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無畏的草根勵志人物故事
在創業的路上從來都充滿著驚險,那能會一帆風順,我和大家一樣,有著不斷折騰的精神,所以我選擇了創業。下面小編為您帶來無畏的草根勵志人物故事!
無畏的草根勵志人物故事 1
打工仔養雞創業十年欲造大品牌
他16歲外出打工,從事餐飲服務行業,雖說辛苦,但也不至于風吹日曬。打工時,他認為打工不能長久,遂產生創業想法。在廣東某雞場打工的第一天,他吃了有史以來最難吃,但吃得最飽的一頓飯。盡管條件艱苦,一想到自己的選擇,他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
創業十年來,他帶領上百戶村民搞烏骨雞養殖,村民們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收。在看到烏骨雞批發的抗風險能力低時,他開始想到走品牌的路線。“提升產品附加值,提高抗風險能力,讓村民持續增收。”目前,他已經在成都“探路”,未來兩年將基本實現品牌化的道路。
說起創業,他總是顯得非常熱血,他有說不完的話,有訴不完的情。在他看來,創業是一件能讓他激動的事情。他說,創業不僅能讓自己的日子過得好一點,還能帶動周邊的鄉親致富,這就是令他熱血沸騰的事情。
他就是高縣慶符鎮百通村村民李叢江。
打工少年與雞結緣
2001年,16歲的李叢江外出打工,在成都溫江一家農家樂從事餐飲服務。農家樂的生意不錯,一道名為“叫花雞”的招牌菜點單率非常高,“雞的價值原來這么高?”這個印象逐漸進入了李叢江的腦海。兩年后,他又到廣東清遠從事餐飲服務。
“外出打工的人不是不想回家,而是不知道回家后能做什么。”李叢江說,他和身邊的務工人員交流發現,只要家鄉有機會,他們都愿意回家,但是非常多人不知道回家后自己能做什么。不到20歲的李叢江心想,那些四十多歲務工者的今天,就是他的明天,他想要改變這個現象,就只有選擇一條未知的路。
許是機緣巧合,許是命運安排。李叢江想到的第一個項目是養豬,他有一個同事是清遠當地人,同事的親戚養豬的效益還不錯。某天,兩人跑到書店,選購兩本養殖的書籍,一本是養豬,一本是養雞。“沒想到養豬那本書沒看進去,倒把養雞的書看進去了。”李叢江說,看了書后就熱血沸騰,書上都是成功的例子,他想自己也會非常快成功的。
說干就干,三天后李叢江就辦理了辭職,在親戚的介紹下去一家養雞場打工。廣東是我國肉雞養殖的主產區 ,而當地的清遠雞更是聞名全國的雞種,深受港澳消費者的歡迎。這些信息對于李叢江而言,無疑是興奮的。但是,他的'興奮非常快被舟車勞頓消磨了。
“從清遠縣過去,要坐三個多小時的車,再轉車。”李叢江說,到了養殖場老板的家里,他吃了一頓目前為止,最難以下咽,卻吃得最飽的飯。原來,那里飲食條件非常差,在李叢江看來,那是在老家連豬也許都會嫌棄的伙食。
“我差點眼淚就流出來了,但是強忍住了。”李叢江說,他一想到這是自己的選擇,就咬牙堅持了下來,盡管飯菜難以下咽,他也強逼自己吃了三大碗,算是為自己即將開始的艱苦生活打基礎。飯后,李叢江被帶到養殖場,開始了他新的打工生活。
回鄉帶領村民致富
2005年,李叢江回到家鄉,看到自己家鄉已有了幾家小型的養殖場,但他們都是在自己房屋內飼養,飼養方式還比較傳統。于是,他的創業路開始了,他用了2500元養了100只雞,雖然都成活了,卻因為品種的原因沒有賺到錢。“其實在打工期間,非常多實用的技術并沒有學到。”李叢江說,雖然當時老板對他能吃苦、善學習的精神非常滿意,但是非常多技術并沒有交給他,擔心他學成后就另立門戶了。幾年雞場的打工生涯,對于李叢江而言,就是開闊了眼見,對養雞的基本套路,以及雞場建設有了一定了解。
經過選品種的失敗后,李叢江仔細分析發現,雖目前沒有掙到錢,但實際上干這一行是非常前途的,他暗暗給自己加油打氣。第二批,他購買了500只當地的烏骨雞,進行竹林飼養,深受城里人喜愛。四個月后,果然賺到了6000多元,這比當時在外地打工要強多了,更加增加了他對養雞的信心。
