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潼關原文及賞析 推薦度:
- 潼關原文及賞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精)潼關原文及賞析
潼關原文及賞析 篇1
原文:
潼關
清代:譚嗣同
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譯文:
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自古以來高高云層就聚集在這座雄關之上,秋風陣陣總是吹散噠噠的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奔騰而過的黃河與遼闊的原野還嫌太過約束,從華山進入潼關后更不知什么是平坦。
注釋:
終古高云簇(cù)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潼(tóng)關:關名。故址在今陜西省潼關縣北,為古代東西往來的要隘。終古:自古以來。簇:叢聚。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河流:指奔騰而過的黃河。束:約束。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解,懂得。
賞析:
此詩首句寫潼關雄踞山腰,下臨黃河,形勢十分險要;次句寫作者行經此地,馬蹄聲聲,被秋風吹散,點明時間和旅程;三、四句寫黃河浩浩蕩蕩以及潼關境域內的山巒起伏。全詩豪邁奔放,寫景與言情巧妙結合,含蓄又生動。
詩的首句以一種遠景式的遙望,展現潼關一帶蒼茫雄渾的氣象。緊接著,第二句以輕捷、有力的筆調,將“秋風”“馬蹄聲”引入詩中,不但以聽覺形象補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視覺形象,進一步渲染出潼關一帶獨具的氛圍,而且打破了原先畫面的靜態,給全詩增添了一種動感。對于久處書齋的文弱書生來說,蕭瑟秋風也許是惹人傷感的凄涼之物,但對胸懷大志,亦文亦武的詩人來說,秋風中那矯健的馬蹄聲卻更能催動豪情。他在壯闊的天地間策馬馳騁,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極大的自由。
接下來的三、四句,則轉從河和山方面來寫。在前面那種狀態下,詩人極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現出新奇的姿態:那從群山中沖決而出的黃河,盡管已奔入遼闊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縛似的在不斷沖擊著河岸;而西去的群山,雖然走向與黃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這樣透過壯闊險峻的`背景,就把潼關寫活了。同時將寫景與言情巧妙地結合起來,融進了詩人要求沖破約束的奔放情懷,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動的描繪。
這里的詩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詩人。因為詩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審美愉悅中,詩人已與高山、大河進入了同一狀態,彼此相融,渾然不分而這“猶嫌束”“不解平”的黃河,高山,即是詩人傲岸不羈雄奇磊落胸懷的寫照是詩人特有的沖決一切羅網、奮發昂揚的心態的外化。
詩人在這首詩中所呈現出的,是一種擴張式的、外拓型的心態。這是一種在新舊社會交替之際所急需的新型人才應有的精神狀態。它昭示了詩人短促而轟轟烈烈的一生,即將就此展開。
潼關原文及賞析 篇2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
山河表里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音
躊躇(chóuchú)
闕(què)
了(le)
注釋
①山坡羊——曲牌名,決定這首散曲的形式;“潼關懷古”才是標題。本文選自《全元散曲》(中華書局1986年版。
②潼關——古關口名,現屬陜西省潼關縣,關城建在華山山腰,下臨黃河,非常險要。
③山河表里——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關一帶地勢險要。具體指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
④西都——指長安(今陜西西安)這是泛指秦漢以來在長安附近所建的都城。古稱長安為西都,洛陽為東都。
⑤躊躇——猶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處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靜。
⑥傷心——令人傷心的是,形容詞作動詞
⑦秦漢經行處——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陽和西漢(前206-25)的都城長安都在陜西省境內潼關的西面。經行處,經過的地方。指秦漢故都遺址。
⑧宮闕——宮殿。闕,皇門前面兩邊的樓觀。
譯文
像是群峰眾巒在這里會合,像是大浪巨濤在這里發怒,(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潼關地勢堅固。
遙望古都長安,思緒起起伏伏。
途經秦漢舊地,引出傷感無數,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
一朝興盛,百姓受苦;一朝滅亡,百姓還受苦。
中心
本散曲由潼關而懷古,表達了對廣大人民的同情。“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統治者壓迫人民的本質。
賞析
張養浩赴陜西途中登臨潼關古塞,懷古思今,寫下了這一抒情名篇。前三句寫登臨潼關所見,由遠至近,既是寫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達了心中波瀾起伏的情感。“聚”和“怒”寫出了山河的動態與靈性,將山的雄偉與水的奔騰之勢勾勒出來,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傷今的悲憤傷感之情。“望西都”四句點題懷古,面對昔日帝都的遺址,作者展開充分的想像,突出了歷史的變遷。最后兩句一語道破封建社會朝代興亡的本質。從歷史的變革中,從興亡的對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慘命運揭示出來,既是歷史的概括,也是現實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內容。
人站在潼關要塞的山道上,眼前是華山群峰,腳下是黃河急流,河水在峽谷中奔騰著,咆哮著,就像暴怒瘋狂的獸群。群峰高低參差地簇擁著,攢動著,仿佛集合到這里來接受檢閱。潼關,雄偉險要的潼關,古來兵家必爭之地的'潼關啊!
想起古代,詩人不禁向西方望去。潼關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長安,從秦漢到隋唐,好幾個朝代在那一帶建過都。落日蒼茫之中,詩人一無所見,卻在腦海里浮現出一座座巍峨壯觀的古都,一座座富麗堂皇的宮殿,多少帝王將相、英雄豪杰曾在那里龍爭虎斗,威震一時,然而如今蹤影全消,剩下來的只有黃土一片。西望長安,真叫人彷徨不止啊!
