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老人練太極拳的好處
老人練太極拳好嗎?老年人由于身體原因,不適宜做激烈的運動,而太極拳是一種很緩慢的運動,是許多老人都喜歡的鍛煉項目,那么老人練太極拳好嗎?
太極拳的益處
太極拳融合了力量、平衡、姿勢以及凝神靜氣等要素,屬于一種輕量級運動項目,主要有以下幾個好處:
1、維持心肺耐力
2、增加身體柔軟度
3、改善老年人的平衡能力、搖擺能力
4、對關節炎、骨質疏松、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及冠狀動脈硬化有一定療效
5、對老年人的自我意識、自信心、睡眠、懊喪情緒等方面均有改善和提高
俗話說:“吃飯防噎,走路防跌。”老年人易患骨質疏松和心血管病,不慎摔跌,輕者傷筋傷骨,重者臥床不起。如何防摔跌,太極拳是較為理想的運動項目。
姿勢中正保持平衡
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澄甫要求習拳者“身軀宜中正而不倚,脊梁與尾閭宜垂直而不偏。”古書有傳,拳術精湛者頭頂碗水、書本而不震蕩濺出和翻落。說明姿勢中正的習拳者能始終保身軀平衡,久而久之,任憑風吹雨打,也不前俯后仰、東搖西擺。
動作緩慢謹慎小心
楊澄甫又說:“太極拳以靜御動,雖動猶靜,故架子愈慢愈好。”說的是太極拳緩慢的特點,也道出了防跌的功能。太極拳動作如抽絲,行步如貓行,小心翼翼,步步為營,久而久之,習拳者自會養成謹慎小心的良好習慣,如遇危急也不慌張、急躁。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質與習慣,行路處事也就輕盈自如,不易跌倒。
虛實相間和諧平衡
楊澄甫特別強調“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正如人的走路,左腳實則右腳虛,右腳實則左腳虛。一前一后、一虛一實,邁步前進。習拳者久經鍛煉,更能應付緊急。如:前腳踩于香蕉皮,必然打滑虛空,后腳坐實,就如樹根緊扎大地不為所倒。再有,久練太極拳者拳架特低,根據物理重心低則穩,就更不易摔跌了。
有一資料說:美國老年協會曾作對比試驗。一組老年人練健身房器材,另一組則練太極拳,結果后者平衡功能好,腦子好,走路穩健,摔跤骨折比前者減少50%。最后,美國人得出一個結論,說非常佩服中國東方人的智慧,不花一分錢的太極拳比現代化器械的鍛煉要好得多。
頭痛患者練習太極拳
根據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日前公布的一項研究報告,練習太極拳有助于減輕成年人緊張性頭痛癥狀,并可增強患者身體一些方面的機能。
報告說,研究人員組織緊張性頭痛患者進行為期15周的太極拳練習。經過練習,這些患者的頭痛癥狀有所緩解。科研人員在對練習者的身體各項功能進行測試后發現,患者的體力、社交能力以及精神狀態等方面也有了很大改善。
研究人員說,精神過度緊張和壓力是引起緊張性頭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太極拳是一種靜中有動、令人放松的運動,能夠有效地調節人們的身心和諧。練習太極拳可以提高練習者全身各系統器官的機能,增強體質,達到有病治病、健身防病的作用。
科研人員指出,這一結論符合醫學理論。練習太極拳要求心靜和注意力集中,動作需要完整,由眼神到上肢、軀干、下肢,上下照顧,前后連貫,這就需要練習者有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中樞神經系統和身體的其他系統可以得到很好的鍛煉。
中老年人膝蓋痛 不宜練太極拳
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膝關節產生退行性變化,因此鍛煉一定要適度,應符合中老年人的生理特點。
有膝關節問題的老年人盡量不要練習下蹲,如果必須下蹲,應注意速度,并盡量用手來支撐。患有膝骨性關節炎的老人,建議多參加一些對關節損害小的活動,比如游泳。此外,要經常改換坐姿,不要讓膝關節長期固定在一個位置。還要注意保暖,不讓冷風直吹膝關節。
專家解釋說,太極拳標志動作是馬步蹲襠。有資料顯示,人體屈膝30度,膝關節承受壓力和體重相等;屈膝60度,膝關節壓力為體重4倍;屈膝90度,所承受的壓力是體重6倍。
