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怨詩原文及賞析 推薦度:
- 怨詩原文及賞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怨詩原文及賞析優選(15篇)
怨詩原文及賞析1
長亭怨·與李天生冬夜宿雁門關作
記燒燭、雁門高處。積雪封城,凍云迷路。添盡香煤,紫貂相擁夜深語?嗪缭S。難和爾、凄涼句。一片望鄉愁,飲不醉、壚頭駝乳。
無處,問長城舊主,但見武靈遺墓。沙飛似箭,亂穿向、草中狐兔。那能使、口北關南,更重作、并州門戶。且莫吊沙場,收拾秦弓歸去。
翻譯
還記得,當初你我于冬日在雁門關中夜宿。那時候,大雪飛舞,厚厚的積雪將全城都給封住,天上是厚厚的陰云,讓人辨不清方面,使人迷路。在火爐中添上滿滿的煤炭,你我穿著貂皮大衣圍著火爐在深夜里談話。環境已經如此艱苦,你又作了那樣凄涼哀傷的詩句,實在是讓我難以相和。遠望故鄉,滿懷愁緒,苦悶地飲著駝奶酒,想要以醉解憂,卻又偏偏久喝不醉。
長城故主已經無處可尋,所見的只有擊破戎狄的趙武靈王的墳墓。沙石飛走,如同亂箭一樣射向了草叢中的狐貍和野兔。如何能讓這口北關南之地重新成為故土邊防的門戶呢?暫且不要空自哀吊沙場,拿起秦弓再次出征,將故土收復。
注釋
長亭怨:詞牌名,或作《長亭怨慢》。因姜夔詞“閱人多矣,誰得似,長亭樹”句而得名。雙調九十七字,仄韻。
李天生:即李因篤,字天生,山西富平人。明末諸生,早年曾參加抗清活動,故詞人與他意氣相投。
雁門關:故址在今山西雁門關西雁門山上。
香煤:指烤火用的煤炭。
紫貂:用紫貂皮做成的衣服。
凄涼句:指李因篤寫的詩詞。
壚:置酒的土臺、土墩子。
駝乳:駝奶酒。
武靈遺墓:戰國時趙國武靈王“胡服騎射”以教百姓,使趙國迅速強大,鄰國不敢入侵。后因諸子內亂被困餓而死,墓在沙丘(今河北省平鄉縣東北)。
口北關南:指張家口以北、雁門關以南的地區。
并州:古九州之一。大約包括現在的山西大部和內蒙古、河北等省部分地區。
秦弓:秦地南山產檀(tán)柘(zhè),是弓干的上等材料,故秦以出產良弓著名。
創作背景
康熙五年(1666年),詞人在太原與李天生、朱彝尊、王士禎、毛奇齡等相會,后與李復出雁門關。這首詞便是詞人為事后追憶當時經歷所作。
賞析
上片寫眼前事!坝洘隣T、雁門高處”,起頭的“記”字,點明該詞為追憶所作!盁隣T”拍響詞題里頭的“夜宿”!案摺睒O寫雁門的地勢,為以下描寫冬夜高原奇寒作勢!盁、“高”二字不僅情趣豪邁,而且音節嘹亮,造成一種粗獷豪爽的氣氛!胺e雪封城,凍云迷路”,極寫高原奇寒:近處堆集的積雪封鎖了古城;遠處寒冬的'云影彌漫了路途,從而為全詞設下了嚴酷的氛圍!疤肀M香煤,紫貂相擁夜深語”,描畫與李天生圍爐火擁紫貂冬夜長談的情事,其中蘊蓄著二人志趣相投的情誼。“苦寒如許”,既似夜語的對話,又結括了上述的種種寒況!昂憋椧浴翱唷,極富感情色彩,委婉地傳達出詞人悼念故明的悲哀。“難和爾、凄涼句”,使“苦寒”更深一層。“一片望鄉愁,飲不醉、壚頭駝乳”,詞人與朋友借酒澆愁、痛飲劇談的情景宛然可見。
下片寫心中事。雁門關本是長城一關,宿雁門而懷古適情順理!盁o處,問長城舊主,但見武靈遺墓”,懷古傷今,感慨殊深!L城舊主”,江山易主,像趙武靈王那樣的代代英杰早已化為泥土,復國無望的愁恨溢于言表。趙武靈王在位之時,令國人改著胡服,學騎射,國勢大增。如今清人入主,竟令漢民著胡服,作順民。歷史與現實構成極大的反差,包育著極為沉痛的喟嘆。晉北多沙,冬季北風呼嘯之時沙粒揚空,故有“沙飛似箭,亂穿向、草中孤兔”之韻。這一韻極形象、極巧妙,使讀者如見風起沙飛之狀,這自無須贅語!澳悄苁、口北關南,更重作、并州門戶”這一韻隱蔽地表示詞人不甘亡國、圖謀恢復的心機。結尾“且莫吊沙場,收拾秦弓歸去”,更是表達了詞人矢志愛國之情。
這首詞由詞人與朋友的燈前夜話寫到吊古傷今,抒滄桑之變與家國之恨,結構散而不亂。其中由鄉愁而到國恨,感情的脈絡清晰可辨。詞風極沉郁頓挫,既凄惋感傷,也不失志士百折不撓的精神。其遣詞造句也表現了詞人邁往不羈的性格。總之,該詞格調悲涼,氣勢縱橫,表現了詞人不滅的希望,富有浪漫主義的精神。
怨詩原文及賞析2
婕妤怨
花枝出建章,鳳管發昭陽。
借問承恩者,雙蛾幾許長。
翻譯
宮女們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裊裊婷婷,魚貫走出建章宮殿。昭陽宮里住著細腰美人趙飛燕,吹吹打打,在樂聲中為王侍宴。
誰問承受帝王恩寵的宮女嬪妃,難道你們能超越我的雙眉彎彎。
注釋
婕妤:這里指班婕妤,班固的姑姑。
建章:宮名。
昭陽:漢文帝所居之處。
花枝:喻美麗的嬪妃宮女。
鳳管:樂器名。
承恩:受皇上寵愛。
雙蛾:女子修長的雙眉。借指美人。
賞析
此詩開頭兩句描繪了得到皇帝寵愛的宮女的得意和歡樂情狀。“花枝”喻寫燦爛的春光,“鳳管”喻指歡樂的歌舞。這兩句敘事的角度為班婕妤自己。首句寫出班婕妤所見:又一個美人出現在建章宮里。這在她心里,自然是一個不祥的征兆。次句寫班婕妤所聞:趙飛燕所居的昭陽宮里,徹夜鳳簫之聲不歇。兩句都是客觀地平平敘出,實際上融入了班婕妤無盡的失意和孤獨,新人的蒙寵和她的'被棄損也在暗中作了強烈的對比。
后兩句是模擬班婕妤的口氣對皇帝寵愛宮女的質問!半p娥幾許長”意即打扮得如何美麗?這是對“承恩者”喬裝巧扮的諷刺。這兩句問得很冷峻,同時又可以看出,所謂婕妤之“怨”并不在奪寵的宮女身上,而在喜新厭舊的漢成帝。在結構上不但突出異軍,而且挖掘主題深意,見出詩人見識的高超。倘若班婕妤只是怨君王不來陪伴,或只是怨趙飛燕妖冶惑主,則僅為女人的拈酸吃醋,境界就要大相徑庭了。
詩人借抒發失寵宮女的怨憤來抒發懷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情懷,是“言近旨遠”之作。
怨詩原文及賞析3
擔子挑春雖小,白白紅紅都好,賣過巷東家,巷西家。
簾外一聲聲叫,簾里鴉鬟入報。問道買梅花?買桃花?
