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家鄉的節作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家鄉的節作文7篇,歡迎大家分享。
家鄉的節作文 篇1
在我們家鄉里,端午節的前一天,各家都要備一盆水,水里面泡著艾葉,然后放在外面。在端午節的早上,全家洗臉的水,都要從這一盆水里面取,有的小孩子家,一大早,就把孩子叫了出去,說是辟邪的。
傳說,嫦娥的玉兔在做藥的爐子里,所以就有了這個端午節。在一大早,哥哥就被媽媽叫了出去,說是去洗澡。哥哥洗完澡回來,說:“天太冷了!蔽液偷艿芤灿冒铀丛,洗臉,也是可以辟邪的,還伴著一陣清香呢!用這樣的水洗澡洗臉,心里總是有安全感,心想:在這一年里,我又健康了。在端午節里,我們吃著姥姥和媽媽包的粽子,心里可高興了!吃完了,我們還可以看精彩的賽龍舟表演,那里可熱鬧了,人山人海的,每個隊都有二十多個人,有的'人在打鼓,有的人在努力的劃船,我想,等到我長大了,也要試試賽龍舟的滋味。
此時我想起來唐代詩人張建封的“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边@個端午節過的很開心!
家鄉的節作文 篇2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币坏蕉宋绻潩M街都蕩漾著孩子們的歌聲。
聽大人們說,端午節大多是紀念屈原的。傳說屈原不愿和腐敗的朝廷在一起同流合污,就跑去投汩羅河。人們有的去打撈屈原的遺體,有的把一些食物扔進江里,說是讓魚、蝦、蟹吃飽,就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為了紀念屈原,人們用樹葉包住飯團。后來就逐漸演變成了我們今天的粽子。
賽龍舟是我很喜歡的運動。聽媽媽說,早在三百多年前,明代張岱就寫過《金山競渡》一文,生動記述了鎮江金山龍舟賽的壯觀而且有趣的場面。在鎮江賽龍舟具有特殊意義,因為每條龍舟的船頭都有一面大鼓,而鎮江地名的歇后語就是“船頭敲鼓震(鎮)江!泵糠甓宋绻潱覀冩偨蜁诿利惖慕鹕胶吓e行龍舟賽,20名選手隨著鼓點聲整齊劃一的`劃槳,幾條長龍在水面上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尤為激烈。同時還會有各種各樣的表演,熱鬧非凡。
端午節真是個美好、生動的節日呀!
家鄉的節作文 篇3
一年一度的家鄉清明蠶花節是最熱鬧的。
頭清明,四鄰八鄉的人們不約而同地來到位于浙北杭嘉湖平原的江南風情小鎮——含山。通往山上的路人山人海,寬闊的'山門被堵得水泄不通,場面蔚為壯觀。
含山祭蠶神風俗由來已久,歷史淵源深遠,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歷宋明清而益盛,代代相傳,在家鄉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每逢此時,十里八鄉的男女傾家出動,上山祭神,熱鬧程度不亞于穆斯林在麥加朝覲。
含山的祭蠶神活動分為頭清明、二清明、三清明,從開始到結束,要鬧上十來天。傳說蠶花娘娘在清明節化作美麗的村姑,來到含山,在山上留下“蠶氣”。誰能到含山踏青者,誰就會把蠶花喜氣帶回家,得到蠶花“廿四分”。因此,四面八方的蠶農每年清明都爭相上含山。青年男女更是穿上節日盛裝,乘船或趕路或搭車結伴前來。到山上購得蠶花數朵,別在發髻、掛在胸前,或插在帽沿或插在甘蔗上,任姑娘們跳起來攀摘,摩肩接踵,相互逗趣。民間流傳一種說法,蠶花軋得越鬧猛,蠶氣越旺,就越是會帶來好兆頭。
