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的特點是什么及生活習性
蛇是四肢退化的爬行動物的總稱,屬于爬行綱蛇目。正如所有爬行類一樣,蛇類全身布滿鱗片。下面是百分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蛇的特點及生活習性,希望能幫到大家!
蛇的特點是什么及生活習性1
蛇的特點
蛇的行走千姿百態,或直線行走或蜿蜒曲折而前進,這是由蛇的結構所決定的。蛇全身分頭、軀干及尾三部分。頭與軀干之間為頸部,界限不很明顯,軀干與尾部以泄殖肛孔為界。蛇沒有四肢,全身被鱗片遮蓋,有保護膚體的作用。蛇分為有毒蛇和無毒蛇,無毒蛇頭部一般呈圓錐狀,前端細而后端粗;有毒蛇呈三角形狀;蛇的軀干部呈長筒狀;蛇的尾部為肛門以后的部位。
蛇的內部結構分為:皮膚系統、骨骼系統、肌肉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泄殖系統、神經系統、感覺器官和染色體等十大部分。蛇的呼吸:蛇的呼吸器官為肺。
蛇類無瞬膜、淚腺和活動性眼瞼;無鼓膜,鼓室萎縮,耳咽管消失;內耳的卵圓窗和方骨之間由耳柱骨相接;無顳窩(但它是雙顳窩類的后代,蛇顱骨由于大量膜骨退化或消失,已無雙顳窩的痕跡);帶骨和胸骨退化;椎體前凹型;除寰椎和尾椎外,其余椎骨都附有可動肋骨;成對的內臟器官因體形影響,使其左右對稱變為前后交錯或只保留一側(蟒蛇有成對的肺);無膀胱
蛇是爬行動物,是由于它有特殊的運動方式:一種是蜿蜒運動,所有的蛇都能以這種方式向前爬行。爬行時,蛇體在地面上作水平波狀彎曲,使彎曲處的后邊施力于粗糙的地面上,由地面的反作用力推動蛇體前進,如果把蛇放在平滑的玻璃板上,那它就寸步難行,無法以這種方式爬行了,當然,不必因此為蛇擔憂,因為在自然界是不會有像玻璃那樣光滑的地面的。第二種是履帶式運動,蛇沒有胸骨,它的肋骨可以前后自由移動,肋骨與腹鱗之間有肋皮肌相連。當肋皮肌收縮時,肋骨便向前移動,這就帶動寬大的腹鱗依次豎立,即稍稍翹起,翹起的腹鱗就像踩著地面那樣,但這時只是腹鱗動而蛇身沒有動,接著肋皮肌放松,腹鱗的后緣就施力于粗糙的地面,靠反作用把蛇體推向前方,這種運動方式產生的效果是使蛇身直線向前爬行,就像坦克那樣。第三種方式是伸縮運動,蛇身前部抬起,盡力前伸,接觸到支持的物體時,蛇身后部即跟著縮向前去,然后再抬起身體前部向前伸,得到支持物,后部再縮向前去,這樣交替伸縮,蛇就能不斷地向前爬行。在地面爬行比較緩慢的蛇,如鉛色水蛇等,在受到驚動時,蛇身會很快地連續伸縮,加快爬行的速度,給人以跳躍的感覺。
另外蛇是有聽覺的,只不過它們的聽覺器官——也就是耳朵的結構十分簡單,只有內耳,沒有外耳及鼓膜結構,所以聽覺是十分遲鈍的。
蛇的生活習性
蛇,屬爬行綱,蛇亞目,是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有毒蛇固然可怕,但只要注意提防,也并不那么危險。蛇類以食鼠為主(也食蛙類、鳥類等),蛇類其貌不揚,形狀色澤奇特、渾身披鱗,頭頸高翹、軀尾擺動、快速行進、尋偶鳴叫、泅水過渡、實在難以逗人喜愛。蛇類喜居蔭蔽、潮濕、人跡罕至、雜草叢生、樹木繁茂、有枮木樹洞或亂石成堆、具柴垛草堆和古埂土墻,且餌料豐富的環境,這些都是它們棲居、出沒、繁衍的場所,也有的蛇棲居水中。
