自己。正如他所說:“人要無一日不讀書。正是他的一生好學,忠誠的品德,造就了他成為中國近代史赫赫有名的人物之一
讀了這本書,我覺得難得糊涂的境界就是一種呆子的處世哲學。人生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明確的答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好壞來區分的。當遇到不能改變或者對自己無害而有損的事情的時候,能裝糊涂,扮呆子確實也是一種很高的境界的。所謂的呆子哲學的'精髓就是能對生活中的有些事情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當你對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的時候,往往它卻向好的方向發展。著也許就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道理。這個道理在曾國藩身上很好的體現了出來。他能夠在后期的官場如魚得水就是因為把難得糊涂的呆子哲學發揮的淋漓盡致的結果。事實上作為一代宰相就必修能夠藏污納垢,否則將不能成為真正的全國的管家。這個道理其實在生活中也有很多體現。
讀了《曾國藩傳》,感覺他是一個極為復雜的人。在階級矛盾方面,他為了平定太平天國,不顧一切,殺人如麻;在道德學問方面,他以理學為標準,知人之明,謀國之忠,不讓他人;他也有憂患,后半生的津門教案一事,使其毀名于世,讓他體會了“弱國無外交”的痛楚。曾國藩從心底發出了要奮發圖強,大辦洋務,支持出洋留學等等,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總之,曾國藩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但終究走不出歷史。
還沒看完曾先生的傳奇.實在太多了~太長了~~~
不過.但現在我就產生很多疑問!
曾國潘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是清官還是貪官?是功臣還是....
這家伙,上承三省吾身的祖訓,下開自我批評的先河,時刻不忘修身養德,狠抓自己活思想。
這家伙,可以說是無限熱愛本階級的最高領袖道光皇上。
這家伙,進士出身,先任禮部侍郎管文教,后任刑部侍郎管司法,從不掌兵。
這家伙,從戰爭中學習戰爭
吃一塹,長一智,敗不餒,勝不驕,愈打愈頑強,一路攻下去。
這家伙,身許社稷,魂繞家園,信函一封接一封地寄回湖南湘鄉曾宅,給家人撞警鐘。
這家伙,不但嚴束家人,頻撞警鐘,而且狠抓九弟的活思想,及時做細致的思想工作。
這家伙,“抑然”了一輩子,毫無進取意識,常誦的格言是“盛時常作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常求的境界是“花未全開月未圓”。
這家伙,體孔孟思想,用禹墨精神,操儒學以辦實事,玩《莊子》以寄閑情,由封建文化培養見識,從傳統道德汲取力量。
【曾國潘傳讀后感】相關文章:
《曾國潘傳》讀后感08-30
曾國潘精選名人名言07-03
曾國荃語錄05-05
彼得潘的讀后感04-27
彼得潘讀后感08-11
《彼得·潘》讀后感04-16
《彼得潘》讀后感08-24
《彼得·潘》讀后感08-12
彼得潘讀后感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