膝關節如長期處于緊張和負重狀態,可引起膝關節疼痛,加速關節軟骨的磨損。
經常練習太極拳可以預防疾病、祛病延年這些都是正確的,但是有些中老人膝蓋痛是不能練習太極拳的,如果練習可能會引起一些問題,小編建議各位拳友們如果膝蓋痛一定不要練習太極拳哦
怎樣練習太極拳:
一、放松
1.體松。即身體放松。身體各關節,部位的機肉群不緊張,肢體在受外力時,各關節自如轉動,而不是使身體成為僵硬的整體。這種狀態下的身體是由各靈活轉動的局部構成的。受力時則分解為局部,發力時則合為整體。這樣,才能化解來力,增強身體的穩定性和反擊能力。這就是真正的放松了。
2.精神放松。我認為,放松就是在大腦的支配下,肢體有意識地、能動地松弛,無論什么情況,精神都不緊張,心中自然,無論發生何事,泰然處置,從容應對。
王老師所教放松方法是:在運動中著重注意肩、肘、手和胯、膝、腳上下三節的放松。在練拳時,要以無極樁的要求為標準,整個身體的重量,都向下松垂,一直松到腳底涌泉穴,無絲毫上挺之力。要多做旋腰轉胯的運動,兩腳開立,脊柱正直,左右轉動腰胯,膝、踝亦隨之轉動,兩手臂自然地隨之左右甩動,有利于肩部的放松。
蒙王成老師教授,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自己身體的肩、胯等關節就能很快松開了,手臂的反應也更加靈敏,一次,和別人推手時,在對方大力推來,我沒加思索,輕輕一擺,化開來力,手自然接在對方肘下,隨手一領對方出去老遠;對方和我都很吃驚,沒想到會有這樣的效果,我這才體會到,王老師講的只要放松好,自衛、進攻的招式自生的道理。
二、渾圓。
松的問題解決之后,就要解決渾圓的問題。有的人練了一輩子太極拳,一趟拳形容出來,仍是有凸凹處,不飽滿。就是渾圓的問題沒解決。所謂渾圓,就是渾厚、圓活、飽滿。在練拳過程中,始終有一種沉穩的內勁在里面。看王成老師練拳,就可以體會到渾圓之韻。在他使用順攔肘時,尚未觸身就感覺到一股很大的力逼迫你向后跌出,這就是渾圓的效果。
那么,怎樣才能達到渾圓呢?我認為,上肢在做每個動作時,適當地處于彎曲狀態,并微有外撐、前鉆之意,左右手對稱撐圓運行中動作都以弧線構成。下肢要圓襠、開胯、進退轉換要走弧線,避免直來直去。這樣,身體上下肢圓撐,雖未用力,卻有一種頂天立地,支撐八面的感覺。就象一個充滿氣的球體一樣。這時,你就會氣血順暢,達于四梢,手指有一種發麻、發脹、針刺的感覺。
三、旋轉。
旋轉的問題是應該與渾圓同時解決的問題,也可以說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太極拳是圓運動,但這個圓不是平面的圓,而是立體圓,是以脊柱為中軸的公轉(源動腰脊、旋腰轉胯)和上下肢自身的自轉(上行為旋腕轉膀、下行為旋踝轉腿)相結合的旋轉,即所謂的蜾旋運動。如果圓形運動沒有螺旋式貫串其中,這個圓形運動仍然是走的直線。所以,要想解決旋轉問題,即達到螺旋運動,必須做到:
第一,在練拳時,要使脊柱正直,不歪不倒,所謂立身中正,以脊柱為軸左右旋轉。
第二,在每個式子中都要注意起、承、轉、合四個階段,尤其是上式結束向下式子過渡過程中,要充分做到主旋轉。
第三,上肢以手掌的由內向外或由外向內的翻轉為標志,始終進行旋轉運動,而不是無變化的直來直去。
第四,以脊柱為中軸的旋轉要和上下肢的轉動相配合,相一致,以主動手方向為準,始終是向著同一個前進方向。這就是在公轉的基礎上進行的自轉,從而增加手臂旋轉的勁力。如與人接手時,螺旋鉆入的勁就會大大增加,而不是產生方向各異的分散勁,即所謂的“整勁”。
三練三不練的練功法則:
即練理不練力,練本不練標, 練身不練招。
一、練理不練力。
“理”就是太極拳的道理、原理。太極拳練的是大道,即太極陰陽轉換中陽極生陰、陰極生陽的原理。太極拳剛中寓柔,柔中寓剛,剛柔相濟;虛極生實, 實極生虛,虛實轉換。通過精神集中、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意到氣到形隨的練習,做到一動全動,周身相隨,內外相合。練功時循規蹈距,順其自然,不能急于求成。練力指的是練習氣力,這種練習雖然將局部力量練得很大,但這種力量是拙力、僵力,缺少靈性,為太極拳家所不取。
二、練本不練標。
“本”是指本源、根本,即腎中元氣和下盤功夫。腎藏元陰元陽,為先天根本、 發氣之源。腎氣充足,則五臟得養,肝、心、脾、肺、腎各行其職,故能精力充沛、力量充足、反應靈敏、身體協調。內氣充盈為本源之一。其二是指在周身放松的基礎上,氣納丹田,沉入涌泉,達到上盤靈,中盤活,下盤穩固,落地生根。“標”是指以練習身體各個部位的力量和硬度為主要目的的局部練習 方法。太極拳是內功拳,內外兼修,以練內培元為主,“培根潤源”,“培其根則枝葉自茂,潤其源則流脈自長”。
