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花點草的特點及其作用
毛花點草,中藥名。為蕁麻科花點草屬植物毛花點草的全草。下面是百分網(wǎng)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毛花點草的特點簡介,希望能幫到大家!
毛花點草的特點
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莖柔軟,鋪散叢生,自基部分枝,長17-40厘米,常半透明,有時下部帶紫色,被向下彎曲的微硬毛。葉膜質(zhì),寬卵形至三角狀卵形,長1.5-2厘米,寬1.3-1.8厘米,先端鈍或銳尖,基部近截形至寬楔形,邊緣每邊具4-5(-7)枚不等大的粗圓齒或近裂片狀粗齒,齒三角狀卵形,頂端銳尖或鈍,長2-5毫米,先端的.一枚常較大,稀全綠,莖下部的葉較小,扇形,先端鈍或圓形,基部近截形或淺心形,上面深綠色,疏生小刺毛和短柔毛,下面淺綠色,略帶光澤,在脈上密生緊貼的短柔毛,基出脈3-5條,兩面散生短桿狀鐘乳體;葉柄在莖下部的長過葉片,莖上部的短于葉片,被向下彎曲的短柔毛;托葉膜質(zhì),卵形,長約1毫米,具緣毛。雄花序常生于枝的上部葉腋,稀數(shù)朵雄花散生于雌花序的下部,具短梗,長5-12毫米;雌花序由多數(shù)花組成團(tuán)聚傘花序,生于枝的頂部葉腋或莖下部裸莖的葉腋內(nèi)(有時花枝梢也無葉),直徑3-7毫米,具短梗或無梗。
雄花淡綠色,直徑2-3毫米;花被(4-)5深裂,裂片卵形,長約1.5毫米,背面上部有雞冠突起,其邊緣疏生白色小刺毛;雄蕊(4-)5,長2-2.5毫米;退化雌蕊寬倒卵形,長約0.5毫米,透明。雌花長1-1.5毫米;花被片綠色,不等4深裂,外面一對較大,近舟形,長過子房,在背部龍骨上和邊緣密生小刺毛,內(nèi)面一對裂片較小,狹卵形,與子房近等長。瘦果卵形,壓扁,褐色,長約1毫米,有疣點狀突起,外面圍以稍大的宿存花被片。花期4-6月,果期6-8月。
毛花點草的簡介
毛花點草,中藥名。為蕁麻科花點草屬植物毛花點草Nanocnide lobata Wedd.的全草。植物毛花點草,分布于貴州、廣西、浙江、江蘇、安徽等地。具有通經(jīng)活血,清熱解毒之功效。主治肺病咳嗽,瘡毒,痱疹。
毛花點草的藥用價值
【采集】夏、秋采收。
【性味】《四川常用中草藥》:"性涼,味苦辛。"
【功用主治】①《廣西藥植名錄》:"通經(jīng)活血。治肺病咳嗽。"
②《貴州草藥》:"清熱解毒。治瘡毒,痱疹。"
③《四川常用中草藥》:"治湯傷,火傷。"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搗敷或浸菜油外敷。
【臨床應(yīng)用】治療燒傷
用當(dāng)年采集的全草洗凈、陰干,按全草1斤、菜油10斤的比例在室溫下浸泡1周以上備用。主要采用暴露療法,將藥油均勻涂于傷口,保持傷面濕潤。若用包扎療法,可將紗布浸透藥油覆蓋創(chuàng)面;或先在傷面涂上藥油再覆蓋紗布。
1~2天換藥1次。共治100例,治愈及好轉(zhuǎn)(傷面大部愈合出院后門診繼續(xù)換藥)87例,平均住院為18.5天;未愈6例,死于休克7例。
其中輕度(燒傷面積在20%以下,Ⅰ~Ⅱ度)53例,治愈、好轉(zhuǎn)47例,未愈5例,死亡1例(1歲嬰兒深Ⅱ度達(dá)15%);中度(燒傷面積為20~40%,Ⅱ度)32例,均治愈或好轉(zhuǎn);重度(燒傷面積在40~95%,Ⅱ、Ⅲ度)15例,治愈、好轉(zhuǎn)8例,未愈1例,死于休克6例。初步認(rèn)為藥油具有潤皮、止痛、抗炎、促進(jìn)上皮生長功能。
【毛花點草的特點及其作用】相關(guān)文章:
椴樹的特點及其作用價值11-21
芒草的特點及其作用有哪些02-18
燈籠草的特點有什么作用12-02
黑草的特點有哪些作用12-02
金草的特點有哪些作用12-02
鈴鐺草的特點有什么作用02-18
禾本科植物花的特點及其作用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