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戶外攀巖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攀巖是一項在天然巖壁或人工巖壁上進行的向上攀爬的運動項目,通常被歸類為極限運動。攀巖運動要求人們在各種高度及不同角度的巖壁上,連續完成轉身、引體向上、騰挪甚至跳躍等驚險動作,集健身、娛樂、競技于一身,被稱為“峭壁上的芭蕾”。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戶外攀巖的注意事項有哪些,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戶外攀巖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1
三五個好友一起背上一條主繩和幾把鐵鍬,帶上帳篷和睡袋,踏上崎嶇的山路,去尋找一塊陡峭的巖壁。走累了就席地而坐,渴了就捧起一手甘冽的溪水,餓了拿出隨身攜帶的食物,旅途生活顯得很有趣味。
找到合適的巖壁,就可以打上“保護”,玩起攀巖,你能體驗用自己的四肢與地球引力抗爭。登上去滑下來,又重新尋找支點,一次又一次地重復。當你不斷克服放棄攀登的念頭,成功站在峰頂時,你會發現,原來自己是如此偉大。
當太陽落山的時候,大家收起攀巖裝備,找一塊平坦的土地,支起帳篷、打開睡袋,開始為自己建造一個臨時的家。這個家雖然狹小,沒有寬大舒適的軟床,不如都市的溫暖,但它一樣可以為你遮風擋雨。親手為自己烹制一頓晚餐,圍坐在篝火旁望著滿天繁星,聆聽自然界中奇妙的聲音,會感到一切世俗都會離你遠去,煩惱更不重要。也許,這就是戶外運動的迷人之處。
到野外運動,人們可以用獨特的方式減壓。在舒適的都市生活和艱苦的野外生活中,我們分別可以理解幸福和珍愛生命。攀巖也磨煉了我們的毅力,增強了面對困難的勇氣和自信,使我們敢于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經過野外運動的考驗,會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用全新的方式去迎接生活。
戶外攀巖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
戶外攀巖必備裝備
1、主繩
攀巖最直接的危險來自于沖墜,主繩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主要手段。為攀登者與保護者之間建立一種可靠的遠程聯接,或為操作者提供安全的平衡過渡。
①動力繩:主要用于攀巖。性能指標為直徑:9.5~12mm,常用的為10mm或10.5mm。抗拉力:22~30kN。彈性系數:6%~8%。沖墜系數=墜落距離/有效繩長。
②靜力繩:主要用于探洞。性能指標為直徑:9.5~12mm,常用的為10mm或10.5mm。抗拉力:22~30kN。彈性系數:≈0。
繩應經過國際攀聯(UIAA)的認可。個人裝備,不準轉借。存放于陰涼、干燥處。每次使用前進行檢查,當被落石擊中立即進行檢查。使用時,絕對避免放在銳利的巖角上進行橫向切割。使用時,不準踩、拖或當坐墊,以防巖屑、細沙留在纖維里面,緩慢切割繩子,這種傷害是肉眼無法看到的。避免接觸油類、酒精、汽油、油漆、油漆溶劑和酸堿性化學藥品。嚴禁購買舊繩子。
2、安全帶
為攀登者和保護者提供一種舒適、安全的固定。
①可調式:用于登山、攀冰、攀巖場館。
②不可調式:用于個人攀巖。
分清上下、里外、左右,不可顛倒、扭曲。選擇大小相配,松緊適度。腰部帶子必須反扣回去,反扣的帶子長度大于8厘米。穿好后必須進行檢查。攀登過程中不能解開安全帶。裝備掛環不能用于任何形式的保護。盡量不購買二手貨。
3、鐵鎖
在保護系統中作剛性連接。
①絲扣鎖:用于相對永久的保護點。縱向拉力:大于20kN。橫向拉力:大于7kN。開門拉力:大于7kN。
②簡易鎖:用于臨時性的保護點。縱向拉力:大于20kN。橫向拉力:大于7kN。開門拉力:大于7kN。
保證縱向受力。絲扣鎖在使用過程中要擰緊絲扣。盡量避免墜落,若墜落高度超過8m,并撞擊到硬物,就要報廢。4、繩套在保護系統中作軟性連接。
①機械縫(Sling):抗拉力達22kN。
②手工打結(Runner):抗拉力隨扁帶(或圓繩)的性質及打結的方式不同而改變,很難達到20kN。
5、下升器(保護器)
在保護和下降中,通過它與保護繩產生的摩擦力來減小操作者所需的握力。
①“8”字環:最常用的下降器。
②GRIGRI:可以自鎖的下降器。
6、攀巖鞋
輔助裝備,鞋底采用特殊的橡膠,摩擦力大。使用時應選擇小得足以讓腳感覺到很緊,這樣能使腳成為一個整體,有有利于用力。
7、鎂粉及粉袋
輔助裝備,吸收手上的汗汁和巖壁表面的水份,以增大摩擦力。
戶外攀巖十大技巧
抓--主要是指用手抓住巖石凸起部分。
摳--是指用手摳住巖面上的棱角、臺階和裂縫。
拉--是指在抓住前上方牢固支點的前體下,小臂貼于巖面,用力下拉使身體上攀。
撐--指利用臺階裂縫或其它地形、以手、掌和臂的力量使身體向上移動,或左右移動。
推--主要是指利用側面、下面的巖體或物體,以手、臂的力量使身體向上或左右移動。
蹬--是指用瓣腳掌內側或腳趾的蹬踏力把身體支撐起來,減輕上肢的負荷。
跨--是指利用自身的柔韌性,避開難點,以尋求有利攀登的支點。
掛--主要是指用腳尖或腳跟掛住巖面凸起或下凹處維持身體平衡或使身體移動。
踏--主要是指利用腳前部下踏較大的支點,登身體移動,以減輕上肢的負荷。
摩擦--是指利用巖石鞋與巖壁形成的合理角度所產生的短暫穩定,使身體向上或左右移動。
戶外攀巖的注意事項
1、了解你自己在高海拔地區的反應和癥狀,多了解一些關于高海拔地區的情況以及你對這些情況的反應對你的自身以及基本的生存十分重要。例如,從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區移動,人的腦子會缺氧,缺氧是由于低氣壓引起。最正確的做法是及時向低海拔地區轉移。給大腦供氧可以使你興奮起來,但給大腦供氧也有可能引起精神疾病。
2、了解你的裝備,氧氣和高山藥品。登頂你需要多少氧氣?這些氧氣是幾瓶?流量如何控制?如果操作系統失靈你的備用方案是什么?你如何轉換氣瓶?如果節量閥被冰塞住了怎么辦?如果冰抓掉了怎么辦?如果雪盲了有什么感覺?為什么這樣的情況會發生?為什么體溫過低的人卻會把他們的衣服都脫了而且整齊地折疊好?
