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挺立呻吟高潮av全片,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性欧美极品v,A片高潮抽搐揉捏奶头视频

自學考試

自學考試勞動經濟學試題

時間:2024-10-30 09:40:54 雪桃 自學考試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2024自學考試勞動經濟學試題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接觸到試題,試題是用于考試的題目,要求按照標準回答。一份好的試題都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2024自學考試勞動經濟學試題,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4自學考試勞動經濟學試題

  自學考試勞動經濟學試題 1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涂黑。錯涂、多涂或未涂均無分。

  1.相對于人類的無限需要而言,資源的稀缺性可以定義為一種

  A.不足性 B.充足性

  C.永久性 D.暫時性

  2.主體在資源約束條件下獲得最大效用必須滿足無差異曲線和預算約束線

  A.多重相交 B.無相交

  C.相切 D.完全重合

  3.當決策主體家庭成員處于就業一非就業無差異境界時,此時的工資率就是

  A.最高勞動供給價格 B.最低勞動供給價格

  C.市場最低工資 D.市場最高工資

  4.勞動力的邊際生產力遞減規律從根本上導致了勞動力需求曲線是一條

  A.垂直線 B.水平線

  C.向右下傾斜的直線 D.向右上傾斜的直線

  5.在勞動力市場動態均衡研究中,“蛛網穩定條件”是

  A.勞動力供給彈性小于勞動力需求彈性 B.勞動力供給數量小于勞動力需求數量

  C.勞動力供給彈性大于勞動力需求彈性 D.勞動力供給數量大于勞動力需求數量

  6.勞動力的生產是通過消費社會勞動為條件的,這說明勞動力具有

  A.不可分割性特點 B.生理性特點

  C.能動性特點 D.主觀性特點

  7.勞動力需求變動的假定條件是

  A.企業規模變化 B.企業規模不變

  C.工資率變動 D.工資率不變

  8.產品需求彈性越大,則勞動力需求彈性會

  A.不變 B.上下波動

  C.越小 D.越大

  9.經價格指數修正,用以說明工資的實際購買力的是

  A.貨幣工資 B.實際工資

  C.計時工資 D.計件工資

  10.產品市場壟斷對經濟的影響是

  A.增加就業和生產,形成勞動力的合理分配

  B.增加就業和生產,造成勞動力的不合理分配

  C.減少就業和生產,造成勞動力的不合理分配

  D.減少就業和生產,形成勞動力的合理分配

  11.員工在接受特殊培訓期間的工資水平

  A.高于員工受訓期間的VMP水平

  B.低于員工受訓期間的VMP水平

  C.等于員工受訓期間的VMP水平

  D.等于受訓期間企業支付的全部培訓成本

  12.計時工資的基本特征是

  A.勞動量以勞動的最小單位時間計量 B.勞動量以勞動的.直接持續時間計量

  C.勞動量以勞動的標準時間計量 D.勞動量以工人合格產品數量計量

  13.勞動力的需求價格取決于

  A.勞動力的生產成本 B.勞動力的教育費用

  C.勞動的心理成本 D.勞動的邊際生產率

  14.菲利普斯曲線作為宏觀經濟分析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工具,它的研究對象是

  A.就業與通貨膨脹的關系 B.就業與通貨緊縮的關系

  C.失業與通貨緊縮的關系 D.失業與通貨膨脹的關系

  15.勞動關系的核心是

  A.勞動力的所有權與使用權相分離

  B.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的特定關系

  C.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的意志

  D.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的勞動合同關系

  16.由于壟斷或寡頭部門的企業要求增加他們的利潤而推動物價水平的上漲,這稱為

  A.工資推動的通貨膨脹 B.結構性通貨膨脹

  C.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 D.利潤推動的通貨膨脹

  17.工會對工資的影響主要集中于

  A.降低勞動力需求的工資彈性或減少產品的社會需求

  B.增加勞動力需求的工資彈性或減少產品的社會需求

  C.降低勞動力需求的工資彈性或增加產品的社會需求

  D.增加勞動力需求的工資彈性或增加產品的社會需求

  18.有關自然失業率錯誤的描述是

  A.自然失業率是勞動力市場中的一個常量

  B.自然失業率是正常失業占社會勞動力的比例

  C.自然失業率是通貨膨脹率不變時的失業率

  D.自然失業率是預期通貨膨脹率與實際通貨膨脹率相一致時的失業率

  19.公共部門的工資水平實行的原則是

  A.以勞動生產率為基礎,集體協商工資水平

  B.以經濟效益為基礎,集體協商工資水平

  C.參照企業部門勞動者的工資水平

  D.由政府通過法律法規確定工資水平

  20.通過擴張的財政政策來提高就業水平常常會導致

  A.政府財政盈余 B.政府財政赤字

  C.抑制通貨膨脹 D.減少社會總需求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涂黑。錯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無分。

