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挺立呻吟高潮av全片,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性欧美极品v,A片高潮抽搐揉捏奶头视频

5以內的加法反思

時間:2023-12-18 16:51:46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5以內的加法反思

5以內的加法反思1

  本節課讓學生真正理解加法的含義并能運用加法去解決實際問題,我在設計該課教法時主要是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初步理解加法含義,并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

5以內的加法反思

  一、我的教學設計主要有如下特點

  1、首先,我通過圖例中的場景來讓學生感受加法的含義,并領悟計算方法,根據圖意或數的合成的知識算出得數。其次,學生們現在屬于愛表現的階段,什么事情都想被關注,所以我根據這一性格特點設計,從生活中的一個普通問題引入數學知識的學習,親切而自然,不僅能使學生體會加法的含義,而且能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有效地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打開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們在充滿信心的狀態下接受新的知識。第三,由于之前已經給學生設置了要當小老師的情節,所以利用孩子們的特性,讓他們在積極動腦中勇躍回答問題,理清加法的含義是將兩部分物體合起來。第四,創設一個情境,讓男生女生進行比賽,讓學生充分得到練習,自主解決問題。

  2、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交流等數學活動。在本課教學中,一開始采用教學掛圖,有利于學生進行積極自主的學習活動;充分的認識了什么是加法,明確了加法的含義,又找到了計算加法的方法。其二又在一開始給學生創設當小老師的情境中來完成練習,使學生在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過程中體驗、理解和掌握知識。

  3、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加法是小學生學習數學計算的最基礎的知識之一,《5以內的加法》就突出體現了它的基礎性、價值性。因此我在教學中,充分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加法在生活中的作用。總之,感到學生學的'認真、輕松,基本掌握了什么叫加法,也能快速的計算5以內的加法。

  二、我感受的教學遺憾

  學生在完成本節課的學習要求之后,老師還應該加入一個拓展環節,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加法,生活中,哪些事件也可以用加法式子來表示呢?讓學生們明白,數學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更加熱愛數學。同時,說的過程鍛煉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大膽回答問題的能力。

5以內的加法反思2

  “5以內數加法的初步認識”,這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5以內數的組成》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數學中,加法是一種常用的計算方法,是學生學習加法運算的起始課,因此學好這一課,對以后的數學學習至關重要。雖然,在學生以往的生活經歷中,一些日常問題的解決使得他們對加法產生了或多或少的朦朧印象,但是,讓學生真正地了解加法并運用加法解決問題,這還是第一次。

  因此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是通過觀察、操作、交流初步感知加法的意義,經歷把兩部分合在一起抽象為加法運算的`過程。從中認識“+”,會讀會算,從而培養學生觀察和運用數學語言的能力,體會生活中有許多數學問題要用加法來計算,為了能夠達到預設的目標,主要從以下幾點實施。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加法的意義

  新課教學利用書本主題圖,讓學生觀察,說說圖意,引導學生學著用數學語言表達圖意,創設出“把1只紅紙鶴和2只藍紙鶴放在一起”這樣一個情境,試著提出問題:“一共有幾只紙鶴?”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初步感知“合起來”要用符號“+”來運算,使學生對加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接著讓學生繼續挖掘主題圖的信息,通過多種不同的觀察角度,體會到算式“2+1”可以表示不同的事例。

  二、利用各種教學材料,進一步鞏固“加法意義”的理解

  在各教學環節中,充分利用小鳥圖、氣球圖、擺圓片、看圖列式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運用數學語言表述圖意,列出算式,進一步理解了加法的含義。通過小鳥圖,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與思考,體會解決同一個問題可能有不同的方法,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增進學生對“加法”意義的理解,并通過比較兩個算式,初步感知了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的道理。

  三、重視培養學生數學語言的表述,通過表述圖意加深“加法”的意義。

  每次出現的圖,都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后說說圖意,你能提出什么問題?用什么方法計算?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課堂里盡量請多一些的學生站起來說一說,讓他們在語言表達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加法的意義。

  四、設計的練習有層次,注重拓展學生的能力。

  (1)擺一擺、說一說:將擺說結合,將動作和語言相連接。

  (2)說一說、填一填:讓學生觀察情境圖,學生能夠自己看圖說意思、提問題、列算式。

  (3)看圖說說、比一比:比較“4+1=5”和“1+4=5”之間的規律:加號前后的數交換位置得數不變,再通過找到的規律讓學生自己找算式,充分給學生空間拓展能力。

  (4)看圖列算式:出現整幅綜合圖,讓學生自己從圖中找信息,列出相應的加法算式。學生能夠充分的說圖意,列出不同形式的加法算式,說明學生不但會計算,還能通過加法來解決實際問題。

