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立秋吃西瓜的原因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中,看到知識點,都是先收藏再說吧!知識點有時候特指教科書上或考試的知識。掌握知識點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學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立秋吃西瓜的原因,歡迎閱讀與收藏。
為什么立秋吃西瓜
1、“快吃不到了”
立秋預示著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立秋后雖然暑氣一時難消,并且會有“秋老虎”的余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變得涼爽起來。這個時候西瓜停止生長,瓜農為防止剩下的西瓜爛在瓜田里,趁此時“一網打盡”,然后在市場兜售。這時候每戶人家若還想再吃到點“盛夏的果實”,必須去多買幾個來在家貯藏,由此形成了該習俗。但如今反季節瓜果蔬菜的大量出現,雖說對老百姓而言是個的口福,但對傳統習俗而言卻是個致命打擊——可以預見,立秋吃西瓜的習俗會逐漸在我們這一代淡忘。
2、“不宜吃了”
如今人們的飲食越來越注重養生之道。西瓜性寒,適合暑期食用,到了天氣轉涼之際就要少吃甚至不吃。所以,立秋最后飽餐一頓西瓜,留住夏天的記憶,這一習俗還是符合養生之道的。故上文所說的反季節的那些東西,筆者認為還是少吃為妙。萬物生長皆有其規律,人為對其進行干涉,破壞的不僅是萬物本身,還包括我們人類。
立秋吃西瓜好嗎
1、中醫認為,立秋時節,正處于夏秋季節轉換時期,古人稱西瓜為“天生白虎湯”,能引心包之熱,從小腸、膀胱下泄,能解熱病大渴。夏天吃西瓜能夠緩解暑熱,而立秋后多食易傷及脾胃;再則西瓜水分多,大量水分在胃里會沖淡胃液,也會引起消化不良或腹瀉。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虛寒,因此在選擇食物時要少吃西瓜,以免傷及脾胃。
2、西瓜濕重,會使人大受寒涼,秋后抵抗力下降易生病。西瓜如果冷藏時間較長更容易傷脾胃。因為突然遇到過涼的食物,胃平滑肌和黏膜的血管會出現收縮,甚至痙攣,引起胃痛或加重胃病。另外,還可能引起咽喉炎 或加重咽部炎癥。西瓜的冷藏溫度在8℃—10℃最佳,因為這個溫度口味最好,每次吃西瓜的量不要超過500克,且要慢慢地吃。
3、西瓜是大寒,立秋后人體陽氣逐漸收斂,胃腸道對寒涼食物的適應力下降,要吃一些溫熱的食物,以調理脾胃,這樣才無損身體陽氣,到了冬天比較不容易感冒,腹瀉或者手腳冰冷等。這就是中醫說的秋收冬藏,立秋是一個節氣,也是到了秋天的標志,人要順應自然,陽氣該收就收啦,你吃了西瓜,身體應激,就要出動陽氣和寒氣搏斗,它就耗損了。所以,立秋以后,體虛體寒的人妖少吃西瓜。秋季容易發生腹瀉,如果再多吃西瓜這樣的涼性水果,更易引發腹瀉,尤其要少給孩子吃。
立秋吃什么呢
1、吃西瓜
江蘇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稱為啃秋。而立秋這天,也往往是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們覺得立秋后,早晚天氣變涼,吃涼的東西會對腸胃產生影響,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2、食秋桃
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3、吃清涼糕
在金華市民的心里,立秋吃西瓜、吃清涼糕是必不可少的傳統習俗。何為清涼糕?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狀,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結成一整塊。遠看似一塊圓潤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塊,撒上白糖、醋、薄荷,清涼爽口、酸甜開胃。
4、吃“福圓”
立秋節氣是臺灣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5、食小赤豆
從唐宋時起,還有在立秋,必須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6、吃“渣”
山東萊西地區流行立秋吃“渣”,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秋天是胃腸道疾病的高發期,很多地區的民俗帶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山東是這一類民俗的典型代表。
