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作文(精選8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借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怎么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作文 1
當今社會,大多數人被物欲所支配,對于先賢所提出的大同社會觀念似乎都拋到了腦后,道德感逐漸減弱,人性漸漸泯滅,但我們所需要社會絕不該如此!我們的社會,國家,乃至世界都應為自由、平等、和平和美好所奮斗。
南非已逝總統曼德拉曾說:我懷有一個建立民主和自由社會的美好理想,在這樣的社會里,所有人都和睦相處,有著平等的機會,這應是我們每個人一生的追求!
大同之路,立國之本。一個國家若想長久立足于世界之林,必先達大同。我國圣人孔子曾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若是每人都能敬業愛國,誠信友善,我們的.社會會更加和諧安定,人民的生活也將會越來越美好。
大同之路,發展之本。面對當今世界錯綜復雜的各類關系,中國為世界之大同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一帶一路”的建設,不僅為我們帶來了在外的投資機遇,更是使整個世界更加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為“絲路”沿岸國家所提供的設施與傾力幫助,為世界的繼續向前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只有所有國家全部都聯合起來,我們的發展才會更加迅速。
大同之路,和平之本。面對多變的國際形勢,恐怖主義報復社會的情緒開始肆意的蔓延。一次又一次的恐怖襲擊,從911到法國爆炸案,再到一次又一次的槍擊案,全世界的人民和國家都應聯合起來,友好互助,徹底鏟除威脅世界和平的毒瘤,達到大同,我們的力量才能壯大,世界和平才能早日達成。
大同之路,美好之路。當人與人之間沒有了隔閡,人心才能愈加貼近,社會才更加祥和,當國家與國家互幫互助,共同發展,世界才能愈加美好與和平。大同之路,是通往美好彼岸的道路。
大同之路,以天下為己任,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作文 2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覆蓋了經濟繁榮,公正平等,自由的權利,誠信的品質等各方面通往美好社會的觀念指導,而我想著重探討的,是國家層面的“文明”和人與人之間的在“友善”。
胡適曾說,看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只消考察三個方面,第一個是看他們如何待小孩,第二個是看他們如何待女人,第三個是看他們如何利用閑暇時間。在測量文明的高度時,人之間的關系就占了三分之二,可見它們難解難分的關系。文明是高于物質的國家榮耀,在科技發達的新時代,吃飽穿暖已是常態,此時就更突顯了人類高于其它動物的精神文明,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就是這文明的最好例證。友善的你我鑄就文明的國度。
前不久,網絡上流傳著清華招生老師寫給殘疾高分考生魏祥的一句話“人生實苦,但請你足夠相信。”溫情而又激勵人心的語言便是友善的心靈所結成的碩果,文采之深厚加上人情的綿長,無不突顯出學識、修養、道德。一個國家內有此段佳話,自然讓人感到此國之文明。
但是人之間的冷漠無情則散發著愚昧無知,落后得令人咂舌的味道。成都有人在爛尾樓的樓頂上欲輕生,霎時幾千人涌來將附近街道轉得水泄不通,可怕是的他們不是“物傷其類”,憐憫同情,而是看熱鬧,不分輕重的.欣賞這“生活大戲”。終有人的言語觸發了輕生者,隨著她墜入樓底,救助者大呼“是你們殺了她,你就是殺人犯!”此情此景,不猶得讓人脊背發涼,暗道這是魯迅時期“人吃人”的恐怖落后之景嗎?
