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愚公移山的故事
愚公移山的故事1
在我很小的時候,媽媽讓我讀了〈愚公移山〉這個成語寓言故事,使我受益匪淺。這是一個令人感動的故事:從前,有一個叫寓公的人,想把每前的兩座給鄉親們帶來麻煩的山移走,遭到了智叟的反對,但是經過了他的努力,感動了上帝,山地幫助寓公把這兩座擋路的山移走了。
移走兩座大山,著在常人眼里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寓公做到了,折實多么驚人的毅力啊!寓公遇到困難并沒退縮,而是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自己,感動了上帝。在這里,我要說:“寓公并不‘愚’。他用自己的方式教育了后人,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光輝的榜樣,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給我們的人生道路上樹起了里程碑!”
與共的`精神是可貴的,然而現實社會的很多人卻不具備折中精神,例如以前的我,那時,我一遇到困難或問題就繞過去或選擇逃避,不去面對和克服困難。以后我一定要學習寓公的精神,正視困難。
愚公移山的故事2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風呼呼的刮!岸b忊!叮鈴鈴!”一陣急促的鈴聲響起。
“今天我有事,你自己回家”。電話里傳出媽媽溫柔的聲音。聽到這句話,如五雷轟頂,我的心頓時忐忑不安,顫顫巍巍的回答:“哦……”放了學,我一步三回頭,快步的往家走。
這是我第一次黑夜時獨自回家,總覺得有人在身后跟著我,心里怕怕的。走著走著,我的肩膀被誰拍了一下,我驚恐不安的回頭,哦!原來是和我一同上課的`同學,我責備到:“不要這樣,人嚇人會嚇死人的”?上覀兓丶业穆凡煌,很快就分開了。風在我耳邊拂過,樹葉“沙沙沙”的聲音聽的一清二楚,我的耳朵變得十分靈敏,聽的到一點點細微的響動。我不禁加快了腳步。
前面是條小巷子,小巷子很黑,沒有燈!按蟛娇熳哌@樣可以快點穿過小巷。馬上就到家了!”我在心中暗自給自己加油打氣。當我穿過小巷一半的時候,突然竄出來一個黑影,我想:“壞了,遇到壞人了,跑!”三十六計跑為上計,我一口氣跑出巷子。黑影也在我身后朝另外一個方向走去。也許是同路是我自己嚇到自己了。走出黑漆漆的小巷,來到大街上,道路兩邊燈火通明,我也不那么害怕了。走過這段路,家門口就在眼前。
看似簡單的回家之路卻像翻山越嶺般艱難,看來我還得多多向愚公精神學習,接著去挑戰生活中的更多“大山”。
愚公移山的故事3
愚公一家住進新家后,神清氣爽,心情十分激動。
早上,愚公打電話買了一輛賽車,并租了八輛賽車,組成一列車隊。愚公的兒子載著愚公去接朋友,然后再去國際飯店慶祝。到了國際飯店,愚公對服務員大氣地說:“包場!”,大家在椅子上坐了下來,紛紛把自己帶來的`祝賀東西送給愚公,有家居品,有保健品,有的還給愚公家送上喬遷紅包……
二十分鐘后,菜上來了,有帝王蟹,大龍蝦、海參、鮑魚……讓人垂涎欲滴。愚公致辭:“感謝大家來參加俺的宴會,感謝黨的好政策……”
大家七嘴八舌,議論紛紛:“愚公,你不要有了新家,忘了舊家!
“你不要有了新朋友,不想我們了!
“你要經常來看看我們啊!
吃完飯,大家來到愚公的別墅,進行參觀,對于愚公的新家贊不絕口。
朋友臨走時,對愚公說:“你要常;貋砜次覀。”愚公回答道:“好的,你們也要來看我哦!