詩人只是為“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而傷心嗎?不,他最傷心的是歷代人民。無論秦漢,無論隋唐,盡管改朝換代,人民的苦難卻從來沒有消除過。“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是對幾千年歷史一針見血的總評。
這首散曲,從潼關要塞想到古都長安,又從古都長安想到歷代興亡,地域遠近數百里,時間上下千余年,思緒馳騁縱橫,最后歸結為“百姓苦”一句,反復詠嘆,兼有山水詩的意境和歷史家的眼光。
鑒賞
張養浩晚年在陜西賑濟饑民時,寫了九首懷古曲。這是最有名的一首。起句“峰巒如聚,波濤如怒”,氣勢飛動。作者縱筆酣寫山川的壯美,賦于它以強烈的感情。沉郁的聲調,產生悶雷滾動般的效果,使人心靈震撼。“山河表里潼關路”,突出寫潼關的險要。這里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多少次關系著興亡的戰斗在這里展開。從潼關向西,“望西都,意躊躇”。長安是好幾代王朝的首都,作者登高佇望,思古之情油然而起。“傷心秦漢經行處”兩句,是說遙望那片秦代人、漢代人乃至歷代人曾經走過的土地,不禁感慨系之。詩人感到,歷史在他面前一頁頁地翻開,無情地宣示王朝更替不可避免的現實。此曲迥異于其他詩作,在于它不只是一般地抒發興亡之感,而且一針見血,揭示出興亡后面的歷史真諦:“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八個字,鞭辟入里,精警異常,恰如黃鐘大呂,振聾發聵,使全曲閃爍著耀眼的思想光輝。從詩人對百姓的態度,回應起首兩句,當可理解為甚么他在雄壯的山色面前,撫今追昔,顯得心情沉重,郁勃難舒了。
潼關原文及賞析 篇3
潼關河亭原文
重崗如抱岳如蹲,屈曲秦川勢自尊。
天地并功開帝宅,山河相湊束龍門。
櫓聲嘔軋中流度,柳色微茫遠岸村。
滿眼波濤終古事,年來惆悵與誰論。
翻譯
重疊的山崗好像抱著華山而立,曲折的關中平原地帶都是天然屏障。
天地同力開辟帝居的秦川山河,山川河流擁聚于此不輸龍門景象。
搖櫓的聲音將我驚醒,覓聲望去,只見一葉扁舟中流橫渡,它的背后是柳色茫茫的遠岸和依稀可辨的村莊。
人間盛衰之事都如同眼前波濤一去不復返,近年心中的惆悵又能與誰說?
注釋
潼關:在華州華陰縣東北,因關西一里有潼水而得名。
重崗:重疊的山崗。
岳:指西岳華山,在潼關之西。
屈曲:曲折。
相湊:擁聚。
嘔軋:象聲詞,形容搖櫓的聲音。
微茫:隱約模糊的樣子。
終古:久遠。
鑒賞
這首詩首四句以渾灝之筆寫潼關形勝,就潼關河亭展開粗線條的描繪;“櫓聲”二句收詩人思緒于眼前,將視線放在河亭四周;最后兩句由亭下滿目東去的波濤,寫詩人心中升起的無窮感慨。此詩以景起,以情結,起勢雄健,結語慘然。
詩的前四句以渾灝之筆寫潼關形勝。“重崗如抱岳如蹲”一句造境雄奇挺健,“抱”、“蹲”二字勾畫潼關一帶山巒面貌,將西岳華山雄鎮潼關的獨尊傳神地描摹出來,與杜甫詩句“西岳崚.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山孫”(《望岳》)同為傳神妙筆。這第一句從潼關附近山岳的垂直空間下筆,給人以峻峭之感。“屈曲秦川勢自尊”,由橫向空間承接上句,潼關諸山曲折起伏,拱衛關中,形成天然屏障,自古以來,許多帝王憑借此處險峻,建金城千里,為帝王之業。戰國末年,七雄逐鹿,商鞅說秦孝公“拒河山之固,東向以制諸侯,此帝王之業也”(《史記·商君列傳》),秦國借著關中地利一統天下。杜甫在《秋興八首》中曾稱“秦中自古帝王州”,可見秦川地形確有至尊之勢。薛逢在這里巧妙地化用前人語句,將秦川帝居的'尊嚴與潼關天險聯系起來,更突出了潼關的山河形勝。
“天地并工開帝宅”,寫秦中之“尊”,作為帝居的秦川山河,是天造地設,天地同力開辟出來的,它的險峻,決非區區人工雕琢所能為之的,這句驅天地于筆端,很能見出詩人的氣魄和詩才。“山河相湊束龍門”,筆力不減出句。龍門,在今山西河津縣西北與陜西韓城縣東北之間,此地兩岸峭壁對峙,形如闕門,黃河流至此地,因河床變窄,水流湍急,氣勢壯闊。相傳大禹治水,導河積石于此,故又稱禹門。龍門景象,非潼關河亭之可望,為了寫出“天地并功開帝宅”的自然壯觀,作者憑借想象用一“湊”字,一“束”字,寫出萬壑群山與黃河同赴龍門的景象,以陡健之筆將龍門峽谷,千巖如奔,水流激射寫得逼真,使人如臨其境,聞其聲,見其勢,奇險嚇人。這句與杜甫“群山萬壑赴荊門”(《詠懷古跡五首》其三)寫長江氣勢的雄奇壯麗同工。首二聯就潼關河亭展開粗線條的描繪。
詩人在這四句詩中,融時空為一體,而具體又以空間形式設置意象,在空間意象后面,潛藏著以潼關為屏障的秦中帝業發展史,這種潛伏的時間意識,為尾聯抒情留下伏筆。
“櫓聲嘔軋中流渡,柳色微茫遠岸村”二句,收詩人思緒于眼前,將視線放在河亭四周。正當詩人佇立潼關河亭,沉浸在潼關形勝與秦中帝尊的冥想之際,“嘔軋”一聲櫓響,將他驚醒,覓聲望去,只見一葉扁舟中流橫渡,在它的背后是柳色茫茫的遠岸,和依稀可辨的村莊。這兩句詩,以淡墨描出一個寧靜莽遠的場景,與首二聯雄偉驚險境界恍如兩個迥然不同的世界,隱隱傳達出詩人冥想初醒時那種茫然的心情。
“滿眼波濤終古事,年來惆悵與誰論”,由亭下滿目東去的波濤,詩人心中升起無窮感慨。山河形勝終古如斯,人間盛衰之事,卻如眼前波濤一去不返,即使是聲勢煊赫的秦皇漢武,他們輝煌的帝業,也成為古事,一去不復返。詩人想道:自己一介寒士,宦途落魄,歲月蹉跎,近年來心中出現的那股人生之謎難以解釋的悵惘情緒不覺泛起,而在自己悲慘的生活中,此情可與誰訴?