三、練身不練招。
練身就是練整體功力,招則是每一動作的攻防含義。初練太極拳的人,往往最愛了解每招每勢的用法。如果單從招勢上去解釋和理解太極拳用法及內涵,不可能得到太極拳之精髓。練太極拳必須經過熟練套路、動作正確、去僵求柔的過程,使周身相隨,內外相合,內氣充實飽滿,把功夫練上身。太極拳主要是訓練自身整體功力,在臨敵應用時則根據客觀形勢,舍己從人,隨機應變,并不拘泥于一招一勢。內氣充實了,全身尤如充滿氣的球體,有感皆應,挨著何處何處能擊。如拳論所說:“到成時,敵人怎來怎應,不待思想,自然有法。”
練太極拳的四個誤區:
由于種種的原因,在開展群眾性太極拳運動中,仍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影響著太極拳活動更好地發展。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或者稱之為四個誤區。
其一,不循規,不守法,隨心所欲。
這種現象大多出現在群眾性晨練活動中。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認識問題,也有缺乏導師和組織領導問題。首先,從認識上看,有些人不了解太極拳的本質和特點,把它同保健操、迪斯科等混為一談,只要照貓畫虎,隨大流就行了。殊不知,學太極拳不僅需要明師指導,而且要遵規守法,循規蹈矩,循序漸進。其次是組織領導無力,滿足不了群眾對學習太極拳的要求,特別是在輔導員的培育,和骨干群眾的訓練上,乃至活動場地等方面,都不適應群眾性太極拳活動的要求。
其二,曲解“得意忘形”的內涵,忽視基本功訓練。
無論拳理還是拳諺對此都有不少的論述。例如:“有形有象都是假,無形無象才是真”,“拳到極處便無拳”,“知法忘形人化境,到此渾元太極成”。有些人對上述拳理不求甚解,在修煉太極拳過程中不注重基本功的訓練,忽視盤架子,有的干脆不練架子,只是在推手或站樁上下功夫。有的人還用太極派別的存在為理由,提出“太極拳無所謂對錯,一個人打一個樣”的謬論。他們不知道,“忘形”是從有形中來的,“無形”是太極的最高境界。正如“守規矩,循規矩,脫規矩”一樣,只有先遵規矩,守規矩,才能逐漸的脫規矩而不離規矩,得心應手,從而進人忘形有神的自然感應的太極態勢。對于太極內功與盤架子的關系,有的拳家認為,太極功不是打出來的,也不是推手推出來的,而是依據拳理長期盤架子練出來的,功夫在于套路之中。只有在傳統套路上下了功夫的人,才能得到真功夫。何況,從養生的角度來說,離開盤架子,強身健體、祛病延年、陶冶情操等太極拳的功能,就無從談起。
其三,不相信“松柔是太極之母”。
就一定意義上說,太極拳區別其他拳種的根本標志就是“松柔”,或者說“松柔”是太極拳的基本特征。老子說:“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張義敬說:“松柔是太極拳的靈魂,凡是違反了松柔這一原則的都不能稱為太極拳,至少不是正品。”然而,有些學太極拳的人,卻不相信“松柔”是練太極內功的基礎,甚至拿某些有成就的太極拳大師曾經學過某某外家拳為例,說明光有太極的“松柔”是不能出功夫的,要想出功就必須同練外家拳,只有內外兩家結合,才能產“太極功夫”,達到“四兩撥千斤”的境界。這些糊涂的認識,影響太極功夫的形成,也影響太極拳的健康發展。
其四,把練功與養生對立起來。
特別是把注重養生說成是“空架子”,是“花拳繡腿”,給予全盤否定。修煉太極拳應把養生與練功結合起來,二者不可偏廢。當然,對中老年人來說,應議養生為主,技擊為輔;而中青年則應側重于技擊的訓練,提高拿、化、發、放的能力。從整體上講,二者是不可分的,練功中必然使身心得鍛煉。反過來說,在堅持長期盤架子中也必然增長太極內功,提高技擊能力。兩者相輔相承,相互依存。
溫馨提示:想要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就要按照上面所說的來做,千萬不能走進誤區,那就就達不到修煉的目的。有的人練了一輩子太極拳,一趟拳形容出來,仍是有凸凹處,不飽滿。那就是練錯了方法。剛開始練的時候可以放慢速度,但要爭取不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