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張海迪勵志故事簡單
張海迪被譽為身殘志堅的一代楷模,自學成才的著名作家,下面小編整理的張海迪勵志故事簡單,歡迎來參考!
張海迪勵志故事簡單 1
1955年,張海迪出生在山東濟南。在5歲之前,張海迪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快樂而活潑,成天蹦蹦跳跳地跑來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時光就是那樣短暫。
還不到6歲,小玲玲突然得病了。媽媽抱著玲玲,坐在醫院走廊的椅子上,等待醫生的檢查。看完病后,玲玲感覺到媽媽的雙腿在抖動,卻不知就是為什么。
玲玲得了什么病,竟然這樣可怕?她患的就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復發作,非常難治。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術,脊椎板被摘去6塊,最后高位截癱。這樣,原來天真活潑的玲玲,現在只能整天臥在床上。
看著伙伴們高高興興地一起跳皮筋,高高興興地一起背著書包上學校,玲玲幼弱的心靈,簡直要被痛苦壓碎了。幸好,聽說了玲玲的不幸后,過去的小伙伴們常常來看她,給她講學校里的事。
玲玲家住的就是一座紅色的三層樓房,每當她坐在窗口,向外看著那些過往小孩的身影,心里就是多么羨慕啊!已經到了上學的年齡,而玲玲只能呆在家里,她也想去學校讀書啊!
玲玲聽到窗外傳來的“我怎么忘記帶傘了?唉,我的書包怎么忘了呢!心里很難過,她很想親身感受一下與他們一起去上學的歡樂,也想感覺一下在雨中奔跑的清爽。然而,這一切都就是一個夢,對于玲玲來說,只能就是輪椅上的夢。一天,玲玲終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就對媽媽說:媽媽,我要上學!
盡管玲玲非常有決心,但病情卻就是無情的,每當病痛折磨她時,堅強的玲玲沒有流淚,疼得實在厲害時,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頭發,打算用一種疼痛來代替另外一種疼痛。漸漸地,她揪下來的頭發,都能編成一條辮子了,她忍受了多么大的痛苦啊!
對玲玲來說,家就是一所特殊的學校。在這個學校里,聰明、好學的玲玲學會了很多知識。在所有功課中,玲玲最喜歡學習語文,在10歲時候就能讀長篇小說了,雖然讀得很辛苦,但她不氣餒。她很喜歡讀《卓婭與舒拉的故事》。
除了語文,玲玲對別的功課也非常用心,一點兒也不肯浪費時間。在整個童年,她以頑強的意志,認真學習,始終用心對待每一個字,每一行句子,自學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實現了輪椅上的夢。用玲玲自己的話說,她沒有愧對自己的童年,也沒有愧對那些美好的光陰。
在那里,張海迪度過了15年的時光,爸爸媽媽的愛,小伙伴及朋友的.愛,也使張海迪更有信心面對未來。
1970年4月,張海迪跟著下放的父母,坐著一輛大卡車,來到山東莘縣十八里鋪尚樓村,開始了農村生活。
起初,張海迪感覺農村非常陌生,沒有電燈和自來水,生活也十分艱苦。但就是,在那些淳樸的村民身上,張海迪卻感到了更真、更樸素的愛。
剛到莘縣那天,天空很晴朗,天上的白云像大棉花一樣。不久,一群十一、二歲的孩子們跑過來,圍到張海迪身邊,搶著問道:玲玲姐,你就是城里來的吧?你的臉怎么這么白啊!你的腿怎么了?望著孩子們的笑臉,張海迪笑了,慢慢的把自己的故事講給孩子們聽。
僅僅才過了半個月,張海迪就同鄉親們相處得十分融洽了。鄉鄰們爭著搶著往玲玲家送地瓜、咸菜等東西,還為她做了一張木輪椅。
孩子們都愿意推張海迪出去散步。這個男孩子說:玲玲姐,我推你!那個男孩子搶過來說:我推,我推!經過幾番爭執后,由孩子們輪流推著,來到了田野里。
為了回報這些樸素的愛,張海迪也想為大家做點什么。于就是,她開始在昏暗的油燈下學習一本本醫學書,還讓父親給她買來體溫計、聽診器和針灸用的銀針,成了一名靠在輪椅上給人看病的鄉村醫生。