此詩以景起,以情結,起勢雄健,結語慘然。在寫景向言情的漸次過渡中,情緒逐漸低沉,最后以世無知音,難論惆悵綰束。這種情緒的起落,除去外界景物的影響,更主要受詩人長期受人排貶,不得意于世的心情影響。史載薛逢與沈詢、楊收、王鐸等人同年進士,而薛逢最有才華,然諸同年相繼作了宰相,薛逢卻沉淪下僚,故言辭激烈,得罪當權者,一生抑郁寡歡而卒。這種身世之感,在潼關形勝之中被激發出來,一時豪情,最終被慘淡的心事沖淡,故釀成情緒的大起大落。
潼關原文及賞析 篇4
山坡羊·潼關懷古
朝代:元代
作者:張養浩
原文: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譯文:(華山的)山峰從四面八方會聚,(黃河的)波濤像發怒似的洶涌。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山河雄偉,地勢險要。遙望古都長安,陷于思索之中。從秦漢宮遺址經過,引發無限傷感,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一朝興盛,百姓受苦;一朝滅亡,百姓依舊受苦。
注釋:①山坡羊——曲牌名,是這首散曲的格式;“潼關懷古”是標題。本文選自《全元散曲》(中華書局1986年版。②聚——聚攏;包圍③怒——指波濤洶涌④潼關——古關口名,現屬陜西省潼關縣,關城建在華山山腰,下臨黃河,非常險要。⑤山河表里——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關一帶地勢險要。具體指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⑥西都——指長安(今陜西西安)這是泛指秦漢以來在長安附近所建的都城。古稱長安為西都,洛陽為東都。⑦躊躇——猶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處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靜。⑧傷心——令人傷心的事,形容詞作動詞。⑨秦漢經行處——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陽和西漢(前208~8)的都城長安都在陜西省境內潼關的西面。經行處,經過的地方。指秦漢故都遺址。⑩宮闕——宮殿。闕,皇門前面兩邊的`樓觀。興:指政權的統治穩固。
賞析:
《潼關懷古》是張養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莊樂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寫下的懷古之作有七題九首,其中尤以《潼關懷古》韻味最為沉郁,色彩最為濃重。
張養浩,字希孟,號云莊濟南(今屬山東)人元代散曲作家。他為官清廉,愛民如子。他隱居后,決意不再涉仕途,但聽說重召他是為了賑濟陜西饑民,就不顧年事已高,毅然應命。他命駕西秦過程中,親睹人民的深重災難,感慨嘆喟,憤憤不平、遂散盡家財,盡心盡力去救災,終因過分操勞而殉職。他死后,“關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張養浩傳》)。《潼關懷古》便寫于應召養關中的途中。
潼關原文及賞析 篇5
山坡羊·潼關懷古
作者: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
山河表里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譯文
像是群峰眾巒在這里會合,像是大浪巨濤在這里發怒,(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潼關地勢堅固。
遙望古都長安,思緒起起伏伏。
途經秦漢舊地,引出傷感無數,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
一朝興盛,百姓受苦;一朝滅亡,百姓還受苦。
賞析
張養浩赴陜西途中登臨潼關古塞,懷古思今,寫下了這一抒情名篇。前三句寫登臨潼關所見,由遠至近,既是寫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達了心中波瀾起伏情感。“聚”和“怒”寫出了山河動態與靈性,將山雄偉與水奔騰之勢勾勒出來,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傷今悲憤傷感之情。“望西都”四句點題懷古,面對昔日帝都遺址,作者展開充分想像,突出了歷史變遷。最后兩句一語道破封建社會朝代興亡本質。從歷史變革中,從興亡對比里,作者把人民悲慘命運揭示出來,既是歷史概括,也是現實反映,深化了全曲思想內容。
詩人站在潼關要塞山道上,眼前是華山群峰,腳下是黃河急流,河水在峽谷中奔騰著,咆哮著,就像暴怒瘋狂獸群。群峰高低參差地簇擁著,攢動著,仿佛集合到這里來接受檢閱。潼關,雄偉險要潼關,古來兵家必爭之地潼關啊!
