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秋下荊門賞析
秋下荊門賞析1
[唐]李白
霜落荊門江樹空1,布帆2無恙掛秋風。
此行不為鱸魚鲙3,自愛名山入剡4中。
注釋:
1、江樹空,江樹樹葉經霜落盡。
2、布帆,這里借用顧愷之的典故,表示旅途平安。
3、鱸魚鲙,西晉吳人張翰,在洛陽做官時,見秋風而想到家鄉菰菜羹、鱸魚鲙的美味,就辭官歸鄉。
4、剡(shàn),地名,今浙江嵊州市、新昌縣境。
賞析:
此詩作于詩人開元十三年(725)第一次出蜀遠游之時,飽含著作者對未來錦繡前程的美好憧憬,洋溢著積極而浪漫的熱情。詩中滿載著李白浪游吳越,搜奇探勝的豪情逸興。全詩四句,寫景、敘事、議論各具形象,筆式靈活而又自然,生動地表現了詩人“仗劍去國”的.熱情。四句詩連用兩個典故,而讀來毫無堆砌之感,達到了語如己出、靈巧活潑、生動自然的境界。
秋下荊門賞析2
霜落荊門江樹空,
布帆無恙掛秋風。
此行不為鱸魚膾,
自愛名山入剡中。
這首《秋下荊門》是唐代詩人李白第一次出蜀初游楚地之際所寫,時年二十五歲。在此之前他雖多方交游,飽覽了奇山異水,但都囿于蜀地,眼界不寬。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對錦銹前程的向往,吸引著他“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去一展才華抱負。因此,這首詩作者通過對荊門秋色的描繪,顯示出詩人的雄心壯志,洋溢著積極而浪漫的激情。
“霜落荊門江樹空”,第一句描繪荊門之秋色,出句點題。荊門即荊門山,位于艾家鎮境內,是宜昌縣勝景之一,也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東湖縣志·卷一》載:“荊門,即古江關楚西塞也。”這句是說,寒霜降落到荊門山,江邊各種樹木的葉子都凋落盡了。原來林木森森,綠葉滿山的荊門,如今山明水凈,天地空闊。這里雖寫秋景而無肅殺蕭瑟之態,詩人一掃歷代文人悲秋憫人之風,給人以清新明快之感。
“布帆無恙掛秋風”,第二句緊承上句中的'“江”字,暗點題中的“下”字。意思是說,船上的風帆完好無損,高高地掛在秋風之中。據《晉書》載: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當荊州刺史殷中堪幕府的參軍時,有一次請假乘船東下,殷中堪特地把布帆借給他。途中遇到大風,愷之給中堪寫信說,“行人安穩,布帆無恙”。這里借用此典,說明詩人旅途平安,寫出了詩人樂觀的態度歡愉的心情。
“此行不為鱸魚膾”,這一句緊承上句中的“秋風”二字,說明詩人這次遠游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貪圖安逸享樂生活。“鱸魚膾”,鱸魚做的好菜,比喻舒適安逸的享樂生活。《晉書·張翰傳》:“齊王竦為大司馬東曹椽。因秋風起,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何為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歸。”這里,詩人反其意而用之,說明自己遠游與張翰不同,不是起駕回鄉品嘗美味佳肴,而是遠離故鄉去艱苦跋涉。
“自愛名山入剡中”,結句緊扣上句,“自愛”與“不為”相呼應,一氣呵成,儲蓄地表達了詩人積極用世的態度。剡,剡溪,在今浙江嵊縣,曹娥江的上游,多有佳山麗水。這句表面上是說,我不是象張翰那樣貪圖享樂而回鄉,而是因為自己喜愛游歷名山大川而離鄉;實際上詩人此行并不是要“入剡中”,而是周游楚地,以求仕進。張翰貪戀“鱸魚膾”而放棄“名爵”,李白一反張翰之意,卻又不明白說出,這就表現出詩人不同凡俗的格調,儲蓄地吐露出一種專心酬志,不思安樂的豪情,以及豪放樂觀的胸懷。
這首詩在寫法上也很有特點。突出的是把寫景、敘事和抒情恰到好處地結合起來,集中表達詩人熱愛祖國山河的激情,為酬“四方之志”而“仗劍去國”的抱負,以及樂觀、豪爽、不畏艱辛的開闊胸襟,用典含而不露,凝煉深沉,語如己出;走筆上下相承,前后呼應,渾然一體,也是其重要特色。
秋下荊門賞析3
《秋下荊門》