祭蠶習俗源于一個古老的美麗傳說,當地蠶農認為含山是蠶花娘娘圣地,修建了蠶花娘娘廟,每年舉行隆重祭蠶活動,祈求蠶繭豐收,期待帶來好運。植桑養蠶是杭嘉湖地區的傳統農業,歷史悠久,錢山漾發掘出土新石器時代的碳化絹片,三國時有“吳綾蜀錦”之名,宋時有“湖州絲遍天下”之說,近代南潯所產輯里湖絲獲得首屆世博會金獎,馳名中外。蠶桑絲織經濟價值較高,養得一季蠶,可抵半年糧,蠶繭成為當地村民主要經濟收入。穿越歷史長空,人們對蠶桑寄寓美好的愿望,演繹出種種蠶神祭祀風俗。
離開家鄉三十多年,我感到家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家鄉人致富理念和傳統觀念也在悄然發生變化。現在的蠶花節,大多數人是沖著熱鬧去的,年輕人踏青郊游的心理更甚。清明草木蔥蘢,滿目翠綠,明媚陽光照在臉上暖洋洋,一邊體驗爬山的愉悅,一邊欣賞衣著光鮮的男男女女,很是愜意。
1993年,原本是民間自發的蠶事風俗活動,被正式定為湖州的“蠶花節”。活動項目有祭蠶神、踏青、軋蠶花、搖快船、吃蠶花飯、評蠶花姑娘等,如今已成為浙江省民間節慶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年吸引大批中外賓客前來參加這一節慶圣典。對于故鄉,我一直在相望相守中細數點滴變化,除了為之歡欣鼓舞,更期待家鄉明天更美好。
家鄉的節作文 篇4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也是我家鄉最隆重的節日之一。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端午節是為祭奠偉大詩人屈原所設立的節日,但想起端午,我的心頭卻涌現無限的遺憾。
回憶龍舟
端午劃龍舟,在印象中,所見過的龍舟是不多的。小時候,以為龍舟就是漂浮在水上的一條龍,一條金龍,人在金龍上歌唱舞蹈。
記得有一個端午,天空下著雨,雨簾蒙上了人們的眼眸,若隱若現,我嚷嚷著呼喊父母帶我去看。飯后時分,父親便領著我和哥哥去到西江邊上,高高的堤壩兩旁站滿了人。只見河中,十幾個壯漢坐在看著像龍的長艇上,立在龍頭旁的人奮力擊鼓,鼓鳴聲中,幾艘長艇整齊向前沖去,舟上的人用槳奮力劃水,白色的水花在龍的軀體兩側飛濺。龍舟所到之處,層層浪花泛起,交錯碰撞,十分壯觀。不久,龍舟遠去,消失在了朦朧的霧氣中,神秘莫測。原來劃龍舟不是看歌舞表演,就是幾條金龍在水中奮勇爭先,飛舞戲耍。
盡管下著雨,觀眾們無不激動著,歡呼吶喊聲勢震天,龍舟的每一點動靜都刺激著觀眾們的神經。小時候覺得熱鬧非凡,堪比新年時逛花街,便也隨大人們跳躍歡呼。幼時,龍舟比賽非常難得,家家戶戶的男人都要參加,展示自己的勇敢。據說以前,小孩子還要洗龍舟水”,以保證平平安安沒有病痛。想到此處,極想嘗試一下,卻發現河水渾濁,有污漬漂浮其中。這里工業廢水、生活污水早已流入了多條河道,這條河水已經不再清澈。我收回伸出的手,心里暗暗嘆息。
情系粽子
在端午來臨的幾天前,母親便呼人做粽子。那時只要聞著竹葉的清香,便知又有好東西吃了。
知道媽媽要包粽子,我美食就往廚房跑,廚房空氣中彌漫著竹葉的淡淡清香,誘惑著我的肚子里的饞蟲。家里包的.是咸肉粽子,新鮮的竹葉包著潔白的糯米,糯米里夾著噴香的臘肉、蛋黃,干貝或冬菇等材料,外面用線纏繞捆縛著。
包好的粽子放在一個鍋里煮,等粽子逐漸熟了以后,淡淡的竹葉香、糯米與各種配料的味道都會散發出來,清香四溢,彌漫在整個廚房里。解開扎線,剝開粽子葉,甜粽子里藏著紅紅的粽肉,咸粽子里白白的粽肉都升騰著蒸汽,散發著一種特有的蒸棕香。兩粽子用盤子放在一起,活像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那時候早午晚都吃粽子,奇怪的是怎么也吃不夠。
