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的讀后感6篇(精華)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候,最關(guān)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現(xiàn)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的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1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何為英雄?詞典中,英雄指才能過人,不怕困難,有超乎常人的堅定意志的人。英雄,或是金戈鐵馬馳騁沙場,或是面對敵人鎮(zhèn)定自若。英雄中,有統(tǒng)領(lǐng)千軍萬馬的領(lǐng)袖,也有所向披靡無所畏懼的士兵;有口誅筆伐直面敵人的文人,也有貢獻己力勇敢堅定的匹夫……
倚青梅,傍東風。月光下徹,舉杯獨酌。酒入愁腸,千回百轉(zhuǎn),化作憂國淚。英雄,收盡眼底;天下,一覽無余。青梅煮酒,為論英雄。“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下之志也。”翻開塵封許久的《三國演義》,泛黃的書頁道盡千古滄桑,老舊的封面氤氳古風殘韻。《三國演義》是一部龐大的歷史巨作,群臣之間的勾心斗角,兄弟之間的肝膽相照,將士的錚錚鐵骨,謀士的足智多謀,都被作者刻畫得淋漓盡致,躍然紙上。然而,《三國演義》最精彩的莫過于作者對書中不同英雄形象的描寫。英雄的經(jīng)歷雖然不同,但他們的情懷卻何其相似。
心懷天下者,為英雄也。諸葛亮出山前于茅廬中日修兵法,關(guān)心天下大勢;劉備憂國憂民,曾立志一統(tǒng)國家江山。英雄胸懷大志,視國事為己任。“蛟龍得云雨,絕非池中物”,英雄亦是如此。若英雄得到機遇,勢必力挽狂瀾,翻云覆雨,救人民于水火,挽國家于彈涂。
英雄,勇往直前,所向披靡。關(guān)云長單刀赴會,明知此行是赴鴻門之宴,卻無所畏懼,大有披荊斬棘之勢。“平沙莽莽,絕域蒼茫,仰天長嘯歸去來,金戈鐵馬空一場”,英雄氣宇軒昂,龍驤虎步,不畏風雨,亦不懼驕陽。
英雄也有柔情。英雄的柔情,恰似一汪水,純凈而平淡。靜水深流,肩頭上的責任早已讓英雄將柔情隱藏,變得不甚直白,十分含蓄。永遠忘不了,曹操酒至半酣時賦的.那一首“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永遠忘不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不舍與無奈;永遠忘不了,劉備與夫人分別時的難舍難分;永遠忘不了,司馬懿對兒子真摯的父愛……英雄,俠骨柔腸,英雄的感情,細膩而扣人心弦。
無論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還是曹操的足智多謀;無論是關(guān)羽的忠誠與勇氣,還是劉備的仁義與虛心,這些英雄,都令我們無法忘卻。
歲月,斑駁了英雄的青絲;歲月,吹皺了英雄的臉頰——一代英雄無可避免地老去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當金戈鐵馬歷經(jīng)時間的淘洗,當錚錚熱血經(jīng)過光陰的沖刷,英雄又是怎樣的凄涼與感傷!于是,英雄鑄劍為犁,步入夢中桃源,不留戀塵世的一片落紅,歸隱于恬淡之中。靜觀世事變遷,笑看春花秋月。
“白發(fā)漁礁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2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云,以描寫戰(zhàn)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jù)混戰(zhàn)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tǒng)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zhuǎn)化,并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咤風云的三國英雄人物。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諸葛亮。
只要提到諸葛亮,每個人心中便會出現(xiàn)那個一個手搖鵝毛扇,似神非神的站在那邊指點江山、運籌帷幄的形象。不錯,這就是諸葛亮帶給我們的經(jīng)典形象。諸葛亮在我們心目中是一個擁有大智慧,能夠躬耕于南陽但是卻能把握天下格局,善于制定正確的策略的.智者。
千百年來,諸葛亮始終被作為智慧的化身和忠義的典范廣受世人的傳頌與贊揚。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一句千古名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把諸葛亮永遠定格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義之士;而經(jīng)過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的加工以及對人物形象的塑造,諸葛亮成為了忠義與智慧的結(jié)合體,仙風道骨,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幾乎是神一樣的存在。