美好的一天過去了,愚公包了個車把朋友送回家去。
愚公移山的故事4
愚公移山,后用為知難而進,有志竟成的典故。
【近義詞】鍥而不舍、持之以恒、始終不渝、堅持不懈、精衛填海、百折不撓、百折不回
【反義詞】虎頭蛇尾、有頭無尾、有始無終、半途而廢、一蹶不振
【愚公移山的故事】太行、王屋這兩座山,四周各七百里,有七八萬尺高,本來在冀州的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靠著山居住。他苦于大山北面交通不便,進進出出都要繞遠路,就召集全家來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表示贊成。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借您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么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眾人紛紛說:我們可以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去,隱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領子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鑿石挖箕畚裝了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有個孤兒,才七八歲,剛剛換牙,也蹦蹦跳跳前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河灣上一位叫作智叟的老頭譏笑愚公并制止他干這件事,說:你太不聰明了!就憑你衰殘的年齡和剩下的力量,連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鏟平,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我還有兒子在;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然而山卻不會加大增高,愁什么山挖不平?智叟沒有話來回答。拿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愚公他們不停地干下去,將這件事告訴了天帝。天帝被他的誠心所感動,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負著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東,一座放在雍南。從此,冀州的南部,(到)漢水南岸,沒有山岡高地阻隔了。
愚公移山的故事5
【原文】: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士之北!彼炻首訉O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數萬尺。本來在冀州的南面,黃河北岸的北面。
北山有個愚公,年紀將近九十歲,住在兩座大山的正對面。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進來都要繞遠路。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和你們盡力挖平兩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您的力量,并不能削減魁父這樣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紛紛說:“把土石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庇薰谑菐ьI子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鑿石頭,挖泥土,用箕畚運送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著阻止愚公說:“你太不聰明了。憑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氣,還不能毀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頭怎么樣?”北山愚公長嘆一聲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能改變的'地步,還不如寡婦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的,可是山不會增高加大,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命令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上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此,冀州的南部,漢水的南面,沒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的故事6
傳說古時候,太形山(即今太行山)和王屋山都是冀州南面的山。
這兩座大山之北,住著一個90歲的老頭子,大家叫他北山愚公,因為大山阻隔,出入要繞很遠的路,非常不便,于是愚公下定決心。一定要挖平這兩座大山。
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子孫們,全家人都欣然同意了。于是愚公帶領他的子孫們開始了挖山,把挖出來的'土運到很遠很遠的大海邊倒掉。這是多么艱巨的工作。】伤麄儩M懷信心地堅持著干,連鄰居小孩都來幫忙挖山。
有個叫智叟的老頭,聽說愚公每天都在挖山,就走來教訓他:"你這個人真是太愚蠢了!以你這樣的殘年余力,連山上的—殊小樹也動搖不了啊,還想把大山搬走?"
愚公望著自以為是的智叟,長嘆一聲,說:"你這個人真是不明事理。∵比不上我們鄰居的小孩子呢!我也許不久就要死了,但是我有兒子,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有兒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而這山卻是挖一點就低一點,不會再增高的了,只要我們子子孫孫沒有窮盡,不停地挖下去,還怕這兩座大山挖不平嗎?"
足智多謀的智叟,這回也無話可答了。
山神聽到愚公的話,害怕他這樣無休止的挖下去,就連忙報告了天帝,天帝被愚公的決心和毅力所感動,就命令山神把太形、王屋兩座大山分別搬到朔東和雍南去了。
啟示
認定一個目標,是完成一個事業的起點。有決心和信心,向著目標矢志不渝地努力工作,定能達到目標。愚公率領他的子子孫孫們,堅定不移地干下去,結果感動了上帝,搬掉了兩座大山。我們做事只要心誠,對事業充滿信心,堅定不移地努力工作,也會感
動上帝而創造出人間奇跡,使夢想成真。
砌磚
有名記者,為了一篇有關建筑業前景的專稿而到某個建筑區進行采訪。
當他走進建筑區時,看到一名年輕人正在砌磚。他便走向前去問他:"先生,你在做什么呢?"
