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醫藥基礎知識
中醫藥有數千年歷史,是人們長期同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逐步積累起來的,可以說有人的存在就會有疾病,就有醫藥知識。下面小編整理了相關中醫藥基礎知識,希望大家喜歡。
中醫基礎理論知識
一、中醫學的基本特點:包括整體觀念,辯證論治,恒動觀念。
(一)整體觀念
人是一個有機整體,與外界環境息息相關,這種內處環境的統一性,機體自身的整體性,稱整體觀念。
1、人是有機整體
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配合六腑,通過經絡,“內聯臟腑,外絡肢節”,構成的有機整體。
①臟行氣于腑,腑輸精于臟,相互為用。臟與臟互相聯系。心者,君主之官;肺者,相傅之官;肝者,將軍之官;脾胃者,倉廩之官;腎者,作強之官等。
②五臟與腑、形體組織、五官、榮華等相聯系。
心與小腸相表里,主脈,開竅于舌,其華在面;肺:大腸,皮,鼻,皮;肝:膽,筋,目,爪;脾:胃,肉,口,唇;腎:膀胱,骨,前后二陰,發。這對臨床診斷疾病提供較大的幫助,司外揣內。
③功能活動的聯系性。一方面要各臟腑組織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另一方面靠臟腑組織的協調制約。
2、人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性
①人與自然相和諧。一方面有機體來自自然,大自然提供了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另一方面自然的邪氣又不斷侵襲人,帶來疾病。機體抗邪,形成正邪分爭局面。一年四季氣候變化給予人類諸多恩惠,也給人類帶來災難,人不能只求大自然給予,也要保護大自然。
②人與社會的統一。首先是社會進步,給人們帶來幸福,也造成環境破壞。第二是社會動與亂,影響人們健康;第三是社會地位的變更給健康帶來的影響。
(二)辯證論治
辯證是將望、聞、問、切所收集的疾病的有關癥狀和體征及相關病情資料,加以綜合歸納,整理分析,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侯。
證侯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
論治是根據辯證的結果,選擇和確定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方法。
辯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辨證論治,既不是對癥施治,也不是某病用某藥的辨病施治,辨證是對疾病作出具體深入的分析,論治是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
二、陰陽五行學說
陰陽五行,是古代哲學思想的積淀,用傳統而古樸的語言,表達了豐富的哲理和辯證法思想。
(一)陰陽學說
1、概念:陰陽是自然界相互關聯的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
它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既代表相對立的兩個事物,又可代表同一事物內部所存在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不局限某一特定事物。
2、陰陽的屬性。最初劃分陰陽的準則是向日和背日。
一般說來:
凡活動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興奮的、亢進的、功能的--------屬陽。
靜止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衰減的、物質的--------屬陰。
3、陰陽的基本內容。
包括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互相轉化。
4、在醫學中的應用。
①說明人體組織結構。
上部,體表,背部,六腑,氣——陽
下部,體內,腹部,五臟,血——陰
②說明生理功能
陰陽的平衡協調,維持著正常的生命活動,具體表現在物質與功能的消長平衡。物質是功能的基礎,功能是物質的表現。生理活動消耗了物質與能量,又有助于物質的攝入和能量貯存。這種陰陽彼此不斷的消長過程維持著動態平衡。
③說明病理變化
疾病的發生就是陰陽失去動態平衡產生偏盛偏衰的結果。陰勝則寒,陽勝則熱,陽虛則寒,陰虛則熱。
④診斷上的應用
臨床疾病雖然錯綜復雜,但可以概括成陰證,陽證兩大類。
陽證——表證,實證,熱證,(急性的,進行性的,亢進的)
陰證——里證,虛證,寒證,(慢性的,退行性的,衰退的)
⑤治療上的應用
1)損有余,補不足,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是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
陽勝則熱——清熱,陰勝則寒——祛寒
陰虛則熱——滋陰,陽虛則寒——溫陽
2)歸納藥性
四氣:溫熱——陽,寒涼——陰
五味:辛甘——陽,酸苦咸——陰
特性:升浮——陽,沉降——陰
(二)五行學說
五行是指自然界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的運動變化。
它用“比類取象”的方法,將自然的事物作廣泛的聯系,根據其不同性質、作用、形態,分別歸屬五行之中。借以說明人體的臟腑組織、生理、病理以及與外界環境的相互關系。
1、五行的屬性歸類
事物屬性的五行歸類
2、五行的相生相克
①相生:依次遞相資生、助長和促進關系。
木→火→土→金→水→木
②相克:有序的間相克制,制約關系。
木→土→水→火→金→木
正確運用五行學說的“比類取象”,可以幫助臨床診斷、解釋生理現象和病理變化,指導治療,制訂具體的治療法則。
三、經絡學說
經絡是經脈與絡脈的總稱。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通上下的通路。