【年代】:唐【作者】:李白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 此行不為鱸魚鲙,自愛名山入剡中。
【賞析】:
“荊門”,山名,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隔江與虎牙山對峙,戰國時為楚國的西方門戶。乘船東下過荊門,就意味著告別了巴山蜀水。這首詩寫于詩人第一次出蜀遠游時。對錦繡前程的憧憬,對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使他戰勝了對峨眉山月的依戀,去熱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來。詩中洋溢著積極而浪漫的熱情。 第一句是寫景,同時點出題中的“秋”和“荊門”。荊門山原是林木森森,綠葉滿山,而今秋來霜下,木葉零落,眼前一空。由于山空,江面也顯得更為開闊。這個“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繪出山明水凈、天地清肅的景象,寥廓高朗,而無蕭瑟衰颯之感。 第二句“布帆無恙掛秋風”,承上句“江”字,并暗點題中“下”字。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為荊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參軍,曾告假乘舟東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給他,途中遇大風,愷之寫信給殷說:“行人安穩,布帆無恙。”這里借用了“布帆無恙”這一典故,不僅說明詩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風順、天助人愿的意味。這種秋風萬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動地寫出了詩人無比樂觀欣慰的心情。 “張翰江東去,正值秋風時”。詩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風”連及而來的。據說西晉時吳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而想到故鄉的莼羹、鱸魚鲙,說:“人生貴得適志耳,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便歸。李白“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著長江下游駛行,這便使他聯想到張翰的故事,不過他聲明“此行不為鱸魚鲙”,此行目的與張翰不同,自己是遠離家鄉。這樣反跌一筆,不但使詩變得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愛名山入剡中”。剡(shà;n扇)中,今浙江嵊縣,境內多名山佳水。句中“自”字,與上一句中“不為”相呼應,兩句緊相連貫,增強了感情色彩。 古人曾說過:“詩人之言,不足為實也。”那意思大概就是說詩具有凝煉、概括、夸張、含蓄等特色,詩中語言的含意,往往不能就字面講“實”、講死,所以說詩者也應該“不以辭害意”。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如果只理解為詩人在表白“此行”的目的,不是為了吳地的美味佳肴,而是要去欣賞剡中的名山,那就未免太表面了,太“實”了。李白“入剡中”,是若干年以后的事。那么它的含意到底是什么呢?要解答這個問題,還得回到詩的第三句。從張翰所說的話來看,張翰是把“名爵”與“鱸魚鲙”對立起來,棄其前者,而就其后者,那么李白呢?他對后者的態度明朗—“此行不為鱸魚鲙”。對前者呢?詩人沒有明說。可是,“秋下荊門”以后的所言,所行,就把這個問題說得很清楚了。第一,“此行”并沒有“入剡中”,而是周游在江漢一帶,尋找機會,以求仕進;第二,他還明白地聲稱:“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上安州裴長史書》)。