它們棲息于墓洞中,洞口可見稀稠成粒的糞便,這樣我們就知道洞中有沒有蛇了。蛇有冬眠的習性,到了冬天盤踞在洞中睡覺,一睡就是幾個月,不吃不喝,一動不動地保持體力。風和日麗的天氣,偶爾也會出來曬太陽,有時也會進食。待到春暖花開,蛇就醒了,開始外出覓食,而且脫掉原來的外衣。蛻皮時,蛇的新舊皮之間會分泌出一種液體,這種液體有助于蛇的`蛻皮。從蛇蛻的外衣直徑和長度可測出蛇重量甚至說出蛇的名稱。蛇蛻皮后不久,活動量增大,覓食量增加,體況逐漸恢復。隨著氣溫逐漸上升,到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進入發情期。尋偶時,雌雄蛇發出的鳴叫聲清晰明亮,“噠噠噠”如擊石聲。
蛇類的產卵期一般在4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因品種而異。所產蛇卵一般粘結成一個大的卵塊,卵塊中卵的數量為8~15枚不等。蛇經常處于饑餓或半饑餓狀態。一般以“守株待兔”方式捕食,但有時也主動出擊。筆者曾目睹一條青竹驃蛇在河邊追趕青蛙,青蛙一躍跳入河中,蛇也跟著躍入河中,簡直像兩名一前一后的跳水運動員。也見到過蛇捕食鳥卵的情景。它悄悄地爬上屋檐近側的墻壁,游到家燕巢邊,不斷伸舌,驚走了親鳥。當蛇發現其卵時,先行攻擊,纏繞,待平安后,再行張開嘴巴,囫圇吞棗。不要以為它的嘴巴小,實際上它能吞食相當于本身頭部大8~10倍的食物。蛇吃足食物后,感到疲倦,進入休息狀態,此時極易被人捕捉。至于蛇的覓食次數,因蛇類品種和大小而異。一般夏令覓食活動盛期,特別是產卵繁殖期,一日一次或隔天一次。蛇體稍大的,因覓食量較大,一般是3日至一周左右進食一次。蛇類也喜歡在太陽光下進行日光浴,時間一般為上午10~12時左右。行日光浴時,一般伏于地面草叢或纏繞于樹干上,也有半身裸露于洞口外、石頭堆外面呈盤蜷狀的,姿態變化多端。蛇類的活動規律,以晝出夜伏居多,因品種而異。
消化食性
蛇的消化系統非常厲害,有些在吞的同時就開始消化,還會把骨頭吐出來的。
還有,蛇的消化還要靠在地上爬行,利用肚皮和不平整的地面來摩擦。
毒蛇的毒液實際上是蛇的消化液,一些蛇消化液的消化能力較強,溶解了被咬動物的身體,所以表現出“毒性”,人的膽汁也屬這種消化液。但更多是神經毒素等。
蛇的食欲較強,食量也大,通常先咬死,然后吞食。嘴可隨食物的大小而變化,遇到較大食物時,下頜縮短變寬,成為緊緊包住食物的薄膜。蛇常從動物的頭部開始吞食,吞食小鳥則從頭頂開始,這樣,鳥喙彎向鳥頸,不會刺傷蛇的口腔或食管。吞食速度與食物大小有關,蛇5~6分鐘即可吞食小白鼠,較大的鳥則需要15~18分鐘。Barton認為非洲巖蟒只有在確定捕獲物的鼻子或耳朵位置時,才開始吞食。蝮蛇亦有判斷捕獲物頭、尾的能力。
蛇消化食物很慢,每吃一次要經過5~6天才能消化完畢,但消化高峰多在食后22~50小時。如果吃得多,消化時間還要長些。蛇的消化速度與外界溫度有關,Skoczylas(1970年)觀察到游蛇在5℃氣溫下,消化完全停止,到15℃時消化仍然很慢,消化過程長達6天左右,在25℃時,消化才加快進行。
蛇的牙齒是不能把食物咬碎的,蛇的消化系統如咽部,以及相應的肌肉系統都有很大的擴張和收縮能力。
蛻皮習慣
蛇類的表皮是以蛇鱗所緊緊覆蓋的。很多人把蛇類的外在質感與蚯蚓的質感混淆,其實蛇皮的觸感是干爽而平滑的。多數蛇類都以其鱗片來抓緊地面及進行移動。蛇鱗的質感可以是平滑的,也可以是骨質的或者粗糙而有微粒的。蛇類的眼瞼位置長有透明的眼膜,這片薄膜亦是蛇鱗的一種,英語稱為“Brille”。