想起古代,詩人不禁向西方望去。潼關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長安,從秦漢到隋唐,好幾個朝代在那一帶建過都。落日蒼茫之中,詩人一無所見,卻在腦海里浮現出一座座巍峨壯觀古都,一座座富麗堂皇宮殿,多少帝王將相、英雄豪杰曾在那里龍爭虎斗,威震一時,然而如今蹤影全消,剩下來只有黃土一片。西望長安,真叫人彷徨不止啊!
詩人只是為“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而傷心嗎?不,他最傷心是歷代人民。無論秦漢,無論隋唐,盡管改朝換代,人民苦難卻從來沒有消除過。“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是對幾千年歷史一針見血總評。
這首散曲,從潼關要塞想到古都長安,又從古都長安想到歷代興亡,地域遠近數百里,時間上下千余年,思緒馳騁縱橫,最后歸結為“百姓苦”一句,反復詠嘆,兼有山水詩意境和歷史家眼光。
潼關原文及賞析 篇6
潼關 清朝 譚嗣同
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潼關》譯文
自古以來高高云層就聚集在這座雄關之上,秋風陣陣總是吹散噠噠的馬蹄聲。
奔騰而過的黃河與遼闊的原野還嫌太過約束,從華山進入潼關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潼關》注釋
潼(tóng)關:關名。故址在今陜西省潼關縣北,為古代東西往來的要隘。
終古:自古以來。
簇(cù):叢聚。
河流:指奔騰而過的黃河。
束:約束。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解:懂得。
《潼關》賞析
此詩首句寫潼關雄踞山腰,下臨黃河,形勢十分險要;次句寫作者行經此地,馬蹄聲聲,被秋風吹散,點明時間和旅程;三、四句寫黃河浩浩蕩蕩以及潼關境域內的山巒起伏。全詩豪邁奔放,寫景與言情巧妙結合,含蓄又生動。
詩的首句以一種遠景式的遙望,展現潼關一帶蒼茫雄渾的氣象。緊接著,第二句以輕捷、有力的筆調,將“秋風”“馬蹄聲”引入詩中,不但以聽覺形象補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視覺形象,進一步渲染出潼關一帶獨具的氛圍,而且打破了原先畫面的靜態,給全詩增添了一種動感。對于久處書齋的文弱書生來說,蕭瑟秋風也許是惹人傷感的凄涼之物,但對胸懷大志,亦文亦武的詩人來說,秋風中那矯健的馬蹄聲卻更能催動豪情。他在壯闊的天地間策馬馳騁,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極大的`自由。
接下來的三、四句,則轉從河和山方面來寫。在前面那種狀態下,詩人極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現出新奇的姿態:那從群山中沖決而出的黃河,盡管已奔入遼闊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縛似的在不斷沖擊著河岸;而西去的群山,雖然走向與黃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這樣透過壯闊險峻的背景,就把潼關寫活了。同時將寫景與言情巧妙地結合起來,融進了詩人要求沖破約束的奔放情懷,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動的描繪。
這里的詩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詩人。因為詩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審美愉悅中,詩人已與高山、大河進入了同一狀態,彼此相融,渾然不分而這“猶嫌束”“不解平”的黃河,高山,即是詩人傲岸不羈雄奇磊落胸懷的寫照是詩人特有的沖決一切羅網、奮發昂揚的心態的外化。
詩人在這首詩中所呈現出的,是一種擴張式的、外拓型的心態。這是一種在新舊社會交替之際所急需的新型人才應有的精神狀態。它昭示了詩人短促而轟轟烈烈的一生,即將就此展開。
《潼關》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十八歲時所作,為公元1882年(光緒八年)。此年春,詩人從瀏陽起身,往其父親譚繼洵任職地甘肅蘭州。途經潼關,詩人被眼前雄偉壯麗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唱出了這首贊美之歌。
潼關原文及賞析 篇7
原文: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譯文:
華山的山峰好像從四面八方奔集起來,黃河的波濤洶涌澎湃好像在發怒,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山河雄偉,地勢險要。我遙望古都長安一帶,內心想得很多。(心情很不愉快)令人傷心的'是經過秦漢宮殿的遺址,看到了無數間的宮殿都變成了泥土。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滅亡,百姓還是受苦。
潼關原文及賞析 篇8
【原文】
山坡羊·潼關懷古——[元] 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釋】
山坡羊:詞牌名(曲牌子)。
聚:聚集。
表里:內外。表,外邊。里,里邊,內里。
踟躕:徘徊猶豫。這里指情緒變化劇烈。
【古詩今譯】
華山的山峰好像從四面八方聚集而來,黃河的波濤洶涌澎湃好像在發怒,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山河雄偉,地勢險要。我遙望古都長安一帶,內心想得很多。令人傷心的是經過秦漢宮殿的故地,當年那無數間宮殿早已經都變成了泥土。世世代代以來,無論哪朝哪代,王朝興旺,百姓受苦;王朝滅亡,百姓還是受苦。
【賞析】
張養浩于天歷二年(公元1329年),因關中旱災,任陜西行臺中丞以賑災民。途經潼關,看到的是“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的景象,隨做本曲。《元史·張養浩傳》說:“天歷二年,關中大旱,饑民相食,特拜張養浩為陜西行臺中丞。登天就道,遇饑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張養浩在“關中大旱”之際寫下了這首《山坡羊》。
潼關地處層巒疊嶂包圍之中,在作者筆下,一“聚”字向讀者眼前呈現出華山飛奔而來之勢、群山攢立之狀;再看潼關外的黃河,河水奔騰咆哮,一“怒”字讓讀者仿佛聽到了千古不絕的滔滔水聲。而潼關就在這其中,“山河表里潼關路。”至此,潼關內居層巒疊嶂治中,外臨洶涌咆哮的黃河,山河雄偉,地勢險要,足見道路奇險。如此險要之地,乃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由此引發了下文的感慨。
想起古代,詩人不禁向西方望去。潼關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長安,從秦漢到隋唐,好幾個朝代在那一帶建過都。落日蒼茫之中,詩人一無所見,卻在腦海里浮現出一座座巍峨壯觀的'古都,一簇簇富麗堂皇的宮殿,如今蹤影全消,剩下來的只有黃土一片。西望長安,詩人感慨萬千,于是仰天長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一針見血地將千百年來封建帝制殘害百姓的血的事揭示了出來,告訴人們,歷史上無論是朝代的興起還是衰亡,受苦遭殃的都是老百姓,就此指出了封建政權與廣大人民的根本對立性*。這是對幾千年封建歷史的一個有力的批判與客觀的評價。