他還希求“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這種建功立業的宏愿,積極用世的精神,不正是和張翰的態度恰恰相反嗎?可見詩人此時對“名爵”和“鱸魚鲙”均一反張翰之意,只不過在詩中說一半留一半罷了。當然,這也是“適志”,是“適”其辭親遠游、建功立業之“志”。詩的第四句又該怎樣理解呢?飽覽剡中的名山佳水,誠然也是詩人所向往的,早在他出蜀之前這種興趣就已經表露出來了,不過聯系上一句來看,就不能僅僅局限于此了。我們知道自視不凡的李白,是不想通過當時一般文人所走的科舉道路,去獲取功名的,而是要選擇另一條富有浪漫色彩的途徑,那便是游歷,任俠,隱居名山,求仙學道,結交名流,樹立聲譽,以期一舉而至卿相。所以這里的“自愛名山入剡中”,無非是在標榜自己那種高人雅士的格調,無非是那種不同凡俗的生活情趣的一種藝術概括。這種樂觀浪漫、豪爽開朗、昂揚奮發的精神,生動地表現了詩人的個性,以及盛唐時代的精神風貌。 這首詩在藝術表現上也頗有特色。全詩雖四句,但寫景、敘事、議論各具形象,集中地抒發了年青詩人“仗劍去國”的熱情,筆勢變幻靈活,而又自然渾成。四句詩中連用了兩個典故,或暗用而不露痕跡,或反用而有新意,讀來無凝滯堆砌之感,達到了推陳出新、語如己出、活潑自然的境界。
秋下荊門賞析4
古詩簡介
《秋下荊門》是唐代偉大人的作品。此詩寫于第一次出蜀遠游時。詩中,抒發了作者秋游的愉悅心情,也表達了作者意欲飽覽祖國河而不惜遠走他鄉的豪情與心志。全詩、敘事、議論各具形象,筆勢變幻靈活而又渾成,格雍容典雅又不失豪放飄逸,妙用典故而不著痕跡,達到了推陳出新、活潑自然的境界。
翻譯/譯文
秋霜落在荊門,樹葉零落,由于山空使得江面也很開闊,秋也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
這次遠離家鄉游歷,不是為了口舌之貪,而是為了游覽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這個地方。
注釋
⑴荊門: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縣的長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地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⑵空:指樹枝葉落已盡。
⑶布帆無恙:運用《·傳》的典故:從他上司荊州刺史殷仲堪那里借到布帆,駛回家,行至破冢,遭大風,他寫信給殷仲堪,說:“行人安穩,布帆無恙。”此處表示旅途平安。
⑷鱸鲙:運用《·識鑒》的典故:西晉吳人在做官時,見起,想到家鄉菰菜、鲙的美味,遂辭官回鄉。
⑸剡中:指今浙江省嵊州市一帶。《廣》:“剡中多名山,可以避災。”
賞析/鑒賞
荊門山戰國時為楚國的西方門戶,乘東下過荊門,就意味著告別了巴山蜀水。這首詩寫于詩人第一次出蜀遠游時。對錦繡前程的憧憬,對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使他戰勝了對的依戀,去熱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來。詩中洋溢著積極而浪漫的熱情。
第一句是,同時點出題中的“秋”和“荊門”。荊門山原是林木森森,滿山,然而詩人到來時,卻是秋來霜下,木葉零落,眼前一空。由于山空,江面也顯得更為開闊。這個“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繪出山明水凈、天地清肅的景象,寥廓高朗,而無蕭瑟衰颯之感。
第二句“布帆無恙掛秋風”,承上句“江”字,并暗點題中“下”字。東晉大顧愷之為荊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參軍,曾告假乘舟東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給他,途中遇大風,顧愷之寫信給殷仲堪說:“行人安穩,布帆無恙。”這里借用了“布帆無恙”這一典故,不僅說明詩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風順、天助人愿的意味。這種秋風送行舟的景象,生動地寫出了詩人無比樂觀欣慰的'心情。