在莘縣生活期間,張海迪為群眾治病一萬余多人次,針灸技術也在當地出了名,前來看病的人絡繹不絕。由于經常靠在輪椅上給人看病,她的肋間神經總會感到劇烈的疼痛,脊椎甚至彎曲成了S型,但就是,為了治好村民的病,回報他們的愛,張海迪始終堅持著。
知識就是一筆財富。忍著病痛,刻苦學習的張海迪終于擁有了自己的財富。憑著這筆財富,她終于自學成才,取得了成功。
1981年12月,《》首次報道了張海迪的事跡;1983年2月,張海迪被山東省政府授予勞動模范稱號,被共青團中央授予優秀共青團員稱號。還曾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自強模范等稱號。
1983年起,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后翻譯了《海邊診所》、《小米勒旅行記》和《麗貝卡在新學校》等英文作品,創作了《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絕頂》等作品,其中,《輪椅上的夢》已在日本和韓國出版。
1993年4月,通過發憤苦學,張海迪獲得了吉林大學哲學碩士學位。
1997年,張海迪被日本NHK選為世界五大杰出殘疾人,她的事跡,從此傳向世界。
在這些榮譽面前,張海迪并沒有停止追求。雖然在輪椅上生活了漫長的44年,但在這44年來,她從未被病痛所打倒,始終艱難地向上著,絕不屏棄每一分鐘的努力,也沒有白白度過生命的每一程。
今天,當我們讀著張海迪寫出的那一本本散發著油墨香的書時,就能看到一顆健康的靈魂,感受到深藏在其中的,長達44年的愛。與那些不珍惜生命的正常人相比,張海迪更加熱愛生命,熱愛生活,也更加頑強,更加勤奮。對張海迪來說,知識就是一種財富,但自強卻就是更珍貴的財富,有了它,就能夠戰勝一切困難,把愛心灑遍人間。
一個在黑暗與孤寂中成長的女子像一朵美麗的奇葩,用她那獨特的清香為光明世界的人們打開遮掩雙目的屏障,讓迷失在現實生活中的人們懂得生命的真正意義。
張海迪勵志故事簡單 2
張海迪對生命充滿了希望,十分珍惜這有限的生命。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關于張海迪的勵志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張海迪1960年在幼兒園的一次文藝表演中,張海迪突然跌倒,經醫生反復檢查后,診斷為脊髓血管瘤。1970年隨父母下放至西北農村--莘縣十八里堡公社尚樓大隊。由于當地農村缺醫少藥,農民常受病魔的折磨,為了緩解百姓的痛苦,張海迪自學了針炙,她通過大量動物的解剖,甚至不惜以自己的身體為代價,獲得了豐富的醫學知識和精湛的針灸技術,為百姓帶去了福音。
多年以來,張海迪以保爾·柯察金的英雄形象鼓舞自己,用驚人的毅力忍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同病殘作頑強的斗爭,同時勤奮地學習,忘我地工作。她自修了小學、中學的主要課程,自學了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翻譯了近20萬字的外文著作和資料。她還用自學的醫藥知識和針炙技術,為群眾治病達1萬多人次,治好了許多疑難病癥,被群眾譽為“80年代的新雷鋒”,被團中央評為“優秀共青團員”。
張海迪已出版翻譯《海邊診所》、《麗貝在新學校》、《小米勒旅行記》等作品,著有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已在日本、韓國出版。1994年獲中國作家協會莊重文學獎,1994年獲全國奮發文明進步圖書獎長篇小說一等獎。1993年張海迪獲吉林大學哲學碩士學位。
1960年,5歲的張海迪被醫院確認為患有脊髓血管瘤之后,父母不忍心看著年幼的孩子就這樣倒下去,成為殘疾人,他們千辛萬苦背著張海迪走南闖北,遍訪天下名醫。醫院的大夫都非常可憐這個聰慧伶俐、才智過人的孩子,只要有一線希望,他們也想盡上最大的努力。在北京,醫生想給張海迪做脊椎穿刺手術,但見她嫩骨頭嫩肉的,又怕她承受不了那份痛苦。把長長的針頭刺進骨髓,其痛苦之狀是可想而知的,意志薄弱的成年人也忍受不住,何況一個嬌嬌嫩嫩、彈指可破的孩子!