友善是國家文明的重要根基和體現。善則文明,不善則落后,這種情形在當今時代已是易于感知,或許從古到今都如此。從周代孔子的仁者愛人,推己及人換位思考,到春秋戰國時期墨子“兼愛,非攻”和王陽明心學中“致良知”,中華幾千年精神是核心價值觀中友善的濫觴,流傳至今,與現代國家文明密切相關。
冰心曾在給葛洛寫的信中說道:“愛在左,情在右,在心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條長徑綴得花香彌漫,讓穿花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痛苦,有淚可揮,不覺悲涼。”讓人與人之間友善之花開滿世界,美美與共,構成大同的文明國度,大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蘊含的希冀吧。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作文 3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熱忱歡迎外國青年朋友來到中國學習、生活。也許在你踏上這片土地之前,對中國或多或少有所了解,比如五千年歷史、第二大經濟體、08年奧運、孔子、姚明等。這片東方熱土孕育了一個個奇跡,正以嶄新的姿態迎接新的機遇、新的挑戰,如全球化、一帶一路。對中國的理解不只要體察,更要讀懂中國的價值觀、世界觀,感受朝氣蓬勃的中國氣象。
我準備從美麗鄉村、中華美食、一帶一路三個方面帶你走近一個真實的中國,感受中國人的.生活、價值觀。你可能會說這三者風馬牛不相及吧!其實這三者間包含中國的價值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文言有點拗口,通俗來講就是用博大的胸懷去包容各自特色,從而博采眾長,和和美美。
美麗鄉村不只是有小橋流水人家,青瓦白墻,也是中國人追求天人合一的載體,更是新時期“記得住鄉愁”的情感寄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村莊更美了,鄉間小路更寬了,農民也富裕了。可有時人們感嘆“回不去的故鄉”,農村空心化,只剩下留守兒童和老人,這些是現實問題。因此鄉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建學校、修文化設施、興教化、整頓環境,讓鄉村看得見青山綠水,也能記得住鄉愁。各個村莊,各富特色,你可以到處走一走,看一看:三月婺源油菜花香飄四溢,井岡山丹丹紅艷艷,黃山腳下古徽州田園牧歌似世外桃源,福建土樓敘說百年歷史、客家風情……一村一品,一地一色,美美與共。
一方水土養一方山。自然每地的美食色香味相異其趣。中國人講究吃,民以食為天。吃有了講究,就有了特色。建議你去看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絕對讓你舔屏。食材取自天地自然間,做工離不開能工巧婦,用時間點化每一道風味,用美食犒勞辛勤勞作的國人。中華美食講究慢工出細活,廚師們繼承傳統手藝,認真對待每一道工序,做菜如做人,菜品如人品。你也不凡走進各地美食一條街或者老字號,東南西北五湖四海的美食,匯聚在一起,臭豆腐與麻辣串相得益彰,天津狗不理與上海小籠包同處一桌,肉夾饃沾點山西老陳醋風味別致,北京師傅吆喝聲京味十足,廣東師傅不聲不響給砂鍋粥下料……一派繁忙,大家和和美美。
中國人說“治國如烹小鮮”。意思就是說從小處看其為人之道、處世之原則。一帶一路的偉大構想正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體現。一帶一路,連接民心、民情,大家共建共享,君子和而不同,各種文化和諧相處,古老的絲綢之路響徹千年的回響,有朝一日,美麗鄉村遍及古絲路,鄰國美食擺上我們的餐桌。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作文 4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題記
“和而不同”是中華文化所特有的智慧。就像梅有梅的高潔,蘭有蘭的幽香,竹有竹的堅韌,菊有菊的傲然。萬物在世界上共生共榮恰是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生動體現。
回望中華五千年歷史,“和而不同”的思想在每一個時代。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各個學派即使對于當時的社會走向各執己見,爭論不休,使卻又互相取長補短,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文化。佛教傳入中國,卻并沒有與傳統文化產生激烈的沖突,而是經過不斷的發展與融合形成了懦、道、佛三家互補共存,和而不同的局面,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能夠豐富多彩的體現之處。
再回首近代,一個個熱血青年,一位位仁人志士為國家尋找富強的道路。梁啟超,康有為、譚嗣同的`“戊戌變法”。陳獨秀、李大釗、胡適之的“新文化運動”都是在一次次探求中國的出路,蔡元培先生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作為自己的辦學理念,使得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陣地,各個學派互相爭論卻又互相包容,處處體現著和而不同的思想。從而使得北大在當時為中國未來的發展、傳播馬克思主義起到巨大的作用。
現代以來,“和而不同”的思想更是在新中國的各個方面體現。在外交上,“求同存異”的方針促使萬隆會議的成功召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更是為中國的外交鋪平了光明的前路。在文藝工作上,“雙百方針”所體現的包容和諧更是促進了文學、藝術在新中國的大地上如雨后春筍一般蓬勃發展,正是因為文化中“和而不同”的特殊氣質與對自己道路的堅持。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威望才得以生動體現。
正如黃炎培曾說過:“取象于錢,外圓內方。”做人,就是要在對待他人包容的同時,堅持自己內心堅守的準則,正如孔夫子所言:“君子和而不同。”不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國與國的交往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值得所有人堅持和學習讓我們摒棄霧和博弈的狹隘與偏見,用容納、包容的眼光看待一切,讓世界的花園里開滿各種各樣絢麗的花朵,讓人類感受和而不同的美好。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作文 5
近來,鼓吹“文明對抗”“文明沖突”的論調又開始在世界上一些地方沉渣泛起。鼓吹“文明沖突”者,是以為自身文明凌駕于其他文明之上,臆想著用自己的文明改造和通化其他文明。然而,這種排他性、對抗性思維是災難性的,歷史上諸多宗教戰爭、種族屠殺,當今許多戰亂和沖突的背后,都有“文明沖突論”的影子。那么在文化上,我們該如何平衡?