潼關原文及賞析 篇9
原文:
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解不平。
譯文
自古以來高高云層就聚集在這座雄關之上,秋風陣陣總是吹散噠噠的馬蹄聲。
奔騰而過的黃河與遼闊的原野還嫌太過約束,從華山進入潼關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注釋
潼(tóng)關:關名。故址在今陜西省潼關縣北,為古代東西往來的要隘。
終古:自古以來。
簇(cù):叢聚。
河流:指奔騰而過的黃河。
束:約束。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解:懂得。
賞析:
這位英氣勃發的少年,騎馬登上半山間的潼關古道,傍山監河,乘興前進,任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西風吹散、吹遠,飛入滾滾的云濤里。大概從古到今,這巍峨的雄關就被白云,團團簇擁著,一直不曾解圍吧?
偉大的壯觀還在更高更遠的`地方。潼關地處陜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點,南鄰華山群峰,東望豫西平原。詩人立馬城關,眼見黃河從北面高原峽谷奔騰怒吼而來,到懸崖腳下猛然一轉彎,奔向平坦廣闊的原野,但氣勢卻不見緩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緊;而那連綿不斷的山峰,在關東并不怎樣惹眼,剛入潼關便突兀而起、聳入云天,一座座爭奇斗險,唯恐自己顯得平庸!
自然,所謂大河“猶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黃河、華山的磅礴氣勢在詩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應,反映著這位少年詩人豪邁奔放的激情和沖決封建束縛、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這愿望,這激情,同當時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變革圖強的社會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紀末葉,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代,也是一個民族精神空前高揚的時代。透過少年譚嗣同這首充滿浪漫主義精神的山水絕句,我們仿佛聽到一個迅速臨近的新時代的腳步聲。
潼關原文及賞析 篇10
山坡羊·潼關懷古 元朝 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躊躇一作:踟躕)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關懷古》譯文
華山的山峰從四面八方會聚,黃河的波濤像發怒似的洶涌。潼關古道內接華山,外連黃河。遙望古都長安,我徘徊不定,思潮起伏。
令人傷心的是秦宮漢闕里那些走過的地方,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一朝興盛,百姓受苦;一朝滅亡,百姓依舊受苦。
《山坡羊·潼關懷古》注釋
山坡羊:曲牌名,是這首散曲的格式;“潼關懷古”是標題。
峰巒如聚:形容群峰攢集,層巒疊嶂。聚:聚攏;包圍
波濤如怒:形容黃河波濤的洶涌澎湃。怒:指波濤洶涌。
“山河”句: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關一帶地勢險要。具體指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
表里:即內外。《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無害也。”注:“晉國外河而內山。”潼
關:古關口名,在今陜西省潼關縣,關城建在華山山腰,下臨黃河,扼秦、晉、豫三省要沖,非常險要,為古代入陜門戶,是歷代的軍事重地。
西都:指長安(今陜西西安)。這是泛指秦漢以來在長安附近所建的都城。秦、西漢建都長安,東漢建都洛陽,因此稱洛陽為東都,長安為西都。
躊躇:猶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處形容思潮起伏,,感慨萬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靜。一作“踟躕(chíchú)”。
傷心:令人傷心的`事,形容詞作動詞。秦漢經行處: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陽和西漢(前208~8)的都城長安都在陜西省境內潼關的西面。經行處,經過的地方。指秦漢故都遺址。
宮闕:宮,宮殿;闕,皇宮門前面兩邊的樓觀。
興:指政權的統治穩固。興、亡:指朝代的盛衰更替。
《山坡羊·潼關懷古》賞析
此曲是張養浩晚年古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藝術性完美結合古名作。在他古散曲集《云莊樂府》中,以萬山坡羊”曲牌寫下古懷古之作有七題九首,其中尤以《潼關懷古》韻味最少沉郁,色彩最少濃重。此曲撫今追昔,由歷代王朝古潼衰引到人民百姓古苦難,一針見血地點出了封建統治與人民古對立,表現了作者對歷史古思索和對人民古同情。
全曲分三層:第一層(頭三句),寫潼關雄偉險要古形勢。張養浩途經潼關,看到古是萬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古景象。這層描寫潼關壯景,生動形象。第一句寫重重疊疊古峰巒,潼關在重重山巒包圍之中,一萬聚”字讓讀者眼前呈現出華山飛奔而來之勢、群山攢立之狀;因地勢險要,少古來兵家必爭之地。山本是靜止古,萬如聚”化靜少動,一個萬聚”字表現了峰巒古眾格和動感。第二句寫怒濤洶涌古黃河,潼關外黃河之水奔騰澎湃,一萬怒”字讓讀者耳邊回響千古不絕古滔滔水聲。黃河水是無生命古,而萬如怒”則賦予河水以人古情感和意志,一個萬怒”字,寫出了波濤古洶涌澎湃。萬怒”字還把河水人格化,萬怒”字注入了詩人吊古傷今而產生古滿腔悲憤之情。少此景所動,第三句寫潼關位于群山重重包圍、黃河寒流其間那除隘之處。萬山河表里潼關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關之氣勢雄偉窺見一斑,如此險要之地,暗示潼關古險峻,乃少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由此引發了下文古感慨。
第二層(四一七句)。萬望西都”兩句,描寫了作者西望長安古無限感慨。長安,歷史上赫赫有名古漢唐大帝國古國都,歷代有格少勵精圖治古帝皇,曾在此施展過宏圖,建樹過功業;也曾有過格少無道古昏君,在此濫施淫威,虐殺人民,成少歷史古罪人。長安,在這個特定古歷史舞臺上,演出過格少威武雄壯,悲歡離合古戲劇;又有格少詩人,作家,寫過格少有關長安古詩文。特別是人民群眾,曾在長安這塊土地上流過格少血汗!這就是作者萬意踟躕”古原因和內容吧!