  當然,這節課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如:在讓學生理解“加法意義”時,只注重學生口頭表述的能力,忽略了低年級孩子年齡的特點,沒有重視對學生“合起來”動作的強化訓練,導致有些孩子對加法的意義理解不夠深刻;設計的練習雖然考慮了層次性,但是有些題目出現重復,訓練目標不夠精準,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將繼續努力改進,提高教學效率。

5以內的加法反思3

  教學內容:

  一年級上冊第44頁例題和“試一試”以及第45頁 “想想做做”第1-6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聯系具體情境寫出加法算式的過程,初步認識加法的含義;認識加號,會讀、寫加法算式;能根據具體情境填寫加法算式。

  2.使學生通過主動探索和相互交流,初步掌握得數在5以內的加法計算方法,并能夠正確地計算。

  3.發展學生初步的觀察、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初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理解加法的含義,并學會5以內的加法。

  教學過程:

  課前:同學們,今天咱們班來了位客人老師,咱們一塊跟客人老師打個招呼好嗎,(班長:起立轉身,客人老師,您好。)

  一、 復習鋪墊,遷移導入。

  師:小朋友們,我們已經學過了5以內數的分與合,老師這里有幾道題,你能很快的說出答案嗎?(出示題目,指名4題,齊答2題。)

  師:說的真不錯,今天,我們就要用5以內數的合成的知識來學習5以內的加法(板書:5以內的加法)

  二、認識加法,理解含義

  1、出示例1圖,

  談話:小朋友們,我們在學校里,不僅要愛學習,還要愛勞動。瞧,學校“護綠小隊”的小朋友們正在勞動呢!(多媒體出示)

  師:誰能把圖上的意思說出來?(原來有幾個小朋友在澆花?又來幾個小朋友?)

  板書: 3 2

  (師:說的真好,還有誰能像他這樣再說一次,原來有3個小朋友在澆花,又來2個小朋友,你想到了什么?或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師:合起來(一共)有幾個小朋友?)

  2、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提問:誰能將圖中告訴我們的事情和這個問題連起來說一說?原來有3個小朋友在澆花,又來2個小朋友,合起來(一共)有幾個小朋友?

  師小結:求合起來(一共)有幾個小朋友,就是把3個小朋友和2個小朋友合起來。要用加法計算。

  3、認識加號并理解其含義

  在用加法計算時,我們要用一個符號:“+”。(板書: 3 + 2)

  跟老師讀:加號。(板書:加號)你能說一說加號表示什么意思嗎?

  小結:加號表示“合起來”,它代表一種計算方法——加法,把兩部分合起來,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來計算。

  4、計算得數: 3個小朋友和2個小朋友合起來,一共有幾個小朋友呢?(5個),你是怎么想的呢?同桌相互說一說。 誰來說說你的想法?

  師:誰來說說你的想法?

  A我們一起來數一數(指圖數 1、2、3、4、5、)

  B還能怎樣數?(3、4、5)3后面添上2個,是5。

  C還能不能根據前面學的分與合算出它的結果嗎?(3和2合成5)

  板書: 3 + 2 = 5

  你會讀嗎?(生讀)

  讀作: 3加2等于5。(齊讀一遍)

  3+2=5 是一個加法算式,誰能說一說,這里的“3”表示什么?(3表示3個小朋友在澆花),“2”表示什么?(2表示又來2個小朋友),“3+2”呢?(3+2表示將3個小朋友和2個小朋友合起來),“5”表示什么?(5表示一共有5個小朋友)

  “3+2=5”表示什么?(表示3個小朋友和2個小朋友合起來一共有5個小朋友)

  師小結:是的,要把兩部分合起來,求一共是多少,可以用加法來計算。

  三、學會計算,掌握方法

  多媒體依次出示試一試兩幅圖。

  ① 學校“護綠小隊”的孩子們不僅愛學習,愛勞動。他們還經常參加課間活動呢。

  師:誰能上來指著說一說圖中你看到了什么,(誰會連起來說?)

  (1個小女孩和2個小男孩去玩蕩橋的游戲)

  還有誰要說的,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一共有幾個小朋友?)

  誰能將事情和問題連起來說一說?)

  (1個小女孩和2個小男孩去玩蕩橋的游戲,一共有幾個小朋友?)

  師:用什么方法計算呢?(加法)

  ② 板書: 1 + 2 ,“1”表示什么? “2”呢?“1+2”表示什么?