共有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這是主要部分,另外還有十二經別,十五別絡,浮絡,孫絡,這是次要部分。
腧穴是臟腑經絡氣血輸注于體表部位,是針灸治療疾病的刺激點。
除此以外還有經外奇穴,阿是穴。這些穴位不在經穴之列。
十二正經走向:
手三陰經從胸走手,(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后)
上肢
手三陽經從手走頭,(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后)
足三陽經從頭走足,(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后)
下肢
足三陰經從足走胸(腹)(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后)
四、臟腑學說
臟腑學說大致包括五臟、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病理;氣血津液的生理病理及與臟腑組織的關系,著重討論五臟六腑。
五臟:心、肝、脾、肺、腎
六腑:小腸、膽、胃、大腸、膀胱、三焦
臟與腑構成表里關系,臟行氣于腑,腑輸精于臟,臟屬陰,腑屬陽。
(一)心與小腸
心的功能:主血脈,主神志,開竅于舌,其華在面,與小腸相表里。
1、主血脈:指心具有推動血液在脈管內運行,以營養全身的功能。
2、主神志:神志指人的精神、思維、意識活動,即大腦對客觀外界事物的反映。
3、開竅于舌:舌的色澤變化可以反映心主血脈的功能,心的病變也可從舌上反映出來,“舌為心之苗”。
4、其華在面:心的功能及氣血變化可以從面部色澤有所反映。
小腸的功能是泌別清濁,主化物。就是對胃下傳的飲食物消化吸收,分成清和濁兩部分。
(二)肝與膽
肝的功能: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其華在爪,開竅于目,與膽相表里。
1、主疏泄:包括調暢氣機,調節情志,促進消化,調理沖任等。
2、主藏血:具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以及防止出血的功能。根據人體不同生理狀態改變血流量。
3、主筋,其華在爪:全身筋膜和爪甲,有賴肝血滋養,才能強健有力,運動自如、堅韌。“爪為筋之余”。
4、開竅于目。肝的病變易從目上反映出來;目能視物有賴肝氣疏泄和肝血濡養。
膽的功能:①貯存和排泄膽汁,“膽為中精之腑”。
②主決斷。指控制自己意識和動作,判斷準確。
(三)脾與胃
脾的功能:主運化,主統血,主肌肉四肢,開竅于口,其華在唇。
1、主運化:脾具有將飲食水谷化為精微并轉輸至全身以營養臟腑組織的功能。
2、主統血:脾能統攝血液在經脈中運行,防止逸出脈外的功能。
3、主肌肉四肢:肌肉四肢依靠脾運化的水谷精微來營養,才能肌肉發達,四肢輕靈。
4、開竅于口:脾主運化功能正常,口味香甜,食欲好。“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
5、其華在唇: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口唇的色澤變化可以反映全身氣血的盈虧。
胃的功能
1、主受納,腐熟水谷。胃接受飲食水谷,并進行消化后,下傳小腸,故胃稱為“水谷之海”。脾胃對飲食物消化吸收的功能稱為“胃氣”。“人以胃氣為本,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2、主降。胃氣主降,保證飲食水谷不斷下傳和消化吸收。降指的是降濁。
脾胃對維持人的生命活動很重要,故稱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胃降濁,脾升清,共同完成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
(四)肺與大腸
肺在臟腑位置最高,稱“華蓋”。與大氣相通,易受邪,毫毛必咳,又稱“嬌臟”。
肺的功能: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外合皮毛,開竅于鼻,與大腸相表里。
1、主氣,司呼吸:肺主管人體呼吸運動,為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
2、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肺吸入自界清氣,通過肺的呼吸運動,將體內濁氣排出體外,并肅清呼吸道異物。對體內水液輸布、運行和排泄起疏通調節作用。
3、外合皮毛:皮毛依賴肺宣發的衛氣和津液溫養和潤澤,才能發揮抵御外邪的功能。
4、開竅于鼻:鼻的嗅覺與喉部的發音,有賴肺氣的作用才能正常。
大腸的功能:主傳化糟粕。
(五)腎與膀胱
腎的生理功能:藏精,主生殖與生長發育;主水;主納氣;主骨,生髓;其華在發,開竅于耳;與膀胱相表里。
1.藏精,主生殖與生長發育: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機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人始生,先成精”。人的生、長、壯、老,已與腎精密切相關,齒、發、骨是觀察腎精盛衰的標志。
2.主水:指主持調節人體的水液代謝。將濁中之清復歸心肺,濁中之濁下流膀胱,排出體外。
3.主納氣:指腎能攝納肺所吸入的清氣,而調節呼吸,保持呼吸均勻和有一定深度。腎氣虧虛則呼多吸少。
4.主骨、生髓:腎精資生骨髓,并養骨,能促進骨骼的生長和修復。“齒為骨之余”。牙齒好壞、堅損反映腎精盈虧。
5.其華在發:腎藏精,精化血,血養發。發的生長與脫落,潤澤與枯槁反映腎精的虛實。“發為血之余”。
6、開竅于耳:耳的聽覺功能,依賴腎中精氣充養才正常。
膀胱的功能:貯藏和排泄尿液。
臟腑學說是中醫理論體系的核心,“業醫不知臟腑,其病莫辯,用藥無方”。人體是有機整體,五臟六腑互相依賴而發揮正常的生理活動。“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
四診八綱
一、四診