現在家里不常包粽子,有時會在外邊買買來吃,總感覺膩口,吃兩口就吃不下了。市場上的合成粽子愈來愈受歡迎,人工包的粽子已成為稀罕之物?匆娫絹碓蕉嗟娜嗽谏虉隼镔I粽子,我真擔心!擔心有一天家鄉的人都不再包粽子,一道人間美味不知道要向何處尋。
艾草飄香
外婆說道,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母親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在門上。長者們紛紛說,艾草,菖蒲都是一種寓意,只求身體上的安康。對艾草的印象不算深刻,卻能清晰地記得所散發的是一種獨特的幽香。青青艾葉,有花瓣那般潤順的質感;淡淡艾香,縈繞在心頭令人陶醉。
我喜歡艾草的樣子,很想知道它生長在原野上的樣子,可是野外很難看到。聽人說,現在的艾草大多都是人們種植的,野生的已經極少了。我知道,這又是生態環境變差導致的。隨著大量鄉村土地被征用,或者土地被污染,艾草的生長空間也越來越小。那青青的艾草,淡淡的艾香,也只能在人家的種植園里才能看見了。
家鄉的端午節,不知何時才能回歸原來的樣子。我想假如那位為愛國而投江的屈原還活著,也一定是喜歡綠水青山的人吧!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愿我的家鄉青山常在,綠水長流,艾草飄香。
家鄉的節作文 篇5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F在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都與悼念屈原有關。每家每戶的端午節似乎都一樣,現在就由我來介紹我家的端午節吧!
端午節的習俗是吃粽子,賽龍舟。因此,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粽子高手——老媽。今天的早上,我跟老媽學習包粽子。老媽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著放,一片反著放,夾在中間,然后把這三片葉子卷成一個空心的圓雉形。我學著老媽的樣子,拿了三片子想把它卷成圓錐形,可就是卷不好,卷來卷去還是一個直筒。老媽見了就在旁指點:“左手捏住粽葉的一角,右手將粽葉的另一角往里卷,下面用力拉緊,上面放松一些!痹诶蠇尩闹更c下我卷好了粽葉。接著,老媽在空心圓錐形里的粽葉里插上一根筷子,拿調味勺舀了一些糯米放在里面,然后均勻地搖動筷子,直到把糯米包得緊緊的。我也在粽葉里插好筷子、放好糯米。可搖動筷子的時候不是把粽葉刺穿了,就是糯米包不緊。老媽說;”搖動筷子的時候要輕一些,把粽葉捏緊一些。你看……”老媽邊說邊示范,我邊聽邊學,哈哈!我包的粽子像些樣子了。最后一道工序是捆繩。只見老媽兩手握緊粽葉,用繩子在粽子尖角附近返纏了兩圈,結上繩頭,一個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我也照著捆好了第一各宗字。隨之,第2個,第3個……我一連包了好幾個。老媽包的粽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等她把粽子包完后,把它們放在高壓鍋里蒸了一會兒就上桌了!雖然我們包的`粽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粽子卻是香噴噴的。老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里蒸三十分鐘后,再泡在湯水里一個小時左右使其入味,然后就可以吃了!這些粽子香得使你只要一聞到味,就會挑起你的食欲。
我與爸爸著兩只小饞貓一聞到香味就圍著鍋子,問老媽:“老媽,老媽,什么時候能吃呀?”老媽總會笑著說;“你們這兩只‘小’饞貓!”
瞧,這就是我們家的端午節!
