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會計實賬權益確認和計量原則
權益在會計學上權益是指資產。屬于所有人的權益叫做所有者權益,屬于債權人的權益叫做債權人權益。下面小編準備了關于權益確認和計量原則,提供給大家參考!
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的確認和計量原則
授予日——除了立即可行權的股份支付外,無論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還是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企業在授予日均不做會計處理。
1.在等待期的每個資產負債表日需要作處理:
授予日至可行權日屬于等待期。
企業應當在等待期內的每個資產負債表日,將取得職工或其他方提供的服務計入成本費用,同時確認所有者權益。
在具體金額上,應當按照授予日權益工具的公允價值計入成本費用和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不確認其后續公允價值變動。
借:管理費用/生產成本等(誰受益誰負擔)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因為是以權益工具結算,所以行權人最終會成為企業的所有者,所以要計入所有者權益(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2.行權日:
借:銀行存款(收到的款項)
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貸:股本
資本公積——股本溢價
注意:
(1)始終按授予日期權的公允價值計量,即公允價值不變,但估計的行權人數在變。
(2)對于換取其他方服務的股份支付,企業應當首先選擇所換取的服務的公允價值計量。 如果其他方服務的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但權益工具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企業應當按照權益工具在服務取得日的公允價值,將取得的服務計入相關資產成本或費用。
(3)授予后可立即行權的,授予日即需要作處理。
(4)權益工具的公允價值也不能夠可靠計量時的處理:以內在價值計量。
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的確認和計量原則
1.在等待期的每個資產負債表日:
借:管理費用/生產成本等
貸:應付職工薪酬
2.對于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企業在可行權日之后不再確認成本費用,負債(應付職工薪酬)公允價值的變動應當計入當期損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貸:應付職工薪酬
或相反。
3.行權日:
借:應付職工薪酬
貸:銀行存款
注意:
(1)按結算前每個資產負債表日的公允價值計量,即公允價值在變,估計行權人數也在變;
(2)授予后可立即行權的,授予日即需要作處理。
以資抵債所得稅如何處理
【問題】
我公司有一筆借款無法收回,債務人公司想通過以資產抵債或者債轉股的方式抵消債務,請問這兩種抵債方式的企業所得稅處理有何不同?
【解答】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重組業務企業所得稅處理若干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59號)規定,企業債務重組的一般性稅務處理為:
1.以非貨幣資產清償債務,應當分解為轉讓相關非貨幣性資產、按非貨幣性資產公允價值清償債務兩項業務,確認相關資產的所得或損失。
2.發生債權轉股權的,應當分解為債務清償和股權投資兩項業務,確認有關債務清償所得或損失。
3.債務人應當按照支付的債務清償額低于債務計稅基礎的差額,確認債務重組所得。債權人應當按照收到的債務清償額低于債權計稅基礎的差額,確認債務重組損失。
4.債務人的相關所得稅納稅事項原則上保持不變。
企業債務重組的特殊性稅務處理規定為:企業債務重組確認的應納稅所得額占該企業當年應納稅所得額50%以上,可以在5個納稅年度的期間內,均勻計入各年度的應納稅所得額。
企業發生債權轉股權業務,對債務清償和股權投資兩項業務暫不確認有關債務清償所得或損失,股權投資的計稅基礎以原債權的計稅基礎確定,企業的其他相關所得稅事項保持不變。
同時,《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貫徹落實企業所得稅法若干稅收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10〕79號)規定,企業發生債務重組,應在債務重組合同或協議生效時確認收入的實現。
會計要素及其確認與計量原則有哪些
會計要素是會計信息的基本構成單位,包括會計賬戶、現金、固定資產、應收賬款、存貨、債務、共同資產、所有者權益、損益等。確認與計量原則是會計信息編制和審計中必備的一種工作準則,主要包括實物性原則、完整性原則、可比性原則、公允價值原則、成本原則、客觀性原則、警惕性原則、分類性原則、持續性原則。
實物性原則是會計信息的確認和計量的基本原則,即會計信息必須是真實可靠的實物狀態,包括事業流動資金的收入與支出、非流動資產的收入與支出等。完整性原則是指會計信息應當包含所有收入和支出,從而可以反映企業的真實經營情況和經濟活動,而不應有省略或隱蔽之處?杀刃栽瓌t是指會計信息的確認和計量應當符合可比性原則,即會計信息之間的計量應采用統一的標準和方法,以便于各種會計信息的比較。
公允價值原則是指在有關事項交易中,會計信息的確認和計量應當符合公允價值原則,即會計信息的計量應使其表達的經濟意義及信息符合客觀現實,而非信息提供者所想要的效果。成本原則是指會計信息的確認和計量應當以歷史成本為基礎,具體表現為對于投資性房地產、共同資產和貨幣資金等,在會計信息上的計量仍采取成本原則。
客觀性原則是指會計信息的確認和計量應當嚴格遵守客觀性原則,即會計信息的確認和計量應當超越企業的所有人的意見和利益,以反映經濟活動的客觀情況,而不受信息提供者的主觀影響。警惕性原則是指會計信息的確認和計量應當秉持警惕性考量,即在確認和計量會計信息時,要充分考慮有關財務事項是否會影響未來的發生,尤其是可能存在不利影響的事項,以便實現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
分類性原則是指會計信息的確認和計量應當符合分類性原則,即會計信息的確認和計量應劃分為不同的項目,以便有效地反映企業的經濟活動,提高會計信息的可讀性。持續性原則是指會計信息的確認和計量應當符合持續性原則,即企業應當持續發展,因此在計量會計信息時,要考慮事業的持續性發展,以及未來可能發生的情況。
會計確認和計量的原則:
1、權責發生制原則
2、配比原則
3、歷史成本原則
4、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
5、謹慎性原則,亦稱穩健性原則。
會計確認和計量的原則是指為會計信息的確認與計量方面所應遵循的原則,具體包括權責發生制原則、配比原則、歷史成本原則、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
會計要素是根據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特征確定的財務會計對象所進行的基本分類。權責發生制原則是指收入和費用是否計入某會計期間,依據收入是否歸屬該期間的成果、費用是否由該期負擔來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