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話劇《日出》
話劇《日出》是我國現代杰出的戲劇家曹禺的代表作之一,曾被無數次搬上舞臺。接下來,小編為大家介紹話劇《日出》,快來看看吧!
話劇《日出》的作者簡介
曹禺(1910-1996),中國現代卓越的戲劇家,祖籍湖北潛江,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萬家寶,字小石,在清華讀書時有“小寶貝兒”的綽號。
“曹禺”是他在1926年發表小說時第一次使用的筆名(他的姓氏“萬”的繁體字"萬"為一個“草字頭”和“禺”字,草字頭與“曹”諧音,故“曹禺”即“萬”)。
曹禺是“文明戲的觀眾,愛美劇的業余演員,左翼劇動影響下的劇作家”(孫慶升:《曹禺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這句話,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戲劇人生。
他的主要劇作有:創作于20世紀30年代的《雷雨》、《日出》、《原野》(被稱作曹禺三部曲);完成于抗日戰爭時期的《蛻變》、《北京人》、《家》(根據巴金同名小說改編);以及創作于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的《明朗的天》、《膽劍篇》(與梅阡、于是之合作)、《王昭君》。他的每一部劇作都以巨大的藝術力量打動了讀者和觀眾。他被譽為“中國的莎士比亞”。
話劇《日出》的故事梗概
交際花陳白露受銀行家潘月亭供養,整日與一群游手好閑的寄生蟲相周旋,雖厭惡和鄙視周圍的一切,但只能抱玩世不恭的生活態度。昔日的戀人方達生試圖拯救她,但她無力自拔。潘月亭投機股票失敗,陳白露債臺高筑,深感前途渺茫,終于服毒自殺。故事中還描寫了一個小人物黃省三,在被無辜辭退,向李石清索取工作不成,又被突如其來的潘月亭打暈。然后,潘月亭命令王福升給黃省三拍拍捏捏后,拿三塊錢給他,叫他滾蛋。
話劇《日出》的歷史影響
《日出》在在中國話劇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一、《雷雨》和《日出》的發表,是中國話劇創作藝術成熟的標志。劇作戲劇沖突尖銳復雜,結構嚴謹;人物性格鮮明獨特,富有典型意義;戲劇語言個性化,且具動作性和抒情性。劇作的這些特點,是話劇創作成熟的標志。
二、促進了話劇從“案頭劇”向“劇場劇”的發展。曹禺以前,多數劇本主要以閱讀欣賞為主。曹禺的《雷雨》《日出》等劇作,具有極好的舞臺效果。
三、促進了大型多幕戲劇的發展。曹禺以前,現代劇作多數為獨幕劇和中型戲劇。《雷雨》等劇作,都是大型戲劇,演出時間2、3小時,劇情比較復雜,反映的生活內容更豐富廣泛。《雷雨》《日出》以后,現代大型戲劇創作多起來了。
主體思想:
《日出》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大都市生活為背景的四幕話劇。《日出》的思想是暴露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爛面,控訴“損不足以奉有余”的社會。
劇本通過對都市群丑和下層被侮辱被剝奪者的描寫,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半殖民地中國大都市光怪陸離的社會生活圖景,一方面是剝削者、“有余者”貪得無厭,醉生夢死;另一方面是被損害者、“不足者”備受侮辱。“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強烈對比,表達了控訴“損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會的主題。 人物——潘月亭:潘月亭是大豐銀行的經理,他老奸巨滑、深諳世故、心狠手辣、藏而不露。