  21.一般來說,影響勞動力參與率的因素有

  A.企業利潤 B.企業規模

  C.教育年限 D.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

  E.經濟周期波動

  22.實證研究方法的特點有

  A.以認識主觀世界為目的 B.以認識客觀事實為目的

  C.得出的結論具有客觀性 D.得出的結論具有主觀性

  E.得出的結論不可檢驗

  23.人力資本的特點有

  A.人力資本是寓寄在勞動者身上的一種生產能力

  B.人力資本具有無限的創造性,能夠為其所有者帶來持久性的收入

  C.人力資本是通過人力資本投資形成并積累的,具有積累性

  D.人力資本投資以后,能夠使投資者獲得永久性的收入

  E.人力資本投資與物質資本相似,投資者要承擔投資風險

  24.下列屬于最低勞動標準的內容有

  A.最低工資標準 B.最長勞動時間標準

  C.最低就業年齡標準 D.勞動者在生產中的安全和健康標準

  E.關于女職工與未成年工的特殊保護

  25.下列方法中能減少摩擦性失業的有

  A.增加就業機會 B.對失業人員進行就業培訓

  C.完善勞動力市場的情報工作 D.提高勞動力市場效率

  E.降低勞動力流動成本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3分,共12分)

  26.人力資本投資的補償性工資差別

  27.勞動力供給

  28.結構性失業

  29.摩擦性失業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30.簡述預算約束線斜率的本質含義。

  31.簡述規模效應對勞動力需求的影響路徑。

  32.簡要回答延期支付的優勢。

  33.簡述公共部門的就業決策與企業部門相比,所表現出的不同特點。

  五、計算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5分,共10分)

  34.某運輸公司把員工劃分為司機(設為A類)和維修(設為B類)兩類工人,在最近的一次工資調整中發現,司機工資上漲了10%,卻引起公司對維修工人的需求減少了5%,試計算這兩類工人的交叉工資彈性并判斷其關系。

  35.題35圖是描述某地區社會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洛倫茨曲線,假設A的面積為0.12,B的面積為0.38,試計算該地區的基尼系數并請說明該地區的收入分配狀況。

  六、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9分,共18分)

  36.試論述資本供給彈性對勞動力需求工資彈性的影響。

  37.試論述產業工資差別形成的原因。

  七、案例分析題(本大題10分)

  38.閱讀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問題。

  世界性金融危機發生之后,人們普遍關心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金融危機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危機會不會傳導到社會,會不會導致社會危機的發生?這當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失業。可以說,失業是經濟危機轉化為社會危機的最基本鏈條。有的學者對于就業問題甚至用了這樣的說法:人們在買房子的時候,強調的是地段、地段、地段,而在經濟危機中,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就業、就業、就業。

  失業問題在中國還有一層獨特的含義。因為目前在中國發生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國際金融危機引爆的傳統生產過剩危機,問題主要是集中在實體經濟的層面,特別是那些低端的、面向出口的、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這就意味著,同樣程度的經濟問題,在中國引起的失業問題會更為嚴重。

  (1)失業會對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帶來哪些負面影響?

  (2)分析解釋世界性金融危機發生后,為什么會導致中國的失業問題更加嚴重?