面對大夫的猶豫不決和父母的舉棋不定,張海迪卻張著小嘴堅定地說:“叔叔,不要緊,扎針我不怕,挨刀我也不怕,您把我的病治好吧,長大了,我要當舞蹈演員,當運動員……”見小姑娘這般剛強,在場的人,鼻子都酸酸的,多好的孩子啊,多么剛強的姑娘呵!
脊椎穿刺手術開始了。細細的長長的針,穿過張海迪的皮膚直刺她的脊髓,針尖每前進一分,張海迪的身子都要像觸電似的猛地抽搐一下。蛇咬蝎螫般地痛呵,扯肝掏膽般地痛啊,張海迪咬著唇,額頭上流著豆粒般的汗珠。大夫的手顫抖,進針的速度慢了。張海迪卻喊著:“阿姨,您扎呀!您扎呀!”站在一邊的媽媽毛骨悚然,針扎在女兒身上,卻似穿著她的脊髓,她不忍看這情景,慌忙跑到門外,獨自壓抑著痛苦的`嗚咽。“媽媽,您干什么呀?您別哭,我不痛,一點也不痛。”小海迪勉強咧開嘴微笑了一下。見此情景,媽媽用袖口抹抹發紅的眼睛,臉上也不自然地露出了笑容。
張海迪強忍疼痛的動力在哪里,她知道只有接受穿刺她的病情才能有所好轉,還有很多有意義的事情等著她去做呢!對病殘的身軀、骨髓穿刺的折磨,張海迪只有選擇堅強,才能取得與命運抗爭的機會。身體既然已是如此,精神狀態卻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努力爭取的,重要的是從能夠做到的事情入手。一個病殘的身體,沒有強大精神動力的支撐,只能在病榻上顧影自憐、日益消沉,更不要說取得任何成功了。
少年時代無數次治療的嘗試,盡管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張海迪的病痛,但在戰勝一次次折磨的過程中,張海迪學會了在病痛來臨的時候選擇堅強,這已成為她人生的寶貴財富。當你嘗試著選擇堅強、面對光明,陰影就會逐漸離你而去。一個在身處困境時仍能保持良好精神狀態的人,比那些一遇到挫折就灰心喪氣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張海迪在攻讀英語的基礎上,還先后自學了日語、德語、世界語等多種語言,這為她進一步認識外部世界、掌握最新動態提供了絕佳的機會。張海迪開始結識那些過去她認為與自己的生活根本毫不相干的人:柏格森、笛卡爾、康德、羅素、尼采、舒馬赫、梯利……人是什么?生命的意義是什么?這些學者們為此爭論不休,他們提出了各種假設、推理、論證拼命地挖掘出生命的存在、生命的體驗、生命的充實……
而《簡·愛》、《戰爭與和平》、《靜靜的頓河》、《悲慘世界》、《亂世佳人》等一大批世界文學名著又在張海迪的眼前組成了一道絢麗的風景。她在贊嘆的同時,也產生了探索人生意義,進行文學創作的沖動,于是她拿起了筆。
張海迪以一個初學者的熱情和激動開始了自傳體長篇小說的創作。往事歷歷,時空飛渡,張海迪在稿紙上開始了回憶的起初記錄。童年奔跑的歡笑、高不可及的校門、病房的潔白、血漿的鮮紅、陽光的悶熱和黑屋的沉重……不知不覺之間,張海迪竟在桌面上堆起了數百頁的手稿。
任何文學作品的生命都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之中,都是作者對生活的提煉與思考。張海迪在她生活過的泥土里挖掘、尋覓,她開始了一個漫長的思考過程,但現實絕對不允許她這樣過度地透支虛弱的身體。張海迪病了,發著高燒,扁桃腺腫痛,說不出話來。妹妹小雪給張海迪吃了退燒藥,用厚厚的毛毯將她緊緊地裹起來,希望張海迪睡覺休息,并不停地告誡說:你再也不能這樣干下去了……
張海迪根本聽不進去,她心里還惦記著那篇初稿。昏睡了3天之后張海迪的脊髓病又加重了,腿部不停地抽搐,大小便失禁……醫生下了死命令:臥床休息,停止活動。面對不爭氣的身體和醫生警告,張海迪只好放棄了起床的念頭。
病情稍好之后,張海迪又一次鋪開稿紙,奮筆疾書,她要把這一段時間的思考與體驗重新融匯到自己的長篇小說中去。她開始感覺到自己的筆調更凝煉了,落筆之處,仿佛從人物的嘴角已經可以看到微笑、憂慮、悲哀……
面對小說的第二稿,張海迪并沒有感到欣慰,她希望自己能像大多數優秀的文學家那樣,讓書中的人生折射出那個時代的光彩和那個時代人們的夢想。張海迪第三次從頭開始,這一次下筆她覺得更有信心,也更從容,思想如涓涓細流從筆尖上涌出,它不再是從幽谷中流出的汨汨泉水,它也不再是荒原上飄來的幽遠的芳香,在它的質樸清新中已經滲入了激情和氣息,透出馥郁…