包括望、聞、問、切四法,簡稱“四診”。
中醫診病的基本原理為“司外揣內”“見微知著”,“以常衡變”。原則為“整體審察”,“四診合參”,“病證結合”。
(一)望診
望診是醫生用視覺觀察病人神、色、形、態、局部表現,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的異常變化,診察病情的方法。
1、望色
包括面色和膚色,以望面色為主。
常色:我國健康人的面色為紅黃隱隱,明潤光澤。
病色:總體以明潤光澤而含蓄為善色,晦暗枯槁而顯露為惡色。
青色:主寒證,痛證,驚風,瘀血。
五赤色:主熱。
色黃色:主濕,主虛,黃疸。
診白色:主虛,寒,失血。
黑色:主腎虛,水飲,寒證,瘀血。
望色以望面色為主,結合望膚色、目、爪甲等,要與臨床表現等綜合分析,切不可以一概全。
2、望舌
望舌又稱舌診,是中醫診斷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以觀察舌色,舌態,及舌苔為主。
1)舌色
①淡紅舌:可以是正常舌象,亦主外感病初起,病情輕淺。
②淡白舌:氣血虛,或陽虛。
③紅絳舌:主熱證,色愈紅,熱愈深,絳舌熱更深。
④青紫舌:潤滑主虛寒,干燥主熱盛,腫脹主中毒。
2)舌態
①強硬:主熱入心包或風痰阻絡。
②歪斜:主肝風挾痰,瘀阻經絡。
③痿軟:主陰傷,或氣血虛。
3)舌苔
正常舌苔是胃氣、津液上潮于舌面而成。可以診斷病邪的深淺、疾病的輕重及發展變化。
①白苔:主表證,寒證。苔薄白,正常舌苔,或感邪在表,尚未入里。
②黃苔:主里證,熱證。苔黃膩,主濕熱。
③灰黑苔:主里證。灰黑而干,熱盛;灰黑而潤,寒盛。
④苔質
厚薄:舌苔由厚變薄,病減輕;由薄變厚,病加重。
潤燥:舌潤,津未傷;舌燥,津已傷。
苔膩:主濕濁,痰飲,食積。
剝脫:剝脫不全,胃氣受損;完全剝脫,呈“鏡面舌”,主胃氣大傷。
(二)聞診
聞診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兩個方面。
1、聽聲音:包括語言氣息高低、強弱、清濁、緩急,以及呃逆、哮喘等異常變化,可以幫助診斷。
2、嗅氣味:包括口氣、分泌物,排泄物的異常氣味。
(三)問診
1、問一般情況: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婚姻、民族、籍貫、住址等。
2、現病史:起病情況,病情的發展與演變,主要癥狀特點,診治經過。
既從發病到本次就診時,疾病發生、發展及其變化的全過程及診治經過。
3、既往史:過去的一般健康狀況,傳染病史及預防接種史,其他疾病(如地方病,疫區等)。
4、個人生活史:生活狀況【出生地、曾到地區(是否有地方病或傳染病流行)居住時間】,生活習慣(煙酒、職業工種、勞動條件、毒物接觸),婚姻生育史,婦女應注意月經史。
5、家族史:病人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健康狀康,有無遺傳疾病(血友病),以及可能與遺傳有關的疾病(糖尿病、精神病、癌癥),家族有無類似病人,或死因,死亡年齡。
十問歌,P290頁。“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婦人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
(四)切診
包括切脈和按診兩部分。
脈診是醫生用食指、中指、無名指的指腹觸按病人腕部橈動脈,通過對脈象的辨別,以了解病情的診斷方法。
目前普遍用的是寸口診法。
寸口分屬臟腑
寸關尺
左手心(小腸)肝(膽)腎(膀胱)
右手肺(大腸)脾(胃)腎(命火)
三部九部:指寸口切脈處分寸關尺三部,每部有浮中沉三侯,三部共九侯,稱三部九侯。
正常脈象:三部有脈,不浮不沉,不快不慢(成人一息四至),節律均勻,和緩有力。
注意:平臂布指,調息切脈,運用不同指力體察脈象,侯五十動(1分鐘以上)。
六綱脈為浮脈、沉脈、數脈、遲脈、虛脈、實脈。
二、八綱辯證
入綱是指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類辯證綱領。
八綱辯證是各種辯證的綱領,概括性高,綱領性強,提綱挈領。
表里辨病變部位,寒熱辨疾病性質,虛實辨邪正盛衰,陰陽辨疾病屬性。
表里
(一)表證
表證是外邪侵犯肌表的初期階段,病位在表、病勢較輕淺者。
特點: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淺。
主要癥狀:惡寒,發熱,苔薄白,脈浮。
表證類型較多,有風寒表證,風熱表證,風燥表證,暑濕表證等,臨床選方用藥有較大區別。
(二)里證
里證是邪氣深入臟腑,氣血、骨髓等所表現的一類病變。其范圍廣,形式多樣,很難概括其表現。一般無表證,脈不浮,舌象有變化多為里證。
里證形成:
1、外邪不解內傳八里,侵犯臟腑。
2、外邪直接侵犯臟腑。
3、七情內傷,飲食勞倦等,直接損傷臟腑,使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逆亂所致。
寒熱
寒熱是辨疾病性質的兩個綱領,實際是辨陰陽的盛衰,“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陽虛則寒,陰虛則熱”。概括說明了寒熱證的病理機制。
(一)寒證
寒證是感受寒邪,或機體陽氣虛衰所致的一類病變。
病變特點:呈病理性機能減退,以“冷”、“涼”為主要表現。
臨床表現:冷(惡寒、肢冷、喜溫、踡臥)
白(面蒼白,舌苔白,尿清長)
痛(身體、四肢、關節疼痛)
稀(咳痰清稀,大便稀薄)
潤(口不渴,舌苔潤)
寒證分實寒證和虛寒證兩大類,臨床治療用藥區別較大。
(二)熱證
熱證是感受熱邪,或陰虛陽亢所表現的一類病變。
病變特點:呈病理性機能活動亢進,以“火”、“熱”為主要表現。
臨床表現:熱(發熱、惡熱、手足熱)
亂(煩躁不安,神昏譫語)
紅(面紅,目赤,舌紅或絳)
黃(苔黃,尿黃)
干(口干、咽燥,便秘(干)
熱證分實熱和虛熱兩大類,臨床治療用藥區別較大。
虛實
虛實是辨正氣強弱和邪氣盛衰的兩個綱領。虛是指正氣虛,實是指邪氣實。故虛證是正氣不足所表現的證侯,實證是邪氣過盛所表現的證侯。
(一)虛證
虛證是人體正氣虛弱,邪氣不盛所表現出一類病變。
病變特點:不足,松馳,衰退,病程較長,以“虧虛”為主。