翻譯
擔子雖小卻挑著無限風光,白白紅紅的花朵,每樣花都很好。賣花人每日穿街過巷,巷東家、巷西家四處吆喝。
簾外一聲聲高叫,簾內丫鬟進去稟報。詢問著女主人:買買花還是買桃花好?
注釋
昭君怨:本調四十字,前后闋相同。第一、二、三句,正與﹝如夢令﹞句法相同;惟﹝如夢令﹞第三句不用韻,此則換用平韻。第四句三字,即協平韻,句法為仄平平,不可移易。
鴉鬟:丫環。
賞析
上片以“擔子挑春雖小“起筆,花擔雖小.怕挑起的卻是整個春天。接下來筆鋒一轉.不寫春天.而把目光投向擔子里的花兒,那白白紅紅的花就是春天的象征。第二句“賣過巷東家,巷西家”以不免重復的方式寫出了賣花人走街串巷的情形,通過文字,我們仿佛聽到了賣花人那熟悉而又悠長的叫賣聲在曲折而深幽的老巷里回蕩。
下片緊接著寫這叫賣聲穿簾入戶’被簾里的'丫環聽到,問道小姐"買梅花?買桃花?”
在春雨過后的早提,俏麗的小丫環倚在窗邊等待著這賣花的一聲聲吆喝。此刻地正迫不及待的回報著主人:賣花的已在門外了。她們等的豈只是那些花,儼然是春天的到來。最后以"買梅花?買桃花?"這樣一個菏單的問句收尾.既讓我們再次回詠起擔花郎擔子中的白白紅紅的花,又讓我們不禁去猜想,主人家到底是想要悔花還是桃花呢?沒等揭曉答案.整首詞就戛然而止了,留下一絲回味。
整首詞作并不長,卻為我們描繪 了一個鮮活的情景。涸谝粋春雨后的早晨,賣花郎挑著紅紅白白的一擔花,就象挑起了按個春天一樣.走街串巷。他悠長的叫賣聲在深幽的空巷中起伏。然后鏡頭一轉,一個俏麗活潑的丫環出現了,她迫不及待的問主人要梅花還是要桃花?還沒等主人回答.幕布便拉上了。這其中有人物、有聲音、有色彩、有對話,讓人過目難忘。此外,全詞最大的特色在于以平實的生活語言為我們描繪了生活中最常見、最生動、最真實的一幕,因而顯得明具一格。
怨詩原文及賞析4
長門怨
舊愛柏梁臺,新寵昭陽殿。
守分辭芳輦,含情泣團扇。
一朝歌舞榮,夙昔詩書賤。
頹恩誠已矣,覆水難重薦。
翻譯
柏梁臺里是曾經的舊愛,昭陽殿里有新寵的美人。
我恪守本分,拒絕登上香車與君王同行;我脈脈含淚,吟詠著凄涼的《團扇歌》。
載歌載舞的新人一旦得到恩寵,舊人昔日的詩書都變得卑賤。
往日的恩寵果真已完全斷絕,失寵的舊人正如潑出去的水,再難重獲歡心。
注釋
長門:即長門宮,地址在今陜西長安縣東北。
柏梁臺:漢代臺名。
昭陽殿:漢代殿名,漢成帝時造。
芳輦:香車,指后妃們乘坐的人挽推車,這句引用了班婕妤辭輦的典故。
團扇:即《團扇歌》,見班婕妤《怨歌行》。
夙昔:往日。
頹恩:恩情已絕之意。
誠:果真。
覆水:舊稱被遺棄的婦女。
難重薦:難以重薦枕席。
賞析
徐惠的《長門怨》是一首五言律詩,是為班婕妤這位賢妃秋風團扇的悲苦命運鳴不平的作品。作者細致入微的描述了班婕妤被成帝冷落遺棄后的心理狀態,抒發了主人公被棄后無法言說的怨憤之情,這也是封建時代后宮女性對自身被動命運的無奈慨嘆。
綿密的典故和意象是徐惠詩作的特點之一。以此詩為例,首句中的“柏梁臺”是指代漢武帝拋棄陳阿嬌一事,表明女主人公已經落得陳阿嬌一般的下場。“昭陽殿”則是漢成帝寵妃趙飛燕的`宮殿,這里指代新寵之人的居所。此句中“舊愛”和“新寵”的強烈對比,充滿了哀怨。接下來的一句則巧用班婕妤辭輦的典故和她《怨歌行》里的團扇意象,寫出了女主人公德行高潔卻秋絹見棄的悲劇命運。徐惠身為妃嬪,深知當年漢成帝寵愛班氏,邀其同坐一輦之上,是何等地榮耀,而其以“圣賢之君皆有名臣在側,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之言推辭和勸諫,又是何等賢明。正因如此,班婕妤最后“含情泣團扇”的結局,才更加令人扼腕嘆息。
題為《長門怨》的詩歌一般都是失寵后妃憂傷悲痛的心靈寫照,但徐惠則不然。她詩中的女性,不同于以往被動望幸的嬪妃宮人,而是有思想,有感情,要求獨立個性和平等人格的女性。她的《長門怨》充滿了人的尊嚴,既“怨”也“怒”。她敢于用“一朝歌舞榮,夙昔詩書賤”,大膽的表達自己對皇帝的不滿。而一旦失去感情,她有深深的絕望,“頹恩誠已矣,覆水難重薦”一句,寫得斬釘截鐵,以一種“決絕”態度表達了自己的自尊和傲骨。
徐惠的詩與她的思想是相合的,她看中的是感情。班婕妤的心情,又何嘗不是她自己心靈的寫照?在她眼里,太宗不是至高無上的君王,更是和自己在感情上處于平等地位的丈夫。她在《長門怨》中表達的憤怒和幽怨,正是基于對感情的失望而產生的反抗情緒。雖然這種反抗意識還很模糊,并且她最終以“不醫而卒”為唐太宗作了殉葬,但這種平等的觀念和有意識的反抗,在以往的宮怨詩里是從沒有過的,這昭示了宮廷題材詩作新變的方向。而徐惠不凡的才華,思想和政治見解,對當時和以后的女性思想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從格律上看,此詩的修辭手法對偶運用得尤其突出。如“舊愛”對“新寵”、“柏梁臺”對“昭陽殿”、“守分”對“含情”、“芳輦”對“團扇”,“一朝”對“夙昔”,“歌舞榮”對“詩書賤”,“已矣”對“重薦”等,且全詩聲韻和諧。這表明徐惠創作中偶對和律化意識的自覺,也體現了初唐宮廷詩的典型特征。
怨詩原文及賞析5
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
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翻譯
最新裁出的齊地上好絲絹,猶如霜雪一般潔白。