"你沒長眼啊,我在砌磚呀。在這大日頭底下干活,真叫受不了。"說著,吐了一口痰在地上。
記者不再打擾他,便走到另一處去。他又碰到另一名正在砌磚的年青人。
"嗨,先生,你在做什么。"
"噢,我在建房子,每個幸福家庭都必須擁有一套舒適的房子!"
啟示
同樣是在砌磚,一個認為單純是在砌磚,另一個則認為在為人建筑新屋。態度改變了人對各種事物的看法。如果一個人的態度不
好,對所從事的行業缺乏熱忱及愛心,肯定無法達到成功。
愚公移山的故事7
愚公移山是記載在《列子·湯問篇》中的一篇古代故事 。在冀州的南部,黃河的北岸,有兩座高山叫做太行和王屋,這兩座山占地方圓七百哩,高有數萬尺,北山住著一位叫做愚公的老翁,他年紀已經將近九十歲了,他就住在這兩座高山的正對面。由于這兩座高山阻擋了往北的通道,無論進出都要繞很遠的路,愚公對這個情況非常的頭痛。有一天他召集全家人一起商量,他說:"我想和大家一起盡力來鏟平這兩座山,使這條路一直暢通無阻直到豫州南部,漢水南岸,大家覺得如何?"家人紛紛表示贊同,但是愚公的妻子有點不以為然地潑冷水,說:"我看以您的'力量連魁父這小小的山您都動不了了,你又能夠奈何得了太行和王屋這兩座高山嗎?
況且,我們要把那么多土石堆到哪里去呀?"于是家人討論了一番,決定要將土石堆到渤海邊上、隱土的北面去。 愚公就挑了三個比較能夠挑負重擔的子孫,跟著他一起去鑿石頭、挖泥土,然后他們把挖下來的土石,用畚箕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一個大約七八歲的小孩,也蹦蹦跳跳的加入他們的行列,通常一個寒暑才能回家一趟呢。河曲智叟看到愚公他們這么辛苦,就譏笑他說:"你呀也太沒有自知之明,太自不量力了吧,你看你這么大把年紀,又這么一點點力氣,我看你連山上的一根草都毀不了啊,你怎能奈何得了那么多土石呢?"愚公長嘆一聲回答他說:"唉,你的思想太頑固了,我看你連寡婦和弱小的孩子都還不如,我就是死了,我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生兒子,兒子又生孫子,這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但是這兩座山又不會長高,又不會長大,我有什么好擔心挖不平他們的呢,"河曲智叟聽愚公這么一說啞口無言。 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情,他真的很擔心愚公要領著子孫這樣世世代代的挖下去,所以,他把這件事情報告了天帝。
天帝知道以后,被愚公的堅毅所感動,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兒子各背負一座山,一座放到朔方的東邊(山西省的東部),一座放到雍州的南部(現今陜西、甘肅省一帶地區)。從此以后,冀州的南部,漢水的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愚公以九十歲的高齡都還有向不可能挑戰的雄心和毅力,人們現在在鼓勵人家要勇于面對困難的挑戰,要有恒心、有毅力的時候,都會說,要效法愚公移山的精神。
愚公移山的故事8
話說愚公移山的壯舉感動天帝,天帝便奉命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起了太行王屋二山。一座放在朔東,一座放在雍南。
朔東的老百姓看到了天上掉下來的這么一座大山,大叫其苦。幾個好勝的年輕人召集朔東的全部老百姓,他們說:“要不我們也移山感動上天,愚公他能,為什么我們不能?”老百姓紛紛點頭,說干就干,他們帶著老百姓一起移山。一天,兩天,三天……轉眼間一個月過去了,人們的滿腔熱血早已煙消云散了。人們越來越失望,女人們在山里乞討,而男人們就去打獵。鬧騰了一陣子,還是沒有希望,索性就不管了。