有許多關(guān)于諸葛亮的書籍,包括陳壽的《三國志》,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這些資料都詳細的記錄了諸葛亮的一生。尤其是《三國演義》,將諸葛亮完全塑造成一位似神非神的大人物,不僅能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更能夠呼風喚雨。不僅在軍事上能夠運籌帷幄,在文學上更是如魚得水。不僅能夠在朝堂之外淡然的隱居,出山后,更是能夠為了漢室大業(y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然而,諸葛亮給我們帶來的并不僅僅是他的優(yōu)秀,他更讓我們看到了如何去做一位優(yōu)秀的人才。首先,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才請下山的,在此之前,諸葛亮都“躬耕于南陽”,是個隱居之人,能夠“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在閑暇時間喝喝茶,彈彈琴,好不愜意,但是并不代表諸葛亮就完全沒有關(guān)注天下之事——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后,諸葛亮便拿出《隆中對》,巧妙的分析了當時的局勢。所以,現(xiàn)在的我們更是要做到,心中有大局,但是又能夠置身事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個“快活”的人。
對于我們來說,諸葛亮身上需要我們學習的有很多點,最重要的就是,諸葛亮能夠知恩圖報,鞠躬盡瘁。自從劉備三顧茅廬把諸葛亮請下山之后,諸葛亮接下來的人生便圍繞著“忠心”、“責任”、“使命”來展開。諸葛亮一生不圖什么名利,始終能夠與先帝保持忠誠。在面對劉后主劉禪這么一位不是太精明的君主的時候,諸葛亮也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他輔佐他,這是諸葛亮身上最重要的地方,也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們面對自己的工作生活的時候,要時常保持勤勞奮斗的狀態(tài),做一位有責任的人。
在諸葛亮出山之后,便真正的用心在為劉備負責,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并且,諸葛亮兩袖清風,戎馬半生,那精彩卓絕的戰(zhàn)績,是很多人都比不上的。所以,我們后人更要做到,勤苦奮斗,清廉節(jié)儉。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3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一想到三國演義,腦海中就會情不自禁地浮現(xiàn)這經(jīng)典的開篇詞。好一個“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詮釋了多么深刻的一個道理啊。
三國演義以三絕為特色:智絕,奸絕,義絕。
智絕毋庸置疑便是諸葛亮了,他是位足智多謀的天才軍事家。“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七擒孟獲”和“空城計”等,充分顯示出他的大智大勇。他知己知彼,用兵大膽果斷,善于發(fā)現(xiàn)敵將的弱點,攻其不備。他根據(jù)自然現(xiàn)象,巧用大霧天,“草船借箭”是其成功的范例。他利用司馬懿的多疑,巧施“空城計”,嚇退了追趕蜀兵的魏軍。試問三國中難道還有人的智慧可以超越他嗎?
我們也應(yīng)該去學習諸葛亮的智慧,但我們要學的并不是他的兵法,畢竟這在現(xiàn)代社會已經(jīng)毫無用處了,我們要學習的是他的'方法,要學習他去巧用天時地利人和。不管做什么事,人和都是至關(guān)重要的,只有得到了大家的尊重和信任,才有可能成功的實施一個方案。反之,要是人不和,不管你這個方案是多么完美無瑕,沒有人愿意實施,一切也都白搭。
至于“奸絕”是誰,不用我說,大家也肯定都已經(jīng)心里有數(shù)了。沒錯,那就是曹操。曹操這個人生性多疑,“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是曹操的`經(jīng)典名言,也是曹操的處世之道,呂伯奢是曹操祖父曹嵩之結(jié)義兄弟,該算是曹操的叔父了。曹操行刺董卓未遂后出逃,一路被董卓追殺。后得到中牟縣令陳宮的鼎力相助。行了三日,到了成皋地方,投宿在呂伯奢家。見故人之子來到,呂伯自然喜出望外,趕緊去買酒,并讓家人殺豬招待曹操一行。而曹操在屋子里聽到磨刀的嚯嚯生,以為呂家起了歹心,于是就殺死了呂伯奢全家,后來看見被縛住的豬才知道錯殺好人,于是與陳宮倉皇出逃,在路上遇到外出打酒的呂伯奢,便將錯就錯的殺死了呂伯奢,陳宮大驚,責操“知而故殺,大不義也。”,曹操卻說出了他的處世格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所以說曹操是奸絕。
義絕是是我影響最深刻的一絕,義絕以關(guān)羽為代表。而最能體現(xiàn)關(guān)羽義絕的事件便是千里走單騎。關(guān)羽雖然投降曹操,但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當他得知自己大哥劉備的消息后,就不辭而別。由于關(guān)羽的離開沒有得到曹操的手諭,因此曹操的部下們一路上層層攔阻,但關(guān)羽憑借一己之力,過了五個關(guān)隘,斬曹操六員大將,東嶺關(guān)殺孔秀;洛陽城殺韓福;汜水關(guān)殺卞喜;過滎陽時殺王植;過黃河渡口時殺秦琪;在張飛占的古城外殺蔡陽。最終和劉備相會。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應(yīng)該要像關(guān)羽一樣重情義,不為利益所誘惑,無論如何也不出賣自己的朋友,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夠得到別人的信任,才能夠交到更多真心的朋友。