臨床表現:由于氣血陰陽虛損程度不同,故臨床分為氣虛證、血虛證、陰虛證、陽虛證四類。
虛證臨床證侯復雜,表現不一,治療用藥區別很大。
(二)實證
實證是人體感受實邪,或體內病理產物堆積所表現的一類病變。
病變特點:有余,結實,亢盛。邪氣亢盛,正氣未衰,
實證由于實邪的性質和所在部位不同,表現極不一致。
實證形成的原因
1、外邪入侵。如六淫侵襲,郁閉經絡,內結臟腑。
2、臟腑功能失調,痰飲,水濕,瘀血等病理產物停留體內。
實證臨床證候復雜,治療用藥應區別對待。
陰陽
陰陽是概括病證類別的綱領,又是八綱辯證的總綱,以統括其余六綱。
陰陽也具體概括體內臟腑組織某些病理變化及證候。如陰虛,陽虛、亡陰、亡陽等。
(一)陽證
陽證是邪熱內壅,或陽氣亢盛所表現的一類證候。
病變特點:屬熱,屬實,機體反應呈亢盛表現。
臨床表現:陽證實際指實熱證。
(二)陰證
陰證是體內陽氣虛衰,或陰寒凝滯所表現的一類證候。
病變特點:屬寒,屬虛,機體反應呈衰減表現。
臨床表現:陰證實際指虛寒證。
八綱之間的相互關系:
臨床疾病的反映往往不是單純的,典型的,而是錯綜復雜的,表里、寒熱、虛實證候常交織一起混同出現。因此既要辨明八綱各自不同的證候,又要注意八綱證候間的相互聯系。
第三節中藥基礎知識
中藥是我國傳統藥物的總稱,由于其來源以植物為多,使用較普遍,古代相沿稱之為“本草”。既“諸藥以草為本”,“諸藥草類最多”。
道地藥材:產于一定的地方,品質優良,相對療效顯著的藥材。
中藥的性能,是指中藥的性質和作用。包括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有毒無毒等方面。以性、味占核心地位。
一、四氣
四氣又稱四性,指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
寒與涼,熱與溫藥性類似,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寒涼藥物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的功能,治療陽證、熱證。
溫熱藥物具有溫里、散寒、助陽、益氣的功能,治療陰證、寒證。
另有平性,為微涼、微熱,但仍屬四氣范圍。
二、五味
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種不同的藥味,尚有淡、澀等味,實際不止五味,但習慣乃稱五味。
1、辛味:能行,能散
行氣:氣滯證(香附、禾香)
發散:表證,發汗解表,宣肺達邪(麻黃、蘇葉)
行血:血瘀證(桃仁、紅花)
2、甘味:能補,能和,能緩
補益:虛證(人參、大棗)
緩急:拘急疼痛(白芍)
調和藥性:甘草
3、酸味:能收、能澀
收斂固澀:滑脫不禁,久咳不止(五味子,金櫻子,烏梅)
4、苦味:能泄、能燥、能堅
清泄——火熱炎上(枙子)
能泄降泄——肺氣上逆(杏仁)
通泄——大便秘結(大黃)
苦溫燥濕——寒濕證(芲術)
燥濕、濕證
清熱燥濕——濕熱證(黃連)
堅陰:陰虛火旺證(黃柏瀉腎火,堅腎陰)
5、咸味:能下,能軟
瀉下:便秘(芒硝)
軟堅散結:瘰疬、痰核、痞塊(昆布、海澡)
6、淡:能滲、能利
利水滲濕:水濕停聚,小便不利(茯苓、薏苡仁)
一般來說,性味相同,作用相近,性味不同,作用有異。也有特殊情況。
三、用藥禁忌
禁忌指藥物作用具有對人體不利的方面。應該慎用,忌用或禁用。
1、配伍禁忌
目前醫藥界公認的是十八反、十九畏。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芨、白蘝;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細辛、芍藥。
十九畏:硫磺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牙硝畏三棱;川烏、草烏畏犀角;人參畏五靈脂;官桂畏石脂;丁香畏郁金。
2、證候禁忌
忌病情與藥性不相符合的藥物。如麻黃用風寒表實證,而表虛自汗,陰虛盜汗則忌。一般藥物均有證候用藥禁忌。
3、妊娠用藥禁忌
婦女妊娠期間,某些有損胎元或導致墮胎的藥物應禁忌。一般為慎用和禁用兩大類。
禁用:毒性較強,藥性猛烈的藥物。如巴豆、大戟、水蛭、斑蝥等。
慎用:通經祛瘀、行氣破滯、辛熱滑利的藥物。紅花、牛膝、大黃、附子、肉桂、木通、冬葵子等。
4、服藥飲食禁忌
服藥期間,忌食用某些對藥物療效有影響或有礙病情的食物。俗稱“忌口”。
一般忌食生冷、油膩、腥膻、有刺激性食物。
古代文獻有甘草、黃連、烏梅忌豬肉;鱉甲忌莧菜;何首烏忌蔥、蒜、蘿卜;茯苓忌醋;使君子忌茶;薄荷忌蟹肉等。可作參考。
四、給藥途徑
一般有口服,注射,外用,根據病情選用。
五、煎煮方法
主要指中藥湯劑的煎煮。
1、用具:砂鍋、瓦罐;搪瓷罐次之,忌用銅、鐵器。
2、用水:長流水、井水、雨水、自來水等,以水質潔凈新鮮為好。
3、火候:有文火、武火之分。文火是溫度上升及水液蒸發緩慢的火候,武火是溫度上升及水液蒸發迅速的火候,又稱急火。
4、方法:先將藥材浸泡30分鐘,水量高出藥面2cm左右,一般煎兩次,第二次加水為第一次的1/3~1/2,兩次藥液濾渣混合分兩次服用。
一般解表藥、清熱藥宜武火,沸后3~5分鐘即可;補益藥宜文火,沸后再煎30分鐘左右。根據藥材質地不同,又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沖服的不同。
六、服藥法
1、溫度:湯劑宜溫服,發散風寒藥宜熱服,嘔吐或中毒宜冷服。
2、時間:補益藥飯前服,健胃和對胃有刺激藥飯后服,安眠藥睡前服。
3、次數:湯劑每日一劑,分2次服,間隔4~6小時,亦可根據病情增減。
養生
中醫養生學說,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養生即保養身體,也就是根據生命發展的規律,采取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等措施的健身益壽活動。
一、養生的意義
1、增強體質,提高生活質量
增強體質是養生的重要內容。體質是個體在生活過程中,表現在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心理狀態等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質。