  你知道得數是多少嗎?(3) 板書: 1 + 2 = 3。

  你是怎么算出來的?(直接在圖上數,一共有3個小朋友;1添上2,也就是從1往后接著數兩個數,是3;因為1和2合成3,所以1+2=3)

  師:計算1+2等于幾,小朋友們想出了這么多好方法!

  四、實際應用

  1.“想想做做”第1題

  ①師:看到一(2)班小朋友這么聰明,小動物們也想和大家一起學習呢,你們愿意嗎?

  師:看,誰來了?(動態圖)誰能具體的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原來有三只小雞,又來了一只母雞)可以提出什么問題?(合起來有幾只雞)怎樣列算式?(3+1)還可以怎么列式?(1+3) 說說怎樣算出來的?(可以用多種方法)說說3+1=4這個算式中每個數表示的意思

  ②師:小青蛙一家也來了,誰能用算式表示圖的意思?你是怎么想的。對算式的含義在小組中交流。(原來有2只青蛙,又來了2只青蛙,合起來有幾只青蛙)?

  2.“想想做做”第2題

  師:小青蛙想向小朋友們學習,也做了幾道加法,它的第一道算式是:2+1=□,它是用畫圓的方法來計算的`,先畫2個圓,再畫1個圓,合起來就是3個圓,那么接下來兩個算式。你們會像老師這樣先畫○,再填得數嗎?學生獨立完成,集體校對。

  3.“想想做做”第3題

  師:剛才我們是通過畫○來算加法,不畫○你會直接算得數嗎?下面我們開始比賽,完成書上第3題,比一比誰算得又對又快。算好的用你的坐姿告訴老師。拿起筆,小耳朵聽好老師說開始,就開始。開始。(集體回報,讓學生說說第一小題的想法。)

  4.“想想做做”第4題

  師:小朋友們學得這么棒,小白兔想采大蘑菇送給大家,瞧,從圖上你看到了什么?算式怎樣列?

  師:小朋友,仔細觀察這三道算式,你發現了什么?

  5.投信封小游戲。

  孩子們真善于觀察,姚老師要今天要帶著大家去學習做一名小小郵遞員。想學嗎?師:小朋友們看看信筒有什么特點?(信筒上有數字)看看誰能正確地將這些信封投入信箱。要求:用直線連一連,把信封投到對應的郵筒里。

  教師課前將信封隨機給幾位小朋友,讓課桌肚里有的上臺投信封。

  小朋友們真棒!看來你們個個都是出色的郵遞員!

  6.日字格里寫算式。

  師:孩子們現在會甲酸5以內的加法了嗎?會算還要會寫哦,我們已經學會在日字格里寫數字,那加法算式在日字格里怎樣寫呢?仔細看,師先示范寫,你們想寫嗎,完成第6題。投影展示并評價。

  六、總結評價

  師:看來大家都會算會寫了,誰來說說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師:看來小朋友們學到的本領還真不少呢?你覺得這節課上大家表現的怎么樣,誰比較好,好在哪里,你自己的表現如何呢?

  師:張老師覺得這節咱們每個小朋友都很棒,思考很認真,發言非常積極,今后要繼續保持哦。回家后,繼續觀察,看看5以內的加法還能解決生活中的哪些問題,好嗎?

5以內的加法反思4

  “想想做做”第1~3題的練習中,分別是引導學生通過看圖數、畫圓圈、和想分與合的方法來計算加法。第1題我重點指導學生說清楚圖意,歸納成“3只小雞和1只母雞,合起來是4只”,“2只青蛙和2只青蛙,合起來是4只”突顯加法含義,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把兩個數合在一起用加法計算。第2題通過畫圖操作進一步理解加法的.含義及計算方法。第3題重點指導“幾和幾合成幾”的方法來口算,引導學生說好一句話“因為幾和幾合成幾,所以幾加幾等于幾”。練習題從直觀形象逐步過渡到抽象概括的過程,同時給學生充分的空間拓展能力。

  立足教材內容,盡可能讓每個孩子參與學習是我追求的目標,本課將“理解加法含義,領悟計算方法”作為重點,鼓勵學生結合動態情境圖體會感悟加法含義,突顯分與合的思想學會加法口算。

5以內的加法反思5

  “5以內的加法”是在學生認識了5以內的數和初步理解了加法意義的基礎上教學的。《標準》認為:“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所以根據學生特點,我設計以下教學環節:

  1、復習鋪墊

  讓學生擺學具,先擺3個,擺5個,再把3個分兩堆,把5個分兩堆,分別說說怎么分的。讓學生回憶學過的5以內的組成,為5以內的加法做準備。

  2、探究新知。

  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動感畫面,吸引學生注意力。在讓學生說出圖意后,讓學生拿出小棒代替氣球擺一擺,讓學生知道把小丑兩只手上的氣球合起來要用加法,邊說邊用手勢表示合起來,學生很想表現自己會了,爭著要邊說邊做“合起來”,這時多讓一些學生說一說,加深印象。再請學生列出加法算式,并指導學生認識加號。算式列出后,再請學生說說算式中每個數字代表什么什么意思,為學習解決問題作準備。在計算出結果時,問問學生是怎么算的`。學生有的說想的分合式,有的說數數算出來的,對此不強調某一種想法,對每一種都表示肯定,鼓勵學生有不同的方法,待到以后進行大一些數的加法時再由學生自己選擇最方便、最合適的方法,留給他們思考的空間。

  3、分層練習。

  先讓學生左手拿3根小棒,右手拿2根小棒,問合起來一共有幾根,體驗把兩只手的小棒合并在一起就是32=5.這樣的游戲進行幾次后,讓學生看書p24“做一做”,說算式表示的意思。對于第三幅圖,有的學生會從圖上的人物來說算式的意思,有的會從桌上的紙鶴來說算式意思,都給予肯定。

  本節課力圖體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的理念,通過學生觀察、自主探索、操作、表述,使學生從中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嘗到發現數學的樂趣。同時教學后覺得在練習多樣性、趣味性上還需要再改。

5以內的加法反思6

  今天教學了《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例5,這是“用數學”的內容,教材為我們提供了開放的問題情境——運動場中啦啦隊表演圖,看著這一幅圖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能夠列出不同的算式,為了讓孩子們的思維不受局限,我在本課為孩子們創設了比較大的空間:

  空間一:自主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

  課始。出示主題圖后,我先給了孩子們觀察圖的時間,但沒有讓他們說看到了什么,而是直接將要解決的問題提了出來“一共有多少人?”那么啦啦隊一共有多少人呢?你能幫著解決這個問題嗎?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充分發揮孩子們的主體作用。孩子們很快就想到了答案,有的算式列成了“8+7=15”,有的列成了“9+6=15”,列出算式后,我還重點讓列式的孩子給同學們講了為什么這樣列,孩子們講的非常完整“第一排有7個小朋友,第二排有8個小朋友,兩排一共有15個小朋友”,“我看到男生有9個人,女生有6個人,男生和女生一共有15個人”。這一環節讓學生體驗到了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使學生學會了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問題,尋求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空間二:找不同,進一步體會加法含義

  在學生列出了兩個不同的算式后,我提出了一個問題:“這兩種解答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通過這一問題的思考,孩子們感受到了這兩種解答方法是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圖得到的`,列式不同,但解答的方法是相同的,都是用加法求出一共有多少人,進一步體會了加法的含義。

  這一例題的解決讓學生切實經歷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并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5以內的加法反思7

  加法的含義既是加法計算的依據,又是用加法解決相關實際問題的基礎。教學例題時我利用多媒體動態呈現情境,引導學生看變化的過程,說清楚圖意(原來有3個小朋友在澆花,又來了2個)。接著我以提問的方式告訴學生第三句話:一共有多少個?通過一起說一說,大本領的“小老師”領著說,指名說等環節讓學生結合情境描述,初步建立條件與問題的`概念。再抽象出“3人和2人,合起來是5人”,讓學生對“合起來”要有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通過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讓學生體會到“把兩個數合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算”,讓學生將形象上的“合”和意義上的“合”結合起來。

  對于3+2的計算,可以是由圖上數出,也可以想3和2合成5,在這里我問:“你是怎么知道一共有5人的?”有學生說是數出來的,但回答不出是想分與合,這時我引導他們用學過的分與合知識計算,有孩子想到“3和2合成5”,讓學生自覺地與已經學過的分與合的知識建立聯系,從而感悟計算的方法。

5以內的加法反思8

  一年級的小學生參與數學教學活動的關鍵就是要調動起學生對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整節課充分利用多種手段創設生動活潑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問題情境中受到感染,產生興趣,自覺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進而體驗到參與學習、獲得成功的快樂。

  本節課運用數的分成,計算5以內數的減法,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減法的意義。

  本節課的重點,要讓學生扎扎實實的掌握3個方面的知識點:第一點要會說,能從圖中找到與數學有關的信息,并能恰當地提出一個問題;第二點會數,能準確地數出原來有多少、去掉幾個就是減幾,去掉的這個數是從總數里去掉的;第三點會列算式,并讓學生在此基礎上創造性的根據算式來編一個故事,并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分組交流,列出算式。接著通過課中操來引導學生用手指游戲寫出不同的減法算式,發揮學生主動探索的能力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分組交流,列出算式。