用它縫制出一把合歡團扇,像輪渾圓渾圓的明月。
隨你出入,伴你身側,搖動起來微風徐徐拂面。
團扇呵,常常擔心秋來的季節,那時涼風會代替夏天的炎熱。
用不著的團扇將被拋棄,扔進竹箱,往日的恩情也就半路斷絕。
賞析
該詩又題為《團扇詩》《紈扇詩》《怨詩》,是一首著名的宮怨詩。
該詩通首比體,借秋扇見捐喻嬪妃受帝王玩弄終遭遺棄的不幸命運。前六句是第一層意思。起首二句寫紈扇素質之美;從織機上新裁(裂)下來的一塊齊國出產的精美絲絹,像霜雪一般鮮明皎潔。紈和素,皆精美柔細的絲絹,本來就皎潔無瑕,更加是“新”織成,又是以盛產絲絹著稱的齊國的名產,當然就更加精美絕倫,“鮮潔如霜雪”了。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門,品質純美,志節高尚;也是寫其內在本質之美。三四句寫紈扇制作之工:把這塊名貴精美的絲絹裁制成繪有合歡圖案的雙面團扇,那團團的形狀和皎潔的色澤,仿佛天上一輪團圓的月亮。此二句則寫其經過精工制作,更具有外表的容態之美!昂蠚g”,是一種對稱的圖案花紋,象征男女和合歡樂之意,如《古詩》中“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羽林郎》中“廣袖合歡襦”,皆屬此類。故這里的“合歡”,不僅突出了團扇的精致美觀,以喻女子的外貌出眾,而且也寄托了少女對于美好愛情的向往;“明月”不僅比喻女子的光彩照人,同時也象征著她對永遠團圓的.熱望!俺鋈搿倍洌蚬湃艘路䦟挻,故扇子可置于懷袖之中;天氣炎熱時則取出搖動,頓生微風,使人爽快。李善注云:“此謂蒙恩幸之時也。”但這話只說對了一半,其實,這兩句更深的含義是:嬪妃即使受寵,亦不過是侍候君側,供其歡娛愜意的玩物而已。
后四句為第二層意思:團扇在夏季雖受主人寵愛,然而卻為自己恩寵難以持久而常常擔心恐懼,因為轉瞬間秋季將臨,涼風吹走了炎熱,也就奪去了主人對自己的愛寵;那時,團扇將被棄置在竹箱里,從前與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斷絕了。“秋節”隱含韶華已衰,“涼飆”,象征另有新歡;“炎熱”,比愛戀熾熱;“篋笥”,喻冷宮幽閉,也都是語義雙關。封建帝王充陳后宮的佳麗常是成千上萬,皇帝對她們只是以貌取人,滿足淫樂,對誰都不可能有專一持久的愛情;所以,即使最受寵幸的嬪妃,最終也難逃色衰愛弛的悲劇命運。嬪妃制度又使后宮必然爭寵相妒,互相傾軋,陰謀讒陷,班婕妤不就為趙飛燕所讒而失寵了嗎?“常恐”,正說明樂中伏悲,居安思危;這種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嬪妃的普遍心理狀態。此詩本是女詩人失寵后之作,而這里說“?帧、用失寵前語氣,更顯得她早知此事已屬必然之勢,正不待奪寵之后,方始恍然醒悟。詩人用語之隱微、怨怒之幽深,千載之下,猶不得不令人驚嘆其才情麗感慨其不幸!
該詩完全符合這兩條美學要求:借扇擬人,巧言宮怨之情;設喻取象,無不物我雙關,貼切生動,似人似物,渾然難分。而以秋扇見捐以喻女子似玩物遭棄,尤為新奇而警策,是前無古人的創造。正因為如此,其形象就大于思想,超越了宮怨范圍而具有更典型更普遍的意義,即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婦女被玩弄被遺棄的普遍悲劇命運。這正是本詩最突出的藝術成就所在。在后代詩詞中,團扇幾乎成為紅顏薄命、佳人失時的象征,就是明證。
其次,詩中欲抑先揚的反襯手法和綺麗清簡的語言也是值得欣賞的。前六句寫紈扇之盛,何等光彩旖旎!后四旬寫恐扇之衰,何等哀感頑艷!在兩相照映之下,女主人公美好的人生價值和這價值的毀滅,又對比何等鮮明!短短十句,卻寫出盛衰變化的一生,而怨情又寫得如此抑揚頓挫,跌宕多姿,蔚為大觀。
怨詩原文及賞析6
獨行獨坐,獨唱獨酬還獨臥。佇立傷神,無奈輕寒著摸人。
此情誰見,淚洗殘妝無一半。愁病相仍,剔盡寒燈夢不成。
翻譯
無論行走還是靜坐,無論獨自吟詠還是互相唱和,乃至臥倒床榻,我都獨自一人;久久的站著凝望讓我倍加傷神,更無奈這春寒招惹我的愁緒。
這份愁情有誰曾見到,讓我眼淚滾滾,把自己原先的粉妝沖洗得一絲不留;愁病交加,把燈芯挑了又挑,終究難以入眠。
注釋
獨行:一人行路;獨自行走。
獨坐:一個人坐著。
獨唱:獨自吟詠、吟唱。
獨臥:泛指一人獨眠。
佇立:久立。
傷神:傷心。
無奈:謂無可奈何。
輕寒:微寒。
殘妝:亦作“ 殘妝 ”。 指女子殘褪的化妝。
一半:二分之一。亦以表示約得其半。
相仍:依然;仍舊。
寒燈:寒夜里的孤燈。多以形容孤寂、凄涼的環境。
不成:不行,不可以。
賞析
朱淑真是是一位才貌出眾、善繪畫、通音律、工詩詞的才女,但她的婚姻很不美滿,婚后抑郁寡歡,故詩詞中“多憂愁怨恨之語”。相傳她出身富貴之家,至于她的丈夫是什么樣的人,其說不一。有的說她“嫁為市井民家妻”,有的說她的丈夫曾應禮部試,后又官江南,但朱與他感情不合。不管何種說法可信,有一點是相同的:即她所嫁非偶,婚后很不幸福。就所反映的內容看,這首詞與她婚姻上的不同有密切關系。