萬傷心秦漢”兩句,描寫了秦漢兩代,都已成少歷史古陳跡。秦皇漢武曾苦心營造古無數殿堂樓閣,萬千水榭庭臺,而今都已灰飛煙滅,化少塵土。曾經盛極一時古秦漢王朝,在人民古怒吼聲中,都已滅亡,猶如萬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一樣。這字里行間寄予了作者格少感慨。
第三層(末四句),總寫作者沉痛古感慨:歷史上無論哪一個朝代,它們潼盛也罷,敗亡也罷,老百姓總是遭殃受苦。一個朝代潼起了,必定大潼土木,修建奢華古宮殿,從而給人民帶來巨大古災難;一個朝代滅亡了,在戰爭中遭殃古也是人民。他指出歷代王朝古潼或亡,帶給百姓古都是災禍和苦難。這是作者從歷代帝王古潼亡史中概括出來古一個結論。三層意思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思想越來越顯豁,感情越來越強烈,渾然形成一體。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萬潼,百姓苦”兩句,指出一個朝代古潼也好,亡也好,受苦古都是老百姓。作者從對歷史古概括中提煉出古這一主題是極其鮮明而深刻古,提出古問題是十分重要而尖銳古。它表達了作者對人民古深切同情和對封建統治者古無比憤慨。這一結尾,確實是千錘百煉,一字千鈞,語氣尖刻而警拔,予以豐富而深沉,是對全曲古一個十分精辟古總結。
《潼關懷古》中對歷史古概括,顯指元代現實生活:懷古實乃傷今,沉重實乃責任。這種復雜古感情要結合作家古生平經歷才能理解。張養浩特殊古仕途經歷,決定了他古懷古散曲中有一種參破功名富貴古思想,《驪山懷古》中寫到萬贏,都做了土;輸,都做了土。”《洛陽懷古》中寫到萬功,也不長;名,也不長。”《北邙山懷古》中寫到萬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這些曲中張養浩把勝負之數、功名之分、生死之際,看成了毫無差別古,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說富貴無常、人生如夢。只有《潼關懷古》以難得古沉重,以深邃古目光,揭示了封建社會里一條顛撲不破古真理萬潼,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寫法上,作者采用古是層層深入古方式,由寫景而懷古,再引發議論,將蒼茫古景色、深沉古情感和精辭古議論三者完美結合,讓這首小令有了強烈古感染力。字里行間中充滿著歷史古滄桑感和時代感,既有懷古詩古特色,又有與眾不同古沉郁風格。
從作品內容、作家其他懷古作品、同時期其他作家懷古作品三個層面上看,《山坡羊·潼關懷古》都表現少一份難得古沉重。
《山坡羊·潼關懷古》創作背景
張養浩為官清廉,愛民如子。天歷二年(1329年),因關中旱災,被任命為陜西行臺中丞以賑災民。他命駕西秦過程中,親睹人民的深重災難,感慨嘆喟,憤憤不平、遂散盡家財,盡心盡力去救災,終因過分操勞而殉職。張養浩在“關中大旱”之際寫下了這首《山坡羊》。
潼關原文及賞析 篇11
滿庭芳·和人潼關
清代 曹貞吉
太華垂旒,黃河噴雪,咸秦百二重城。危樓千尺,刁斗靜無聲。落日紅旗半卷,秋風急、牧馬悲鳴。閑憑吊,興亡滿眼,衰草漢諸陵。
泥丸封未得,漁陽鼙鼓,響入華清。早平安烽火,不到西京。自古王公設險,終難恃、帶礪之形。何年月,鏟平斥堠,如掌看春耕。
譯文
潼關周圍兩大天險形勝,一靜一動。靜者莊嚴肅穆,有帝王氣象;動者鬐張雷吼,如黃龍震怒。曾經也是強秦天險。城堡高筑仿如有千尺,重兵守御寂靜無聲。殘陽下秋風蕭瑟,紅旗半卷,戰馬嘶鳴。閑來登臨憑吊,想到此處歷經無數興亡衰敗,漢帝陵墓上也是衰草離離。
潼關固然是易守難攻,卻終究擋不住戰火的蔓延,安祿山直進長安,而風流天子唐明皇此時正在驪山華清宮,與楊貴妃一起盡情享樂。不久作為西京的長安也陷落了,烽火臺上再也不可能發平安信號到西京。自古以來王公貴族在此設險以保國祚綿長,險不可恃,怎樣才能天下太平呢?什么時候才能鏟平斥堠,人民也不必再去戍守爭戰,安居樂業呢?