保證飲食適宜、饑飽恰當、起居有常、動靜結合,增強和改善體質,促進身心健康。
2、預防疾病,維護健康
人生活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種致病因素和其他因素的傷害。因此,一方面要保養正氣;另一方面要注意避免邪氣侵襲;第三是保持良好心態。
3、延緩衰老,盡終天年
衰老是生命活動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但衰老之遲早,壽命之長短,皆非人人相同,多與養生有關。
壽命期限,應是“天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各種生物都有相對穩定的自然壽命,“我命在我不在天。”只要注重自我養生保健,就能延緩衰老,保持健康,盡享天年。
二、養生的基本原則
1、順應自然
人依賴自然而生存,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天人相應是效法自然,順時養生的理論依據。
首先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動靜、衣著、飲食合理恰當。其次盡量減少社會環境和生活環境對身心的干擾,保持樂觀、積極態度。
“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回也不改其樂。”
2、形神兼養
形神兼養,是指不僅要注意形體保養還要注意精神攝生,使身體強化,精神充沛,身體和精神協調發展。動以養形,靜以養神。
3、保精護腎
精是構成人體和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精氣充足,能體健神旺,延年益壽。
精、氣、神是人身三寶。精化氣,氣生神,神御形。精是健康長壽的根本。注意節欲保精,藥食益精,保健護精。
4、調養脾胃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飲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之一,只有營養物質不斷化生、補充到各組織器官,才能抵抗病邪,保持健康。食不裹腹,衣不遮體,哪有長壽。
從中醫學角度講,生命活動的根基是腎,生命活動的重要保障是脾。養生保健,調攝臟腑,應以脾腎為先。
三、養生的基本方法
1、適應自然變化規律
順應四時氣候,陰陽變化的規律,綜合攝生。
“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
春三月,此謂發陳……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
冬三月,此謂閉藏……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2、調神養生
①靜養藏神。少思寡欲,減少雜念,不貪求名聲物欲,不排斥順情從欲。
“淫邪不能毀其心,嗜欲不能勞其目。”“恬淡虛無,真氣從之。”
②動形怡神。動:包括勞動和運動。“生命在于運動。”如散步,打拳、游泳、氣功等。靜:保持精神上的清靜,形體活動在相對安靜狀態。使動中有靜,靜中伏動。也提倡“養身莫善于動”,“養靜為攝生首務”。
③移情易性。養生活動中的能動作用。通情操陶冶與鍛煉,涵養心田,逐步培養樂觀、開朗、豁達性格,克制不當欲念。正確對待生活,遇事善于自我調解。退讓一步,寬容一點,給自已留下一片海闊天空。
3、惜精養生
①節制房事,惜精節欲,防止早衰。
②注意房事衛生,遵守房事禁忌,不能亂 交性 伙伴,防止性病。
4、飲食調養
①注意飲食衛生。不食用污染、不潔、變質食品。
②飲食有節。不過飽、不過饑,堅持按時進食。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③克服偏嗜。熱無灼灼,寒無滄滄,保持進食營養平衡。
④清淡平和。不宜過食肥甘、酒醪。膏梁厚味,足生大疔。
⑤藥膳結合。根據需要適當地把中藥與食物調配成菜肴食品,對人體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5、其他
①傳統的健身方法。五禽戲、太極拳、氣功等,要領是意守、調息、動形三者相統一。關鍵是意守,寧神靜息,呼吸均勻,以意領氣,以氣動形。
②避免外邪、防止侵害。虛邪賦風,避之有時,亦可適時藥物預防,藥物保健。
③推拿、針灸等養生。
養生應做到:目之所好,不可從也;耳之所樂,不可順也;鼻之所喜,不可任也;口之所嗜,不可隨也;心之所欲,不可恣也。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第四節常用非藥物療法及保健方法
一、針刺法
(一)常用針具:毫針2-3寸,28-30號
(二)常用體位:仰臥臥位,側臥位,腑臥位。
二、針刺方法
(一)進針:雙手協作,互相配合,迅速把針刺入皮膚。
原則是:針入貴速,進入徐進。分刺手、押手。
(二)進針方法
1、指切進針法。用押手爪甲切壓穴位局部,刺手持針,在爪甲切壓處刺入進針。適用短針進針。如內關、足三里。
2、夾持進針法:押手拇、食指夾捏消毒干棉球裹住針尖下端,將針固定在穴位上,刺手持針柄使針垂直,雙持協同用力下壓進針。適用于長針進針,如環跳。
3、提捏進針法。押手拇、食二指將針刺穴位皮肢捏起,刺手持針從捏起的皮膚上端刺入。適用皮肉淺表部位進針。如印堂、水溝。
4、舒張進針法。押手拇、食二指將針刺穴位的部位的皮膚撐開,使之繃緊;刺手持針刺入穴位。適用皮膚松馳的部位進針,如中脘,關元。
(三)針刺角度
1、直刺。針身與皮膚表面呈90度垂直刺入,適用肌肉較豐厚處腧穴。
2、斜刺:針身與皮膚呈45度角傾斜刺入。適用于肌肉較薄或內有重要臟器的部位如胸、背部。
3、平刺:針身與皮膚呈15度角沿皮刺入。適用于肌肉特別薄處,如頭、胸部。
針刺的深度以既有針感又不傷重要臟器為原則。
(四)行針的基本手法
1、提插法:針刺透皮膚后,在一定的深度內,將針由淺層插入深層,再由深層提到淺層,上提下插反復交替進行。提插幅度在1-1.5cm為宜。
2、捻轉法:進針到一定深度,將針左、右來回旋轉捻動。
注意捻轉角度不能超過360度,不能朝一個方向捻轉,應順時針180度,逆時針180度。