5以內的加法反思9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加法是小學生學習數學計算的最基礎的知識之一,《5以內的'加法》就突出體現了它的基礎性、價值性。因此我在教學中,充分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加法在生活中的作用。總之,感到學生學的認真、輕松,基本掌握了什么叫加法,也能快速的計算5以內的加法。

  我感受的教學遺憾:

  學生在完成本節課的學習要求之后,老師還應該加入一個拓展環節,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加法,生活中,哪些事件也可以用加法式子來表示呢?讓學生們明白,數學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更加熱愛數學。同時,說的過程鍛煉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大膽回答問題的能力。

5以內的加法反思10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和老師的點評,更深刻意識到,在一節課的教學中,要學會合理分配時間,突出重難點,主次要分清。在學生的注重和培養方面,一定要落實到位。學生是課堂上主動求知、主動探索的主體,而教師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是為學生服務的,所以在以后的展開教學各個環節時,不能只顧自己的教學思路,完成自己的教案,而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設計出的教案必須符合學生的發展要求,而不是去讓學生去適應教師的教案。

  不足之處:

  1、學生的.傾聽和回答習慣還需要加強培養。

  2、學生互動學習還有待于訓練。還有部分同學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想法(計算方法)較好地與同學交流,要培養學生如何把自己的想法與同桌一起分享,怎樣通過同桌合作來獲取更多的知識、來解決學習中的某些難題,使學生學會初步與他人合作的方法。

5以內的加法反思11

  教學內容:冀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48-49頁

  教材分析:

  這節課是本單元的第二課時,是學生在第一課時初步體會了加法意義的基礎上學習的,5以內的加法教學設計與反思。讓學生經歷從不同角度思考并提出加法問題的過程,進一步理解加法的意義,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本節課教材安排了兩個環節進行教學。首先根據一年級學生注意時間短、愛說、愛動的年齡特點,教材呈現了一幅色彩鮮艷的“兔子一家”的情境圖,通過讓學生充分了解情境圖中的各種信息,進而提出“一共有幾只兔子”的問題,讓學生由“2只大兔和3只小兔合起來是5只兔子”得出2+3=5或3+2=5,這一環節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問題就是從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提取出來的。接著教材呈現兔博士提出的“你還能提出其他問題嗎”,讓學生根據情境圖中的其他數學信息提出問題,并列式計算。教材這樣設計,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親身經歷從問題情境抽象出加法算式的過程,而且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加法運算的意義。

  接著教材安排了4個練習題。第1題是本套教材第一次呈現用集合圈表示把兩部分合在一起的題目,并且也是第一次出現“一圖兩式”的題型,這樣不僅直觀而且更進一步地讓學生了解加法的意義。第2題,與第1題比較,教材讓學生自己看圖并列出完整的算式,是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考察和鞏固。第3題,教材又是第一次讓學生脫離實物圖口算,是由具體到抽象的跨越,也鍛煉了學生的口算能力。第4題是一幅關于長頸鹿的情境圖,再次給學生一個由具體情境提出問題并解答的機會,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學目標:

  1、經歷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并提出加法問題的過程,進一步體會加法的意義。

  2、能根據具體情境和問題寫加法算式,會口算5以內的加法。

  3、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熟悉的情境中所蘊涵的數學信息,培養學生初步的問題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能根據具體情境和問題寫加法算式,會口算5以內的'加法。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

  1、猜謎激趣,引出情境圖。學生猜中后,讓學生交流一下猜謎語時的想法。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就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小謎語:“圓圓眼睛絨絨毛,長長耳朵真靈巧,愛吃蘿卜愛吃菜,一蹦一跳總在笑。請大家猜猜這是哪種小動物呢?

  (設計意圖:以謎語的形式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觀察情景圖,交流信息。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觀察圖,然后說一說畫面上有什么,引導學生發現圖中有3棵大樹,5只兔子,4個兔籠,4個蘿卜以及樹的方位、兔子的顏色、形態、蘿卜和兔籠的顏色等信息。

  二、自主探索

  1、提出“有幾只兔子”的問題,鼓勵學生自主解決。

  師:老師提個問題:一共有多少只兔子?你能根據圖上的信息列出一個加法算式嗎?試一試。

  學生自己寫算式,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2、交流學生化的算式。要給學生充分表達不同提法的機會,使學生感到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思考、解決可以寫出不同的算式。

  學生說,教師板書:

  2+3=5

  3+2=5

  4+1=5

  1+4=5

  3、觀察,討論寫出的4個算式,使學生了解同一個角度思考、解決問題可以寫出兩個算式。

  如,1只白兔,4只灰兔,一共有5只兔,可以寫成1+4=5,也可以寫成4+1=5。

  師:觀察寫出的4個算式,說一說每個算式表示的意思。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可以有以下說法:

  3+2=5表示3只小兔,2只大兔一共有5只兔,2+3=5也表示3只小兔和2只大兔一共有5只兔,教學反思《5以內的加法教學設計與反思》。

  這兩個算式都表示3只小兔加2只小兔,一共是5只小兔。

  師小結: 2只大兔和3只小兔合起來是5只兔子,可以寫作3+2=5,也可以寫作2+3=5。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問題是從生活情境中提出來的。啟發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使學生了解同一個問題可以寫出兩個加法算式。)

  三、嘗試應用

  1、提出兔博士的要求,鼓勵學生根據圖中其它數字信息提問題,并列式計算。

  師:剛才我們觀察小兔一家的動畫片,除去一共有幾只小兔外,大家還發現許多其他東西,如:蘿卜、大樹、小兔籠等。你能根據小兔家的事提出其他問題嗎?自己試著提一個,并列式解答。

  學生自主思考并列式。

  2、交流學生提出的問題和列式計算的結果。要給學生充分表達不同問題和算式的機會,鼓勵學生注意傾聽其他同學的算法。

  師:誰想說一說你提出的問題和列出的算式?

  學生可能出現:

  3個小籠子和2個大籠子,合起來是5個籠子。

  3+2=5或2+3=5

  近處的1棵和遠處的2棵,合起來就是3棵。1+2=3或2+1=3

  埋著的2個蘿卜和土地上的2個蘿卜,合起來是幾個蘿卜。列式:2+2=4。

  (設計意圖:讓學生根據情境圖中的其他數學信息提出問題,并列式計算。教材這樣設計,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親身經歷從問題情境抽象出加法算式的過程,而且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加法運算的意義。)

  四、課堂練習

  1、第1題,第一次呈現用集合圈表示把兩部分合在一起的形式,先讓學生認識這種圖表示的意思,再看圖填空,交流時,重點關注能否理解寫出兩個算式。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認識集合圈表示的意思,通過看圖填空,體會一幅圖可以列出兩道加法算式。)

  2、練一練第2題,首先讓學生理解題意,再獨立完成,最后交流。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看圖并列出完整的算式,是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考察和鞏固。)

  3、練一練第3題。第1次脫離實物進行計算。教師可做成口算卡片讓學生練習,并注意給學生一定思考的時間。

  (設計意圖:讓學生脫離實物圖口算,是由具體到抽象的跨越,也鍛煉了學生的口算能力。)

  4、練一練第4題。先讓學生說一說圖上畫了些什么,然后引導學生根據長頸鹿的只數和大大樹的棵數提出不同的加法問題,并算一算。

  (設計意圖:給學生一個由具體情境提出問題并解答的機會,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五、課堂小結:說說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始終堅持以教師的引領為主線,以學生的探究為核心,以發展學生的思維為目的,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為契機,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用,用中學。在本課中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力求使課堂體現生活味,數學化,自主性,情感化和趣味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中提取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積極性,豐富了學生對加法的認識,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也在這里體現得淋漓盡致。 2、注重算法的多樣化和思維的靈活性。在探討“4+1=5”的計算方法時,變老師講學生聽,為學生先獨立思考,動手擺小棒,主動與同桌交流。在全班交流時,針對學生的思維的差異性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想到的計算方法必然是多樣的,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計算方法,但我還是組織學生對“看組成想加法”的方法,跟其它算法進行比較,讓學生發現這種方法是最簡潔、最實用的,培養學生多中選優的數學思想。

  3、充分發揮了課堂教學評價的魅力。在教學中,我盡最大可能對學生的一舉一動進行客觀分析,并用各種方式對他們作出較合理的評價,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老師一直在關注著他們。同時較全面了解了學生的學習現狀,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良好的學習習慣得到初步形成。

  4、注重培養學生說完整話,提數學問題的習慣。如:讓學生觀察圖并把圖意完整表達出來及提出數學問題考考大家等。

  不足之處:

  1、學生的傾聽和回答習慣還需要加強培養。雖然開學到現在,我很注重培養學生的傾聽和回答習慣,但在本節課中還是有出現個別同學在老師沒說完或同學沒回答完時,就急沖沖的把答案說出來。