  自學考試勞動經濟學試題 2

  一、單項選擇題(每題2分,共30分)

  1.勞動經濟學是研究( )的一門學問。

  A.勞動生產過程

  B.勞動力市場現象及其運行規律

  C.勞動產品分配

  D.勞動工具改進

  答案:B。解析:勞動經濟學是研究勞動力市場現象及其運行規律的科學,它主要涉及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工資的決定、就業與失業等方面的內容。

  2.勞動力供給彈性是指( )。

  A.勞動力供給量變動的百分比與工資率變動的百分比之比

  B.工資率變動的百分比與勞動力供給量變動的百分比之比

  C.勞動力供給量變動與工資率變動之比

  D.工資率變動與勞動力供給量變動之比

  答案:A。解析:勞動力供給彈性是衡量勞動力供給量對工資率變動反應程度的一個指標,它等于勞動力供給量變動的百分比與工資率變動的百分比之比。

  3.個人勞動力供給曲線( )。

  A.向右上方傾斜

  B.向右下方傾斜

  C.向后彎曲

  D.是一條水平線

  答案:C。解析:個人勞動力供給曲線是向后彎曲的。在工資率較低時,隨著工資率的上升,勞動力供給量會增加;但當工資率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勞動力供給量可能會隨著工資率的上升而減少,這是因為工資上升到一定水平后,勞動者更傾向于享受閑暇。

  4.下列因素中,會導致勞動力需求曲線右移的是( )。

  A.資本價格下降

  B.資本價格上升

  C.產品價格下降

  D.技術進步使勞動生產率下降

  答案:A。解析:資本價格下降,會使企業增加資本投入,由于資本和勞動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補的,企業可能會擴大生產規模,從而增加對勞動力的需求,使勞動力需求曲線右移。資本價格上升會使勞動力需求曲線左移;產品價格下降會減少企業利潤,使企業減少生產和勞動力需求,勞動力需求曲線左移;技術進步使勞動生產率下降不符合實際情況,一般技術進步會提高勞動生產率,可能導致勞動力需求曲線左移或右移,要看具體情況。

  5.基尼系數是衡量( )的指標。

  A.經濟增長

  B.收入分配公平程度

  C.通貨膨脹

  D.就業水平

  答案:B。解析:基尼系數是國際上用來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分析指標,它反映了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基尼系數越大,表明收入分配越不公平。

  6.在完全競爭的勞動力市場上,( )。

  A.工資由企業單方面決定

  B.工資由勞動者單方面決定

  C.工資由勞動力供求雙方共同決定

  D.工資由政府決定

  答案:C。解析:在完全競爭的勞動力市場上,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共同決定工資水平。企業是勞動力的需求方,勞動者是勞動力的供給方,雙方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達到均衡,決定工資和就業量。

  7.下列哪種失業屬于摩擦性失業?( )

  A.由于經濟衰退引起的失業

  B.由于技術進步引起的失業

  C.由于勞動者轉換工作過程中產生的失業

  D.由于工資剛性引起的失業

  答案:C。解析:摩擦性失業是指由于勞動者在正常流動過程中產生的失業,比如勞動者轉換工作、初次尋找工作等情況導致的失業。經濟衰退引起的失業是周期性失業;技術進步引起的失業是結構性失業;工資剛性引起的失業也是一種非自愿失業,但不屬于摩擦性失業。

  8.勞動邊際產量是指( )。

  A.增加一單位勞動投入所增加的產量

  B.增加一單位產量所需要增加的勞動投入

  C.總產量與總勞動投入之比

  D.平均產量與邊際產量之和

  答案:A。解析:勞動邊際產量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增加一單位勞動投入所增加的產量。它可以幫助企業確定最優的勞動投入量,當勞動邊際產量等于工資時,企業達到利潤最大化的勞動投入水平。

  9.人力資本投資不包括( )。

  A.正規教育

  B.在職培訓

  C.勞動力流動

  D.購買股票

  答案:D。解析:人力資本投資是指通過增加人的資源而影響未來的貨幣和物質收入的各種活動,包括正規教育、在職培訓、健康投資、勞動力流動等。購買股票是一種金融投資行為,不屬于人力資本投資。

  10.工資差別產生的原因不包括( )。

  A.勞動質量的差別

  B.勞動強度的差別

  C.工會的作用

  D.勞動者年齡的差別

  答案:D。解析:工資差別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勞動質量的差別(如技能、教育程度等)、勞動強度的差別、職業的差別、工會的作用、產業和地區的差別等。勞動者年齡本身一般不是直接導致工資差別的主要原因,當然在某些情況下,年齡可能與工作經驗等因素相關聯而間接影響工資。