雍南的百姓見來了這么一座大山,開始心里也十分不安,可是轉念一想,出現這么一座山未必是件壞事啊。一位學識深厚的年輕人去山上探查了一番,發現這座山是塊寶地:山上有許多礦物和稀有動物,風景十分漂亮,于是她就帶著人們一起在山上建立了采礦場,動物保護區。有許多人來參觀,百姓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這座山竟成了他們的“聚寶盆”。聽說這件事后,朔東的`人也想仿照,可是經過上一次鬧騰,把寶山硬生生變成了一座空山。他們只得自嘆無福。
面對同樣的大山,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結果呢?結果是:沒有什么救世主,只有發揮自己的才智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愚公移山的故事9
愚公移山在精神上打動了人心。愚公覺得前面兩座山擋住了他們的道路,為了大家行動方便,就不怕苦不怕累,下定決心要把這座山移開。之后他的行動打動了上天的心,就把這座山移開,如果當時愚公沒有恒心和努力,山就必須移不開。
在生活中,做事不僅僅要有堅定的信念,人們常說:”百年如一日去做!拔覀冏鍪裁词露家y而進。迎難而上,堅持不懈的做事,才會有很好的成績。
有些人從小就生活在富有的.家庭里,什么事都能滿足,喜歡不用做勞動,還怕吃苦。有些人從小就自我長大,他在理想和成功的路上的確很痛苦,人士需要付出勞動。愚公就是因為他不怕辛苦地移山,才有成功。如果我們都不怕辛苦,那么,一切困難的問題我們也能解開。
愚公移山告訴我們:只要有信心。努力。恒心就有成功。所以學習我要迎難而上,才能天天向上。
愚公移山的故事10
“無路難呀開路更難,所以后來人為你感嘆……”這是一曲多么給人動力和活力的“愚公移山”啊!一唱起這首歌,就讓我想起《愚公移山》這個故事。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但這個故事中的兩座山不是給人們帶來利益,而是帶來困難的山。
我國古時候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家。他家南面有一座太行山和一座王屋山,這兩座山擋住了出路。愚公一家人下定決心要搬走這兩座大山。說干就干,就連鄰居家的婦女小孩都來幫忙。有個叫智叟的老頭兒對愚公譏諷的說:“唉!你這個人真是太愚蠢了!這兩座山這樣高,就憑你們父子數人怎么能挖掉?簡直是白費力氣!”愚公答道:“我死了有我的兒子,兒子死了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這兩座山雖然很高,但他們不會再增高了,我們挖一點就少一點,每天不停的挖下去,又怎么會挖不完呢?”愚公及其子孫毫不動搖,繼續挖山不停。愚公移山的事感動了天帝,他派來兩位神仙下凡,把那兩座山背走了。
愚公移山的事跡為什么能感動上蒼呢?我覺得原因有三個:
一則是他真正的認識到了困難并想出了辦法來戰勝困難和挫折。不像智叟一樣事不關己,所以自己也就沒有必要去參加搬太行山和王屋山的事情。
二則是人類最大的敵人、最大的`困難就是自己,只有戰勝自己、克服自己,那么還有什么困難是戰勝不了的呢?
三是愚公及其家人有一定要把這兩座大山搬走的決心,而把這兩座大山搬走是他們的目標,他們一直在朝這個目標去發展,去實現,去創造。
我相信只要人們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就一定會克服重重困難的,即使有些困難是現在克服不了的,但只要堅持,它總有一天會向你低頭的。
愚公移山的故事11
傳說很早以前,在冀州的南面、河陽的北面有兩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山高萬丈,方圓有七百里。
在山的北面,住著一位叫愚公的老漢,年紀快九十歲了。他家的大門,正對著這兩座大山,出門辦事得繞著走,很不方便。愚公下定決心要把這兩座大山挖掉。
有一天,他召集了全家老小,對他們說:"這兩座大山,擋住了我們的出路,咱們大家一起努力,把它挖掉,開出一條直通豫州的大道,你們看好不好?"
大家都很贊同,只有他的妻子提出了疑問。她說:"像太行、王屋這么高大的山,挖出來的那些石頭、泥土往哪里送呢?"