總而言之,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書中有許多人物的性格都非常值得學習,名著是經(jīng)得起反復(fù)閱讀,反復(fù)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長。這個寒假重讀《三國演義》,仍舊使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4
今天,我成功地讀完了《三國演義》這一篇名著,因為自從買上了《三國演義》這一本書后,一直還沒有來得及讀,幸好有了這個很長的暑假,才讓我讀到了這麼好的書。
本篇小說主要從黃巾起義,終于到了西晉統(tǒng)一,以魏,蜀,吳三國的興亡為線索,描繪了三國時期尖銳復(fù)雜的統(tǒng)治軍事斗爭
書中用大量篇幅描寫了幾次大戰(zhàn)役,如袁,曹官渡之戰(zhàn),魏,蜀,吳赤壁之戰(zhàn)。每次 戰(zhàn)役各有特色。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些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藝術(shù)形象,生動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國演義》里有好多好多的英雄:劉備,關(guān)羽,張飛,曹操,諸葛亮......其中,我最喜歡里面的諸葛亮。
諸葛亮知天文、曉地理、識人心,諸葛亮神機妙算、足智多謀,《三國演義》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也是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人稱"臥龍先生"。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與兼虛謹慎、濟匯愛民的品格為后世樹立了非常好的榜樣。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了"聯(lián)吳抗曹,據(jù)有荊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對策。諸葛亮為報答劉備三顧茅廬之思,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嘔心瀝血,積勞成疾",最后病逝于北伐前線五義原。諸葛亮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我要學習諸葛亮的"忠"字,諸葛亮是認定了劉備,就再也沒有投靠別人,這讓我很敬佩,想起當日本人向我們的'國家進攻時,我們中國人可是出了不少漢奸,諸葛亮就像是當時跟著共產(chǎn)黨的將軍,不是小人,不會為了那個人的蠅頭小利而放棄自己的國家,放棄了自己的朋友或戰(zhàn)友,在那么險惡的時期里,諸葛亮能那樣的忠義,真是不簡單!
說點兒難聽的,如果說咱們世界又爆發(fā)了世界大戰(zhàn),真的,那時還會有幾個站在自己國家的,不跑向科技發(fā)達的國家的(尤其是那些小的國家),恐怕那時就屈指可數(shù)了吧!
所以我要做一個不背信棄義、不為了那蠅頭小利而放棄自己的國家、戰(zhàn)友和朋友的人。
從這本名著的時候我還收集了許多歇后語: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 關(guān)公赴會--單刀直入 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曹操下江南--來得兇,敗得慘 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馬懿破八卦陣--不懂裝懂 董卓進京--來者不善 許褚斗馬超--赤膊上陣 阿斗的江山--白送"。
最后,我要說,《三國演義》不僅讓我開了眼界,還告訴了我許多小知識和做人的道理,真是一舉三得呀!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5
前史是死的,沒有多少人會對枯燥無味的前史感興趣,惟有在前史中注入民俗文化情感,使前史變?yōu)閺V闊公民群眾所膾炙人口的故事,那么它才會生動形象惹人喜歡,《三國演義》便是個很好的比如。
三國是一段紛爭的前史,一百多年的凄風苦雨在中國前史中,可它卻成了廣闊民眾茶余酒后喜歡議論的論題,這首要歸功于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傾瀉的民俗文化情感。
羅貫中曾云游四海,收羅全國對三國的民族回憶,這種回憶其實遭到人們對前史的改編,交融了人們的愛狠情仇,包括人們的真是抱負,下面咱們來一同討論《三國演義》中的民俗文化情感。
《三國演義》中,神化了兩位關(guān)鍵人物,一位是武圣關(guān)羽,另一位是諸葛亮。
關(guān)羽有著“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的健朗體魄,又有將義氣看成是比生命比戰(zhàn)役輸贏更重要的事。這儼然是一個公民心中的抱負形象,公民十分巴望有這樣一位英豪人物呈現(xiàn)。關(guān)羽“溫酒斬華雄”估量是人們最喜歡的篇目,位居弓馬手,武藝擎六合,溫酒未涼而取強敵首級,轉(zhuǎn)瞬之間,數(shù)行之言而關(guān)羽武藝,氣質(zhì),威嚴全顯,怎能不讓人驚嘆。后來關(guān)羽被孫權(quán),呂蒙等人規(guī)劃殺戮,其魂靈附身呂蒙痛罵孫權(quán):“碧眼小兒!紫髯鼠輩!還認我否!我來漢壽亭侯關(guān)云長也”讓孫權(quán)丟魂失魄。呂蒙七竅流血而死。這樣的身后復(fù)仇怎不讓人驚嘆,讓人大喊爽快!因而,關(guān)羽正在小說中并非人的形象,而是神,是世人推重神往的神。