我想,這需要遵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原則。
首先要懂得正確欣賞自己民族的文化。水加水還是水,鹽加鹽還是鹽,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特性。國學之所以可貴,是因為它質地純美,它和人性是從同一塊布料上裁剪下來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無不彰顯著一個民族的氣節。
但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不僅要會欣賞本民族的文化,還要發自內心的去贊美其他民族文化。以一種客觀的態度和包容的心去贊美其他民族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標準去評判其他民族文化的“優劣”,斷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華”。
文明的發展,深植于各自獨特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土壤,只有姹紫嫣紅之別,絕無高低優劣之分;而文明的進步,則源于人們對“美的結晶”的'追求。
縱觀現實,要想實現“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首要條件是保持平和、謙遜的心態,就是中國古人所謂的“君子之風”。巴黎的孔子學院有一年開新年晚會,結果只有很少的法國學生參加,老師詢問原因,法國學生說:“你們玩會的主題成了‘我愛中國’,這不是帶有強制的色彩嗎?”由此看來,中華文化的“走出去”應以一種謙和的姿態,來讓西方感受中國文化對人格的塑造力。
其次是要時刻牢記文化共存于融合的重要意義。狂妄自大的民族不懂得共存,他們只會窮兵黷武,貪婪和傲慢遮蔽了他們的雙眼;閉關自守的民族不懂得共存,他們只會坐井觀天,淺陋和愚昧妨礙了他們的進取。開放包容、互學互鑒,才能取長補短,保持自身文化旺盛的生命活力。
一邊是“文明沖突”的思想逆流,一邊是推進文明交流融合的真誠努力;一邊是唯我獨尊的傲慢與偏見,一邊是天下大同的兼容并蓄。誰在為世界的美美與共而努力,誰在阻礙世界的和平繁榮,答案不言自明。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作文 6
和,諧也。
調和五味以解口腹之欲,絲竹和奏以足樂音之樂。自上古之時便有“和”的概念,至今“和”亦是治國之基。西周末年,史伯最早提出“和實生物”的審美命題,為“和”的最高審美意蘊提供了哲學依據。百家爭鳴之際,儒家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于是奠定了封建時代追求溫厚和平、含蓄委婉為審美極致的理論傾向。
不剛不柔曰和。剛則滿身鋒芒,能自立于世亦易踐踏弱小,稍有不慎便惹得一身烏煙瘴氣;柔則圓滑世故,八面玲瓏卻失了棱角意氣,終是無所傍身,人盡可欺。為和之道,才能陰陽相生、萬物相諧。
將相和的.故事代代傳承,耳熟能詳。正因藺相如以和為貴、大局為重,才能打動廉頗。兩人珠聯璧合,最終守得國家一方安寧。
“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英與人以和,七尺巷的故事口口相傳,人皆稱頌。
和,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前提。
與己和,返璞歸真。回歸一種內在的從容和悠閑,遇事冷靜自持。若凡事抱怨,就會失了分寸;失了分寸,又何談內心秩序?
與家和,萬事皆興。家人和睦,眾人齊心,則萬事皆成。反之兄弟鬩墻、雞犬不寧,則木不成林,散亂一地。
理政和,風清氣正。以和為治國之道,國家少了幾分戾氣,百姓多了幾分安心。若暴虐當道,戰亂不斷,人民不能安居樂業,又怎會對理政者產生信任?最終只會目無法紀,亂序于世。
天下和,則造大同。費孝通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正是多元的統一才能造就天朗氣清,才能達到天下大同。
在浩繁的漢字中,“和”結構簡單,人人共識,但是它又意境深遠、包羅萬象。它早已根植入中國人的血脈深處,滲透了中國人幾千年來待人接物的原則與智慧,博大精深。如今新中國倡導的“和文化”的核心理念正是傳承了老祖先代代秉持的至真之理,以千年沉積的獨特魅力向世界宣揚了中國以和為貴的友好態度和天下大同的美好心愿!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作文 7
費孝通說:“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善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只有善的傳遞,善的共鳴,才會有天下大同的局面吧!
拾手機的年輕人決定歸還手機,不正是尚先生的善感染了他,才有了善的共鳴,使一個貪心的人變成了有愛心之人嗎?
善善與共,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只有人人善我,我善人人,才有“與共”的紐帶。以真誠待人待事,才會收到真摯的回饋。冰心懷善,她說:“你的一抬手,這熱力便催開了一朵花,你的一轉身,也使萬物顫動。”于是,她理解了自然給她的回應,于是也在清風明月、朗月藍天中尋找美,以善意的姿態欣賞大自然,才寫下了清新動人的詩篇,難道這不也是大自然對她的善意的回饋嗎?