李叢江有個特點,善于思考接下來如何走。當養雞掙到錢后,他就在想,如果只養殖五六斤的大雞,肯定會因為它的養殖周期長(5個月)積壓資金多而周轉不過來,怎樣才能擺脫這個瓶頸呢?他從信用社貸款了5000元,只能暫時解決資金的困難,但是,這對以后來說是遠遠不夠的,還得從發展思路上想方法。
后來,他調查發現,非常多農民想養雞,苦于孵化技術不到位,而導致養雞的成活率不高。于是他想,何不把剛孵出的小雞養大點,然后賣給想養雞的農戶呢?這樣時間又短,見效又快,資金周轉也快,風險又小,而且還可以帶動農戶養雞的積極性,從而帶動該村的經濟發展。
金漁村村主任李興友說,李叢江創辦養殖場獲得成功后,周圍村民漸漸上門來請教技術。他都耐心地將養雞技術傳授給村民,對缺乏養殖資金的村民主動提供脫溫雞苗,并精心指導飼養技術,幫助村民逐步走上脫貧路。來自落潤鄉的養殖戶潘廳洪說,李叢江不僅賣小雞苗給他,還教他怎么喂,年初他買了100只小雞,前幾天把成品雞賣了,賺了好幾千元。“今天來多買點雞苗,喂到過年的時候準能賣個好價錢。”
“探路者”欲造品牌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李叢江以自己近十年的養殖技術經驗為基礎,帶頭成立了高縣三合養殖專業合作社,并承包了位于慶符鎮金魚村150畝茶山作為養殖基地,年出商品雞2萬只,帶領其他合作社成員出欄3萬余只,實現銷售額400余萬元,商品雞主要銷售成都、重慶、昆明等地方。
“雖然每年的出欄量在遞增,價錢上不去的話,抗風險能力就低。”李叢江說,在2013年以前,他和村民主要是靠批發銷售,量大價低,雖然銷量一直非常好,但是李叢江擔心的是變化莫測的市場因素,一旦市場有變,村民們就掙不到錢了。
2013年,李叢江在成都開設了第一家“糧辛生態鳥骨雞專賣店”并注冊了“糧辛土雞”商標。他的想法是,通過自己在成都市場的發展進行“探路”,看看能否走出一條品牌路線。以往批發價18元/斤左右的烏骨雞,在成都的售價是28-48元/斤不等,在附加值上提高了不少。“成都這邊的市民還是非常接受這個價格,銷量不錯。”李叢江說,2014年在成都的總銷售額約80萬元。
“我前期作為‘探路者’,一旦品牌成熟,就可以和村民合作,讓他們掙更多的錢了。”李叢江說,現在他要多條腿走路,一來是繼續搞批發銷售,二來則是做好品牌營銷,爭取在兩年之內讓“糧辛土雞”的品牌在成都打響,他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將他的養雞事業不斷做大做強。打出自己的品牌,帶動更多的村民來進行土雞養殖,帶動大家共同致富。
無畏的草根勵志人物故事 2
盤龍街道長安社區的90后小伙佘軍,毅然放棄在江浙一帶打工掙高薪工作,返鄉創業,在看是平常的田間地頭實現了自己的創業夢想。
放棄高薪,毅然返鄉創業
當同齡人還在學校享受最幸福的讀書時光,佘軍初中畢業就在朋友的帶領下外出打工,成為了成千上萬的打工族中的一員。由于年輕,手腳嫻熟,非常快,佘軍就在浙江一家200多工人的鞋廠站住了腳,每月領到了近萬元的工資。在外打工的生活,一切都是那樣按部就班,可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他都會莫名的望著家鄉的方向發呆。“在外面掙錢再多也是給別人打工,感覺心里始終在漂泊,我就想自己干,活出自己的精彩。”佘軍介紹說,每逢休息,他就有前往人流多的市場觀察,了解當地人的生意之道。“我是經過半年多的時間考察,平菇菌有別于一般蔬菜,種植人相對較少,感覺老家距離新縣城近,區位優勢明顯。”一切準備就緒,佘軍回鄉種菇的念頭越來越強烈。2012年春節前夕,歸心似箭的他帶著妻子回到了土生土長的柳橋村,通過實地調查,他改變在自己老家辦廠的想法,決定在距離新城更近的長安社區租地發展。僅僅兩年多時間,佘軍最初的`夢想開始暫露頭角。在距離長安社區不遠的鄉村道路路上,放眼望去,一處坐落在田野中間的蘑菇廠房格外惹眼醒目,這里正悄然孕育著一位90后的創業夢想。
面對失敗,取經攻克難題
記者見到佘軍時,他正和工人一起為新的一批菌袋灌菌種,從他嫻熟的手法上看,非常難想象他就是遠近聞名的“平菇達人”, 只有初中文憑的他,創業之難不言而喻。但他憑著90后百折不撓的精神,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