  2、學生互動學習還有待于訓練。還有部分同學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想法(計算方法)較好地與同學交流,在今后教學中我會先培養學生如何把自己的想法與同桌一起分享,怎樣通過同桌合作來獲取更多的知識、來解決學習中的某些難題,使學生學會初步與他人合作的方法。

5以內的加法反思12

  本課的教學是在學生上一節課學習了《5以內數的組成》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數學中,加法是一種常用的計算方法,也是基礎的基礎,因此學好這一課,對以后的數學學習至關重要。雖然,在學生以往的生活經歷中,一些日常問題的解決使得他們對加法產生了或多或少的朦朧印象,但是,讓學生真正地了解加法并運用加法解決問題,這還是第一次。因此,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是:讓學生真正理解加法的含義并能運用加法去解決實際問題,用數的組成知識去做加法。

  在本課中注重了一下幾個方面:

  1、注重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力求使課堂體現生活味,數學化,自主性,情感化和趣味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中提取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積極性,豐富了學生對加法的認識。

  2、注重算法的多樣化和思維的.靈活性。在探討4+1=5的計算方法時,變老師講學生聽,為學生先獨立思考,動手擺小棒,主動與同桌交流。在全班交流時,針對學生的思維的差異性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想到的計算方法必然是多樣的,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計算方法,

  3、充分發揮了課堂教學評價的魅力。在教學中,老師盡最大可能對學生的一舉一動進行客觀分析,并用各種方式對他們作出較合理的評價,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老師一直在關注著他們。同時較全面了解了學生的學習現狀,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

  4、注重培養學生說完整話,提數學問題的習慣。如:讓學生觀察圖并把圖意完整表達出來及提出數學問題考考大家等。

  不足之處:

  1、學生的傾聽和回答習慣還需要加強培養。

  2、學生互動學習還有待于訓練。還有部分同學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想法(計算方法)較好地與同學交流,要培養學生如何把自己的想法與同桌一起分享,怎樣通過同桌合作來獲取更多的知識、來解決學習中的某些難題,使學生學會初步與他人合作的方法。

5以內的加法反思13

  今天我上了《5以內的加法》,5以內加法計算的基礎就是5以內各數的分與合,所以學生基本上都會計算。課后和聽課老師交換意見,不足之處反思如下: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初步認識和理解加法的含義。在新課開始的時候,讓學生結合主題圖說說圖意,這里就是要讓學生產生3個人和2個人合起來是5個人的概念。讓學生對“合起來”要有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但是這里我的時間用的較少,對于“合起來”這個概念的建立很快的帶過去,使學生理解得不是很深刻。對于3+2的計算,可以是由圖上數出,也可以想3和2合成5,在這里我問學生3+2是怎樣算的,一開始學生有的說是“心算的”,有的說是“心里想的”,就是回答不出是想分與合,或者是直接就是從圖上數出的。在學生這樣回答的時候,我又追問了幾次,學生其實心里可能就是在想分與合計算的,但是他們回答不上來,這里我就不應該再多次追問,直接可以和學生指出我們在計算加法的時候就可以用分與合的方法,而且我們計算加法的主要方法也是這個,雖然后來我也給學生指出了可以這樣算,但是在教學的環節中過于拖沓和累贅,顯得教學的環節不是很緊湊。

  在新課教學環節的最后,教師應該適當的`總結一下,如這里的3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3+2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3+2=5表示什么?我在課上作了這樣的處理,讓學生說,結果感覺有點像回答問題,沒有對新課作出像結論一樣的總結。

  在“想想做做”1~3題的練習中,分別是引導學生通過看圖數、畫圓圈、和想分與合的方法來計算加法,在這三題的練習中教師主要是點撥和指導方法,然后放手讓學生去完成練習,這里我講解的過多,沒有留給學生互相交流的機會,另外,時間有點緊張,以致于最后一道練習學寫算式的題目也沒有按計劃完成,原因就是前面的練習題的處理上拖沓,我本意是想通過練習加強新知識的鞏固,因此處理的比較細致,課后思考這樣做使學生缺少了自主學習的機會。

  最后第二題是一個郵箱和信封連線的題目,我給學生做了一個郵箱送信的游戲,本意是想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效果看來不是很好,有些學生注意力被分散,書上沒有完成,時間過于倉促。

  總得說來,這堂課上得不是很成功。

  另外低年級階段,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如認真聽、完整地說。認真聽包括聽老師說還有聽同學說,前面做的還比較好,但有時候在聽同學回答的時候表現就不是很好了。有時候覺得課堂上我說的太多,留給學生說,讓他們表達的機會不多,對他們不信任,應該多相信學生,充分給他們表達自己、闡述自己意見的機會,培養他們勇于思考,完整表達的能力。

