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性格可以改變嗎?
一般來講,人的性格可以按照“內向”和“外向”進行簡單的區分。但是有時,每個人在工作中表現出來的個性又和性格相反,這不禁讓人覺得人的性格可以改變么?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性格可以改變嗎?希望對您有幫助!
性格是可以改變的
人的性格是可以改變的!“人的性格能不能被改變?”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問題,好多人也都在為自己的性格缺陷,而苦惱、而困惑,都在為改變自己而不懈地努力,可又苦于屢戰屢敗、解脫無門。我們一直探索“人的性格之謎“,以求找到“人的性格能不能被改變?”這個問題的答案,使更多的朋友從中獲得一些啟示。
曾仕強:你要記住,性格是改變不了的!但是命運還是可以改變的!
引證解釋
什么叫做性格?心理學認為:性格是一個人的“典型性的行為方式”,也就是說,一個較成熟的人在各種行為中,總貫串著某一種典型的方式,這是經常的,而不是偶然的。這就是性格。
例如:甲君不論在眾人聚會的場合,或是在工作中,以至一個人在房子里,都是生氣勃勃、喜歡活動的。這樣,我們說他的性格是活潑的。如果某一日,他有點心事,因而變得沉默寡言,但這只是很偶然的情形,我們就不能說他的性格是沉默寡言。
性格與氣質有些關系。但是氣質與生理上的關系比較密切(心理學上把氣質分為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與抑郁質4種基本類型)。
影響性格的第一要素是“環境”。
例如:同樣是屬多血質(活潑型)的人,如果他生長在一個富有的家庭,而又沒有很好的教養,只是從小被嬌縱慣了,那么,他就會產生成為“輕浮”、“散漫”一類的性格;如果他的家庭環境很困難,迫使他從小就得幫助家庭做事,應付各種各樣的人物,于是他就會形成“機智”、“靈敏”等等性格。
影響性格的第二個要素是“教育”。
所謂教育,不一定是學校教育。這里是泛指一切的教育與影響。
在同樣的境遇中,也有人會養成完全不同的性格,這就與此有關。
例如:一個人不幸處在十分艱苦的境遇中。如果他受到的教育是勸他忍受、安分,久而久之,他會養成安分守己的性格,遇到什么不幸,他也是安分守己;如果他受到的教育是鼓舞他去戰勝困難,久而久之,他會形成樂觀的、堅強的性格。
從這里看來,性格顯然不是什么天生的、神秘的東西。
它是人們習慣于那么做、習慣于那么想的結果。
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到兩個結論了:
第一,性格的形成,是與每個人的主觀努力有關的。因此,你不能以性格如何如何,來為自己辯解。
第二,性格可以通過新的自覺,新的自我教育,以及新的實踐,加以改變。——只要你堅持努力按照一種新的“行為方式”來行動,直到變成了你的習慣性、典型性的行為,你就已有一副新的性格了。
性格可以改變嗎?
我們常說“江山易改稟性難移”,一個人一個性格,改不了。
受此影響,有些人一生都無法突破自己,覺得自己天生就這樣,沒辦法,從而主動陷入“性格不可改變”的困境,今天我們一起看看,到底是性格困住了他,還是“他覺得性格不可改變”困住了他?
我們遇到過這樣一個案例:一位男性來訪者,說自己太老實,不會說話,不討人喜,工作也不行,在家也常常被自己的妻子各種指責,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他之所以來咨詢,是因為抑郁想要自殺,但是自殺前,又有些不舍得就此放棄生命,所以作出最后一搏。他重復出現的話是:“天生性格就這樣,我能怎么辦?”
一開始,他并不相信導師說性格可以改變的,后來才慢慢地開始接受,并且積極配合。經過一段時間的共同努力,他的工作和人際也順暢了許多,當然最后也沒自殺。
大家都說“性格是天生的”,但是沒有幾個人能真正說清楚性格是什么。我們常常把內向、外向、敏感、多疑、老實、不會說話,不敢流露感情,暴躁、溫和,等全部歸于性格。其實,這里面混淆了很多的問題。
對于很多人而言,認清楚性格到底是什么,才能知道從哪些方面入手來改變性格。就如同你要想捕魚,先得搞清楚哪種魚在哪里,什么習性。
我從心理學角度給大家一個參考。
人與人不同,除了外貌特征,主要是人格不同,我們說“某個人怎么樣”,這種感覺往往來自對他人人格的評判。所謂人格,指的是人們各種心理特性的總和,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情感和行為,使得一個人具備與他人相似的、不同的心理品質。每個人的人格都有其獨特之處,這也是為何我們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
而人格由兩部分組成:氣質和性格。
先說氣質。這里的氣質不是我們日常說的“不漂亮就夸她有氣質”,日常說的氣質側重一個人的穿著、姿態、談吐、行為的綜合。心理學的氣質,是表現在心理活動的強度、速度、穩定性、靈活性、傾向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氣質由每個人先天神經過程特點決定,受到遺傳因素影響大,遺傳因素相似的人氣質類型也接近。所以,氣質具有先天性,人格也因此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所謂“江山易改,秉性難移”指的就是這個。