“獨行獨坐,獨倡獨酬還獨臥”兩句,連用五個“獨”字,充分表現出她的孤獨與寂寞,似乎“獨”字貫穿在她的一切活動中!皝辛瘛钡葍删洌o承上句,不僅寫她孤獨,而且描繪出她的傷心失神。特別是“無奈輕寒著摸人”一句,寫出了女詞人對季節的敏感!拜p寒”二字,正扣題目“春怨”二字的“春”字,全詞無一語及春,惟從“輕寒”二字,透露出春天的信息。“著摸”一詞,宋人詩詞中屢見,有撩撥、沾惹之意。如孔平仲《懷蓬萊閣》詩:“深林鳥語流連客,野徑花香著莫人。”楊萬里《和王司法雨中惠詩》詩:“無那春愁著莫人,風顛雨急更黃昏”!爸奔础爸,朱淑真詞與楊萬里詩用法完全相同。輕寒為什么撩惹春愁,失去愛情幸福的女詞人深有體會。寡居的李清照感到“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聲聲慢》);對自己的婚姻深感不滿的朱淑真在“佇立傷神”之際,不禁發出“無奈輕寒著摸人”的吟詠,足見兩位女詞人在“輕寒”季節,有著共同的傷心之處。
下片進一步抒寫女詞人愁怨。“此情誰見”四字,承上啟下,一語雙兼,“此情”,既指上片的孤獨傷情,又兼指下文的“淚洗殘妝無一半”寫出了女詞人以淚洗面的愁苦。結穴處的兩句,描繪自己因愁而病,因病添愁,愁病相因,以至夜不成眠的`痛苦。
這首詞語言自然婉轉,通俗流麗,篇幅雖短,波瀾頗多。上片以五個“獨”字,寫出了女詞人因內心孤悶難遣而導致的焦灼無寧、百無一可的情狀,全是動態的描寫。“佇立傷神”兩句,轉向寫靜態的感覺,但意脈是相承的。下片用特寫鏡頭攝取了兩幅生動而逼真的圖畫:一幅是淚流滿面的少婦,眼淚洗去了臉上大半的脂粉;另一幅是她面對寒夜孤燈,耿耿不寐。
“剔盡寒燈”的落腳點不在“剔”字(剪剔燈心的動作),而在“盡”字!氨M”字是體現時間的。所謂“夢又不成燈又燼”(歐陽修《玉樓春》),顯然是徹夜無眠。對于孤凄愁病的閨中人,只寫這一淚、這一夜的悲苦,其他日子里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又何況是“此情誰見”,無人見,無人知,無人慰藉,無可解脫!自寫苦情,情長詞短,其體會之深,含蘊之厚,有非男性作家擬閨情之詞所能及者。
創作背景
朱淑真雖家世顯赫,婚姻卻十分不幸,這首詞正是由于自己的婚姻的不幸,所嫁非偶,日夜思念自己的意中人所寫。朱淑真書寫時心中充滿矛盾,但字里行間卻透露著對知音的渴望,對自我才華的肯定,對自我實現的期待。
怨詩原文及賞析7
怨詞二首·其一
妾有羅衣裳,秦王在時作。
為舞春風多,秋來不堪著。
翻譯
我有一件輕羅質地的衣裳,還是秦王在世的時候制作。
多少次在春風中翩然起舞,秋季到來天涼不能再穿著。
注釋
羅衣裳:輕軟絲織品制成的衣服。
秦王:唐太宗李世民在唐初封秦王。這里泛指古代君王,非確指。
著:穿。
創作背景
清人劉大櫆說此詩是“刺先朝舊臣見棄”。唐人作宮怨詩,固然以直接反映宮女的不幸這一社會現實為多。但有時詩人也借寫宮怨以寄托諷刺,或感嘆個人身世。崔國輔系開元進士,官至禮部員外郎,天寶間被貶,此詩很有可能就是為寄托諷刺之意而作。
賞析
這首詩很像戲劇的獨白。它能使人想象到比詩句本身更多的情景:女主人公大約剛剛翻檢過衣箱,發現一件敝舊的羅衣,牽惹起對往事的回憶,不禁黯然神傷,開始了詩中所寫的感嘆。
第一句中的“羅衣裳”,既暗示了主人公宮女的身份,又寓有她青春歲月的一段經歷。封建宮廷的宮女因歌舞博得君王一晌歡心,常獲賜衣物。第二句說衣裳是“秦王在時”所作,這意味著“秦王”已故,又可見衣物非新。唐詩中常以“漢宮”泛指宮廷,這里的.“秦王”也是泛指帝王。后兩句緊承前兩句之意作感慨。第三句說羅衣曾伴隨過宮女青春時光,幾多歌舞;第四句語意陡然一轉,說眼前秋涼,羅衣再不能穿,久被冷落。兩句對比鮮明,構成唱嘆語調!安豢啊倍,語意沉痛。表面看來是嘆“衣不如新”,但對于宮中舞女,一件春衣算不了什么,向來是“汗沾粉污不再著,曳土踏泥無惜心”(白居易《繚綾》)?梢娺@里有許多潛臺詞的。劉禹錫的《秋扇詞》,可以作這兩句詩的注腳:“莫道恩情無重來,人間榮謝遞相催。當時初入君懷袖,豈念寒爐有死灰!”可見詩中對羅衣的悼惜,句句是宮女的自傷。“春”、“秋”不止指季候,又分明暗示年華的變換!盀槲璐猴L多”包含著宮女對青春歲月的回憶。“秋來不堪著”,則暗示其后來的凄涼。“為”字下得十分巧妙,意謂:正因為有昨日寵召的頻繁,久而生厭,才有今朝的冷遇。初看這二者并無因果關系,細味其中卻含有“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李白《妾薄命》)之意,“為”字便寫出宮女如此遭遇的必然性。
這首詩句句惜衣,而旨在惜人,運用的是比興手法。衣和人之間是“隱喻”關系。這是此詩的藝術特點。羅衣與人,本是不相同的兩種事物,此詩的作者卻抓住羅衣“秋來不堪著”,與宮女見棄這種好景不長、朝不保夕的遭遇的類似之處,構成確切的比喻。以物喻人,揭示了封建制度下宮女喪失了作人權利這一極不合理的現象,這就觸及到問題的本質。
怨詩原文及賞析8
原文
留花不住怨花飛。向南園、情緒依依?上У辜t斜白、一枝枝。經宿雨、又離披。
憑朱檻,把金卮。對芳叢、惆悵多時。何況舊歡新恨、阻心期?諠M眼、是相思。
翻譯
我欲將花挽留,使之不要離我而去,可是一陣風兒還是將花吹走了,我徒自埋怨花的無情,看南園的花飛花落,更增加了我戀戀不舍的纏綿情意?上切﹥A斜的千姿百態的一枝枝鮮花,經過一夜風雨的侵襲,變得散亂凋零。
我依靠在紅色的欄桿上,手拿金杯,面對著南園被風雨侵襲過的花草,感慨惆悵不已。滿園凋零的'花草,本已讓人惆悵,何況又想起往日的歡樂、今日的遺憾,阻擋住內心的期盼,剩下的只有不盡的思念。
注釋
鳳銜杯:詞牌名,柳永自度曲,《樂章集》注“大石調”。雙調六十三字,上片五句四仄韻,下片六句四仄韻。