當潘月亭得知李石清用偷看文件的方式掌握他的底細之后,只表現出原始的憤怒:“你怎么敢——”隨即又轉變話鋒:“石清,不不——這不算什么。不算多事。互相監督也是好的。”他一改嫌李石清多事的驕橫態度,與李石清成了“一條戰線”的朋友,顯得異常親密。他并非寬怒了李石清的多事之舉,而是將怒不可遏深深地埋藏地心底,用緩兵之計讓李石清有充分的“表演”的機會和時間,況且,“燃眉之急”的時刻,李石清還會派上用場,此等小人此時還得罪不得……
潘月亭接受李石清想做襄理的暗示:(沉吟)“昌,襄理,——是啊,只要你不嫌地位小,那件件事總可以幫忙。”他對李石清又采用了欲擒故縱之法,更顯示了潘月亭的狡猾和老謀深算。
潘月亭渡過了臨時的難關之后,他一改對李石清的態度。在李石清得意地描繪銀行的美好前景時,他毫不隱諱地說:“有人說不定要宣傳我銀行的準備金不夠?”“說我的銀行這一年簡直沒有賺錢,眼看著就要關門。”“同人背后罵我是個老渾蛋,瞎了眼,昏了頭,叫一個不學無術的三等華來做我的襄理。”潘月亭對李石清的憎恨和不滿已溢于言表,話語中暗含嘲諷和殺機。他終于炒了李石清的魷魚,解除了心頭之隱患:“不過你今天坐的汽車賬行里是不能再替你付的。”對潘月亭再也沒有利用價值的李石清轉眼之間由襄理變成了掃地出門的“廢物”。
在“小東西”事件和公債的問題上,潘月亭對金八爺表現出了極端的退讓。這也是他深諳世故的體現。 如果潘月亭是當時社會上層人物代表的話,那么李石清就是上層與下層人物之間的樞紐。他精明、能干、咄咄逼人,然而他的自恃聰明卻導致了悲劇。
李石清掌握了潘月亭已將資產全部抵押出去的抵細,自鳴得意。看到潘月亭對他的退讓后,更是步步緊逼,(再頂一句)“的的確確行里不但準備資金不足,而且有點周圍不靈。金八爺這次提款不就是個例子嗎?”他抬出潘月亭不敢得罪的金八爺再打一打潘月亭已落了一半的氣焰。看到潘月亭有些不安,李石清便搶了一句:“可是,經理,自從您宣布銀行賺了錢,把銀行又要蓋大豐大樓的計劃宣布出去,大家提款的又平穩了些。”這一“頂”一“搶”,使李石清覺得自己已操了一半的勝券。他進一步暗示潘月亭:“我總是為經理服務的。呃,呃,最近我聽說襄理張先生要調到帝的地方去?”李石清乘潘月亭之虛而入,使潘月亭就范,他急功近利的心理此時已得到了鮮明的表現。
但是,一時的占上風并沒有給隊帶來好運氣。潘月亭在他躊躇滿志勾勒銀行的美好前景時給了他以致命的打擊—— 解雇了他。李石清惱羞成怒,在潘月亭離去后憤恨地說:“我要宰了你,宰你們這幫東西”,顯赫幾日的李襄理就此從上層社會中消失了。他自作聰明、急功近利、卑鄙、自私,最終落得悲劇結局。 潘月亭在辭退李石清之后,也難逃破產的命運。曹禺在劇中表現了上流社會的爾虞我詐和腐朽糜爛,表現了錯綜復雜的各種矛盾,揭露了“損不足以奉有余”的社會本質。
陳白露:陳白露受到過新思潮的洗禮,有著自己活潑、純真的“竹均”時代,渴望有一個意中人和幸福的家庭,她獨自到社會上闖蕩,原以為憑借自己的年輕美貌和聰明才能,能在身會上闖出一條路來,但卻不幸落入黑暗社會的陷阱,論為一名交際花,過著寄生的生活。按理,她如果自甘墮落,一直麻木下去,憑她的美貌,她的聰明,即使是潘月亭破產了,也許會有李月亭及金八爺之類的有錢、有權的人來賴以委身,直到燈枯油盡。可她偏偏是清醒的,每當奢華過后,夜深人靜時她就感到一片空虛,找不到自己的歸宿。“她愛生活,又厭惡生活”。她厭倦上流社會勾心斗角、爾虞我詐、醉生夢死的糜爛生活,但又無法抵御這種生活對她的腐蝕;她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對自己殘酷的折磨,但又無法自拔;她不想這樣生活下去,但又離不開這個丑惡的地方;她雖然不能自拔,卻還想救人,當她親眼目睹“小東西”等社會底層的人們被摧殘、被蹂虐,痛苦地在生活中掙扎,而想有所反抗,尤其是當她知道小東西打過金八,便連聲自語:“打的好!打的好!打的痛快”。陳白露從這個女孩身上看到了許多自己所缺乏也希望有的東西。她承認太陽要出來了,但太陽
不屬于她,她只能沉沒在黑暗中,所以,當她賴以寄生的銀行家潘月亭破產,巨額債款無法償還時,她只得在日出前服毒自殺。
魯迅說過:人生最大的苦痛是夢醒了無路可以走,陳白露的人生悲劇,無不詮釋著這樣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