  11.下列關于勞動需求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勞動需求是一種派生需求

  B.勞動需求與產品需求無關

  C.勞動需求只取決于工資水平

  D.勞動需求曲線是一條水平線

  答案:A。解析:勞動需求是一種派生需求,它是由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派生出來的。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取決于產品市場的需求情況、生產技術、資本價格等多種因素,而不是只取決于工資水平。勞動需求曲線一般是向右下方傾斜的,不是一條水平線。

  12.勞動力市場的歧視主要表現為( )。

  A.工資歧視和職業歧視

  B.性別歧視和年齡歧視

  C.種族歧視和地域歧視

  D.教育歧視和健康歧視

  答案:A。解析:勞動力市場的歧視主要表現為工資歧視和職業歧視。工資歧視是指支付給相同生產能力的工人不同的工資;職業歧視是指某些職業對某些群體(如女性、少數民族等)有不合理的限制。性別、年齡、種族、地域、教育、健康等因素可能是導致歧視的原因,但不是歧視的主要表現形式。

  13.當勞動力供給彈性大于勞動力需求彈性時,工資率的波動對就業量的影響( )。

  A.較大

  B.較小

  C.不變

  D.不確定

  答案:A。解析:當勞動力供給彈性大于勞動力需求彈性時,工資率的波動會引起就業量較大的波動,這種情況被稱為“蛛網不穩定條件”。因為供給對工資變化的反應更敏感,工資的變化會導致供給量大幅變化,進而影響就業量。

  14.下列哪種情況會使勞動的邊際產量遞減?( )

  A.資本投入不斷增加

  B.技術水平不斷提高

  C.勞動投入不斷增加,而資本和技術保持不變

  D.勞動投入和資本投入按相同比例增加

  答案:C。解析:在其他生產要素(如資本和技術)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不斷增加勞動投入,會出現勞動的邊際產量遞減。這是因為隨著勞動投入的增加,每增加一單位勞動所能增加的產量會逐漸減少。資本投入增加、技術水平提高可能會提高勞動的邊際產量;勞動和資本按相同比例增加可能會使產量增加,但不一定導致勞動邊際產量遞減。

  15.勞動經濟學中,短期是指( )。

  A.勞動者數量固定,資本數量可變

  B.勞動者數量可變,資本數量固定

  C.勞動者和資本數量都固定

  D.勞動者和資本數量都可變

  答案:B。解析:在勞動經濟學中,短期是指企業在生產過程中,資本數量固定,只能通過改變勞動投入量來調整產量;長期是指勞動者和資本數量都可以改變的時期。

  二、多項選擇題(每題3分,共30分)

  1.影響勞動力供給的因素包括( )。

  A.人口規模

  B.人口結構

  C.工資率

  D.工作偏好

  E.社會保障制度

  答案:ABCDE。解析:人口規模越大,勞動力供給可能越多;人口結構(如年齡結構、性別結構等)會影響勞動力供給的數量和質量;工資率是影響勞動力供給的重要經濟因素,工資率上升可能會增加勞動力供給;工作偏好會使勞動者選擇不同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時間,從而影響勞動力供給;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可能會使部分勞動者減少勞動力供給,如提前退休等情況。

  2.下列關于勞動力需求的說法,正確的有( )。

  A.勞動力需求是一種派生需求

  B.產品需求的變化會引起勞動力需求的變化

  C.資本價格的變化會影響勞動力需求

  D.技術進步會減少勞動力需求

  E.勞動力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

  答案:ABCE。解析:勞動力需求是派生需求,它取決于產品市場的需求,產品需求的變化會導致企業對勞動力需求的變化;資本價格變化會影響企業的生產成本和生產方式,從而影響勞動力需求;勞動力需求曲線一般向右下方傾斜,表明工資率與勞動力需求呈反向變動關系。技術進步不一定會減少勞動力需求,在某些情況下,技術進步可能會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或增加對高技能勞動力的需求。

  3.以下屬于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的`有( )。

  A.勞動者收入增加

  B.企業利潤增加

  C.社會經濟增長

  D.個人社會地位提高

  E.勞動者健康狀況改善

  答案:ABCDE。解析:人力資本投資收益可以體現在多個方面。勞動者通過教育、培訓等投資后,技能提高,收入可能增加;對于企業來說,員工素質提升會帶來企業利潤增加;從宏觀角度看,人力資本投資有利于社會經濟增長;個人社會地位也可能因為自身知識、技能的提升而提高;同時,像健康投資這種人力資本投資方式會使勞動者健康狀況改善。