另外還有刮柄法、彈針法,震顫法等多種方法。
(五)異常情況處理
1、暈針:針刺過程中病人突然頭目眩暈,面色蒼白,出冷汗,四肢厥冷,或突然昏倒。應停止針刺,取出已刺之針,將患者平臥,頭稍低,保溫,送服溫開水或糖水,必要時,配合其他措施。
2、滯針:針刺中捻轉提插困難。應放松肌肉,按揉局部,或在附近加刺一針,恢復原有體位。
3、彎針:針體彎曲,提插、捻轉困難,疼痛。應放松肌肉,順著方向慢慢退出,切忌強行拔針。
另外還應注意斷針、刺傷血管,刺傷內臟等。
注意事項:
1、饑餓、疲勞、醉酒不宜刺;體弱、精神緊張者宜臥位,刺激量不可太大。
2、孕婦腹部、腰骶部不宜刺;皮膚感染、潰瘍、瘢痕、腫瘤不宜刺。
3、胸背部針刺不宜過深,注意角度,不能刺傷內臟、大血管。
三、三棱針
1、點刺:操作宜快、宜輕、宜淺、出血宜少、無菌操作。如刺四縫穴、十宣穴。
2、刺絡放血,臨床運用較少。
四、灸法
施灸材料古今以艾為主,每年3-5月采集艾葉,曬干,制成艾絨。
艾灸法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去濕散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及預防保健等作用。
以陳久者為佳,“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一)艾柱灸
分為直接灸和間接灸,直接灸又分化膿灸和非化膿灸。
1、直接灸
①化膿灸:施灸前用大蒜汁涂施灸皮膚,連續灸3-5壯,一周后化膿,5-6周后結痂脫落,留下瘢痕。適用慢性、頑固性疾病,如哮喘、慢性腸炎等。
②非化膿灸:施灸前用凡士林涂施灸皮膚,病人感覺燙時取去,連灸3-5狀,皮膚充血,紅暈為度。適用虛寒性疾病,如腹痛、腹瀉、陽萎、腰痛等。
2、間接灸
在施灸時,于皮膚和艾柱之間墊上不同物質,常見的有隔姜灸,隔鹽灸,隔蒜灸等,其適應征也有差別。
(二)艾條灸
將艾條一端點燃,對準穴位,約隔1-3cm距離熏烤,以局部有熱感無灼痛,皮膚紅暈為度。一般每處灸3-5分鐘。常用的有“溫和灸”、“雀啄灸”。
注意事項:
1、陰虛陽亢,邪熱熾盛不可灸。熱病用灸,火毒內攻成壞病。
2、顏面、重要臟器、血管淺表、孕婦腹部、乳頭、腰骶部、陰部不宜灸。
3、古人提出許多穴位禁灸,教材有說明如人迎、啞門、睛明等。
施灸程序應由上及下,先背后腹,先頭身后四肢,先陽經后陰經。
五、推拿
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有力、柔和、均勻、持久,從而達到深透。
有力:手法必須具有一定力量,這種力量沒有絕對值。不能粗暴使用蠻力。
柔和:手法動作穩重和力量緩和,輕而不浮,重面不滯,自然連貫。
均勻:手法動作的節奏性和平穩性,不能時快時慢,忽輕忽重。
持久:手法操作要持續運用一定時間,保持力量和頻率的連續性。
中國推拿流派很多,手法種類據記載有110余種。臨床根據情況靈活運用,但一定要診斷明確,運用恰當。由于診斷不明,造成醫源性殘疾時有報道。
六、拔罐
臨床常用的罐有竹罐、陶罐、玻璃罐、抽氣罐四種。
(一)拔罐方法
1、火罐法:分閃火法,投火法,架火法,以閃火法和架火法常用。
2、煮罐法:刺激較溫和,一次可拔十余罐,多用于風濕性腰腿痛,肩背痛等。
3、抽氣罐法。把小藥瓶底鋸去磨光,原橡皮塞緊瓶口,抽氣產生負壓,使之吸附選定的部位。
(二)拔罐的應用
1、留罐法:留置施術部位10-15部位分鐘,一般疾病均可適用。
2、走罐法:選較大玻璃罐,拔罐部位涂一層凡士林,罐吸附后,上下左右慢慢來回推移5-8次。適用于面積較大,肌肉豐厚部位的跌打瘀痛,風濕痹痛。
3、閃罐法:反復吸拔多次,直至皮膚潮紅、充血,適用于皮膚麻木、疼痛或功能減退等疾病。
4、刺血拔罐法:先將拔罐部位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把罐吸附在點刺部位上10-15分鐘,起罐后用消毒干棉球擦凈血跡。適用于風濕腰腿痛、丹毒、神經性皮炎,毒蛇咬傷等。
大血管處不宜刺血拔罐。
中醫藥健康知識
1、氣虛質
總體特征:元氣不足,以疲乏、氣短、自汗等氣虛表現為主要特征。
形體特征:肌肉松軟不實
常見表現:平素語音低弱,氣短懶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紅,舌邊有齒痕,脈弱。
心理特征:性格內向,不易冒險。
發病傾向:易患感冒,內臟下垂等病;病后康復緩慢。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不耐受風、寒、暑、濕邪。
穴位保健:中脘、氣海、足三里。
健康教育處方
精神養生:氣虛質者不宜過思過悲。
飲食養生:可選用健脾益氣作用的食物食用,如小米、糯米、粳米、扁豆、紅薯、牛肉、兔肉、豬肚、雞肉、鰱魚、鯊魚、刀魚、黃魚、比目魚、菜花、胡蘿卜、香菇、豆腐、馬鈴薯,由于氣虛質多有脾胃虛弱,因此不宜過于油膩,應選擇營養豐富而且易于消化的食物。
起居養生:易于感受外邪,應注意保暖,不要勞汗當風,防止外邪侵襲。
運動鍛煉:氣虛質者可選用一些比較柔緩的傳統健身功法,很適合氣功、太極拳、太極劍、八段錦等鍛煉;不宜進行強體力運動,不宜做大負荷運動和大出汗運動,忌用猛力和做長久憋氣的運動;也可選用慢跑散步等鍛煉方法。
2、陽虛質
總體特征:陽氣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溫等虛寒表現為主要特征。
形體特征:肌肉松軟不實。
常見表現:平素畏冷,手足不溫,喜熱飲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脈沉遲。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靜、內向。
發病傾向:易患痰飲、腫脹、泄瀉等病;感邪易從寒化。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風、寒、濕邪。
健康教育處方
精神養生:陽虛質者要應和喜怒,去憂悲,防驚恐。
飲食養生:陽虛質者宜適當多吃一些溫陽壯陽的食物,以溫補脾腎陽氣為主。常用的補陽的食物可選用羊肉、豬肚、雞肉、帶魚、狗肉、麻雀肉、鹿肉、黃鱔、蝦(龍蝦、對蝦、青蝦、河蝦)、刀豆、核桃、栗子、韭菜、茴香等,這些食物可補五臟,填髓,強壯體質。陽虛質,平時應少用生冷黏膩之品,即使在盛夏也不要過食寒涼之品。