蛇類有換皮的習性,一般被稱為“蛻皮”。在蛇類的蛻皮習慣中,蛇皮是一層疊一層的。蛇鱗是緊密相連的,新舊的蛇皮緊緊相連,蛇類蛻皮的過程就像把襪子從腳掌褪出的情況一樣。
蛻皮對于蛇類而言有很多功效。第一,最外層的受損舊皮得以替換;第二,換去蛇皮可以免于受蛆蟲等寄生蟲所侵害。在很多會換皮的生物(如昆蟲)例子,均證明蛻皮是令生物變得更巨大的手段,不過蛇類的蛻皮習慣是否有這種作用則尚在爭議當中。
蛇類的蛻皮是每隔一段時間便會重復進行的,而蛇類畢生都會一直進行蛻皮。在要蛻皮之前,蛇類會停止飲食并躲在某個安全的地方。蛻皮時蛇類的表皮會變得暗啞干燥,它們的眼睛會變得混濁或者呈現藍色。舊皮的內側面會產生水分,這令舊皮與新皮能夠得以分離。數天后,蛇眼重新變得清澈,而蛇皮亦已經脫下。舊皮是從嘴部開始被撐開的,蛇類透過不斷與外物(多是粗糙的地表或石頭)摩擦,使盡力氣從舊皮中穿出。很多時候舊的蛇皮都是從頭部至尾部向后方蛻去的,蛻下來的舊皮就像一只褪出來的襪子一般,而舊皮底下的新皮則顯得更新、更大及更具光澤。
蛇鱗在頭部、背部及腹部的各種分布,是為蛇類分門別類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西方,分布在蛇體各部分的每種鱗片都有其專用的名字。對于一些較為進化的蛇類,其腹部的鱗片列數是對應其脊椎數量的,這讓科學家不需要透過解剖就能掌握這些蛇類的脊椎段數。
點數蛇類鱗片還可以辨認蛇類的性別。在某個實驗中,學者曾把探針放進雌蛇的泄殖腔里,紀錄雌蛇在動止間的泄殖腔位置。實驗證明雌蛇泄殖腔跟雄蛇的雙鞭上的鱗片數字是有差別的(雄蛇的雙鞭比較長),因此點數鱗片的工作確實能判斷蛇類的性別。
蛇傷急救
毒蛇咬傷的局部常規處理,是指被毒蛇咬傷后在盡量短的時間內,采取緊急措施,包括早期結扎、擴創排毒,燒灼、針刺、火罐排毒,封閉療法及局部用藥等。
局部常規處理應在蛇傷現場進行,處理越快,效果越好。病人被蛇咬傷后立即用火柴頭5~7枝燒灼傷口,以破壞局部的蛇毒;也可用針刺或拔火罐的方法,除去傷口或周圍的毒液。為延緩傷口蛇毒的吸收,于近心端3~5厘米處用帶子扎緊,其結扎松緊程度以能阻斷淋巴和靜脈回流,但不妨礙動脈血流為宜,以后每隔15~20分鐘放松一次,每次1~2分鐘。以免肢體因血循環障礙過久而壞死,待急救處理結束后(不能超過2小時),結扎應立即解除。
在蛇咬傷后1~2小時內,傷口處作十字切口,長2~3厘米,深達真皮以下,如無重要神經血管通過,可深達2~3厘米。傷口若有毒牙遺留,應取出,反復沖洗傷口后,傷肢擱下垂位,周圍置冰袋,以減少蛇毒的吸收。應注意,血循毒蛇咬傷者不宜作擴創排毒,以免傷口流血不止,常規應用破傷風抗毒素(TAT)。
蛇的特點是什么及生活習性2
1.四季棲息特點
蛇和其他兩棲類爬行動物一樣,都是冷血動物,其體溫和周圍環境的溫度相接近,自身不能產生足夠的熱量,也不具備完善的體溫調節機能來維持恒定體溫。
蛇的體溫主要決定于環境的溫度,并受太陽輻射熱的影響,故又稱為外溫動物或變溫動物。由于人們觸摸蛇體時有一種冰涼的感覺,于是蛇又被稱為“冷血動物”。因此,蛇的棲息特點與氣候溫度關系很大且有明顯季節特點。冬季寒冷,蛇蟄伏于樹洞、巖石縫隙或其他動物的洞穴內,不食少動,緩慢地消耗著以脂肪形式貯存于體內的營養物質來維持生命的最低需要,此稱為蛇的冬眠。這是蛇適應低溫的一種反應。冬眠期間,經常是同種或幾種蛇幾百條聚集在一處。春季變暖以后,蛇開始出來活動。但是春天氣溫低時其活動能力、代謝能力都處于較低水平。春夏交接時期,氣溫不熱不冷,蛇活動能力最強。盛夏炎熱,蛇非常怕熱,躲避在窯洞等陰涼處避暑,或在水中洗澡,還有的蛇將身體纏掛在樹上吹風,亦有的蛇躲在沙或土層里以進行夏眠。秋季,外界氣溫適宜,植物果實成熟,蛇常纏在樹干上捕食來采食植物果實的小動物和鳥類。