第一步往往是艱難的邁出,盡管佘軍當初購買了大量菌類種植書籍,進行了學習了解,但還是遭遇了第一次創業失敗的。“第一個月種出來的那批平菇有的長了綠霉,有的長了灰斑霉,什么霉都有,基本全部壞掉。”佘軍說,由于缺乏專業的技術和經驗,第一次菌種培育出現了菌絲體發育不成熟,導致無法出“菇”。說起當初佘軍的經歷,村民伍建更是記憶猶新:“當扔出來沒有用的菌袋就用兩千多袋,汽車就要拉好幾車,損失上萬元,我們就以為他年輕肯定不會再做了”。 剛開始投產就出現了問題,這對于90后的佘軍來說是一次不小的打擊,當初就不太看好的妻子也始了思想動搖。佘軍的妻子曹德蘭說:“在外面的工資也高、家里面又操心、又勞累,種植風險大,繼續做下去感覺會越虧越多,越陷越深”。此時的佘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冷靜分析和琢磨后,佘軍告別家人,獨自一人前往湖北利川等地,向當地蘑菇種植大戶學習種植技術,并將自己菌場的菌袋請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分析配料比例,尋找失敗的原因。
“遇到困難就放棄等于徹底失敗,當初的理想就只能是一個永遠不會實現的夢想。”經過近一個月與技術員的深入探討學習,佘軍感覺自己充實了不少,心中再次創業的擔憂一掃而光,被充足的信心填滿。佘軍輕松踏上了回家的旅程。看到不言棄的丈夫,妻子曹德蘭暗暗打消放棄的念頭,和他一起起早貪黑忙碌著。由于系統的掌握了平菇種植技術,加上養護得當,2012年四月,佘軍終于迎來了菌種培育的成功。長安社區由于比鄰縣城,最近幾年落戶了不少農家樂。面對銷售難題,他發揮在外打工獲得的經驗。采用贈送、免費試吃等多種有別于傳統的銷售模式,打開自己的銷售路徑。佘軍說,如今菌場已克服了技術和銷售等一開始的困難,并在社區的幫助和支持下,現在年收入已超過十五萬元。
幫助鄉鄰,閑時家門口掙錢
“菌場讓部分閑著的村民有了事干、讓許多帶小孩的婦女找到了打零工機會。”長安社區主任張濟平說道,菌場需要的工人主要是手工活,技術要求相對不高,每天作業時間不長,一年下來,為當地增收了近十萬的勞務收入。
記者了解到,每天在這里工作的工人主要從事蘑菇采摘和裝袋工作,強度相當低,工人們幾乎都是在不影響自己手頭事情的情況下就把錢賺到了。
“現在好了,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還能照顧到老人孩子,真是高興。”村民的黃阿姨笑呵呵說著。
臨近采訪,佘軍幾次欲言又止。其實在他的心中,還有一個夢想。隨著長安社區投資環境越來越好,尤其今年“三條”鄉村道路的全面貫通,為村里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他希望能夠組建一個種植協會,讓更多的當地村民參與進來,他來負責向鄉親們免費發放種子和提供技術指導支持,形成產銷一條龍的發展模式,吸引更多的商戶走進長安村,實現上門銷售,通過種植蘑菇等產業讓鄉親走上致富。說到這里,佘軍的臉上樂開了花,仿佛看到了那一天一樣。
無畏的草根勵志人物故事 3
花季離家打拼
1982年,嚴振華出生在福建莆田的一個貧窮的小山村,貧寒的家境讓他從小飽嘗了人間的辛酸。小的時候,他穿的都是別人家小孩穿過的舊衣裳。他聰明,思想敏捷,上小學一年級時小心靈里就萌生了幫父母掙錢的想法。于是,一年級念完后,他賣掉了課本收到了一無錢。接著,他每天早早起床去檢廢品,一個月后共賣了6元錢。總共7元錢就成了他第一筆生意的資本。他用這7元錢去批發冰棒外賣,每天大約有2元錢的收入。雖然香甜的冰棒對他產生許多誘惑,但為了讓錢再生,他從不舍得吃一根。