起居養生:陽虛質者耐春夏不耐秋冬,秋冬季節要適當暖衣溫食以養護陽氣,尤其要注意腰部和下肢保暖。夏季多汗,要盡量避免強力勞作,也不可貪涼飲冷。在陽光充足的情況下適當進行戶外活動。不可在陰暗潮濕寒冷的環境下長期工作和生活。
穴位保健:關元、氣海、足三里、命門、涌泉。
3、陰虛質
總體特征:陰液虧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熱等虛熱表現為主要特征。
形體特征:體形偏瘦。
常見表現:手足心熱,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飲,大便干燥,舌紅少津,脈細數。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動,活潑。
發病傾向:易患虛勞、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從熱化。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熱、燥邪。
健康教育處方
精神養生:陰虛質者應學會喜與憂,苦與樂,順與逆的正確對待,保持平穩的心態。
飲食養生:陰虛質者應該多食一些滋陰補腎的食物,以滋陰潛陽為法。常用的食物如芝麻、糯米、綠豆、烏賊、龜、鱉、海參、鮑魚、螃蟹、牛奶、牡蠣、蛤蜊、海蜇、鴨肉、豬皮、豆腐、甘蔗、桃子、銀耳、蔬菜、水果等。這些食品性味多甘寒性涼,皆有滋補機體陰氣的功效。陰虛火旺的人,少吃辛辣之品。
起居養生:陰虛質者應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應盡量避免工作緊張、熬夜、劇烈運動、高溫暑濕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要節制房事應戒煙。
運動鍛煉:陰虛質者只適合做中小強度,間斷性身體練習,可選擇太極拳、太極劍、八段錦、氣功等動靜結合的傳統健身項目。鍛煉時要控制出汗量,及時補充水分。
穴位保健:中脘、氣海、足三里、三陰交
4、痰濕質
總體特征:痰濕凝聚,以形體肥胖、腹部肥滿、口黏苔膩等痰濕表現為主要特征。
形體特征:體形肥胖,腹部肥滿松軟。
常見表現:面部皮膚油脂較多,多汗且黏,胸悶痰多,口黏膩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膩,脈滑。
心理特征:性格偏溫和、穩重,多善于忍耐。
發病傾向:易患消渴、中風、胸痹等病。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對梅雨季節及濕重環境適應能力差。
健康教育處方
精神養生:痰濕質者適當參加社會活動,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增加知識,開闊眼界。合理安排休閑、度假活動,以舒暢情志。
飲食養生:飲食宜清淡,應適當多攝取能夠宣肺、健脾、益腎、化濕、通利三焦的食物。常用的食物如赤小豆、扁豆、蠶豆、花生、枇杷葉、文蛤、海蜇、肥頭魚、橄欖、蘿卜、洋蔥、冬瓜、紫菜、竹筍等。體形肥胖的痰濕質的人,應少吃肥甘油膩之品。
起居養生:痰濕質者平時應多進行戶外活動,衣著應透濕散氣,經常曬太陽或進行日光浴。在濕冷的氣候條件下,要減少戶外運動,避免受寒雨淋,保持居室干燥。
穴位保健:中脘、足三里、豐隆、合谷。
5、濕熱質
總體特征:濕熱內蘊,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黃膩等濕熱表現為主要特征。
形體特征:形體中等或偏瘦。
常見表現:面垢油光,易生痔瘡,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滯不暢或煩躁,小便短黃,男性易陰囊潮濕,女性易帶下增多,舌質偏紅,苔黃膩,脈滑數。
心理特征:容易心煩急躁。
發病傾向:易患瘡癤、黃疸、熱淋等病。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對夏末秋初濕熱氣候,濕重或氣溫偏高環境較難適應。
健康教育處方
精神養生:濕熱質者應安神定志,舒暢情志。
飲食養生:宜食用清利化濕的食物,如薏苡仁、蓮子、茯苓、紅小豆、蠶豆、綠豆、鴨肉、鯽魚、冬瓜、苦瓜、白菜、芹菜、卷心菜、蓮藕、空心菜等。體質內熱較盛者,忌食辛辣燥熱。大補大熱的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蔥等;對狗肉、鹿肉、牛肉、羊肉、酒等溫熱食品是飲品宜少食和少飲。
起居養生:不要長期熬夜,或過度疲勞。要保持二便通暢,必須歷戒煙酒。
運動鍛煉:濕熱質者適合做大強度、大運動量的運動,如中長跑、游泳、爬山、各種球類、武術等。運動時應避免暑熱環境。
穴位保健:中脘、合谷、曲池、足三里。
6、血瘀質
總體特征:血行不暢,以肌膚晦黯,舌質紫黯等血瘀表現為主要特征。
形體特征:胖瘦均見。
常見表現:膚色晦黯,色素沉著,容易出現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點,舌下絡脈紫黯或增粗,脈澀。
心理特征:易煩,健忘。
發病傾向:易患癥瘕及痛證、血證等。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不耐受寒邪。
健康教育處方
精神養生:血瘀質者應培養樂觀的情緒。
飲食養生:應選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食物,如:黑豆、黃豆、山楂、香菇、茄子、油菜、羊血、芒果、醬木瓜、紅糖、黃酒、葡萄酒、白酒等。對于非飲酒禁忌者,適當飲用葡萄酒,對促進血液循環有用。
起居養生:血瘀質者要避免寒冷刺激,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動靜結合,不可食圖安逸,加強氣血瘀滯。
運動鍛煉:血瘀質者應采用一些有益于促進氣血運行的運動項目,堅持經常性鍛煉,如易筋經、保健功、牽引、按摩、太極拳、太極劍、五禽戲,及各種舞蹈,步行健身法、徒手健身操等。不宜做大強度、大負荷的體育鍛煉,當胸悶或絞痛、呼吸困難、特別疲勞、惡心、眩暈、頭痛、四肢劇痛、足關節、膝關節、髖關節等疼痛,兩腿無力,行走困難,脈搏顯著加快時,應停止運動。