諸葛亮又是一個典型,草船借箭,借春風。七擒孟獲,錦囊殺魏延等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這些故事或許不是都產(chǎn)生過,有些可能是公民增加上去體現(xiàn)諸葛亮智的,當他們都體現(xiàn)了其時人們期望當朝統(tǒng)治者委任像諸葛亮這樣的'賢達之人的期望。其間最精彩的我以為便是智激周瑜的故事了,赤壁之戰(zhàn)前夕,周瑜原本不期望江東產(chǎn)生戰(zhàn)役,期望請和于曹魏,諸葛亮在于他一次攀談中,不經(jīng)意間默誦了曹操的兒子曹植所賦的《銅雀臺賦》,其間有這樣的語句:“攬二喬于東南兮,樂朝夕與之共”。大喬可是孫權(quán)的妻子啊,小喬又嫁給了周瑜,怎能不讓周瑜憤恨!“周瑜聽罷,怒發(fā)沖冠,離座指北而罵“老賊欺我太甚。””。可見諸葛亮不只讓周瑜改編了觀念,又讓他與曹氏集團結(jié)下了不共戴天之仇。我想各位讀往后都會對諸葛亮的只會感到敬仰。
《三國演義》中的民俗文化不只為整部小說增添了異樣的風味,有恰如其分地展現(xiàn)出公民群眾的抱負,有君主,就會有文臣武將,《三國演義》是以劉備為正統(tǒng)的,劉備旗下五虎上將,劉備龐統(tǒng)的是其時稀少難得的人才,體現(xiàn)其時人們巴望社會安定,巴望日子幸福美滿的期望。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6
詞曰: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雄偉無比,大氣磅礴的開篇一詞,引出了一部羅貫中所著空前絕后的歷史演義長篇小說——三國演義。
翻開泛黃的書頁,字字細讀,無數(shù)個歷史故事與歷史人物的形象飽滿而立體的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它的每一個情節(jié)都緊緊牽動著讀者的心弦。勇于向命運宣戰(zhàn)的,是堅毅的蜀漢。英才豪杰輩出的,是富庶的江東。胸懷凌云壯志的,是威武的曹魏。合上書本,仿佛置身于戰(zhàn)鼓隆隆的沙場,硝煙彌漫,青山連著山外山,這不免生出種種豪情。三國鼎立,天下紛爭。且看他們究竟如何將這歷史的舞臺點綴的五光十色,絢爛繽紛。
“遺廟近昭陵,問魏吳而今安在?萬年垂?jié)h統(tǒng),看英雄此日何如。”三國演義中的蜀漢可謂是唯一一個忠心于中興漢室,胸懷蒼生苦與痛,心牽天下安與樂的`國都。說到蜀漢就不得不提到一位蜀漢的頂梁柱——亂世梟雄劉備劉玄德。書中道,他白手起家,禮賢下士,關(guān)愛百姓,知恩圖報,用自己的努力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下。這難道不能給我們以啟發(fā)嗎?我們雖為凡人,但只要有雄心壯志,并像他一樣永不言敗,永遠在向前看,永遠奮斗,那么成功是必然的了。這是劉備的成功之路,是蜀漢的復(fù)興之路,也是我們可借鑒、學習的成功之路。
三國演義中的東吳,真可謂是英杰輩出,“年少萬兜鏊,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辛棄疾洋洋灑灑一篇《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道出了東吳少主孫權(quán)的氣魄。正是英雄出少年。本該期待著這位年輕的賢君能有一番傲人的作為,留下千古絕唱時,羅貫中卻筆鋒一轉(zhuǎn),寫了孫權(quán)晚年的粗暴與嗜殺。賢君變身為暴君,英主變身為昏君,善始卻不能善終,這怎能不使人警戒呢。“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要想有個完美的句號,有個理想的終結(jié)需要一顆冷靜克制的心,需要持之以恒的行。
曹魏,一直是實力強勁,一個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國,為首的是一位有“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之稱的曹操曹孟德。“山不在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他的詩文字里行間透露著一股帝王之氣,遼闊之姿。曹操有一個特點,他愛笑。他笑對友人,笑對敵人,笑對磨難,笑對天下。赤壁之戰(zhàn),他敗走華容道,性命堪憂之際,他卻還“撫掌大笑”。這是坦然,也是胸懷。面對困難,如果能像曹操般對其一笑而過,勇于直面它,挑戰(zhàn)它,這樣我們定會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堅強!
戰(zhàn)火紛亂,智謀層出,群雄并起,這是三國演義,看大江東去,品千古風流人物。《三國演義》是作為一個中國人必不可少的歷史佳作。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 三國演義》讀后感11-10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01-17
三國演義讀后感07-22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07-23
《三國演義》讀后感07-28
三國演義讀后感(精選)07-15
經(jīng)典三國演義讀后感05-11
《三國演義》讀后感03-10
《三國演義》讀后感(精選)12-19
(經(jīng)典)《三國演義》讀后感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