嚴振華就在邊拾廢品邊賣冰棒中完成了小學的學業,上了初中后,他家里的經濟狀況仍沒有好轉。他每天幫助家里做飯,從而練出了一手好廚藝。后來,他的一個親戚在河南信陽開辦加油站正好缺一名廚師,嚴振華毅然輟學走上了異鄉打拼之路。那時,他剛滿15歲。加油站共有36個人,廚房工作就他一個人。小小年紀每天必須在早晨5時起床買菜、洗菜、做飯,7時與加油站所有工作人員一起用完餐后,又去買菜做午餐,有時累渾身骨頭像散了架似的。人多眾口難調,有時還要挨罵,幾乎每天都要哭一次。想起這些,他至今仍感到心酸。
通過廚房的采購,天生聰明的嚴振華發現了賣香煙的商機。于是,他到市場上去批發香煙按市場價賣員工,每月都能多掙一筆錢。后來,他發現許多到加油站加油的司機也經常要買煙,他便干脆擺了個柜子在加油站賣煙,加上工資,每月收入可達到900多元,使他感到非常開心。
從打工仔到老板
后來由于某種原因,嚴振華離開河南到了石家莊,他仍然在加油站干他的老本行——“大廚”兼清潔工,每天除廚房外,還要洗車、洗廁所,每天工作時間長達近15個小時,但他從不叫聲累。這一待就又是將近5年。十年的沉淀與積累,他漸漸從中學到一套對加油站的經營管理經驗。
2002年,原來他工作過的河南信陽那家加油站因為經營不善面臨倒閉,他便從石家莊掉頭回到河南。他分析了這家加油站的有相對客戶等優勢后,對他的親戚說,給他一個多月的時間,他會把加油站救活。他的親戚在無奈之下只好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把加油站交給他來管理。沒想到僅僅40天的時間,他就讓瀕臨倒閉的加油站起死回生,這讓他的親戚不得不刮目相看,人們無不豎起大拇指稱贊他的精明強干。
一年多之后,石家莊的老板也想請他回去挽救即將倒閉的加油站。熱心腸的嚴振華又返回石家莊。兩個月后,這家加油站也開始扭虧為盈。于是,他想自己開設一家加油站,但這需要一筆巨額資金。正在發愁之時,早被嚴振華精明的經營頭腦征服的石油供貨商陳雙應表示愿意出資80萬元幫助他建加油站。于是,他的理想成了現實,成了昌福加油站的老板。
經營也帶來風險
有了自己的加油站,嚴振華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創業。他非常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每天除了5個小時睡覺,幾乎都在干活。加油站經過一個月的裝修,終于開業,并迎來了開門紅。他知道,誠信是企業的靈魂,他誠信經營,熱情待客,使加油站的生意一天天紅火起來,前往昌福加油站加油的.車輛每天都要排成長隊。第一年,昌福加油站不僅收回了成本,而且還獲得了較為豐厚的利潤。在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后,嚴振華開始規劃擴大企業規模,增開了一家加油站。
然而,隨著規模的擴大,嚴振華在管理方面的不足也顯露出來了。他的兩家加油站一度出現營業額大幅下滑的狀況,一連串的問題,給了這位躊躇滿志的青年一個不小的打擊,但他沒有退縮,很快他就找到自己的“軟肋”。于是,他花一萬多元給自己“充電”,到北京培訓,從中受益匪淺。也為他以后的成功做了鋪墊。后來他又相繼融資幾百萬元在河北省開辦了光大石油、金塔石油等8家加油站,他在河北同行中知名度越來越高。
就在他創業的規模越來越大時,風險來了。一個朋友說有一批油愿意讓嚴振華銷售,沒想到進了貨后才發現這批油竟然全部是化工油,這一下子給他帶來了近百萬元的虧損,同時還讓他的聲譽大大受損。在沉重的打擊面前,他曾經想到了自殺。不過這次的教訓,也讓他成熟了許多。
從經商到文化產業
經過不懈的努力,嚴振華的事業終于又有了新的生機。從2007年上半年開始,幾乎每個月都增加一家加油站開張,目前,由他光大石油銷售有限公司控股的加油站已達到15家。擴張速度之快,令同行們欽佩。
最引人注目的是2014年9月,在國際原油暴跌至60美元時二大石油巨頭石油零售價一直保持不變情況下,光大石油居然還果敢地接管了石家莊市體育大街加油站。同時,嚴振華率先代表民營石油企業的把石油降價了4元8角錢,這個舉動引起了整個河北石油界的轟動,也得到了車友的一致好評。