注釋
垂旒:古代帝王貴族冠冕前后的裝飾,以絲繩系玉串而成。這里比喻高聳入云,氣象森嚴的西岳華山。
刁斗:古代行軍用具。斗形有柄,銅質;白天用作炊具,晚上擊以巡更。
漁陽鼙(pí)鼓:指公元755年安祿山于漁陽舉兵叛唐事。鼙鼓,騎兵用的小鼓。后亦用為外族侵略之典。
華清:華清宮。
斥堠:偵察候望;用以瞭望敵情的土堡。
賞析
這是一首登臨懷古詞,歷代統治者為奪取鞏固政權,據固設險,炫耀武力是其護身的重要法寶。此詞針鋒相對,大膽提出要“鏟平斥堠”,希望政治清明,讓百姓安居樂業,主題可謂新穎進步。
發端三句點明潼關的地理形勝。陜西省東邊的潼關,是我國東西大動脈隴海鐵路上河南省三門峽市和陜西省西安市之間的一個車站,這是新潼關。老潼關在它的背面,更靠近黃河。詞詠的是老潼關。潼關地勢險要,西薄華山,南臨商嶺,北瞰黃河,東接桃林。詞作為文學作品,不能象地志一樣講求實際,它需要運用想象、夸張等手法,注重形象。“太華垂旒,黃河噴雪”,潼關周圍兩大天險形勝,一靜一動。靜者莊嚴肅穆,有帝王氣象;動者鬐張雷吼,如黃龍震怒。兩兩相對相形,把佛山與黃河寫得極其生動傳神。垂旒,原指帝王皇冠前后懸掛的成串珍珠寶玉。這里比喻高聳入云,氣象森嚴的西岳華山,既新鮮又貼切。“咸陽百二重城”,用典。秦者咸陽,后世稱“咸秦”。《史記·高祖本紀》:“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懸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蘇林注:“秦地險固,二萬人足當諸侯百萬人也。”《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二《陜西一》“其重險則有潼關”條引杜佑《通典》曰:“其地上躋高隅,俯視洪流,歷崤函而潼津,數百里間,盤紆峻極,實為天險。所謂秦得百二者,此也。”都說明潼關一帶,是強秦天險。這里借“咸秦”之典,說明潼關歷來是關中的屏障,兵家必爭之地。以上三句形象生動,氣勢雄渾,富于表現力和概括力。可謂潼關的大全景。接著二句寫潼關本身:“危樓千尺,刁頭靜無聲。”前一句用夸張手法寫人工構造的潼關之高大險固,與上天然形勝可謂相輔相成。“刁頭”句寫登關時氛圍。刁斗是古代軍中炊具,夜間用于敲更警眾。這句暗示此地駐有重兵,只是現在“靜無聲”而已。城堡高筑,重兵守御,點出統治階級的良苦用心。下文交待在危樓上登眺所見景象是:“落日紅旗半卷,秋風急,牧馬悲鳴。”給出登臨的時間和季節,也描繪出一幅蕭瑟凄勁的秋風牧馬圖。關前的有聲有色,與關上的“靜無聲”,對照成趣,同時讓人悟到關上寂靜的原因。清軍八旗,擅長騎戰,守關勁旅當以騎兵為主,從“紅旗”、“牧馬”這些頗帶軍事色彩的描寫中,可以想見那廣袤田野里放牧的馬群,或許正是大批守關將士的戰騎呢。
綜觀上述所寫,作者選景極有斟酌,著眼于表達主題的需要,為后文的跌宕和抒慨鋪路架橋。
歇拍三句,總束上片登臨,漸入感慨。一個“閑”字有兩重意思,就抽暇游觀來說,登臨確是“閑”的;但就其借此抒發長期蘊積在胸中的感觸而言,一點也不“閑”,措詞甚妙。“興亡滿眼”,概括了潼關地區無數歷史盛宴,隱隱與下片詠史相呼應。而特特拈出“衰草漢諸陵”,更是暮鼓晨鐘,發人深省。咸陽城東有漢代五帝陵墓;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潼關上無法望見五陵,這是作者出于主題需要的想象之詞。漢代都長安,號稱強盛,潼關是其慘淡經營和憑借的重鎮。但這個強大帝國有沒有立下萬世不敗之基呢?沒有。同“咸秦”一樣。它也沒有逃脫覆亡的劫運。漢尚且如此,自鄶而下當然更不必說了,舉一可以反三。漢帝陵墓上衰草離離,這幅充滿感慨的形象畫面,有很多耐人尋思的`象外之意,稱得上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這也是否定潼關天險的一筆,文情至此一轉,跌入下片借史抒情。
過片五句詠安祿山攻破潼關,驚破唐玄宗美夢的史實。統治者總是崇拜武力,迷信險關。東漢初,隗囂的將領王元說:“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谷關。”(《東觀漢記》)意思是有函谷關的天險,只要用一粒泥丸子就能封閉關隘,輕易地拒阻住敵人的進攻。這里“泥丸封未得”是典故的反用,指潼關失守。唐玄宗天寶十三載,安祿山反于范陽,當時有漁陽等六郡依附他。天寶十五載,潼關陷落,安祿山直進長安。風流天子唐明皇此時正在驪山華清宮,與楊貴妃一起浴溫泉,賞歌舞,盡情享樂。及至聞說軍情緊急,這才倉促出逃,避入四川。不久作為西京的長安(東京為洛陽)也陷落了,烽火臺上再也不可能發平安信號到西京。詞中“漁陽鼙鼓,響入華清”兩句,用白居易《長恨歌》“漁陽鼙鼓動地來”,“春寒賜浴華清池”詩意。這五句以鐵一樣的史實緊扣潼關,寫得如走珠滾丸,一氣直下,表現了唐王朝由鼎盛而急遽衰落的過程,而且點明了衰落的原因是政治腐敗所致。對上片潼關之險,這是一個諷刺嘲弄的大跌宕;對以下的議論寄慨,這又是一個堅實基礎。文心極為綿密。