  4.工資的基本形式包括( )。

  A.計時工資

  B.計件工資

  C.獎金

  D.津貼

  E.福利

  答案:ABCD。解析:工資的基本形式主要是計時工資和計件工資,獎金是對勞動者超額勞動的報酬,津貼是對特殊勞動條件和工作環境下的額外勞動消耗和生活費用支出的補償,它們都屬于勞動報酬的范疇,是工資的補充形式。福利不屬于工資的基本形式,福利更多的是企業為員工提供的除工資之外的其他待遇。

  5.勞動力市場均衡的意義包括( )。

  A.實現充分就業

  B.同質勞動力獲得同樣的工資

  C.勞動力資源的最優分配

  D.工資率的穩定

  E.減少勞動力市場的歧視

  答案:ABCDE。解析:勞動力市場均衡意味著勞動力供給和需求相等,此時能夠實現充分就業,使所有愿意在現行工資水平下工作的勞動者都能找到工作;同質勞動力在均衡狀態下會獲得同樣的工資;同時,均衡狀態下勞動力資源得到最優分配,因為此時勞動力在不同行業、企業之間的分配達到了一種最優狀態,使得社會總產出最大化;工資率在均衡時也會保持相對穩定;并且從理論上講,勞動力市場均衡也有助于減少歧視,因為在均衡市場中,主要是由供求關系決定工資和就業,減少了不合理的歧視因素的影響。

  6.下列屬于失業類型的有( )。

  A.摩擦性失業

  B.結構性失業

  C.周期性失業

  D.季節性失業

  E.技術性失業

  答案:ABCDE。解析:摩擦性失業是勞動者正常流動過程中產生的失業;結構性失業是由于經濟結構變化,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不匹配導致的失業;周期性失業是與經濟周期相關的失業,在經濟衰退時失業率上升,經濟繁榮時失業率下降;季節性失業是由于某些行業生產的季節性特點導致的失業;技術性失業是由于技術進步引起的原有勞動者技能不適應新的生產要求而產生的失業。

  7.影響工資差別的因素有( )。

  A.勞動質量差異

  B.勞動強度差異

  C.產業差異

  D.地區差異

  E.工會作用

  答案:ABCDE。解析:勞動質量差異(如勞動者的技能、教育程度等)會導致工資差別,高質量的勞動往往能獲得更高的工資;勞動強度差異也會影響工資,強度大的勞動一般工資會高些;不同產業的工資水平可能不同,比如新興產業可能工資較高;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工資也會有差異;工會通過集體談判等方式可以為會員爭取更高的工資,從而造成工資差別。

  8.勞動力市場的特點包括( )。

  A.特殊性

  B.多樣性

  C.不確定性

  D.交易對象的難以衡量性

  E.交易的延續性

  答案:ABCDE。解析:勞動力市場具有特殊性,因為勞動力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與人的身體和意志緊密相連;多樣性表現在勞動力市場的結構、類型等方面的多樣;不確定性是由于勞動力市場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如經濟波動、技術變化等,很難準確預測;交易對象(勞動力)的質量(如技能、工作態度等)難以衡量;并且勞動力市場的交易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具有延續性,如勞動關系的建立和維持等。

  9.下列關于勞動邊際生產力遞減規律的說法,正確的有( )。

  A.在技術給定和其他要素投入不變的情況下,連續增加一種要素投入所帶來的產量的增量遲早會出現下降

  B.該規律適用于短期生產分析

  C.該規律適用于長期生產分析

  D.該規律以技術不變為前提

  E.該規律表明勞動投入越多,產量越低

  答案:ABD。解析:勞動邊際生產力遞減規律是指在技術給定和其他要素投入不變的情況下,連續增加一種要素(如勞動)投入所帶來的產量的增量遲早會出現下降。它適用于短期生產分析,因為短期是資本等其他要素固定,只有勞動可變的情況。該規律是以技術不變為前提的,技術變化可能會改變這種規律。它并不是說勞動投入越多產量越低,而是說隨著勞動投入的增加,每增加一單位勞動所增加的產量會逐漸減少。