怨:抱怨,怪罪于。
依依:留戀惜別的樣子。
倒紅斜白:向紅花、白花傾斜。
離披:零亂不堪的樣子。此指花落。
憑:倚著。
朱檻:紅色的欄桿。
把:動詞。握、持。
金卮:金制酒器。
惆悵:傷感、失意。
心期:心中所思念、愛戀的人。此指晏殊的亡妻。
賞析
是詞寫相思。前闋傷春,首三句寫“怨”:“留花不住怨花飛,向南園、情緒依依!敝魅斯鎸δ蠄@,嘆息無力將春花留住,傷春情緒依依,愁怨落花漫天飛舞。“依依”的怨情,真如飛花般撩亂!翱上А敝卑资闱椋暗辜t斜白”,紅花倒伏,白花歪斜,一片狼藉;“一枝枝”,數不清,全都這樣,滿目慘狀。經昨夜的一場風雨,再次受到摧殘,零落凋謝的樣子,目不忍睹:“依依”言情緒;“枝枝”言規模;“倒”、“斜”言慘狀;“經”、“又”言反復,將“怨”情融入落花場景,充分表達了傷春情懷。
后闋抒相思之情。主人公憑靠朱欄,手舉金杯,面對花殘葉敗的芳叢,惆悵經久不止。感情發展的脈絡清楚,“惆悵多時”呼應“情緒依依”,漸進、發展到結尾,涌流而出:“何況舊歡新恨、阻心期?諠M眼、是相思!庇赡捍旱穆浠ㄆ鹋d,言傷春之懷,言懷人之愁,結于相思之情。
這是一首惜春詞,它細膩地表現了由凋零的花草引發的舊歡新恨。詞人對被風雨吹打落地的花葉充滿了憐惜之情,這種情景最易勾起他對已經逝去的美好事物的懷念,但終歸徒然,故而又心生惆悵悲凄。無可奈何之際,只好獨憑朱欄,以飲酒來稍作安慰,但新恨舊歡,總是遺忘不掉。表現了詞人對人生那種無奈的又很痛苦的心理特征的深刻感悟。人生是痛苦的,但又必須堅持著度過。詞人的心理非常細膩、敏感,對發生在世間的細微變化他都有清晰的描述。全詞語言嫻雅清麗,情緒抑揚婉轉,寫景中盡含情愫。
怨詩原文及賞析9
怨詩二首·其二
樓頭桃李疏,池上芙蓉落。
織錦猶未成,蛩聲入羅幕。
翻譯
樓閣前面的桃李已經稀疏,池塘水上的荷花也漸凋落。
思緒煩亂而織錦尚未成匹,蟋蟀鳴聲卻陣陣傳入羅幕。
注釋
樓頭:一作“樓前”。
芙蓉:荷花的別名。
織錦:即織錦以寄相思之意。這里用蘇蕙織回文璇璣圖典故。
蛩聲:蟋蟀的.鳴聲。
創作背景
清人劉大櫆說此詩是“刺先朝舊臣見棄”。唐人作宮怨詩,固然以直接反映宮女的不幸這一社會現實為多。但有時詩人也借寫宮怨以寄托諷刺,或感嘆個人身世。崔國輔系開元進士,官至禮部員外郎,天寶間被貶,此詩很有可能就是為寄托諷刺之意而作。
賞析
這首詩通篇是一個女子睹舊物而生哀怨的語氣。由“織錦”這個典故可知,這首詩的主人公是位思婦,其丈夫或游宦,或征戍,不必坐實。她感嘆青春不再,桃李疏,芙蓉落,已到了人生的秋天。
“樓前桃李疏,池下芙蓉落”。這是思婦眼中之景,而且景中寓情?梢韵胂筮@位少婦,獨坐幽閨,愁眉深鎖,凝神呆望著樓外。流光冉冉,桃李之花已經紛紛落下,花疏葉繁,大好春光即將逝去,這就增添了她許多愁緒。次句寫秋天。池塘之中,秋風乍起,荷花飄零,黯然凝望,惆悵無限。舒亶《虞美人》中的“芙蓉落盡天涵水,日暮滄波起”,情景亦相似。第三句謂織錦以寄相思,然思極恨極,致使思緒繁亂,未能織成。此中有相思莫寄、四顧茫然之意。末句以景結情,用蟋蟀鳴聲入于深閨羅幃來渲染秋夜凄涼的氣氛。在古詩詞中,蟄聲往往同織婦聯系在一起,且多寫夜間悲愁。如姜夔《齊天樂·蟋蟀》云:“哀音似訴,正思婦無眠,起尋機杼!标扆斆伞蹲右棺兏枞住吩疲骸绑耙魈们,惆悵儂愁。”秋涼已屆,萬戶搗衣,又是最為關情之事;歲云將暮,又是一年,不禁令人倍增哀愁。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蓖醴蛑舱f:“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边@首詩,除第三句用典為情語之外,共他三句皆為景語。然而卻是情景相生,互藏其宅,交融一體,妙合無垠。在結構方面,首句寫春,次句寫秋,兩句結合,暗示春秋代序,年華轉換,遲暮之感,相思之殷,盡在其中。末句以景托情,總括全詩,意在言外,余韻悠然。
怨詩原文及賞析10
遐方怨·憑繡檻
憑繡檻,解羅帷。未得君書,斷腸瀟湘春雁飛。不知征馬幾時歸?海棠花謝也,雨霏霏。
翻譯
倚著雕花的窗欄,掀開錦繡的帳簾,看著瀟湘的群雁向北飛去,期盼的書信卻仍未到來,相思的`人兒愁得腸斷。不知出征的人何時才能歸來?海棠的花兒已在相思中凋謝了,霏霏的雨好似淚漣漣。
注釋
遐方怨:原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
繡檻:雕繪華美的欄桿。檻,欄桿。
斷腸:一作“腸斷”。
瀟湘:兩條水名。
霏霏:雨紛飛的樣子。
創作背景
溫庭筠以女性為題材的詩詞有七十余首,此詞即為其中之一。此詞是為閨中女子代言,意在表現女子對遠征之男子的思念。根據詞意,女子當居南方瀟湘之地,男子則遠戍北邊;時間在春天。
賞析
這首詞起二句一“憑”一“解”,連續兩個動詞,寫出女主人公有所思懷而心緒不寧。按照詞意,順序應為“解羅帷,憑繡檻”,這里使用逆挽法,凸顯女子憑欄懷念、盼望征人的形象,并且“憑”“解”兩個動作,既揭示出女子內心的不安,也為后面描寫她的所見所感張本。接著二句,先寫思婦失落,再寫瀟湘雁飛,以春雁北飛反襯人情。“未得君書”為憑欄解帷之由。“斷腸”二字,一氣直下,也是憑欄時所見所感:瀟湘春雁,按時歸去,人不如鳥,歸期渺茫。“不知”句一問,把女子的企盼引向無法知曉的茫然,直接抒發其內心的愁苦。末二句又將詞意宕開,寫暮春時節,海棠花謝,細雨霏霏,構成凄楚迷蒙的境界,以景結情,將女主人公無限遐思織入海棠花謝雨蒙蒙之中,將她傷春感懷、念遠思人的痛楚情緒表現得更加深沉含蓄。
