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共享時代作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共享時代作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共享時代作文1
身處車水馬龍的繁忙街道上,目之所及,是一片橙黃交織的色彩,那是遍布大街小巷的共享單車。除此之外,還有諸多的共享資源,它們悄然滲透進我們的生活,促使我們或被動或主動地與素不相識的人分享自己在不經意間流露出的情感。
我與這個共享時代的關聯似乎與大多數人一樣,源于我與共享單車的相遇。那是一個普通的清晨,走在上學路上的我目光剎那間被對街的單車吸引,嶄新亮麗的車身,整齊地排放著,似是在招呼著路人騎上自己去到下一個站點。就這般,一夜間如雨后春筍般冒出頭來的共享單車突然而又理所應當地闖入了我的生活。
我曾有過顧慮,因為我們無從得知自己選擇的這輛單車的上一個使用者是誰,共享也許是一種分享但也許也是一種隱患。可后來,隨著我騎單車的次數漸漸增多,我發現也許揣度上一個使用者的心情是一件更有意思的事。他們或是歪歪斜斜地將單車扔在路邊一走了之,或是小心翼翼地將單車穩穩當當停在路邊的停車區……每一個細節,足以看出一個使用者對這些共享資源的態度。
也許人們一直以來都以擁有為目標,只有擁有了才會小心對待,因為自己為之付出過,奮斗過。但當生活逼迫著人們學會分享,在最初的不適過去之后,這樣的共享似乎已然成了習慣。無關乎所謂的規則與制度,人們學會將每一份共享資源當作自己的所有物小心對待,將之完好無損地交給下一位使用者。
地鐵站里的共享書籍曾風靡一時,我曾有幸得到過一本陌生人放在站臺座位上的《百年孤獨》。它略微卷起的書頁顯示著它的上一位主人曾數次翻閱它,扉頁上是一段用藍色水筆寫下的話,字跡不算娟秀但很工整。這是這本書的主人對下一位讀者的囑托,希望下一位讀者帶著她對這本書的愛將之傳遞下去。翻到正文,是密密麻麻但不顯擁擠的批注與讀書心得。從這一切足以看出這本書的主人對其深深的熱愛,但她卻選擇將之交到一個陌生人手中。這樣的舉動與其說是一種大方與慷慨,倒不如說是一種對他人的信任,相信他們會珍惜與愛護自己所深愛的書籍,相信他們會將自己對書的體會認真揣摩。馮驥才說過,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世界。也許正是這一份信任,讓這本書的持有者放心地依賴地鐵站中某一個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將之傳遞。共享時代,促進的是一種心情,放心去信任他人,相信他們會好好對待自己的心頭所愛。
其實,共享在不知不覺中已然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與改變著我們生活的理念。騎在單車上,我們也許會好奇它的上一位使用者是從何處將它帶到了這里,我們會思考是一個怎樣的人在用完它后將其小心地停靠在路邊?是一個心思細膩的姑娘還是一位看似循規蹈矩但又實則叛逆的`不羈少年?這樣的不見面的關聯,是這個共享時代所帶來的一種微妙的緣分。在流動書籍中,我看到的是一個素未謀面的女生或是一位女子對待一本書的小心與珍愛,讀著她質樸的語言,我在她的批注與感想中看到了一個陌生人對一本書翻來覆去的品味與思考。共享時代,衍生出的是一份淡淡的溫情——在滾滾人潮中遇見一個性格相投的人,盡管我也許永遠無從得知你是誰。
共享時代,是一個溫暖的時代。它一點一點拉近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用一件物品將數個陌生人的心靈聚攏到一起,教會他們為他人著想,引領他們用心體會他人的心中所感。共享時代,分享的是心情,而每一個人所收獲的,是一段段緣,以及陌生人所帶來的關懷與心靈的交流。
也許我們會在人群中擦肩而過,也許我們的人生在未來永遠不會有交集,但至少,我們曾經騎過同一輛單車,讀過同一本我們都熱愛的書。如此,足矣。
共享時代作文2
近十年,是中國科技與經濟高速發展的十年。越來越多的新鮮事物在我們身邊涌現,改變著每個人的生活。“共享”便是這個時代的產物,同時也是這個時代的照妖鏡。
上周六,我與媽媽原定去郊區公園游玩。因路途不遠,所以我們決定選擇一種未嘗試過的出行方式——共享單車。說來慚愧,近幾年這么紅火的共享單車我還未使用過,總是覺得跟不上時代的浪潮。趁著這次出行,我也決定做一個新的嘗試。可是,結果卻沒有我想象地那么好。
我們先是在小區門口尋找了一圈兒,只是找到了一輛共享單車。一輛實在是勢力單薄,只能繼續尋覓。終于在旁邊的旁邊那個小區找到了另外一輛。只是經歷了這么多尋尋覓覓,我們出行的雅致早已消磨了一半。但新奇感很快就蓋過了疲倦,我們倆在一頓討論中終于解開了那兩把車鎖,騎車上路了!