大家說:"這好辦,把泥土、石塊扔到渤海邊上就行了!再多也不愁沒地方堆。"
第二天天剛亮,愚公就帶領全家老小開始挖山。
他的.鄰居是個寡婦,她有一個七八歲的小兒子,剛剛換完奶牙,也蹦蹦跳跳地前來幫忙。
大家干得很起勁,一年四季很少回家休息。
黃河邊上住著一個老漢,這人很精明,人們管他叫智叟。他看到愚公他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地挖山運土不止,覺得很可笑,就去勸告愚公:"你這個人可真傻,這么大歲數了,還能活幾天?用盡你的力氣,也拔不了山上的幾根草,怎么能搬動這么大的山呢?"
愚公深深地嘆口氣說:"我看你這人自以為聰明,其實是頑固不化,還不如寡婦和小孩呢!不錯,我是老了,活不幾年了?墒,我死了還有兒子,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子子孫孫,世世代代,一直傳下去,是無窮無盡的?墒沁@兩座山卻不會再長高了,我們為什么不能把它們挖平呢!"
聽了這些話,那個自以為聰明的智叟,再也無話可說了。
山神知道了這件事,害怕愚公一直挖下去,就去向上帝報告。老愚公的精神把上帝感動了,他就派兩個大力神下凡,把兩座大山背走,一座放到朔方東邊,一座放到雍州南邊。從此以后,冀州的南面,漢水的北面,就沒有高山阻擋了。
寓意:只要有頑強的毅力,堅定的決心,堅持不懈,奮斗不息,再大的困難也能夠克服。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苦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列 子《列子·湯問篇》
列 子(公元前450-前375),名列御寇,春秋末鄭國人。 《列子》,共8篇,保存了很多寓言故事。這些故事多數是采用民間傳說。也有人說《列子》并非列子所著,而是后人假托。
愚公移山的故事12
父親給兒子講愚公移山的故事,“從前,北山有一位老頭,名叫愚公。他見太行山和王屋山擋在門前,出門很不方便,就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愚公想把這兩座山都搬走!
剛講的這里,兒子就說:“這老頭的想法是挺大膽的,但是愚蠢!备赣H說:“你為什么這么說?”
兒子說“搬房子比搬山要簡單容易的多,為什么不搬房子非要搬山呢?”
父親一想“就是呀,這老頭怎么這么想呢?要不怎么叫愚公呢!
父親接著講:“有一天,老頭把妻子、兒女、大大小小的孫子喊來,商量這件事,兒女們倒是都很贊成,只有妻子提出了不同意見”。
兒子又插嘴說“看來這些兒女也不聰明,要不就是他們怕老爺子,不敢提反面意見?”父親笑著說:“可能是吧”。
“愚公的妻子說‘你這老頭子老糊涂了吧,這么大年紀還要搬山,挖了的泥土往哪堆呢?’可是她一個人反對不管用,愚公和兒女們說可以把土挑到渤海去。妻子見大家決心已定,就放棄了自己的意見”。
兒子問“妻子沒有向他們指出搬房子比搬山簡單容易?”父親說“沒有,可能她也沒有想到這一點吧”哎!兒子嘆了一口氣。
“愚公帶著妻子,兒孫,扛起鋤頭,镢頭,帶上簸箕上山就干了起來。愚公一家人的行動驚動了鄰居,大家議論紛紛,還有個寡婦,帶著孩子也來幫忙。就這樣,愚公挖山,妻子鏟土,兒孫們挑著簸箕往渤海里運,速度雖然很慢,但是他們不灰心,每天搬山不止。”
兒子問:“他們全家出動搬山,沒人做飯?他們吃什么?”
父親不耐煩的說“這個問題故事里沒有交待,別問那么多了,反正他們有東西吃!眱鹤硬豢月暳死^續聽。
“河曲有一個叫智叟的老頭,覺得愚公太傻了,來勸愚公,‘你一把年紀了,還有幾年活頭,還搬什么山,到死你也搬不了多少去,早點回家歇著吧!薰f,‘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總有一天會搬完的’。智叟苦笑著搖搖頭,‘這老頭太犟、太任性。’”
兒子又問,“智叟這老頭也沒告訴他搬房子比搬山容易?”