2.不同天氣的棲息特點
蛇不但怕冷怕熱,而且也怕風。三至四級風時就很少出洞,五至六級風時,蛇幾乎是不出洞的。正在野外覓食、蛻皮的蛇,一旦遇到天氣變化或下雨天氣,便立即返回原洞穴中躲避。蛇最喜歡在風和日麗的天氣出來活動覓食,特別是雨過天晴的時候,草地林間土地濕潤,植物翠綠,昆蟲繁多,餌食豐富,蛇在野外活動最多。
3.晝夜棲息特點
蛇一般比較膽小,具有晝伏夜行的特點。但蛇多種多樣,晝夜活動的習性亦有很大差別。一般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白天活動的蛇,主要在白天活動覓食,如眼鏡蛇、眼鏡王蛇等,此類蛇也稱為晝行性蛇類,其特點是視網膜的視細胞以大單視錐和雙視錐細胞為主,適應白天視物;
第二類是夜晚活動的蛇,主要在夜間外出活動覓食,如銀環蛇、金環蛇等,稱為夜行性蛇類,其視網膜的視細胞以視桿細胞為主,適應于夜間活動;
第三類是晨昏活動的蛇,這類蛇多在早晨和薄暮時外出活動覓食,如五步蛇、竹葉青、蝮蛇等,其視網膜的視細胞二者兼有。
蛇的視細胞的類型與其生活習性相適應,這是長期演化的結果。但決定蛇晝夜活動規律的因素是相當復雜的。氣溫可以對其規律產生明顯的影響,如晝行性的眼鏡蛇,雖能耐受40℃的高溫,但在盛夏季節也常于傍晚出來活動。光照的強弱對于蛇的活動也有一定的影響,夜行的蛇類在秋季天涼時,日照變短,也常出來曬太陽。
餌料動物對蛇類活動亦有影響,如華東地區蝮蛇多于晚上捕食蛙及鼠類,蛇島蝮蛇則常于白大在向陽的樹枝上等候捕食鳥類,新疆西部蝮蛇也常于白天捕食蜥蜴。沙蟒是夜晚出來活動的蛇,白天基本上躲在隱蔽場所,但幼蛇吃昆蟲,上午常見其在外活動。另外,濕度對蛇晝夜活動也有影響,如眼鏡蛇多于晴天外出活動,五步蛇、竹葉青、烙鐵頭等則于陰雨天活動較多。天氣悶熱的雷陣雨前后或久雨之后驟晴,以及濕度較大的天氣,蛇外出活動頻繁。蛇類自身一般無做窩打洞的能力,多棲息在鼠洞、巖石縫隙、墳墓、廢舊房屋和窯洞之中。
4.棲息特點在養蛇中的應用
鑒于蛇有上述棲息特點,人工養蛇應充分了解和把握,并據此為蛇提供適宜的棲息環境,才能將蛇養好。其中給蛇提供適宜的生存溫度是人工養蛇的最關鍵的問題。根據薛家駒等人的研究,在濕度為60%一80%,溫度為18℃與28℃的條件下,幼蛇的增重與自然狀態差別不大,23℃時其生長速度明顯高于自然狀態,中、成蛇也表現出相同的結果,但中、成蛇沒有幼蛇效果明顯。另外,根據蛇的活動特點,不同的蛇宜選擇不同的時間進行投食餌料。不同的蛇要采用不同的飼養方式和不同的擬態環境。
【蛇的特點是什么及生活習性】相關文章:
小白兔生活習性的作文02-17
鹿特丹氣候特點及成因是什么01-26
拉薩的氣候類型及特點是什么12-14
北極的氣候類型及特點是什么11-22
融安的氣候類型及特點是什么01-04
日本的氣候及氣候特點是什么01-27
驢病的特點是什么及診斷01-03
魯菜的特點是什么及傳統名菜11-11
蔬菜害蟲的特點是什么及治理方法01-03
廣式月餅的特點是什么及做法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