前人有詩:“江東去,正值秋風時。”這首詩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風”連及而來的。據說西晉時吳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而想到的莼羹、鱸鲙,說:“貴得適志耳,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回到了故鄉。此行正值,船又是向著下游駛行,這便使他聯想到張翰的故事,不過他聲明“此行不為鱸魚鲙”,此行目的與張翰不同,他自己是遠離家鄉。這樣反跌一筆,不但使詩變得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愛名山入剡中”。剡中,今浙江嵊州,境內多名山佳水。句中“自”字,與上一句中“不為”相呼應,兩句緊相連貫,增強了感情色彩。
古人曾說過:“詩人之言,不足為實也。”那意思大概就是說詩具有凝煉、概括、夸張、含蓄等特色,詩中語言的含意,往往不能就字面講“實”、講死,所以說寫詩的人也應該“不以辭害意”。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如果只理解為詩人在表白“此行”的目的,不是為了吳地的美味佳肴,而是要去欣賞剡中的名山,那就未免太表面了,太“實”了。“入剡中”,是若干年以后的事。讀者要知道它的含意到底是什么,還得回到詩的第三句。從張翰所說的話來看,張翰是把“名爵”與“鱸魚鲙”對立起來,放棄前一個,而選后一個;而對后者的態度很明朗——“此行不為鱸魚鲙”。至于對前者,詩人沒有明說。可是,“秋下荊門”以后的所言,所行,就把這個問題說得很清楚了。第一,“此行”并沒有“入剡中”,而是周游在一帶,尋找,以求仕進;第二,他還明白地聲稱:“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上安州裴長史書》)他還希求“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這種建功立業的宏愿,積極用世的精神,和張翰的態度恰恰相反。所以詩人此時對“名爵”和“鱸魚鲙”都是一反張翰的意思,只不過在詩中說一半留一半罷了。當然,這也是“適志”,是辭親遠游、建功立業的“志”。詩的第四句說,飽覽紹興的名山佳水,也是詩人所向往的。這種興趣,早在他出蜀之前就已經表露出來了,不過聯系上一句來看,就不能僅僅局限于此了。自視不凡的李白,是不想通過當時一般文人所走的道路去獲取的,而是要選擇另一條富有浪漫色彩的途徑,那便是游歷,任俠,隱居名山,求仙學道,結交名流,樹立聲譽,以期達到目標。所以這里的“自愛名山入剡中”,無非是在標榜詩人自己那種高人雅士的,無非是那種不同凡俗的情趣的一種藝術概括。這種樂觀浪漫、豪爽開朗、昂揚奮發的精神,生動地表現了詩人的個性,以及盛唐時代的精神風貌。
這首詩在藝術表現上也頗有特色。全詩雖四句,但、敘事、議論各具形象,集中地抒發了詩人年輕時“仗劍去國”的熱情,筆勢變幻靈活,而又自然渾成。四句詩中連用了兩個典故,或暗用而不露痕跡,或反用而有新意,使讀者讀來沒有凝滯堆砌之感,達到了推陳出新、語如己出、活潑自然的境界。
秋下荊門賞析5
荊門位于現在的湖北省,從荊門乘船而出,就可以出巴蜀地帶,寫這首詩的時候正是詩人第一出蜀遠游。其原文如下:
秋下荊門
李白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
此行不為鱸魚鲙,自愛名山入剡中。
秋下荊門閱讀答案:
1,詩的前兩句勾勒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請做簡要分析。
答:勾勒了一幅山明水凈天高遠、秋風萬里送行舟的美麗圖景。詩人著一“空”字形象地寫出了山明水凈、天高遠的景象,又以“布帆無恙”的典故凸顯出自己歡快的心情。
2,詩的后兩句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抒發了什么樣的情感?