家鄉的節作文 篇6
又是一年的端午節,又到了賽龍舟吃粽子時。在這個熱熱鬧鬧的季節里,我懷念起了家鄉的端午節。
我的家鄉是木蘭溪上的一個小鎮,端午節的氣氛特別濃厚。家鄉的端午節是從農歷五月初一開始的。家鄉過的端午節流傳的風俗: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賽龍舟。
糕是為祭祀祖宗用的,是用面粉或用米磨成粉發酵后加糖做成的`,松松的、甜甜的,很好吃。
記得每年五月初二,母親都會從棕樹上砍下一朵棕葉,捆在高高的四方桌桌腳上,順著葉子的紋路扯成一條一條的,末端還是連在一起的,用來捆粽子。洗好的粽葉與糯米端過來,還有調羹和筷子,一切準備就緒,就搬來小板凳開始包粽子。而我就在旁邊蹦來蹦去的,不停地問什麼時候才能有粽子吃?粗黄杖~在母親靈巧的手里神奇地變成一個個精致的粽子。沒多大會的功夫,桌腳上就掛起來一串串精巧的粽子,解下來提在手里沉甸甸的。就那樣提著棕葉的梗一并放進大大的鍋子里,得煮上好半天才能好,等吃上粽子多半都到了下午了。等到一揭開鍋,一股濃郁的棕香肉香立即撲鼻而來。
家鄉的端午節有吃螺的習俗,據說是小孩在這一天吃螺會變得聰明。螺這東西當時不昂貴,五分錢就能買一盎,村里幾乎家家都買得起。初三這一天,賣螺的小販會滿村里吆喝。小孩們向大人討了錢、買了螺后聚在一起吃;孩子們吃了螺,留下螺殼,就屋頂上扔,弄得舊瓦片喀啦喀啦作響,其樂無窮。 初四一早,大人就會叫小孩們去田埂拔一捆沾著露水的艾草,回來插在門框上。大人們說這樣驅蚊蟲、能避邪。等插在門框上的艾草漸漸被風干了,就成了藥。夏天村里的小孩容易得脹肚子,肚子鼓鼓的。拔一根干艾葉放在鍋里煮。蒸氣冒出了一股好聞的香氣,在屋里繞來繞去,冷卻后讓脹肚子的小孩喝下,有的時候腫鼓鼓的肚子就會漸漸癟下來。
家鄉的節作文 篇7
紹興的黃酒是紹興的一大特色,香甜的糯米、新鮮的小麥、再加上清爽純凈的鑒湖水,成就了“酒鄉”紹興特有的風味。
正宗的紹興黃酒,是真正的“老酒”。它歷經了時間的沉淀,歲月的輪回,既有了酒的烈性,又多了一份鑒湖水的清洌,周恩來曾這樣評價紹興的黃酒:“這酒既有江南女兒的柔情,細細品味間,又透著一份鑒湖女俠的英氣。”紹興的黃酒也因此而揚名天下。
1990年,紹興舉辦了第一屆“黃酒節”,女兒紅、狀元酒等紹興名酒都放在展臺上供大家品嘗。在來參觀的人群中既有年過七旬的老人,也有未滿周歲的孩子,大家都聚集到了一處,但卻井然有序,不擠不推,排著隊一個個地品嘗,沒搶到的倒也不著急,先看看水鄉美景,熱鬧間竟也多了一份閑情雅致和置身于江南的怡然。在黃酒節中,“女兒紅”最為受歡迎,酒呈微紅,入口醇香,回味無窮,呷一小口,細品,沒有紅酒的高雅自傲,也沒有白酒的.豪氣沖勁,只有一番江南人的柔情似水、吳儂軟語,確實深得大家的喜愛。除了“女兒紅”,“狀元酒”的粉絲也不少。相傳,狀元酒原本是江南一戶人家埋在房前的,后因為兒子高中狀元,心情大好,突然想起房前那壇酒,便挖出來打開,只聞到一陣甘美的酒香,一看這酒色澤黃潤、味道醇厚,是難得的佳釀,于是,那戶人家便給此酒取名為“狀元酒”?梢哉f,“狀元酒”是紹興人為兒女討得一個好彩頭的象征,也是父母對兒女一生的牽掛。
酒是黃酒節的一大主角,品酒的人自然是少不了。黃酒節一年一度,每年的黃酒節都是老紹興人的期待。你瞧,那些老爺爺們手里端著一只小碗,身邊擺著一盤茴香豆,呷一口小酒,吃一顆茴香豆,倒也確實有一番滋味;談笑風生間,老人們也仿佛回到了過去,回到了自己年輕的時候,身上又有了青春的活力。這也許就是紹興黃酒的魅力吧,這也許就是老紹興的風味吧!
品一碗黃酒,吃一顆茴香豆,欣賞一番老紹興水鄉的美景,這也確實是怡然自得,別有一番風味!
【家鄉的節作文】相關文章:
家鄉的節作文10-24
家鄉的節作文(經典)10-17
家鄉的節作文(精選)09-19
(精選)家鄉的節作文10-06
家鄉的節作文(精選)10-04
家鄉的節作文(經典)10-27
(精選)家鄉的節作文11-12
家鄉的節作文[精選]11-25
家鄉的節作文【經典】11-24
家鄉的節作文[經典]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