父親說“沒有”。
“這智叟也不怎么智”兒子說。
父親笑說“他們都不如你智,你聰明。”
坐在一旁做活的母親憋不住了插話說“不聽勸告的愚公一定另有挖山的目的,什么擋住了他家的出路全是由頭,他年輕的時候為什么不搬山,他現在一定是知道了這山里面有礦藏,又不想讓別人知道,想發獨門財哩!
“哈哈,我們全上了愚公老頭的.當了!眱鹤佑现
“這愚公還是帶著家人們一天不停的挖著山”,父親繼續講,“一天,一位天神從空中路過,看到了這場景,驚得急忙跑回去報告天帝,天帝聽了覺得愚公他們精神可嘉,但是再讓他們這么挖下去容易破壞植被環境,再說礦藏屬于國家的,怎么能讓他家獨享。于是派了兩個兒子去搬走了那兩座大山!
“這下老愚公的美夢破滅了。”兒子高興的說。
“從這以后,愚公家門前變成了一片平原,道路十分好走,可是只能靠農業生活,沒有其他的經濟來源。眾人都埋怨老愚公,愚,真愚!
愚公移山的故事13
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國家喻戶曉;愚公移山的精神,曾教育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遇到困難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想起愚公的故事,堅信只要像愚公一樣堅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
今天,我國經濟形勢和發展任務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們的時代還需要愚公移山的精嗎?按照現在的眼光來看待愚公,也許有人會這樣想:他為什么不搬家呢?一家幾口背上行李翻過大山到大城市去生活,如果嫌城市喧鬧還可以定居村莊。也有人說愚公移山的精神之所以可貴,就在于他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能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難以付出的努力。愚公精神在當代仍值得我們學習。 學習愚公,要學習他“自力挖山|”的.精神。愚公或許可以把挖山的重任,推給集體,留給后人。誰也不會要求一位快九十歲的老人去完成這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愚公沒有這樣做,他說:“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并在統一了家人思想之后,馬上付諸行動,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學習愚公,要學習他“不斷挖山”的精神。人搬掉一塊石頭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搬石頭,子子孫孫永遠搬石頭。在挖山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比如吃飯穿衣、工具、傷病等等一些問題?墒菬o論遇到什么問題,愚公都沒有動搖,而是矢志不渝,挖山不止。
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就是信仰、信念、信心和實干。信仰正確、信念堅定、信心十足,才會為偉大的事業奮斗終身。事業的成功與實干密不可分,我們學習了《愚公移山》就應該像愚公一樣直面困難,求真務實,埋頭苦干。有了這樣一股勁頭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干不成的事業。
原來世上最動人的事物都是熨貼著大地應運而生的。山太高了,于是使它不近人情。 故事當然不再以他玄妙的神話色彩使我們聯想翩翩。但我們始終相信這個結局是真實的,完美的。愚公拿著斧錘向我們詮釋了他的人定勝天,成熟給與的慧眼讓我們剝析到了這傳世神奇下所孕育的精神,那是我們成為萬物之靈長的資本。 像山一樣執著,堅韌,然后,向命運宣戰。 相信落下的汗水終會滋潤出一片綠蔭,而摧毀山峰的人,只有我們自己。 因為,我們是千千萬萬個愚公。
愚公移山的故事14