答:詩人巧用典故,直抒胸臆,清楚地表達了此行的目的和志向,抒發了憧憬錦繡前程、熱烈追求理想的情感。
秋下荊門翻譯:
秋霜落在荊門,樹葉零落,由于山空使得江面也很開闊,秋風也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這次遠離家鄉游歷,不是為了口舌之貪,而是為了游覽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這個地方。
秋下荊門字詞解釋:
⑴荊門: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地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⑵空:指樹枝葉落已盡。
⑶布帆無恙:運用《晉書·顧愷之傳》的典故:顧愷之從他上司荊州刺史殷仲堪那里借到布帆,駛船回家,行至破冢,遭大風,他寫信給殷仲堪,說:“行人安穩,布帆無恙。”此處表示旅途平安。
⑷鱸魚鲙:運用《世說新語·識鑒》的典故:西晉吳人張翰在洛陽做官時,見秋風起,想到家鄉菰菜、鱸魚鲙的美味,遂辭官回鄉。
⑸剡中:指今浙江省嵊州市一帶。《廣博物志》:“剡中多名山,可以避災。”
秋下荊門背景:
根據裴斐編制的《李白年譜簡編》,此詩作于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當年李白再游峨眉山,秋間經清溪、渝州、三峽去蜀,來游楚地,在離開荊門時作此詩。
秋下荊門主旨內容:
。詩中借景抒情,抒發了作者秋日出游的愉悅心情,也表達了作者意欲飽覽祖國山河而不惜遠走他鄉的豪情與心志。
秋下荊門簡析:
全詩寫景、敘事、議論各具形象,筆勢變幻靈活而又自然渾成,風格雍容典雅又不失豪放飄逸,妙用典故而不著痕跡,達到了推陳出新、活潑自然的境界。
秋下荊門賞析:
第一句是寫景,同時點出題中的“秋”和“荊門”。荊門山原是林木森森,綠葉滿山,然而詩人到來時,卻是秋來霜下,木葉零落,眼前一空。由于山空,江面也顯得更為開闊。這個“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繪出山明水凈、天地清肅的景象,寥廓高朗,而無蕭瑟衰颯之感。
第二句“布帆無恙掛秋風”,承上句“江”字,并暗點題中“下”字。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為荊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參軍,曾告假乘舟東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給他,途中遇大風,顧愷之寫信給殷仲堪說:“行人安穩,布帆無恙。”這里借用了“布帆無恙”這一典故,不僅說明詩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風順、天助人愿的意味。這種秋風萬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動地寫出了詩人無比樂觀欣慰的心情。
這首詩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風”連及而來的。據說西晉時吳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而想到故鄉的莼羹、鱸魚鲙,說:“人生貴得適志耳,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回到了故鄉。李白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著長江下游駛行,這便使他聯想到張翰的故事,不過他聲明“此行不為鱸魚鲙”,此行目的與張翰不同,他自己是遠離家鄉。這樣反跌一筆,不但使詩變得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愛名山入剡中”。剡中,今浙江嵊州,境內多名山佳水。句中“自”字,與上一句中“不為”相呼應,兩句緊相連貫,增強了感情色彩。
的.第四句說,飽覽紹興的名山佳水,也是詩人所向往的。這種興趣,早在他出蜀之前就已經表露出來了,不過聯系上一句來看,就不能僅僅局限于此了。自視不凡的李白,是不想通過當時一般文人所走的科舉道路去獲取功名的,而是要選擇另一條富有浪漫色彩的途徑,那便是游歷,任俠,隱居名山,求仙學道,結交名流,樹立聲譽,以期達到目標。所以這里的“自愛名山入剡中”,無非是在標榜詩人自己那種高人雅士的格調,無非是那種不同凡俗的生活情趣的一種藝術概括。這種樂觀浪漫、豪爽開朗、昂揚奮發的精神,生動地表現了詩人的個性,以及盛唐時代的精神風貌。
這首詩在藝術表現上也頗有特色。全詩雖四句,但寫景、敘事、議論各具形象,集中地抒發了詩人年輕時“仗劍去國”的熱情,筆勢變幻靈活,而又自然渾成。四句詩中連用了兩個典故,或暗用而不露痕跡,或反用而有新意,使讀者讀來沒有凝滯堆砌之感,達到了推陳出新、語如己出、活潑自然的境界。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之托可馬克市),李白即誕生于此。其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
后世將李白和杜甫并稱“李杜”。他的詩歌總體風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 、“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斗。它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象新奇,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存詩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以上這篇秋下荊門賞析就為您介紹到這里,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不妨分享給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詩詞盡在:詩句大全 !
搞笑謎語,腦筋急轉彎,祝福語,每日驚喜不斷,盡在!可通過掃描本站微信二維碼或者添加:miyu_88,即可進行體驗!