余秋雨亦如此。他懷善,以善意的姿態,敬仰著“文化”,于是他踏過冰封的雪山,荒涼的大漠,沉睡的江南小鎮,終悟得千年一嘆,換取凝練的情思。與號啕著“文化”卻終日坐在高檔寫字樓里的文化人相比,他躬行的善意收到了來自大自然與歷史的同樣的回饋,一顆沉寂之心。
同樣的,惡意相待也終換來惡意的苦果,這何談“天下大同”?倘若撿手機的年輕人不歸還手機,會不會使尚先生對“善”的必要性產生懷疑呢?前些時候的投毒案,源于舍友鬧了糾紛,這讓人想起十九年前的.清華鉈中毒案。兩案如出一轍,都是高材生,而終落得你死我活,其中不正因善語相向而不主動調解嗎?倘若大家都寬容些,以善而不是惡的心態來解決問題,又該成全了幾家人的幸福啊!
而善善與共需要傳遞的過程?,正如路遙所說“流動是河唯一的前途與出路”。這善需要起源需要接力。做善的起源,像羅素一樣,帶著清除陳見的掃帚掃去對女性的歧視,成為女性解放運動的首批男性領導者;像南丁格爾一樣,帶著挑破病痛的利刃為傷員救治而減緩痛苦,使“護士之母”的美名流芳百世。他們在傳遞善意,并成功地讓這善的涓流遍布大地。如果人人都從自己做起,以善的心靈去觸碰世界,這會是嶄新的世界,一個寧謐而詳和的天堂。
賽萬提斯說:“上帝帶黎明來,是送給每個人的。”善的號角在吹響,“中國夢”在不遠的未來,召喚每個人都以善對世界,對生活。何不善善與共,使天下大同。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作文 8
家國天下”既是一種豪情,也是一種責任和擔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有機統一,是“家國天下”情懷的當下體現。實現中國夢需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發展共識,用中華民族必然實現偉大復興的堅定信念匯聚發展力量。
“中國夢”是家國情懷的當下體現。“家國天下”將個人抱負、集體寄托、民族理想融為一體,喻示著一種超邁的道德理想和人間情懷,道出了中國特有的文明架構。歷史發展中,“家”“國”“天下”的內涵及外在表現都經歷了復雜而深刻的變遷。“家”“國”“天下”的內涵變遷,提出了“家國天下”情懷現實具體化的.要求。
“中國夢”是全面展示美麗中國的偉大理想。想象和現實的差距滋生夢想,夢想源于現實又超越現實;與幻想和空想脫離現實不同,夢想有其滋生的現實基礎;與幻想和空想引人想入非非不同,夢想總是在引導人們在追夢過程中不斷超越自己。“中國夢”是一幅全面展示中國之美的畫卷,“中國夢”之美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生態美、效率美、秩序美、底蘊美、和諧美、風范美、優雅美的綜合與集成,是民眾個體因發展水平提升而內化于心的優良素質的綜合表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既是審時度勢,勇擔歷史使命的科學決策;更是著眼未來,引領世界文明發展的千金一諾。
“中國夢”順應并推動“家”“國”“天下”內涵的發展。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只有各民族平等團結,才能有國家的富強;中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只有國家富強才有每一個人的幸福;中國夢最大的特點就是把國家、民族和個人凝結成為一個命運共同體,以國家富強支撐民族振興,為每個人提供人生出彩的機會。中國夢與世界各國人民追求國家富強、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望息息相通。倡導世界各國在合作互助共贏的平等交往中打造“責任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把馬克思主義“自由人聯合體”的偉大設想細化落實到國際政治經濟往來的具體行動中,情系的是人類的天下。中國夢的偉大構想中,家是億萬百姓之家,國是13億多中華兒女凝聚而成的偉大的多民族統一國家,天下則是整個人類世界。
“中國夢”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家國天下”情懷。中華傳統文化基因中的家國情懷,是自然經濟、農業文明孕育的情懷,是依托和針對各經濟社會單元封閉孤立發展現實的情懷,是主要彰顯士大夫、社會精英憫惜黎民百姓的生存,追求普通民眾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質性訴求滿足的情懷。“中國夢”的家國情懷,是現代市場經濟,是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等多種文明共同孕育的情懷,是依托和針對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關聯互動、開放發展、國際競爭格局風云變化的現實的情懷;是彰顯每一個人對未來發展的關切的情懷,不僅是回應每一個人的物質生活訴求,而且是回應每個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情懷;不僅是回應個體生存和發展,更是回應個體自我價值實現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