在騎車的過程中,我發現共享單車的使用基本上是取代了自家單車,成為了短行出行的主導。但在等紅綠燈時四處張望的我,發現了許多停放亂的現象。雖這些現象我早有耳聞在親眼目睹過幾例,但是不常出門的我實在是未想到現象竟如此普遍,令人難以置信。
看過了郊區公園的五光十色,我們便決定原路返回,幸好郊區公園門口的共享單車停放較聚集,不然我們實在無精力再找車了。騎到小區門口,我和媽媽便把車子停放在了那兒,徒步走進了小區。走著走著我們便發現小區里竟也有共享單車!平時總從前門進小區的我很少來到后門口,但我在門口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把個大字:“共享單車禁止入內”!
我很好奇那些私自將共享單車騎入小區的人是不是因為步履太過匆忙從而無暇顧及告示,還是認為無人看顧的后門口是一個可以為所欲為的地方?我百思不得其解,在回學校上車的第一天就和我前桌討論了起來。
聽完我一路上的種種不順與疑惑,他哈哈大笑,說:“這有什么奇怪的,雖然我不贊成這種行為,可是大家的行為我也改變不了啊。就像我上周用了一個共享籃球,外皮都被劃了幾刀,但是可以用不就行了嗎!”聽了這段話,我給予他沉默。
一根筋的我還決定上網查一查這些“怪事”,沒錯,又是不再少數,網上很多人批判,很多人嗤之以鼻,甚至有些文章批判“共享”,認為這本就是一種打著羊頭賣狗肉的變相消費。對不起,這些我都不同意。
共享時代,共享的是物質,封閉的卻是心靈。
共享時代,是個照妖鏡,是個顯微鏡,放大了平時生活中種種丑惡的一面。可以說,我認為我們還沒有能力去迎接這個時代,它像一條趕羊的皮鞭,趕著我們走上真善美的烏托那。對不起,思品老師說過,我們還處于社會主義發展初級階段。
我們要做的,不是批判,而是改正這顯大鏡下的錯誤。
修正的過程必定是極其漫長的,是需要我們好幾代人的努力的',共享的出現讓我們更高度關注一個詞——國民素質。
這個詞不陌生,因為它充斥在我們的點滴生活中,哪里都在打口號:提高國民素質!所有人都在打著雞血般地工作,學習,用GDP的提高來彰顯大國的威武。我對我的國家的發展感到自豪,同時也不滿于如今的素質教育。我想,素質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不是教他們怎么來用美術,體育,思品考出高分,而是教他們一些怎么成為一個有擔當的人,一個能懲惡揚善,一個能夠自救于時代的泥塘的人。雖然我不知如今的娃娃有沒有明白或者外界有沒有教授這些,但是在我心中,在我近幾年的成長道路中,甚至是在我展望未來的宏圖中,我覺得這才是我所需要的。
我們離共享時代很近,離共享時代所主張的高素質還有漫漫長路可走。總的來說,我還是感謝這個時代這么快的到來,有一批人已經意識到了生活理念需要改變。因此,照出了漏洞,提出了希望。
最后,愿我們可以乘著共享的快樂,早日達到全民素質的高岸!