比如剛生下來的孩子就會存在吵鬧好動或安靜的區別。有的孩子敏感,外界一點風吹草動他就感覺到了,甚至會因此動蕩不安,有些孩子任你狂風暴雨我自安睡。這種差異受影響于不同的人的高級神經活動的強度。就類似于打針,有的人疼的哇哇叫,有的人不甚有感。前者神經過程強度低,很弱的刺激他都能感受到,所以這類人感受性高,相應的,耐受性就會低;后者神經過程強度高,較強的刺激他才能感受到,所以這類人感受性低,但耐受性高。
神經過程強和弱,均有利弊。比如,感受性高的人會比較敏銳、仔細、容易捕捉周圍的信息變化,會察言觀色,別人注意不到的細節他可以注意到,而感受性低的人在這方面則相對困難。反之,感受性低的人可以耐受較高的刺激,但是感受性高的人則不行。
所以,我們常說,氣質類型沒有好壞之分,每種氣質都是基因傳承的結果,都有其存在的意義。
說到這里,我想大家大概已經明白,我們要做的是認清自己的氣質特點,發揮自己的優勢,規避自己的劣勢,比如在做職業選擇的時候,根據自己的特點做選擇,千萬不要盲目從眾。現在人常說“突破舒適區”,
我理解的突破舒適區是:
一、選擇那些更能發揮自己氣質特點優勢的事業(大方向不能錯);
二、在這個事業上精益求精(讓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
有些人盲目地把“突破舒適區”理解為“我害怕做什么,不想做什么,不善于做什么,我就非要做什么”,把這個等同于突破自我,結果可能是南轅北轍。我明明是一個喜歡安靜的人,非要把自己扔在熱鬧的環境下,像張三那樣左右逢源,結果你會發現,人家張三是樂在其中,而你卻疲于奔命,結果浪費了天資,給他人做了嫁衣。
相反,知道自己的優勢,然后讓優勢最大發揮,這才是不斷突破。比如,感受性高的人,容易發揮其敏銳、仔細、認真的特點,更適合做一些科學研究、審計類、醫生、以及心理相關的工作;而那些感受性低,好動的人,因為他們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興趣多變,從事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工作的話,他的職業發展就會有難度。
氣質要說的內容太多了,不一一詳述。最后我們需要說一點:氣質不能決定性格,但是氣質類型影響某種性格形成的難易。即,不同的氣質類型形成某些性格特征比較容易,而另一些較難。
接下來說說性格。
敲黑板劃重點:性格是后天習得的,我們對一個人性格的了解,往往是來自于這個人對現實的穩定態度和習慣了的行為方式。
態度是一個人對人、物或思想觀念的反應傾向,比如一個人追求什么,拒絕什么。包括對自己、對他人、對工作、對勞動、對社會的態度,有些人禮貌、勤勞、認真、節儉、無私、樂于助人、謙虛、誠懇;但是有些人損人利己、對他人漠不關心、懶惰、揮霍無度、蠻橫、狂妄,等。
那么,改變性格的第一步就是,從態度入手,改變自己的態度,必然導致積極的行為,你在他人眼中就變了。我們常說“浪子回頭金不換”,所謂浪子回頭,就包括對自己、對他人的態度變化,在態度變化的基礎上,改變了過往“習慣了的行為方式”,可見,性格具有可塑性。
除了態度,性格還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意志力特征。即,一個人是否對自己的行為自覺性、果斷性、堅韌性、自制性。如果一個人放任自流,猶豫不決、隨大流,則會影響積極性格的形成。
理智特征。即,一個人是否具有獨立認知,如此才能善于觀察,獨立思考;以及思維是否現實,基于事實而不是想象;思維是否精確,比如看問題全面,深思熟慮,而不是片面膚淺。
情緒特征。即,一個人對自己情緒的控制能力。良好穩定的情緒,會讓一個人更容易表現出積極樂觀的心境,反之則心境容易消極悲觀。日常我們說的“脾氣大”,就情緒有關。
我們都知道,后天的養育對于意志力的養成很重要,認知和思維更是教育培養的結果。比如,我們常說的,不要片面看問題,警惕絕對化思維,極端化思維,糟糕至極,夸大等,這些認知問題會導致我們陷入不良情緒的困擾,比如容易憤怒、暴躁。情緒就更不用說,調整認知之后,情緒也會隨之改變。
可見,性格是可以改變的。我們之所以覺得性格難改,是因為:一,我們常常把所有的問題都歸于性格,以至于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性格,如何改變性格;二,我們的態度、意志力、理智、情緒反應模式不是一天形成的,甚至已經成為習慣化反應,所以,如果不是有意識地去認識,往往不會發現問題所在。
方向不對努力白費。努力之前,先搞清楚這東西是什么,由什么組成,我們才能改進組成成分,從而改變整體。
比如,人們總是想把內向變外向的問題。
知道了性格的概念,你會發現,“內向”不屬于這里面的任何一項,其實,內向和外向是氣質,反映了我們大腦皮層喚醒程度的差異,即對外界刺激的感受性與耐受性的問題,如果刺激強度從0-10代表從低到高,估計多數人都分布在中間偏左或偏右而已。
就如同打針,我們會有“疼,真疼,太疼”的感覺差異是正常的,但完全不疼和疼死了的人幾乎沒有,更重要的是,當你的關注點轉移(比如你女友今天來陪你,你開心啊),針還是那針,藥還是那藥,疼痛的感覺卻會在一定范圍內改變。
同理,內外向也是一個程度的變化,不是一條楚河漢界。比如,某個被你認為是內向不說話的人,最近變得熱情、主動(態度變化),你便不會覺得他那么內向了。這種感覺就是氣質在性格的反映上出現了變化。
知道了性格是什么,是不是覺得改變自己有了努力的方向,也更清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