在加油站經營成功途中,嚴振華又把創業的觸角伸向文化傳媒。2006年,他投資成立了大智慧教育集團公司,為回報社會,集團公司聯合共青團石家莊市委員會在石家莊組織了 “財富論壇”、“首屆創業河北大型學習論壇”、“創業河北校園行公益演講會”、“創業大講堂公益演講會”等,舉辦公益演講會近50場,受益人數超過了2萬人,他的演講給許多創業青年指明了方向。
2008年,經過申請,嚴振華的公司成功獲取了2009年度至2013年度的世界旅游小姐國際大賽中國賽區申辦的承辦權,使他的企業產生了從傳統生意到文化產業的飛躍。作為民營企業家,嚴振華在創業途中永遠沒有感到滿足的時候。他表示,今后他還要繼續擴大領域,進一步把自己的企業做強做大。
無畏的草根勵志人物故事 4
城市是一個多么有誘惑力的地方,而我放棄了,我卻愿意選擇在農村,更重量的一點,我選擇的行業養雞,我個人分析過現在的市場雞的來源,大部份都是速成雞,吃起來無味、更別說營養了,根本就沒有我們老家的特色的土烏雞,而現在的人越來越喜歡原生態的土雞,越來越注重健康,如果我把家鄉的原生態的土烏雞賣進這個市場是不是需要量很大呢?雖然市場很亂,但我堅持自己的品質,我相信一定會受到很多的人歡迎。
所以我的初衷是:一定要讓更多的家庭和孩子吃上原生態的土烏雞。
在城里有著不錯工作的我,辭掉工作回家,在沒有得到父母同意的情況,我堅持了我自己的事,沒有得到父母和親人的理解,所以前期也沒有得到他們的幫助。完全靠著我一個人琢磨。沒有經驗、沒有技術完全就是二楞青。憑著一腔熱血,有著用不完的精力,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摸索、不斷的碰壁。
對于養殖行業,最好入門就是養雞,精通很難,當然失敗也不在少數,再說市場并不是想得么景氣,而且存在著很大的風險,看著別人的失敗,父母當然就一百個不同意了,別人失敗了,我又憑什么不失敗呢?如果順著父母的意思就是去考試一個國家單位有穩定的收入,而且又有面子,為什么要瞎搞這個呢?如果失敗了又怎么辦呢?父母的擔心就這樣開始了……
其實我何嘗又不想過我會失敗呢?失敗的概率很大,但是我和別人唯一的不一樣,我就是會用電腦,我可以去找到我想要的答案。而且可以不斷的去學習。我想這就是我相對于別人的的優點。(其實這又算得上什么優點呢?只是沒有入行前交給自己找一個借口罷了。)
12年我開始正式著手家鄉的特色的土烏雞,從毛色看起來是土雞,但是肉和烏雞一樣,我們稱之為土烏雞,這種雞特別的香,也特別的營養,我們這里孕婦必備,坐月子總要吃上那么幾只,這種土烏雞下的雞蛋,有綠殼雞蛋和白殼雞蛋兩種,雞蛋也是那么的香,這是代代相傳下來的'特色雞的品種,只有我們本村人有這樣的雞,各家各戶散養了那么幾只,市場根本沒有這樣的雞苗賣的,我就想了一個辦法就是到村里面家家去搜集,只要肯賣,大小一起。就這樣的我收集了大小200只土烏雞,算是自己全部老本了。反正沒有技術我先把這些土烏雞練手吧。等這些雞下蛋,我再用雞蛋孵化小雞,事情就這樣進行著,看起來蠻順利,不過也是小問題不斷大的問題沒有。到年底的時候我還篩選了一些土烏雞拿去賣了。
13年的時候,我的雞開始發展的多了起來,由于母雞多了起來,雞蛋自然多了,再用母雞孵化就有點慢了,所以我搞來一臺孵化器,從各方面考慮我還是買了一臺小的,開始自己琢磨孵化器,我第一次用孵化器,當然不敢孵化的太多,我只放100個雞蛋進去,后面只出幾個小雞,第二次稍微多一點了,第三次才真的把握孵化品用法。能達到出殼80%左右了。算是有點小進步。調整孵化器的溫度和濕度都是需要經驗而不能完全依照理論。
可是意想不到的事出現了,我的600多只小雞都3個月了,全部死了,雖然這個數字從現在這個角度不大,這可以意味我的全部家當和付出,遇到這樣的情況,比我還操心的就是自己的父母,看著他們的表情,我更是難受,是我讓他們一直擔心,父母和親戚朋友輪著來給我思想工作了,算了吧放棄!去做原來的工作吧,也許那才是發展之路呢!這個時候,你們跟我說這些,我那能聽到進去,我只是想知道為什么會這樣。
當然自己也是很納悶了,就算找到原因了又能怎么樣損失的東西是回不來了,是不是要堅持下去呢?是不是還能堅持下去?最難不是這些損失,而是別的閑言碎語,努力調整好心態,想想自己的初衷,我不是還有老母雞嗎?只是又回到原點而也,再來。
心態決定一切!