此詞不僅勾勒出一幅思婦憑欄遠望的圖景,而且通過景物描寫,十分細膩而含蓄地道出了她無限惆悵的情緒。語句比較樸質,寫得饒有情味。
怨詩原文及賞析11
長門怨二首
天回北斗掛西樓,金屋無人螢火流。
月光欲到長門殿,別作深宮一段愁。
桂殿長愁不記春,黃金四屋起秋塵。
夜懸明鏡青天上,獨照長門宮里人。
翻譯
北斗七星高掛在西樓,寂寞的金屋只有螢火流動。
月光即使照到長門宮殿,恐怕在凄涼的深官后院,也只是會生出許多哀愁。
桂殿哀愁的生活,長久得已記不得多少年。
屋內四壁,已積起秋的塵埃。夜里青藍的天上高掛著鏡子一樣的明月,只照射著長門宮里那孤寂的情懷。
注釋
天回北斗:北斗七星。古人往往據初昏時斗柄所指方向以定季節。
金屋:武帝幼時,其姑館陶長公主抱置膝上,
問曰:“兒欲得婦否?”指左右長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指其女阿嬌問好否,
帝笑對曰:“好,若得阿嬌,當做金屋貯之。”見《漢武故事》。
桂殿:指長門殿。
不記春:猶不記年,言時間之久長。
四屋:四壁。
明鏡:指月亮。
鑒賞
李白的這兩首詩是借“長門怨”這一樂府舊題來泛寫宮人愁怨的。兩首詩表達的是同一主題,分別來看,落想布局,各不相同,合起來看,又有珠聯璧合之妙。
第一首,通篇寫景,不見人物。而景中之情,浮現紙上;畫外之人,呼之欲出。
詩的前兩句“天回北斗掛西樓,金屋無人螢火流”,點出時間是午夜,季節是涼秋,地點則是一座空曠寂寥的冷宮。唐人用《長門怨》題寫宮怨的詩很多,意境往往有相似之處。沈佺期的《長門怨》有“玉階聞墜葉,羅幌見飛螢”句,張修之的《長門怨》有“玉階草露積,金屋網塵生”句,都是以類似的景物來渲染環境氣氛,但比不上李白這兩句詩的感染力之強。兩句中,上句著一“掛”字,下句著一“流”字,給人以異常凄涼之感。
詩的后兩句“月光欲到長門殿,別作深宮一段愁”,點出題意,巧妙地通過月光引出愁思。沈佺期、張修之的《長門怨》也寫到月光和長門宮殿。沈佺期的詩寫“月皎風泠泠,長門次掖庭”,張修之的詩寫“長門落景盡,洞房秋月明”,寫得都比較平實板直,也不如李白的這兩句詩的高妙和深沉委婉。原本是宮人見月生愁,或是月光照到愁人,但這兩句詩卻不讓人物出場,把愁說成是月光所“作”,運筆空靈,設想奇特。前一句妙在“欲到”兩字,似乎月光自由運行天上,有意到此作愁;如果說“照到”或“已到”,就成了尋常語言,變得索然無味了。后一句妙在“別作”兩字,其中含意,耐人尋思。它的言外之意是:深宮之中,愁深似海,月光照處,遍地皆愁,到長門殿,只是“別作”一段愁而已。也可以理解為:宮中本是一個不平等的世界,樂者自樂,苦者自苦,正如裴交泰的一首《長門怨》所說:“一種蛾眉明月夜,南宮歌管北宮愁!痹鹿庀鹊交实鬯诘哪蠈m,照見歡樂,再到宮人居住的長門,“別作”愁苦。
從整首詩看,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幅以斗柄橫斜為遠景、以空屋流螢為近景的月夜深宮圖。境界是這樣的陰森冷寂,讀者不必看到居住其中的人,而其人處境之苦、愁思之深已經可想而知了。
第二首詩,著重言情。通篇是以“我”觀物,緣情寫景,使景物都染上極其濃厚的感情色彩。上首到結尾處才寫到“愁”,這首一開頭就揭出“愁”字,說明下面所寫的一切都是愁人眼中所見、心中所感。
詩的首句“桂殿長愁不記春”,不僅揭出“愁”字,而且這個愁是“長愁”,也就是說,詩中的人并非因當前秋夜的凄涼景色才引起愁思,而是長年都在愁怨之中,即使春臨大地,萬象更新,也絲毫不能減輕這種愁怨;而由于愁怨難遣,她是感受不到春天的,甚至在她的記憶中已經沒有春天了。詩的第二句“黃金四屋起秋塵”,與前首第二句遙相綰合。因為“金屋無人”,所以“黃金四屋”生塵;因是“螢火流”的季節,所以是“起秋塵”。下面三、四兩句“夜懸明鏡青天上,獨照長門宮里人”,又與前首三、四兩句遙相呼應。前首寫月光欲到長門,是將到未到;這里則寫明月高懸中天,已經照到長門,并讓讀者最后在月光下看到了“長門宮里人”。
這位“長門宮里人”對季節、對環境、對月光的感受,都是與眾不同的。春季年年來臨,而說“不記春”,似乎春天久已不到人間;屋中的塵土是不屬于任何季節的,而說“起秋塵”,給了塵土以蕭瑟的'季節感;明月高懸天上,是普照眾生的,而說“獨照”,仿佛“月之有意相苦”(唐汝詢《唐詩解》)。這些都是賀裳在《皺水軒詞筌》中所說的“無理而妙”,以見傷心人別有懷抱。整首詩采用的是深一層的寫法。
這兩首詩的后兩句與王昌齡《西宮秋怨》末句“空懸明月待君王”一樣,都出自司馬相如《長門賦》“懸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但王昌齡詩中的主角是在愁怨中希冀得到君王的寵幸,命意是不可取的。李白的詩則活用《長門賦》中的句子,另成境界,雖然以《長門怨》為題,卻并不抱泥于陳皇后的故事。詩中展現的,是在人間地獄的深宮中過著孤寂凄涼生活的廣大宮人的悲慘景況,揭開的是冷酷的封建制度的一角。
創作背景
根據安旗《李白全集編年注釋》,這兩首詩當作于唐玄宗天寶二載(743年)。當時李白四十三歲,在長安待詔翰林。
怨詩原文及賞析12
昭君怨·春到南樓雪盡原文
春到南樓雪盡。驚動燈期花信。小雨一番寒。倚闌干。
莫把欄干頻倚。一望幾重煙水。何處是京華。暮云遮。
翻譯