認準了目標,不管面前橫隔著多少艱難險阻,都要跨越過去,到達成功的彼岸,這便是張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來一瓶進口藥,請她幫助翻譯文字說明,看著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張海迪便決心學習英語,掌握更多的知識。從此,她的墻上、桌上、燈上、鏡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寫上了英語單詞,還給自己規定每天晚上不記10個單詞就不睡覺。家里來了客人,只要會點英語的,都成了她的老師。經過7、8個年頭的努力,她不僅能夠閱讀英文版的報刊和文學作品,還翻譯了英國長篇小說《海邊診所》,當她把這部書的譯稿交給某出版社的總編時,這位年過半百的老同志感動得流下了熱淚,并熱情地為該書寫了序言:《路,在一個癱瘓姑娘的腳下延伸》。
以后,張海迪又不斷進取,學習了日語、德語和世界語。海迪還盡力幫助周圍的青年,鼓勵他們熱愛生活、珍惜青春,努力學習為人民服務的本領,為祖國的興旺發達獻出自己的光和熱。不少青少年在她的輔導下考取了中學、中專和大學,不少迷惘者在與她的接觸中受到啟發和教育變得充實和高尚起來。張海迪在輪椅上唱出了高昂激越的生命之歌,這支歌的主旋律是:一個人生命的價值在于為祖國富強、人民幸福而勇敢開拓、無私奉獻!
張海迪勵志故事簡單 3
他出生在江蘇淮安的一個普通家庭,出生時因難產差點斷氣,從閻王那里撿回一條小命的他得了腦缺氧后遺癥,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腦癱。但是父母并沒有拋棄他,給他起名為甦,意思是死而復生,更寄寓為自力更生。多年以來家里沒有放棄康復治療,還讓他同別的孩子一樣求學,為此幾乎花光了家中全部的`積蓄。
懷著一顆感恩父母的心,他打小就知道用功。因為腦癱,他發音不清,行動不便,在學習上、生活上遇到很多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然而他沒有向厄運屈服。他通過抓象棋子、抓玉米粒來鍛煉握筆寫字,右小腿經常綁著沙袋以穩固身體,防止跌倒。由于手不停地顫抖,寫字超慢,每次考試都答不完卷子。高考成績不好,只能在老家上電大。
盡管沒有考上好大學,他依舊沒有泄氣,相信總有一天會坐在名牌大學的校園內。為了這個夢想,他夜以繼日地刻苦學習,先后修完了大專、本科課程。在此期間,他為一些社會青年和下崗青年職工無償舉辦電腦培訓班10余期,接受培訓的有100多人次,還為江蘇省人民檢察院免費開發了一套看守所檢察多媒體信息管理系統。
由于寫字慢,他考研考了3年都沒過線,最后才考上了吉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班,接著又讀了博士,研究對殘疾人有幫助的計算機視覺和模式識別。在新的環境中,他沒有驕傲自滿,也不曾停止追求的步伐,在導師的指引下,他發表了20余篇論文,其中4篇SCI期刊文章。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最新一屆國際生物識別大會上,他是國內唯一的受邀者。
后來,他的事跡經媒體披露后,感動了無數國人,很快被網友譽為中國版的霍金、21世紀的張海迪。他就是腦癱博士王甦菁。
一位腦癱患者,身殘志堅以頑強意志與病魔斗爭,不自怨自艾,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成博士,刻苦鉆研獲國際學術界認可,達成自己的夢想,實現了人生的價值。而這背后是他夜以繼日的勤學苦練,是他拼搏奮斗灑下的汗水和淚水。靠著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爬起來的信念,王甦菁不向命運低頭,唱出了高昂激越的自強之歌。
張海迪勵志故事簡單 4
1955年 9月,張海迪出生在山東省文登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里,玲玲是張海迪的小名。5歲之前,張海迪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快樂而活潑,成天蹦蹦跳跳跑來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時光是那樣短暫。1960年一個明朗的早晨,玩具室里剛上完一節“課”,張海迪和小同伴們嘻笑著朝門外跑去,忽然跌倒了。從此,雙腿喪失了知覺,張海迪也喪失了關于腿的記憶。童年時許多生活場景,張海迪都清晰記得,獨獨不知道腿是怎么活動的,人走路時的感覺是怎樣的。
得了什么病,竟然這樣可怕?張海迪當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復發作,非常難治。5年中,張海迪做了3次大手術,脊椎板被摘去 6 塊,最后高位截癱。這樣,原來天真活潑的張海迪,只能整天臥在床上。當年,醫生們一致認為,像這種高位截癱病人,一般很難活過27歲。