這個時候父母看到我也只是搖頭……
我的態度非常的堅定,我一定要再試一次,當然我也很樂觀了起來了,成功那么那么容易呢?每一個行業都二八原則,想二就先八。有了這次的經驗,我的雞發展更加速度一些了。
當然事情,并不是因為心態好,就不會發生什么問題了,14由于沒有快速找到雞的病情,延遲了治療,我直接損失了1000多只小雞。當時地上倒了一大片,雞基本死完了,當然我蠻著父母我沒有把具體的數字告訴他們,我只說幾百只。趁父母沒有來看的時候,趕緊把這些處理掉,不過有了上次突破了心里難關,現在覺得沒有什么大不了。這不就是為了下一次買經驗。下次不會再犯第二次同樣的錯誤就可以了。
每一次出問題,都會有很多的收獲了,養雞是技術活,每一個細節都得好好的把握了,不然損失就是很多了,在這期間遇到很多的奇葩的問題,并不是一定能找到準確的答案,只是用預防的方法來阻礙事情的發生。幾年摸索技術和經驗都有了,不過都是花大量時間和金錢買來的,當然對于養雞這一塊不敢說技術非常的牛,但基本東西還是學得很清楚了,可以從雞棚里聽出那些雞是不是生病了,這些經驗是學不來的,只有自己體驗。
15年我終于得到一小點成就,我在網上賣掉了2000只土烏雞,很多的朋友都是提前交預定的。我養的土烏雞從小到大,我沒有喂一點飼料,我只喂玉米和農作物而且放養在山林里,任其自然長大,別人的雞只要3多月就出欄了,而我的土烏雞卻要8個多月才能正賣出,而且個頭都不大,3斤左右。我認為:品質、安全、健康、營養才是大家的追求,所以順其自然,才是最好的。
今年是第五年了,從雞到蛋,蛋到雞,全部是我一個,我現在家里還放著兩臺孵化,現在每天都在工作,不斷的在孵化小雞,去年留下了1000只種雞,現在種雞開始產蛋,預計今年將會有8000以上只土烏雞可以賣出,自己留下孵化雞蛋,其它全部在發在網上了,進入城市里的家庭,現在很多的家庭都成了我的忠實顧客了,也吸引了一些朋友和我一起發展土烏雞的事業了。算是堅持下來的收獲吧。
我相信:我堅持自己的初衷,堅持自己的土烏雞的品質,將會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
在我的這幾年創業的過程中,我認為很多的事還需要自己去體驗,只有嘗了滋味,你才會成長的更快,別人的失敗和成功都與自己無關,不能對號入座,失敗有失敗的收獲,成功有成功的收獲。去做了才能真的了解一個行業的。不要怕付出沒有收獲,就怕你不敢付出。
創業就是在不斷的試錯的過程,不斷找出問題,然后解決掉。
【無畏的草根勵志人物故事】相關文章:
勵志人物故事02-22
勵志人物故事03-01
勵志人物故事14篇06-08
南京勵志哥的人物故事11-30
羅琳的成功等式勵志人物故事11-24
劉巖敢想敢做勵志人物故事11-23
草根經典語錄11-18
史上三個硬漢勵志人物故事11-23
張果喜連橫合縱勵志人物故事11-23
歷史人物勵志小故事(通用9篇)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