  10.政府在勞動經濟中的作用包括( )。

  A.調節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

  B.制定和實施勞動法律法規

  C.提供就業服務和培訓

  D.促進人力資源開發

  E.調控工資和收入分配

  答案:ABCDE。解析:政府可以通過宏觀經濟政策調節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如在經濟衰退時采取擴張性政策增加就業;制定和實施勞動法律法規來保障勞動者的權益,規范勞動力市場秩序;提供就業服務(如就業信息發布)和培訓,幫助勞動者提高就業能力;促進人力資源開發,包括教育投入等;還可以通過稅收、社會保障等手段調控工資和收入分配,以實現社會公平。

  三、簡答題(每題10分,共20分)

  1.簡述勞動力供給曲線向后彎曲的原因。

  答:勞動力供給曲線向后彎曲是由工資率變化對勞動力供給產生的兩種效應導致的,即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

  (1)替代效應。在工資率較低時,工資上升會使閑暇的機會成本增加,即勞動者放棄一單位閑暇所損失的收入增加。此時,勞動者會減少閑暇時間,增加勞動供給,因為勞動的相對價格(工資)上升了,勞動者會用勞動來替代閑暇,這種效應使得勞動力供給量與工資率呈正向變動關系。

  (2)收入效應。當工資率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勞動者的收入已經足夠高。此時,工資進一步上升使得勞動者的收入增加,而勞動者對閑暇這種“正常商品”的需求也會增加。也就是說,勞動者愿意用增加的收入來購買更多的閑暇,從而減少勞動供給,這種效應使得勞動力供給量與工資率呈反向變動關系。

  當替代效應大于收入效應時,勞動力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當收入效應大于替代效應時,勞動力供給曲線向后彎曲。

  2.簡述結構性失業產生的原因及解決措施。

  答:

  (1)結構性失業產生的原因:

  ①經濟結構調整。隨著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會發生變化,一些傳統產業衰退,新興產業興起。例如,隨著科技的進步,傳統的手工制造業逐漸被自動化生產線所取代,這就導致了原來從事手工制造的工人失業,而新興的高科技產業對勞動者的技能要求較高,這些失業工人如果不具備新產業所需的技能,就會出現失業。

  ②勞動力供給和需求不匹配。一方面,勞動者的技能、地理位置等因素與勞動力市場的需求不一致。比如,某地區對金融服務人才有較大需求,但當地勞動者主要是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缺乏金融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教育和培訓體系可能沒有及時跟上產業結構變化的步伐,導致勞動者的技能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2)解決結構性失業的措施:

  ①加強職業培訓。政府和企業應該加大對職業培訓的投入,針對市場需求的技能,為失業者提供培訓機會,使他們能夠掌握新興產業所需的技能,提高就業能力。例如,對于因傳統制造業衰退而失業的工人,可以為他們提供機器人操作、數控技術等方面的培訓。

  ②促進勞動力流動。通過改善交通、住房等條件,降低勞動力在地區間流動的成本,使勞動力能夠從勞動力過剩的地區向勞動力需求旺盛的地區流動。同時,提供就業信息服務,幫助勞動者了解不同地區的就業機會,促進勞動力的合理配置。

  ③調整教育結構。教育部門應該根據經濟發展的趨勢和產業結構的變化,調整教育內容和專業設置。例如,增加新興產業相關專業的招生人數,減少那些市場需求萎縮的專業招生,使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更符合市場需求。

【自學考試勞動經濟學試題】相關文章:

2014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消費經濟學試題03-13

2017自學考試《勞動經濟學》復習題及答案11-25

2014自學考試繪畫基礎試題03-12

自學考試《旅游概論》模擬試題09-20

英語自學考試題例03-02

護理學自學考試試題03-03

2014自學考試國際運輸與保險試題03-12

精選自學考試英語語法試題03-30

河北省自學考試投資經濟學重點03-3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昌县| 沙洋县| 鸡西市| 同心县| 六枝特区| 建宁县| 开远市| 蓬莱市| 内黄县| 兴山县| 贡嘎县| 伊金霍洛旗| 佛冈县| 乳山市| 茂名市| 沂水县| 铁力市| 登封市| 莆田市| 濉溪县| 康保县| 刚察县| 华亭县| 巧家县| 靖安县| 高青县| 靖宇县| 图木舒克市| 新巴尔虎右旗| 四平市| 略阳县| 太康县| 寿阳县| 鲁甸县| 左云县| 越西县| 苍南县| 安西县| 太谷县| 北海市| 太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