看著伙伴們高高興興地背著書包上學校,最終有一天張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對母親說:“母親,我要上學!”可是因為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學校都不接收。
病情是無情的,每當病痛折磨張海迪時,堅強的張海迪沒有流淚,疼得實在厲害時,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頭發,打算用一種疼痛來代替另外一種疼痛。 漸漸地,張海迪揪下來的頭發,都能編成一條辮子了!
對張海迪來說,家是一所特殊的學校。在這個特殊的學校里,聰明、好學的張海迪學拼音,學查字典,學一個又一個生字。張海迪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撐著身體,抄書。沒有人催問。沒有人檢查督促。沒有考試和考試中的競爭,全靠著自己。一本又一本小學課本學完了。但是很難哪,得走不少彎路,多耗費很多時間。一道算術題,張海迪做 12遍,得出的竟是12個答案!張海迪本來就不喜歡算術,得啦,丟開不學算了!可是不行,硬著頭皮也得學會它。第 13次最終算對了。努力是加倍的,可是成功的喜悅也是加倍的呀。于是,她的學習自覺性、學習樂趣與生活的意志,還有思維能力,便隨著知識一起增長起來了。
1970年 4月,張海迪跟著帶領知識青年下鄉的父親張坦夫、 母親畢江嬌,坐著一輛大卡車,來到莘縣十八里鋪尚樓村,開始了農村生活。起初,張海迪感覺農村非常陌生,沒有電燈和自來水,生活也十分艱苦。但是,在那些淳樸的村民身上,張海迪很快感到了更真、更樸素的愛。張海迪發現小學校沒有音樂教師,就主動到學校教唱歌。課余還幫助學生組織自學小組,給學生理發、釘扣子、補衣服。
當看到當地群眾缺醫少藥帶來的痛苦,張海迪便萌生了學習醫術解除群眾病痛的念頭。張海迪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來了醫學書籍、體溫表、聽診器、人體模型和藥物,努力研讀了《針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等書。為了認清內臟,她把小動物的心肺肝腎切開觀察,為了熟悉針灸穴位,張海迪在自己身上畫上了紅紅藍藍的點兒,在自己的身上練針體會針感。
“書上寫著怎么樣進針,可以在白菜疙瘩上、在蘿卜上。在白菜疙瘩上進了幾天以后,就在自己身上(進針),我覺得醫生就是要這樣,首先要自己感覺。有人問我說,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沒有知覺,你的胸以下沒有知覺,你在自己身上扎針不痛苦啊?我說恰恰相反,我最開始針灸的時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向包括臉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扎了以后是什么樣的感覺,我要知道。”功夫不負有心人,張海迪最終掌握了一定的醫術,能夠治療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病,在十幾年中,為群眾治病達1萬多人次。“曾有醫生囑咐過我的父母,如果我要是得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或者是褥瘡,我會因為感染而死去。我給別人當醫生,我也給自己當醫生。15歲在農村的時候,我生了褥瘡,晚上點著小油燈,對著鏡子,我把自己身上潰爛的肉剪掉——所以,現在最怕聽的就是剪刀的聲音。”
當年,張海迪作為一名待業青年,也曾有過自卑感。“1年多的時間里,我四處報名,八方寫信,常常在招工單位的門口一待就是半天。我真想能為社會做點事,可就是沒有一個單位要我。在別人眼里,我是一個廢人。”于是,當年,張海迪想到過自殺。
1974年 7月 14日,張海迪趁父母出工,收拾好東西,寫好遺書,說自己不愿做沸騰生活的旁觀者,然后一次性吃了 30 片冬眠靈,又給自己打了6支冬眠靈。在靜靜地躺在那兒等待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張海迪忽然想到了尚樓村的鄉親們,真舍不得離開他們;又想到了保爾在海淀公園自殺的情景,他也絕望過,但最終還是戰勝了懦弱和病殘,成了生活的強者。想到這些,張海迪掙扎著爬起來。可藥物起作用了,爬不起來了。于是,張海迪拼命地喊:“快來人啊,救救我,救活我吧!”