穴位保健:中脘、氣海、血海、內關、足三里。
7、氣郁質
總體特征:氣機郁滯,以神情抑郁、憂慮脆弱等氣郁表現為主要特征。
形體特征:形體瘦者為多。
常見表現: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煩悶不樂,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心理特征:性格內向不穩定,敏感多慮。
發病傾向:易患臟躁、梅核氣、百合病及郁證等。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對精神刺激適應能力較差;不適應陰雨天氣。
健康教育處方
精神養生:氣郁質者應主動尋求歡樂,多參加社會活動、集體文娛活動。
飲食養生:應選用具有理氣解郁、調節脾胃功能的食物,如:大麥、蕎麥、高粱、刀豆、蘑菇、豆豉、柑桔、蘿卜、洋蔥、苦瓜、絲瓜、菊花、玫瑰花等。
起居養生:氣郁質者要舒暢情志寬松衣著,適當增加戶外活動和社會交往,以放松身心。
運動鍛煉:氣郁質者應盡量增加戶外活動,可堅持較大量的運動鍛煉,如跑步、登山、游泳、打球、武術等。
穴位保健:氣海、陽陵泉、太沖、內關、足三里。
8、特稟質
總體特征: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過敏反應等為主要特征。
常見表現:過敏體質者常見哮喘、風團、咽癢、鼻塞、噴嚏等;患遺傳性疾病者具有母體影響胎兒個體生長發育及相關疾病特征。
心理特征:隨稟質不同情況各異。
發病傾向:過敏體質者易患哮喘、蕁麻疹、花粉癥及藥物過敏等;遺傳性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等;胎傳性疾病如五遲(立遲、行遲、發遲、齒遲和語遲)、五軟(頭軟、項軟、手足軟、肌肉軟、口軟)、解顱、胎驚等。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適應能力差,如過敏體質者對易致過敏季節適應能力差,易引發宿疾。
健康教育處方
精神養生:特稟質者應酌情采取相應的心理保健措施。
飲食養生:飲食宜清淡,忌生冷、辛辣、肥甘油膩及各種發物,如:酒、魚、蝦、蟹、辣椒、肥肉、濃茶、咖啡等。
起居養生:特稟質者在陌生的環境中要注意日常保健,減少戶外活動,避免接觸各種致敏的動植物,較少發病機會。在季節更替之時,要及時增減衣被,增強機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運動鍛煉:特稟質者應根據不同特征選擇針對性的運動鍛煉項目,逐漸改善體質。要避免春天或季節交替時長時間在野外鍛煉,防止過敏性疾病的發作。
穴位保健:合谷、血海、內關、曲池、足三里。
9、平和質
總體特征:陰陽氣血調和,以體態適中、面色紅潤、精力充沛等為主要特征。
形體特征:體形勻稱健壯。
常見表現:面色、膚色潤澤,頭發稠密有光澤,目光有神,鼻色明潤,嗅覺通利,唇色紅潤,不易疲勞,精力充沛,耐受寒熱,睡眠良好,胃納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紅,苔薄白,脈和緩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隨和開朗。
發病傾向:平素患病較少。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適應能力較強。
健康教育處方
精神養生:要及時調攝不良情緒,防止出現偏頗的體質。
飲食養生:平和質的人力求五味調和,不可偏嗜。
起居養生:起居有常,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運動鍛煉:男性可選擇增強力量和耐力素質的項目為主,如器械訓練、跑步、球類等。女性可選擇加強柔韌素質的練習方法,如健美操等。
穴位保健:中脘、關元、氣海、足三里。三陰交、命門、涌泉
中醫藥養生保健小常識
中醫養生注重天人合一,形神一體。陰陽調和,氣血通暢。中醫認為,順應自然是健康長壽的基本方法。人與天地相應,四季養生,當順應自然,春夏宜養陽,秋冬宜養陰。春季宜捂不宜凍,秋季宜涼不宜暖,主張養心寧志,收斂神氣。夏季防暑,長夏宜防濕。冬季宜防寒,冷暖適度防外泄,防止邪傷正氣,保持內外陽氣的閉藏狀態。此四季養生之大要,不可不知。
養生之法雖多,但不離精、氣、神三條,精乃健康之基,氣乃健康之本,神乃健康之魂,精充、氣盛、神安,為生命之要。恬淡虛無,精神愉悅,心胸坦蕩,真氣內存,自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天年。
養神先養心,心境宜寧靜,心誠意正到心悅神寧,神安到形壯,自能順養天年。暴怒易傷肝,郁悶則氣滯,思過則氣結,氣滯則血瘀,氣血淤滯,百病乃生。
養生先養胃,保養脾胃,氣血化生,身體賴以強壯,自能養生長命。飲食宜多樣,口味宜清淡,食酸以宜養肝,食辛以養肺,食甘以養脾,食苦以養心,食咸以養腎。不偏食偏嗜,不暴飲暴食,忌肥甘厚味,忌過食生冷,少食辛辣,戒煙限酒,飲食適宜,五臟安康。
養體先養腎,腎為先天之本,內含真陰真陽,故當保養。房事宜適度,精神宜安寧,神安心靜而不妄動,清心適欲而青春常駐。氣宜充盛,氣機宜調暢,過勞則耗氣,過逸則氣滯,勞逸適度,常動少靜,自能氣血調暢,遠離疾病。
“要得小兒安,三分饑與寒”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陽氣偏盛,腎氣未充,故宜節制飲食,防止過逸過暖。老年腎氣漸衰,體力漸減,事事當量力而行,處處應加以呵護。
要言之,順應四時,行神兩調,保養脾胃,運動肢體,激揚正氣,防御外邪,科學養生,求健康平安;和諧處事,獲延年益壽。
【中醫藥基礎知識】相關文章:
商務禮儀的基礎知識 禮儀基礎知識05-04
簡譜的基礎知識11-15
語文基礎知識06-06
域名的基礎知識06-16
網球基礎知識07-11
cpu基礎知識02-24
國畫基礎知識02-18
顯卡基礎知識07-16
模特基礎知識11-03
京劇的基礎知識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