秋下荊門賞析6
此詩寫于李白第一次出蜀遠游時。詩中借景抒情,抒發了作者秋日出游的愉悅心情,也表達了作者意欲飽覽祖國山河而不惜遠走他鄉的豪情與心志。全詩寫景、敘事、議論各具形象,筆勢變幻靈活而又自然渾成,風格雍容典雅又不失豪放飄逸,妙用典故而不著痕跡,達到了推陳出新、活潑自然的境界。
第一句是寫景,同時點出題中的“秋”和“荊門”。荊門山原是林木森森,綠葉滿山,然而詩人到來時,卻是秋來霜下,木葉零落,眼前一空。由于山空,江面也顯得更為開闊。這個“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繪出山明水凈、天地清肅的景象,寥廓高朗,而無蕭瑟衰颯之感。
第二句“布帆無恙掛秋風”,承上句“江”字,并暗點題中“下”字。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為荊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參軍,曾告假乘舟東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給他,途中遇大風,顧愷之寫信給殷仲堪說:“行人安穩,布帆無恙。”這里借用了“布帆無恙”這一典故,不僅說明詩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風順、天助人愿的意味。這種秋風萬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動地寫出了詩人無比樂觀欣慰的心情。
前人有詩:“張翰江東去,正值秋風時。”這首詩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風”連及而來的。據說西晉時吳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而想到故鄉的莼羹、鱸魚鲙,說:“人生貴得適志耳,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回到了故鄉。李白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著長江下游駛行,這便使他聯想到張翰的故事,不過他聲明“此行不為鱸魚鲙”,此行目的與張翰不同,他自己是遠離家鄉。這樣反跌一筆,不但使詩變得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愛名山入剡中”。剡中,今浙江嵊州,境內多名山佳水。句中“自”字,與上一句中“不為”相呼應,兩句緊相連貫,增強了感情色彩。
古人曾說過:“詩人之言,不足為實也。”那意思大概就是說詩具有凝煉、概括、夸張、含蓄等特色,詩中語言的含意,往往不能就字面講“實”、講死,所以說寫詩的人也應該“不以辭害意”。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如果只理解為詩人在表白“此行”的目的,不是為了吳地的美味佳肴,而是要去欣賞剡中的名山,那就未免太表面了,太“實”了。李白“入剡中”,是若干年以后的事。讀者要知道它的含意到底是什么,還得回到詩的第三句。從張翰所說的話來看,張翰是把“名爵”與“鱸魚鲙”對立起來,放棄前一個,而選后一個;而李白對后者的態度很明朗——“此行不為鱸魚鲙”。至于對前者,詩人沒有明說。可是,“秋下荊門”以后的所言,所行,就把這個問題說得很清楚了。第一,“此行”并沒有“入剡中”,而是周游在江漢一帶,尋找機會,以求仕進;第二,他還明白地聲稱:“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上安州裴長史書》)他還希求“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這種建功立業的宏愿,積極用世的精神,和張翰的態度恰恰相反。所以詩人此時對“名爵”和“鱸魚鲙”都是一反張翰的意思,只不過在詩中說一半留一半罷了。當然,這也是“適志”,是辭親遠游、建功立業的'“志”。
詩的第四句說,飽覽紹興的名山佳水,也是詩人所向往的。這種興趣,早在他出蜀之前就已經表露出來了,不過聯系上一句來看,就不能僅僅局限于此了。自視不凡的李白,是不想通過當時一般文人所走的科舉道路去獲取功名的,而是要選擇另一條富有浪漫色彩的途徑,那便是游歷,任俠,隱居名山,求仙學道,結交名流,樹立聲譽,以期達到目標。所以這里的“自愛名山入剡中”,無非是在標榜詩人自己那種高人雅士的格調,無非是那種不同凡俗的生活情趣的一種藝術概括。這種樂觀浪漫、豪爽開朗、昂揚奮發的精神,生動地表現了詩人的個性,以及盛唐時代的精神風貌。
【秋下荊門賞析】相關文章:
《秋下荊門》的賞析09-24
渡荊門送別原文及賞析02-22
渡荊門送別原文及賞析02-25
《渡荊門送別》原文及賞析05-13
渡荊門送別翻譯及賞析12-31
《渡荊門送別》原文及賞析07-25
渡荊門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11-10
度荊門望楚原文及賞析05-11
《渡荊門送別》原文及翻譯賞析01-30
渡荊門送別優秀原文、翻譯及賞析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