春天來臨,南樓上的積雪已經化盡。春到來,元宵燈節期間群花也依次綻放。剛下過小雨仍有寒意,獨自一人依靠著闌干思緒飄遠。
不要總是依靠在闌干上,因為眺望遠方也只能看到那層層疊疊的煙水。汴梁在哪里呢?被黃昏時的`云霞與霧氣遮住了。
注釋
燈期:指元宵燈節期間。
花信:指群花開放的消息。
賞析
此為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全詞語淡情深,清新索雅,一波三折,將客中思歸的情懷抒寫得娓婉動人。
上片首兩句先寫客中值上元燈節。“雪盡”則見日暖風和,大地回春!秴问洗呵。貴信》云:“春之德風,風不信(不如期而至),則其花不盛!惫手^花開時風名花信風。而農歷正月十五日上元節又稱燈節,為賞燈之期。此“燈期”之花信為“小桃”,上元前后即著花,狀如垂絲海棠。歐陽修詠小桃詩所云“初見今年第一枝”者是。所謂“驚動”,即言春到南樓,時值元宵,小桃開放,如從睡夢中驚醒。
三、四兩句,寫倚“南樓”之欄干,承上“燈期花信”而來,詞意有所轉折。獨倚欄干之人,必不游眾之中,而這一番寒意,是因為剛下過的一場小雨,還是因為客心悲涼的緣故,亦是斷難分辨。
過片“莫把欄干頻倚”,翻進一層寫歸思之切。
所以強言莫倚,是因為倚欄干也只能“—望幾重煙水”,重重疊疊的煙水云山遮斷了故國的望眼。接下來“何處是京華”,全是望尋之神,說明他欲罷不能。“京華”指京都,即汴京。最后再作否決:“暮云遮”,即還是望而不見。此句似暗用李太白“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詩意,既寫景兼以寄慨,實有比義。
這首詞清雅情深,當為詞人的代表作。
怨詩原文及賞析13
原文:
天道幽且遠,鬼神茫昧然。
結發念善事,僶俛六九年。
弱冠逢世阻,始室喪其偏。
炎火屢焚如,螟蜮恣中田。
風雨縱橫至,收斂不盈廛。
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愿鳥遷。
在己何怨天,離憂凄目前。
吁嗟身后名,於我若浮煙。
慷慨獨悲歌,鍾期信為賢。
譯文
天道幽深而玄遠,鬼神之事渺難算。
年少已知心向善,五十四歲猶勤勉。
二十歲上遭時亂,三十喪妻我獨鰥。
旱天烈日似火燒,害蟲肆虐在田間。
風雨交加來勢猛,收獲不足納稅錢。
夏日缺糧長饑餓,冬夜無被受凍寒;
夜幕降臨盼天亮,日出卻愿日落山。
我命自苦難怨天,遭受憂患心熬煎。
死后名聲何足嘆,在我視之如云煙。
慷慨悲歌孤獨心,唯有知音曉哀怨。
注釋
怨詩楚調:漢代樂府《相和歌》中有《楚調曲》,《楚調曲》中有《怨詩行》,簡稱怨詩。龐主簿:指龐遵,字通之,詩人的朋友。古代官府,上自御史府,下至州縣,都有主簿一官,職掌簿書。鄧治中:其人名字與事跡不詳,亦為詩人之友。漢置治中從事史,簡稱治中,為州之佐史。居中治史,主眾曹文書,故名治中。
“天道”二句:是說鬼神之事渺茫難知。天道:天理!兑捉洝ぶt卦》:“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
結發:束發,指十五歲。此處指青年時。善事:做好事。
僶(mǐn)俛(miǎn):勤奮努力。六九年:五十四歲!稑犯娂纷鳌拔迨辍薄_@句是說自己從青年時代起,一直到五十四歲,都在勉力而為。
弱冠:指二十歲。其時體尤未壯,故稱弱冠。逢世阻:陶淵明年輕時,時局非常混亂,前秦曾大舉入寇,江西一帶又遭遇饑荒,所以說“逢世阻”。
始室:三十歲。《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眴势淦汗糯廊フ煞蚧蚱拮臃Q為偏喪,這里指喪妻。
“炎火”句:此句是說,酷熱的陽光老是像火一樣的燃燒。指遭到了旱災。
螟(míng)蜮(yù):螟和蜮是危害禾苗的兩種害蟲。泛指害蟲。恣(zì)中田:在田里肆意為害。
廛(chán):古時一戶占用地。不盈廛:不滿室。謂所收獲糧食不多。
長抱饑:一作“抱饑長”。夏日長,抱饑時間也長。
“造夕”二句:因為寒夜無被,所以到了晚上就盼望快一點天亮;因為夏日長饑,所以在早晨又希望太陽能早一點下去。造:至。烏:指太陽。相傳日中有三足鳥,故稱太陽為金烏。
“在己”二句:意思是說,貧困由于自己,何必怨天,但遭受如此憂患,實在感到悲傷。離憂:遭遇到憂患。
名:名聲。當時陶淵明已有高隱之名。
“于我”句:《論語·述而》: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鍾期:即鐘子期,春秋時楚人,是伯牙的知音朋友!读凶訙珕枴罚骸辈拦那,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峨峨然若泰山”;志在流水,曰:“洋洋然若江河”。子期死,伯牙絕弦,以無知音者!边@里用以指龐主簿、鄧治中,意思是說他們一定也能像鐘子期那樣體會到這“悲歌”的含義。信:誠然。
賞析:
這是陶淵明仿照漢樂府《怨詩》的樣式寫給自己朋友的'一首詩。根據詩中“僶俛六九年”句,知此詩是作于詩人五十四歲,當時為晉安帝義熙十四年(418年)。前一年秋天,東晉軍隊克后秦進入長安,主帥劉裕十二月返建康。詩人的愛國熱望幻滅。
怨詩原文及賞析14
雨滴長門秋夜長,愁心和雨到昭陽。
淚痕不學君恩斷,拭卻千行更萬行。
宮殿沈沈月欲分,昭陽更漏不堪聞。
珊瑚枕上千行淚,不是思君是恨君。
蟬鬢慵梳倚帳門,蛾眉不掃慣承恩。
旁人未必知心事,一面殘妝空淚痕。