共享時代作文3
街角唯一一家書報亭里,依然坐著那個花甲老人,戴著金絲眼鏡,瞇縫著雙眼讀著報。是什么讓他家的書報亭在共享時代的沖擊中堅持傲立在街頭?是情懷吧。
我推開那扇精致的玻璃門,走進共享書店,環視著,周末書店里的人還真不少,有的蹲下,有的踮起腳尖,有的欣喜地拿著手機掃碼,似乎已經找到那本與自己心靈發生化學反應的書。我擠到他們中,掃了本《簡·愛》,便找了個靠窗位置開始讀。
沒幾分鐘我就發現自己根本讀不進,實在太嘈雜了!孩子的嬉笑聲、大人的交談聲、掃碼成功的提示音不絕于耳。抬頭,才發現,除了熙熙攘攘的.找書人群,便是坐在位子上的人,大部分人或是看會書再看會兒手機,或是直接占著位置看手機。我將書放回書架,離開了這里。總覺得少了點什么。
走出門,再回頭,卻發現街角一個久違的老朋友——書報亭。我驀地想起了一些溫馨的片段——
爸爸牽著我稚嫩的小手走在街道上,我蹦蹦跳跳地哼著歌兒跟爸爸走向街角那家書報亭。盡管那時幾乎每兩個街角就有一家書報亭,但我們還是最喜歡這家,書資源豐富,買的人也多。
“大爺,一本《讀者》!”爸爸說完便將幾塊硬幣扔在書報亭收錢的鐵盒里叮當作響。大爺摘下金絲眼鏡,放下報紙,將《讀者》遞給我們。我和爸爸就這樣倚著書報亭的一邊,開始讀起來。陽光透過樹葉的間隙清清淺淺地灑下,為寒冷的冬天增添一絲暖意,西北風吹得我們臉通紅,卻也絲毫不在意,雖然街上很吵,卻也絲毫不受影響。有時還有當地幾個附近施工的工人,不識字,卻也渴求知識。老人便會主動為他們讀報,他們便會摘下黃色的施工帽,蹲在街角仔細聆聽。我喜歡、也懷念這氛圍。
但自共享書店誕生后,少有人再去書報亭買書。是啊,書店里有空調,環境好,還不用付錢,誰愿意去這樣一個不起眼的角落?于是書報亭陸續從街角銷聲匿跡,從人們的生活中淡去。還好,這家還在。
我走上前,“大爺,您還在賣書啊!現在還有多少人來買啊!”大爺擠出一個微笑,連連擺手道,“不多了,不多了,雖然賺不了幾個錢,但還是會有一點人來買,我也就是為了他們。而且我要是關了,這世界恐怕再也沒有書報亭哩!多可惜!”我心里一怔,默默地走開了。再回頭,那幾個工人又來到書報亭,蹲在街頭,那剎,我看見了大爺臉上那抹久違的溫暖的微笑,只不過多了些皺紋與滄桑感。我的心里一瞬間感到有些心酸,繼而暖洋洋的。
即使時代在變,但人心不變。大爺能在共享時代巨浪的沖擊中堅持下來,為的是那少部分還來書報亭的人,為的是能讓書報亭繼續綿延下去。或許共享時代為人們帶來了很多便利,但卻少了一份情懷,一種氛圍。正如信息時代與書信的關系一樣,通訊方便了,但寫信的人卻少了。不過還好,人們發現了書信的價值,便力挽狂瀾,為了不讓書信消失,小學語文課本里甚至有教寫書信的格式等內容。現在的書信,變成了一種藝術,下筆是字,寫的卻是情懷,書報亭也一樣,其實它又何嘗不是一種文化、一種藝術、一種情懷?假如書報亭消失了,那么這份情懷也只能留在少數人的心里了。
事實上,書報亭和共享書店的宗旨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能讓人們更方便、更快捷地滿足其對知識的渴求,如今,條件好了,知識唾手可得,人們的那種渴求卻淡化了、那份文化情懷卻淡化了。
希望人們能在共享時代中享受便利的同時,保留住這一情懷,常去街角不起眼的書報亭看看,放下手機,憶起讀書的初衷,讓共享時代能與懷舊情懷和諧發展。希望將來某一天,這種情懷在共享時代中不再是別樣的,而是普遍的。
街角的書報亭里,還是那老人,戴著金絲眼鏡,讀著報,堅守著那份共享時代中的別樣情懷。他,是時代的靈魂。
共享時代作文4
時代會變遷,社會亦會變革。我們也正走向一個共享的時代。何謂共享?即是共同享用。其關鍵點是“共同”和”享用”。共享單車、共享書店、共享籃球、共享網絡資源等共享,“共同”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但人們真的能“享用”嗎?