經過五六天的搶救,張海迪最終蘇醒過來。看到身邊的`親人朋友、醫生護士,張海迪慚愧極了,對大家說:“我錯了,從今以后我要勇敢地生活下去。死,也要在大笑中死去。”
日后,曾有記者問張海迪:如果你能擁有第二次生命作為一個健全的人,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張海迪說:“假如我能再有一次生命,我會實現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當一個醫生,這也是我從小的一個夢想,我 15歲時就自學醫術給鄉親們治病,但沒有機會真正穿上白大褂當一名白衣天使。”
后來,張海迪隨父母遷到縣城居住,一度沒有安排工作。張海迪從保爾柯察金和吳運鐸的事跡中受到鼓舞,從高玉寶寫書的經歷中得到啟示,決定走文學創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筆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啟迪人們的心靈。張海迪讀了許多中外名著,寫日記、讀小說、 背詩歌、 抄錄華章警句,還在讀書寫作之余練素描、學寫生、臨摹名畫、學會了識簡譜和五線譜,并能用手風琴、琵琶、吉他等樂器彈奏歌曲。
認準了目標,不管面前橫隔著多少艱難險阻,都要跨越過去,到達成功的彼岸,這便是張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來一瓶進口藥,請張海迪幫助翻譯文字說明,看著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張海迪便決心學習英語,掌握更多的知識。從此,她的墻上、桌上、燈上、鏡子上、 乃至手上、 胳膊上都寫上了英語單詞,還給自己規定每天晚上不記 10 個單詞就不睡覺。家里來了客人,只要會點英語的,都成了張海迪的老師。經過七八個年頭的努力,張海迪不僅能夠閱讀英文版的報刊和文學作品,還翻譯了英國長篇小說《海邊診所》,當她把這部書的譯稿交給某出版社的總編輯時,這位年過半百的老同志感動得流下了熱淚,并熱情地為該書寫了序言——《路,在一個癱瘓姑娘的腳下延伸》。
當初,為了給張海迪治病,母親變賣了手表、衣服等物品,還欠了一身的債,從無怨言,默默地盡著母親的神圣義務。盡管家里窮,但父母總是盡最大努力滿足張海迪的要求。凡張海迪喜歡的書,不管花多少錢,跑多遠的路,父母總要想方設法給張海迪買到。生日或節假日,書成了父母送給她的最佳禮物。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張海迪以頑強的毅力和恒心與疾病作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張海迪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后來還攻讀了大學本科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1981年,張海迪獲莘縣廣播局先進工作者稱號,這年12月《人民日報》首次報道了張海迪的事跡; 1982年,張海迪獲聊城地區“模范共青團員”和“三八紅旗手”稱號……
今天,張海迪總在說,人就得有勇氣與生活中的不幸抗爭。人的一生總會有坎坷,就看你以怎樣的心態去對待——張海迪喜歡豪言壯語,因為她將自己的生活與座右銘式的豪言壯語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我們所看到的張海迪熱愛生命的一種精神力量。
【張海迪勵志故事簡單】相關文章:
張海迪勵志故事介紹(精選5篇)11-30
張海迪名言01-26
張海迪的名言06-24
張海迪的名言大全10-26
張海迪經典語錄11-22
簡單的英語勵志小故事帶翻譯12-06
張海迪名言60句08-11
張海迪語錄60句08-10
簡單的英語勵志短篇小故事(精選13篇)08-04
張海迪的簡介資料及名言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