注釋
長門:漢宮名,漢武帝陳皇后失寵后居于此。后世常以為冷宮的代名詞。
昭陽:漢殿名,漢成帝皇后趙飛燕所住的地方。后世泛指得寵宮妃所居之處。
注釋
、砰L門:漢宮名,漢武帝陳皇后失寵后居于此。后世常以為冷宮的代名詞。
⑵昭陽:漢殿名,漢成帝皇后趙飛燕所住的地方。后世泛指得寵宮妃所居之處。
賞析
《長門怨》這首樂府舊曲,從它的起因和來歷看,就是專門描寫和抒發宮怨的作品。劉皂此作也不例外。封建帝王一個人霸占了無數婦女,所謂“后宮佳麗三千人”。大部分人都因為青春虛擲、幸福無望而極端痛苦。出于對這些婦女的同情,出于對不合理的妃嬪制度的不滿,宮怨——或者直揭慘狀,或者代婦女舒怨洩憤,便成為古代詩人作家常常表現的主題之一。
當然,同是宮怨,詩人所揭示的問題卻有多種,表現角度也頗多樣,具體方法更是變化無窮。劉皂的《長門怨》共三首,這里選的是第三首。這三首的基本手法都是前二句寫失寵官人的形狀,后二句寫失寵宮人的心情,而重點則在后二句。例如,其一云:“淚痕不學君恩斷,拭卻千行更萬行”。將已斷的.君恩與不斷的淚行作一鮮明對比。其二云:“珊瑚枕上千行淚,不是思君是恨君”,感情表達得強烈而明快。這一首作者稍稍弄了點狡獪,前二句寫宮人慵懶之態:蟬鬢慵梳,蛾眉不掃,故意制造了一種輕松隨便的氣氛和“慣承恩”的假象。后兩句乃揭出宮人的內心痛苦。她的心事人們未必知道,實際上她是每日以淚洗面,這才使她成了 “一面殘妝”!由于采用欲抑先揚的手法,取得了更佳的藝術效果。
宮怨詩暴露了封建制度的殘忍不合理,這是其價值所在。但這類詩總是把基點放在宮人失寵,望寵以及與得寵者的矛盾上,而往往并不從根本上觸動妃嬪制度。這又是其明顯的局限性所在。
怨詩原文及賞析15
怨詩
孟郊〔唐代〕
試妾與君淚,兩處滴池水。
看取芙蓉花,今年為誰死。
賞析
在同時的朋輩詩人中,韓愈推重的莫過于孟郊,他曾稱贊道:“及其孟郊為詩,劌目鉥心,刃迎縷解。鉤章棘句,掐擢胃腎。神施鬼設,間見層出。”(《貞曜先生墓志銘》)盛贊其藝術構思之精巧。藝術構思是很重要的,有時決定著創作的成敗。比如說寫女子相思的癡情,這該是古典詩歌最普遍最常見的主題了,然而,藝術構思不同,詩的風貌也不同。薛維翰《閨怨》:“美人怨何深,含情倚金閣。不笑不復語,珠淚紛紛落”。此詩以落淚寫怨情之苦,構思平平。李白筆下的女子就不同了:“昔日橫波目,今成流淚泉。不信妾腸斷,歸來看取明鏡前!保ā堕L相思》)這首詩也寫掉淚,卻說希望丈夫回來看一看以驗證自己相思的情深(全不想到那人果能回時“我”將破涕為笑,不可能有淚如泉),這傻話正寫出十分的情癡。但據說李白的夫人看了這詩卻說:“君不聞武后詩乎?‘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致使“太白爽然若失”(見《柳亭詩話》)。因為武后已有同樣的構思在先,李白的詩句尚未能出其左右。孟郊似乎存心要與前人爭勝毫厘,寫下了這樣一首構思更為奇特的“怨詩”。
此詩寫的是一位女子對遠游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詩人既沒有敘寫思婦獨守空房的凄涼感受,也沒有刻畫她零淚嘆息的憂傷情貌,而是通過女主人公一種新奇的設想來完成主題的表達。全詩在藝術構思上獨辟蹊徑,用“芙蓉花”被淚水浸死的假想之詞將閨中怨婦的哀怨情思表達得淋漓盡致。
此詩女子要求與丈夫(她認定他也在苦苦相思)來一個兩地比試,以測定誰的相思更深。相思之情,是看不見,摸不著,沒大小,沒體積,沒有形象的東西,測定起來還真不容易。可女子想出的比試的法兒是十分奇妙,十分匪夷所思的。她要試著把他們兩個人的眼淚,各自滴在蓮花池中,看一看今夏美麗的蓮花,將為誰的淚水浸死。在她心目中看來,誰的淚更多,誰的淚更苦澀,蓮花就將“為誰”而“死”。那么,誰的相思之情更深,自然也就測定出來了。這是無比傻氣的話,又是無比天真可愛的話。池中有淚,花亦為之死,其情之深真可“泣鬼神”了。這一構思使相思之情具象化。那出污泥不染的蓮花,將成為它可靠的見證。李白詩云:“昔日芙蓉花,今為斷腸草”,可見“芙蓉”對相思的女子,亦有象征意味。這就是形象思維。但不是癡心人兒,就想象不出?梢娒辖颊媸恰皠ツ裤_心”、“掐擢胃腎”而為詩了,這顯示了其奇絕的想象力,也說明韓愈的品藻是孟詩之的評。
“換你心,為我心,始知相憶深。”(顧敻《訴衷情》)自是透骨情話。孟郊《怨詩》似乎也說著同一個意思,表達著同一傷癡情,但他沒有以直接的情語出之,而假景語以行。然而“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人間詞話》)。這樣寫來更饒有回味。其藝術構思不但是獨到的,也是成功的。詩的用韻上也很考究,它沒有按通常那樣采用平調,而用了細微的上聲“紙”韻相葉,這對于表達低抑深思的感情十分相宜。
【怨詩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怨詩原文及賞析08-24
怨詩原文及賞析[合集]01-03
怨詩原文及賞析[經典15篇]08-24
怨詩原文及賞析15篇(經典)08-24
怨詩原文及賞析范例[15篇]08-24
怨詩原文及賞析大全(15篇)01-03
玉階怨原文及賞析02-27
宮怨原文、賞析07-28
玉階怨原文賞析10-04
宮怨原文及賞析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