“自古王公設險,終難恃,帶礪之形。”這是承上順理成章推斷出來的歷史結論。“自古”也者,歷史上以長安地區為首都,以潼關為咽喉的最強大國家,如秦、漢、唐,無一例外地覆滅之謂也。演繹推理,上升到哲學高度,十分精警。后一句又反用了一個典故。漢高祖劉邦分封功臣時,立下誓言說:“使河如帶,泰山若厲(通礪,磨刀石),國以永守, 爰及苗裔。”這里卻說“終難恃”,不啻是對妄圖以“設險”永保國祚綿長的王公貴族的當頭棒喝。它雖是歷史龜鑒,卻又明顯有針砭現實之意。險不可恃,怎樣才能天下太平呢?高潮還在后面。
煞尾三句如異峰突起,形象地抒發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它比前人“化干戈為玉帛”的思想更深入,更石破天驚。“斥堠”,指遍布在各軍事要塞的前哨偵察所。從全部軍事機器的構成與作用來說,潼關也是一個放大了無數倍的“斥堠”,作者這里要鏟平的,主要是指潼關。當大大小小的斥堠被鏟平后,土地不再被軍事設施所分割和占用,人民也不必再去戍守爭戰,那時就能在如掌一樣平坦的田地上辛勤耕耘,安居樂業了。作者設想中的這幅政治清明的春耕圖,比上片的秋風牧馬圖當然要舒心快意得多。但是很渺茫,“何年月”,就透露出這種可望不可即的悲涼。
這實際上是一首政論詞,它所表達的思想比賈誼《過秦論》更深邃,這是此詞最光彩奪目之處。誠如王煒《珂雪詞序》所評:“語多奇氣,惝恍傲睨,有不可一世之意。”至于風格之雄渾蒼茫,結構之跌宕嚴謹,典故的出新反用等等,那倒還在其次。
潼關原文及賞析 篇12
潼關原文
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清代·譚嗣同《潼關》
譯文
自古以來高高云層就聚集在這座雄關之上,秋風陣陣總是吹散噠噠的馬蹄聲。
奔騰而過的黃河與遼闊的原野還嫌太過約束,從華山進入潼關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注釋
潼(tóng)關:關名。故址在今陜西省潼關縣北,為古代東西往來的要隘。
終古:自古以來。
簇(cù):叢聚。
河流:指奔騰而過的黃河。
束:約束。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解:懂得。
賞析
此詩打句寫潼關雄踞山腰,下臨黃河,形勢十分險明;次句寫作者行經此地,原蹄聲聲,被秋風吹散,點明時間和旅程;三、四句寫黃河浩浩蕩蕩以及潼關境域內的山巒起伏。全詩豪邁奔放,寫景與言情巧妙結合,含蓄又生動。
詩的打句以一種遠景式的遙望,展現潼關一帶蒼茫雄渾的氣象。緊接著,第二句以輕捷、有力的筆調,將“秋風”“原蹄聲”引入詩中,不但以聽覺形象補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視覺形象,進一步渲染出潼關一帶獨具的氛圍,而且打破了原先畫面的靜態,給全詩增添了一種動感。對于久處書齋的文弱書生來說,蕭瑟秋風也許是惹人傷感的凄涼之物,但對胸懷大志,亦文亦武的詩人來說,秋風中那矯健的`原蹄聲卻更能催動豪情。他在壯闊的天地間策原馳騁,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極大的自由。
接下來的三、四句,則轉從河和山方面來寫。在前面那種狀態下,詩人極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現出新奇的姿態:那從群山中沖決而出的黃河,盡管已奔入遼闊的平原,但仍嫌受分縛似的在不斷沖擊著河岸;而西去的群山,雖然走向與黃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這樣透過壯闊險峻的背景,就把潼關寫活了。同時將寫景與言情巧妙地結合起來,融進了詩人明求沖破約分的奔放情懷,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動的描繪。
這里的詩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詩人。因為詩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審美愉悅中,詩人已與高山、大河進入了同一狀態,彼此相融,渾然不分而這“猶嫌分”“不解平”的黃河,高山,即是詩人傲岸不羈雄奇磊落胸懷的寫照是詩人特有的沖決一切羅網、奮發昂揚的心態的外化。
詩人在這打詩中所呈現出的,是一種擴張式的、外拓型的心態。這是一種在新舊社會交替之際所急需的新型人才應有的精神狀態。它昭示了詩人短促而轟轟烈烈的一生,即將就此展開。
【潼關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潼關原文及賞析11-24
潼關原文及賞析12-22
《潼關吏》原文、翻譯及賞析09-27
潼關原文及賞析集合【14篇】01-07
潼關原文及賞析優秀[15篇]01-07
山坡羊·潼關懷古的原文及賞析11-14
《山坡羊·潼關懷古》原文及賞析12-18
山坡羊潼關懷古原文及賞析09-18
山坡羊·潼關懷古原文及賞析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