5以內的加法反思14

  今天和學生一起學習了《5以內的加法》,我看到圖上近處3個小朋友在澆花,遠處有2個小朋友在提水。于是想到創設這樣的生活情境:小朋友們不但愛學習,還愛勞動呢,看他們在干什么?(出示3個小朋友澆花的動畫)請學生說說看到了什么。接著說:水不夠了,這時有人去提水了,(再出示兩個小朋友提水的動畫)學生再說說幾個小朋友在提水?這幾個小朋友是“護綠小隊”的,他們一共有多少人啊?通過動畫演示,分3個層次,學生一句句的說出題意:有3個小朋友在澆水,有2個小朋友在提水,一共有幾個小朋友?這樣做,為以后解決問題時采用條件加問題的形式做滲透。以課件動態化的出示情境,有利于學生的理解,為第一次接觸加法的學生搭了一個臺階。

  “+”學生已經認識,我就通過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讓學生感受“+”的意義是合起來。將形象上的“合”和意義上的“合”結合起來。算式3+2=5中3、2、5的意義解釋,學生能夠結合具體情境來解釋,說明學生能夠理解數的意義了。學生能夠通過分與合的經驗說出算式的意義。讓學生經歷形象-數-符號-語言-初步將意義整合。最后將3+2=5意義精簡為3和2合起來是5。這樣學生對算理就理解清楚了,并在說中理解了加法的`含義。

  想想做做第4題有3幅小白兔采蘑菇的圖,我先用動畫把它們放一遍給學生看,再請學生自己看著圖編好《小白兔采蘑菇》的故事,在編故事的過程中把蘑菇數量的變化過程在算式中填寫清楚,集體交流時學生就能明白每個算式所表示的含義,也注意到了算式之間的聯系。

  看來書上的情景圖,如果我們挖掘的好了,就能有很不錯的效果,就不需要絞盡腦汁的去自己創設情境了。

5以內的加法反思15

  一、在情境中感悟加法含義

  對低年級學生,《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引導學生數一數有幾個小朋友在干什么。當學生能看著圖說出圖的意思后,幫助學生用數學語言來表達:原來有3個小朋友在澆花,又來了2個小朋友,現在一共有5個小朋友。在老師的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整個新課內容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情境,運用講故事、做游戲、手勢演示等各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5以內的加法》很多孩子在幼兒園就學過,有基礎,如何在孩子進來前和出去的時候是不是有了變化,葉瀾說,在一節課中,學生的學習首先必須是有意義的。初步的意義是學生學到了新的知識;進一步是鍛煉了能力;往前發展是在這個過程中有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強烈要求;再發展一步,是他越來越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學生才會學到新東西。這節課中學生既感悟到了加法的含義,又產生用加法計算的需求。給我的感覺是這個過程中有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強烈要求。

  二、加強口算,鼓勵算法多樣化

  在進行計算的時候,首先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啟發學生用多種方法思考,找出不同的方法,盡最大可能地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來。5以內的加法計算的基礎是認識了數和數的合成,5以內的加法計算又是以后學習加、減法計算和解決加、減實際問題最基礎的知識。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不急于將最優化的'方法介紹給學生,而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找找不同的方法,既保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拓寬了思路,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最后得出2和3合成 5,所以3+2=5。解決問題的時候,又讓學生利用剛剛學的加法,充分體驗加法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致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是實現有效課堂的有力保障。數學教學首先是一種教育,小學生需要更多的養成教育。學生在經歷數學知識生成,體驗數學思想和方法的過程中,要持之以恒地滲透數學學習習慣的教育。觀察習慣,思考習慣,乃至心算習慣,草稿習慣等等,不是一兩堂課或一兩段時間學生就會養成的,不厭其煩的引導,長期的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才會和學生的身體成長融合為一體,成長為學生良好的素質。先想說做再在教師引導,同伴互助的基礎上更深入地想說做,這就在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工布江达县| 新津县| 老河口市| 苍山县| 泾川县| 宣威市| 同心县| 固安县| 邹平县| 本溪市| 威海市| 元阳县| 惠东县| 安达市| 奉化市| 辉县市| 新沂市| 嘉黎县| 芦溪县| 柳林县| 广德县| 友谊县| 新干县| 阿尔山市| 从江县| 津市市| 平湖市| 城固县| 正安县| 普宁市| 志丹县| 调兵山市| 乡宁县| 保靖县| 宝清县| 昭平县| 威海市| 文昌市| 沾化县| 普宁市| 银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