先舉個大家熟悉不過的共享單車的例子吧!共享單車創始人的創辦目的是什么?最主要的目的便是讓市民綠色出行,同時鍛煉身體。我想大部分共享單車的使用者的使用目的也是如此。但當真的放眼大街時,我們看到的又是什么?一輛輛紅色的自行車橫七豎八地倚在街邊,有的鎖壞了,有的漆被擦掉了,這真的是理想中的共享單車嗎?我認為,共享單車,有共有享才應是最理想狀態。城市不應該為有了共享單車而感到交通事故率在上升,而是應感到城市變得綠色、環保了才對。
在這個時代,難道共享的只有單車、書店?這當然不會是唯一的選擇。請大家放眼大街,放眼地鐵,一定都會存在一批低頭族。低頭族看的是什么,看的其實就是網絡上的資源。當今社會提出的“共享”概念,不只有物質,還有精神;不只有現實的,還有虛擬的。準確的來說,共享最早也是網絡先擁有的特性。從軍事用途到民用,網絡經歷了諸多變革。我不敢說我很了解網絡這一共享資源,但也懂得一些。網絡共享資源的影響力比共享單車的影響力更大。例如:“藍瘦香菇”、“主要看氣質”這些網絡流行語可以說影響了人們的思維。有人可能會表示用網絡流行語可以拉近人和人的距離。這點我并不否認,但我認為有此骯臟的網絡流行語還是避開為好。不得不說網絡流行語是一種資源,共享資源,但嚴格意義上,它只達到了共同,未達到享用這層面。
這種虛擬世界的共享不僅影響著語言方式,更影響著思維模式。例如:有時在街頭看見一個美女,你想著去用合適的詞語去形容她,但卻只能脫口而出“美出天際線”的無奈,難道是你的學識不如從前?非也。只不過是過多的關注了一些網絡上共享的資源罷了。我對于網絡流行的事物一概不感興趣,因為我知道流行總會褪去光環,不用從眾。那些充其量是一些商家炒作或是惡搞,網上的共享資源不應只有商機,更應有文化底蘊,有思維深度。但令我無奈的是,大部分網絡文章只是文字的堆砌,只是堆砌罷了。網絡上的共享大部分也只是達到了“共同”,并未達到“享用”。因為它無法讓人沉心思考,不能算作“享”。
時代的確在變遷,社會的確在變革,我們也終將走向那個“共享”的時代。目前看來,我們已達到了“共同”這個程度,是個極好的兆頭。但離“享用”還是有差距的,面對共享單車被破壞,網絡共享資源沒有思想的深度此類問題,我們都是“任重而道遠”的。“享用”應是完好的單車,安靜的書店,有深度的網文、影視,而不只是現在的狀況。倘若單車只是給用戶隨性使用的`,那它便失去了初衷。倘若網絡只是供人娛樂的,那它也便無益了。這無異于動物分食,只有“共同”,并無“享用”。但人是智慧種族,能創造并構建“享用”這一概念。
我想我只是這社會中微不足道的一份子。至少目前,我不能有什么方法去出臺新政策,也不可能有驚天動地的事跡。但我能通過改變自己的素質,盡我的全力達到共享的“享”字層面。這也應是每個公民應對時代所盡的義務。我不求驚天動地,但求無愧于心。
“共享”需要的不僅是把資源拿出來,更需要人們愛護它、珍惜它的素質。可能現在我們的整體素質還不夠高,但那是可以改變的。我想對于現在的我們來說,英雄主義是認清“共享”的現況,并且為之而努力。(原句是:世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并熱愛它。)社會正因為其不完美,才需要我們這一批批人為之而奮斗。有“共”有“享”,恐怕才是真正的“共享”吧!一切社會的變革都是由思想變革而引起的。現在請改變思想,爭做有素養的“共享時代”的一份子了,一同步入“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