《愚公移山》是中國古代漢族民間傳說之一,選自《列子·湯問》,作者相傳是列御寇!读凶印び薰粕健,是一篇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堅定信心和頑強毅力,說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難,堅持斗爭,定能獲得事業上的成功,這對人們有很大的啟發。
這則寓言一開始簡介了“太行、王屋二山“既高且大,位當南北交通要道。老愚公“面山而居”,出入不便,需要繞山而行,這就揭示了人和山的矛盾,即愚公移山的原因。
【神話故事】
從前,有一個九十多歲的老人,名字叫愚公。他家門前有太行山和王屋山兩座大山,這兩座山有一萬多丈高,七百里寬,把村子擋得嚴嚴實實,大家進進出出都要繞很遠的路愚公移山的神話故事愚公移山的神話故事。
一天,愚公把全家人召集在一起,提議說:“這兩座大山擋住(Block)了我們的去路,我們一起努力把它們移走,你們覺得怎么樣?”大家都深受這兩座大山之害,十分贊同愚公的話。但是,愚公的`妻子提出了異議,她說:“像你這樣的年紀,即使像魁父這樣的小山,也未必能輕易搬動,何況是太行、王屋這樣的大山?魁父與它們相比,不過是小巫見大巫。何況,那些石頭和泥土又該放在哪里呢?”大家說:“我們可以把石頭和泥土堆放在渤海邊!庇薰囊庖褯Q,于是,帶領他的兒子和孫子,一行三人來到太行、王屋兩座山下,敲碎石頭,挖出泥土,用簸箕和竹筐把這些東西裝走,運到渤海邊。愚公的鄰居中,有一個寡婦(Relict),她家里八九歲的孩子也跑出來,和愚公他們一起運土。
在黃河邊上,住著一個精明的老人,別人都叫他“智叟”。智叟聽說愚公想要搬走太行、王屋兩座大山,就竭力阻止愚公,并嘲笑他說:“你這個老糊涂!都這把年紀了,還想去動那兩座大山,別說是運石塊
和泥土,即使是山的毫毛你也損傷不了!庇薰牭街芹诺脑u論,長嘆一聲說:“你這樣冥頑不靈,連寡婦和兒童都不如。我當然會死,但我還有兒子,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就這樣,子子孫孫,一代又一代,是沒有窮盡的
而這兩座大山卻不會增高,怎么會搬不走呢?”幾句話說得智叟啞口無言
有一個手持蛇形拐杖的神聽到了愚公和智叟的對話,也看到了愚公一家的行動,嚇得不得了,擔心愚公真會固執地把兩座山挖走,就向天帝作了報告。天帝也被愚公的精神所感動,命令天神把兩座大山搬走了。從此,愚公一家再也不為進進出出而發愁了。
【學習】:即使再大的困難,只要不怕吃苦,堅持不懈,總能克服。
愚公移山的故事15
在《列子.湯問》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傳說很久以前,在冀州以南、河陽以北有兩座大山,一座是太行山,一座是王屋山,山勢雄偉,方圓七百余里。在山的北面,住著一個叫愚公的老漢,頭發胡須都已經白了。他家的`大門,正好面對著這兩座大山,出門辦事每次都要繞好遠的路才行,非常不方便。愚公很是煩惱,他下決心要帶領著全家老小,把這兩座大山挖掉。于是他們就一起干開了,挖下的泥土石塊,他們就運到渤海邊上去扔掉,他們干得非常投入,一年四季很少回家休息。在黃河邊上住著一個老漢,因為他很精明,大家稱呼他智叟。智叟勸愚公說:“你這個人可真傻,這么大歲數了,還能活幾天?怎么可能搬動這么大的兩座山呢?”愚公卻說:“我看你呀,比我還傻呢。不錯,我是老了,活不了幾年了,可我死了還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孫子又會生兒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可這兩座山卻不會增高了,我們總有一天會把它挖平的!”
后來,愚公挖山的事讓上天知道了,他被愚公的頑強精神所感動,派了大力神下凡,把兩座山背走了。從此以后,冀州和漢水的南面,就再也沒有高山阻擋了。
現在常用“愚公移山”來比喻做事有頑強的毅力,不怕困難,堅持到底。移,移動。
【愚公移山的故事】相關文章:
愚公移山的作文02-24
愚公移山原文翻譯03-01
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譯03-07
《愚公移山》原文與翻譯03-14
《愚公移山》原文與翻譯【必備】03-15
愚公移山新編作文11-29
愚公移山課堂實錄12-07
《愚公移山》原文與翻譯(常用12篇)03-16
愚公移山新編作文范例(5篇)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