7、懸秤稱人
清朝時,那時嘉興的民間流行在這天以懸秤稱小孩的體重,再將體重與立夏時的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叫“苦夏”。那時的人們認為,既然瘦了就需要“補”,也就是立秋時俗稱的“貼秋膘”。
8、貼秋膘
民間有句俗語: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說的是天涼以后,人們應該多吃些肉食,補充一下因伏天食欲差、加上流汗而帶來的虧虛,提高免疫力。不過,許多網友表示,現在的生活不比從前,平日里已經吃得很好、夏天也注意保養,因此不需要在立秋那天特別食補。
立秋的習俗
立秋的茄子最好吃
民諺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的說法。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時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當日吃下,據說有很好的養生效果。
家常蒸茄子
原料:醬汁(生抽、老抽、豆瓣醬,加清水拌勻),蔥花、油適量。
做法:茄子洗凈,切塊,放在盤子里碼好,蒸鍋加水大火燒開后,將茄子連盤放入,蒸熟(約15分鐘左右,視茄塊大小而定),熱鍋放油,把蔥花爆香,倒入拌勻的醬汁煮開,關火煮開的醬汁澆到蒸好的茄子上即可食用。
咬西瓜等于“咬秋”
與立春的“咬春”相類似,京津等地區立秋有“咬秋”的習俗。據說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西瓜是從西北傳入中原,所以叫西瓜,有詩贊:“下咽頓除焰火氣,入齒便作冰雪聲。”西北立秋前后西瓜剛進入采摘期,所以立秋吃西瓜本身就是一種嘗鮮。此風俗約在清代影響南方,立秋江浙滬等地的西瓜已進入末市,人們對立秋吃西瓜的原由做出了種種解釋。有人講立秋西瓜可消除暑日積結的淤氣,有的人講可以為過冬積聚“陽威”,而實際上只是北方風俗的影響而已。但有一點應予承認,那就是立秋以后,天氣逐漸涼爽,西瓜上市量日趨減少,立秋日人們再吃一吃西瓜,有依依惜別之意。
防痢疾:唐宋人秋食赤小豆
從唐宋時起,有在立秋之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赤小豆薏米粥
原料:赤小豆50克,薏米100克,蓮子30克,百合20克,冰糖適量。
做法:將赤小豆、薏米、蓮子、百合洗凈后用清水浸泡1小時;大火把上述材料燒開10分鐘后,加蓋燜1個小時;再次把湯燒開,然后加入冰糖,轉小火煮20分鐘后熄火,再燜30~60分鐘即可食用。
“貼秋膘”吃點肉
經過了苦夏,人們的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補償夏天的損失,北方人謂之為“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
粉蒸肉
原料:豬五花肉400克,炒熟的米粉100克,醬油、胡椒粉、姜水(浸泡姜末的水)、料酒、油適量。
做法:五花肉切成薄片,用油、醬油、姜水、胡椒粉、料酒、大米粉拌勻,放入碗中;蒸鍋內加水大火燒開,將裝好米粉肉的碗放入蒸籠,上屜用大火蒸60分鐘至熟透,取出后翻扣在盤中,撒上香菜裝飾即可食用。
“減秋膘”吃黃瓜
我國東北地區立秋有吃黃瓜的習俗,希望人們永保苗條身材。夏天天氣炎熱,能量消耗較大,人們普遍食欲不振,造成體內熱量供給不足所致。到了秋天,天氣轉涼,人們的味覺增強,食欲大振,飲食會不知不覺地過量,使熱量的攝入大大增加。再加上氣候宜人,使人睡眠充足,汗液減少。另外,為迎接寒冷冬季的到來,人體內還會積極地儲存御寒的脂肪,因此,身體攝取的熱量多于散發的熱量。在秋季,人們稍不小心,體重就會增加,這對于本身就肥胖的人來說更是一種威脅,所以,肥胖者秋季更應注意減肥。首先,應注意飲食的調節,多吃一些低熱量的減肥食品,如黃瓜、赤小豆、蘿卜、竹筍、薏米、海帶、蘑菇等;其次要增加活動量,達到減肥的目的。
防腹瀉青菜豆腐不能少
山東萊西地區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這么多食俗大都為防痢疾,足見對秋季腹瀉的防范意識。
油菜燒豆腐
原料:油菜100克,豆腐1塊,紅椒1個,蔥、姜、蒜、油少許。
做法:豆腐搗碎,油菜洗凈切成末,蔥、姜、蒜切成末,紅椒切成小丁備用;鍋燒熱放少許油,油燒熱下蔥、姜、蒜末爆香,倒入豆腐泥翻炒3分鐘左右,加油菜末及紅椒丁繼續翻炒均勻,加適量鹽即可出鍋。
立秋的習俗
1、立秋節