3、在山上壞天氣可能不期而至。仔細閱讀天氣預報,保證你能理解這些預報,并且認真地考慮天氣變化。沒有這些,和一群登山者在一起攀登帶給你的安全感只不過是一種錯覺。
4、大量飲水。許多高海拔病例如頭痛、水腫、凍傷往往是由于脫水而不是有缺氧引起。
5、不要著急,隨時隨地把自己掛在主繩上。在技術攀登階段,如果用舊繩索固定,要同時掛上幾條主繩。幾乎每年都有攀登者因為使用舊的繩索而死在喜瑪拉雅地區。隨時檢查巖錐和繩索。千萬不要一大群人嘗試同時依靠一條繩索攀登。
6、不要太依靠繩索。在斜坡地區時,用你的冰爪和腿攀登。
7、在沒有繩索保護的階段,最好是隊員之間互相結繩保護。好好學習冰鎬制動技術。一些攀登者不喜歡和別人綁在一起(如果有一個人滑落,將把其他人也拖下去)。無論如何如果你和你的同伴對冰鎬制動技術都掌握的很好,我們發現互相結組保護還是很值得的。
8、雖然有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來觀察有無雪崩,也有一些在雪崩時的挖掘求生技巧。但其實我們對于雪崩沒有更多的對付辦法。所以要避免在大雪后攀登,快速通過危險區域,不要在白天的太晚時候攀爬冰瀑并且要隨時警惕。
戶外攀巖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3
攀巖運動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無數愛好者,“壁虎們”需要具有良好的柔韌性、節奏感及攀巖技巧,才能在巖壁上輕松地閃轉騰挪。與攀登高山相比,攀登懸崖峭壁則更富有刺激性。位于美國亞利桑那州的科羅拉多大峽谷以其雄偉的地貌和獨特的景色成為攀巖愛好者的天堂,每年都有無數人向其發起沖擊。在這些挑戰者中,既有凱旋歸來的,也有折戟而返的,當然難免也有一些意外傷亡。
2010年6月,來自美國拉斐特市的攀巖愛好者Joseph M. Miller Jr.在挑戰一座名為Yellow Spur的峭壁時不幸失足摔落懸崖,年僅38歲的Miller經搶救無效身亡。據參與此次救援工作的洛磯山救援隊隊員介紹,“Miller的死表明在一些特定的環境中,攀巖繩偶爾也會起不到保護的作用”。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攀巖繩的“失效”呢?救援隊隊員通過一系列調查得出以下結論:
1. Miller的攀巖繩和其他保護裝備本身已經存在一些問題(磨損嚴重),或者是上次使用時已經出現了一些小的問題但沒有引起他足夠的重視。
2. Miller在降落時采取的是垂直降落的方式,身體接連直接撞擊在巖壁上,巨大的撞擊力給身體帶來嚴重的傷害。
3. 置于最高處的巖石錐距離身體太遠,無形中又加大了跌落的高度。
4. Miler從很高的地方跌落,身體帶動攀巖繩在空中與懸崖上的尖銳石頭反復碰撞、摩擦,而這個摩擦點恰恰又成了攀巖繩和Miller身體的支撐點,繩子不堪重壓最終斷裂。
可以說,Miller的死是“一系列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那么我們在攀巖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1. 選用合格的裝備:有質量保證的正規產品才能提供足夠的承受力和抗沖擊力,如果資金允許,盡量選擇口碑較好的產品。
2. 正確的操作:對攀巖裝備的正確操作才能將其保護作用發揮到最大。比如繩結的打法,下降器和保護器的使用,這些必須經過嚴格的培訓和實踐操作。通常“雙八結”或“水手結”會比較安全,系完保險扣一定要請同伴或者自己仔細檢查和確認。
3. 攀巖前仔細觀察巖點,選好路線,可以節省體力并提高攀巖的速度。
4. 穿專業的攀巖鞋,這種鞋子摩擦力較大可以節省體力;頭戴安全頭盔以防頭頂突然掉落的石頭,同時減輕意外滑落時巖壁對頭部的碰撞;帶好鎂粉以防手因出汗打滑;身體盡量貼緊巖壁,手指并攏牢牢抓住巖點;腳要橫蹲在巖點上的小窩上,可有效防滑脫。
5. 攀巖時要注意動作的連貫性和節奏性。選擇在一些大的把手點休息,休息時要注意身體平衡,同時調整自己的重心。
6. 下降時身體面向巖壁,四肢伸開就不會直接撞擊在巖壁上。
攀巖,玩的就是心跳!希望每一個攀巖愛好者都能夠提高自身安全意識,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充分享受這項運動所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