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一個人作文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畫》種言簡意賅地成就了“境界”說,境界之中處處閃爍著思辨的智慧光茫,我想每一個詩人或詞人都是中華文明蹣跚而來的腳步,他們“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才構建起中華文化的高閣。
思辨地看待問題,我們能撥開歷史的迷霧,清晰地看到蘇東坡,李易安和辛稼軒那些鮮為人知的一面面,這是一種境界。曾際何時,你聽到了“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東坡淺吟“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了嗎?曾幾何時,習慣了平日里人比黃花瘦的易安居士還了秋風又還寂寞,可你聽到了她那高歌慷慨之詞:“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陣陣咆哮了嗎?曾幾何時,你發現了刀光劍影里的辛棄疾除了“列艦層樓”“投鞭飛渡”“劍指三秦”“西風塞馬”的凜然殺氣和磅礴之勢之外,還有那“金甌缺,月未圓,山河碎,心不安”的脈脈此情誰訴了嗎?真的好像歷史和現代人開的一個玩笑,多少人只是看到豪放派的肆意灑脫,婉約派的綿綿愁情。可是這哪里是一個完整的人,一個正真讓人讀懂的人,分明地是被后人主觀臆斷只具有一種人文情愫的“人”。
《人間詞話》有言曰:“入乎其內,故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這是多么精辟的獨白啊!靜安先生一語道破為詩屬詞的玄機,凸現了人生的智慧明達。不僅如此,他還告訴我們——讀者,去讀一個人的時候要“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看到共性更看到個性看到一般更看到特殊。這樣才能走進一個人,真實的了解一個人。流芳百世,恩澤千秋,如此,就能獲得: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之第一境。
然而,全面地了解還是不夠的。真正的讀懂一個人,必須要感他所感,愛他所愛,于他同笑同啼,同憂同樂……
常常聽到有人漫罵唐玄宗,譏笑宋神宗,說他們不能慧眼識珠,埋沒人才,給李白“賜金漫游”,讓柳永“且去淺吟慢酌,要何浮名”,否則國家得此棟梁,政壇多一新星,必然國富民安,天下大治。所以,我們總是為這些詩人詞人的多災多難感到痛惜,替他們鳴冤,打抱不平。可是你想想,李白敢叫力士脫靴,貴妃磨墨,他熱情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縱情的歌頌祖國的壯麗山河,猛烈的'抨擊黑暗的社會現實,壯浪縱恣的詩風,一瀉千里的詩情,是他一個李家王朝幾片名磚利瓦所能承載的起的嗎?想想柳永,“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這汪洋般的柔情凄楚,江水般的離愁別恨,一如漫天迷霧的悲歡離合,好似無邊絲語的孤寂鄉愁,是他大宋世俗官場所能容的下的嗎?試想,李柳二人,若不淺嘗則止真的溺于政壇,又怎會在文學領域大放異彩?又怎會留下精神食糧貽養后人?我們吟誦“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時候會想起苦悶失意的張繼,當年的狀元,當年的權貴,又誰還會想起?要讀懂一個人,就必須走進他的苦悶,走進他的內心世界,《人間詞話》有言:境非獨為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情感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真景物真情感哪里來?沒有仕途不順,煉其詞魂,沒有困難挫折,壯其詞聲,沒有凄苦愁情潤其詞色,李白的詩就不可能有振聾發聵的驚響,柳永也不可能寫出催人淚下的篇章。也就是說,在一定程度上,失意與苦難造就了一個英雄。讀一個人的苦難,讀一個人直面苦難的萬丈豪情,才能真正的讀懂一個人。正確的看待苦難,并且勇敢面對無怨無悔,像王國維一樣: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
“人間詞話強調意境是一種主觀與客觀得統一,理想與現實得統一,情感與理智的統一”(滕咸惠語),然而完成如此的統一,對于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來說實在不易>
【讀懂一個人作文】相關文章:
如何讀懂高校招生章程11-04
高校招生章程如何讀懂08-08
如何讀懂高考招生錄取規則10-29
讀懂爸爸媽媽的心的優秀教案06-15
一個小故事讀懂分級基金11-15
2017廣東高考滿分作文:以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為話題08-19
《我敬佩的一個人》作文指導教案12-08
一個人的遭遇教案08-26
《我敬佩的一個人》教案12-08
中班健康《一個人在家》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