立秋節,也稱七月節。時間在公歷每年8月7日或8日開始。在周代是日天子親率三公六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見《禮祀月令》)。漢代仍承此俗。《后漢書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車旗服飾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薦宗廟之禮,名日軀劉。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
《新唐書禮樂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葉,以應時序。有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簪插鬢邊的風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風俗(見《臨安歲時記》),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節這天,懸秤稱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數相比,以驗夏中之肥瘦。民國以來,在廣大農村中,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嘗新、奠祖的風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等風俗。
2、秋忙會
秋忙會是立秋習俗之一,一般在農歷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
3、秋收互助
秋忙開始,農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習俗,你幫我我幫你,三五成群去田間,搶收已經成熟的玉米。一料玉米要搬四次:頭茬、二茬、三茬、撈空茬。婦女、老人、十來歲的小孩,他們手提竹籠,一排接一排,一株接一株,挨著個兒去搬。切忌“猴子搬玉米,搬一個撂一個。”而是搬一個放在籠子里,然后放在地頭玉米穗堆子里,最后用大車拉回家。頭茬先搬已經成熟了的玉米穗,未成熟的玉米穗,留下來二茬再去搬。二茬、三茬是用同樣的辦法去搬。最后撈空茬,把剩余的玉米穗,不管老嫩、一齊搬回家中。看誰家的玉米成熟的早,先給誰家搬,既不違農時,又能顆粒歸倉。
4、秋田娛樂
秋天,特別是秋忙前后,農事雖忙,秋種秋收,忙得不亦樂乎!但忙中也有樂趣,常見一些青年人和十余歲的孩子,在包谷、谷子、糜子生長起來以后,特別是包谷長成一人高,初結穗兒的時候,田間里正是他們玩耍、做戲的場所。他們把嫩包谷穗搬下來,在地下挖一孔土窯,留上煙囪,就是一個天然的土灶,然后把嫩包谷穗放進去,到處拾柴禾,包谷頂花就是很好的燃料,加火去燒。一會兒一全窯的包谷穗全被燒熟了,豐碩的包谷宴就在田間舉行。他們還上樹捉麻雀蛋,就地打兔子,能吃的野味很多,都可以在野地的鍋里,燒制出來。有葷有素,百味俱全。他們還把打來的柿子,弄來的紅苕,放在土窯洞里,溫燒一個時辰,就會變成香甜的柿子。這種秋田里的樂趣,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
5、啃秋
城里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農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里,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綠瓤香瓜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
6、秋社
秋社也是立秋習俗之一,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漢代,后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獲已畢,官府與民間皆于此日祭神答謝。
7、摸秋
夏歷八月十五日,是為中秋節。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謂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還是白頭到老的好兆頭。
8、食秋桃
在浙江杭州一帶有立秋日食秋桃的習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來。等到除夕,不為人知地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9、貼秋膘
貼秋膘在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