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作文4篇【熱】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書的作文4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書的作文 篇1
受父母的影響,我從小就愛看書,五歲前我不認識字,一有不明白的問題就纏住爸爸媽媽,非問個究竟不可,還讓父母每天講書上的故事,我覺得非常有趣。每當臨睡前,我便依偎在媽媽的懷里,聽她講述著唐僧師徒西天取斬妖除魔的故事;童話大師安徒生筆下那與命運抗爭的的丑小鴨;《木偶奇遇記》中開始調皮、愛撒謊,后來變得誠實善良、好學上進的匹諾曹……
聽得入迷時,我就想:如果我也認識字,能看懂書上面的故事,那該多好啊!于是能識字,會看書成了我內心最大的愿望。當我遇到不認識的生字就馬上請教爸爸媽媽,慢慢地我學會了查字典,開始識字看書,與書結緣了。
從那以后,讀書成了我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喜歡在每晚睡覺前,遨游在書的`海洋;我喜歡在周末,走進書店,傾聽書的一聲聲呼喚;我喜歡在節假日,在圖書館,尋找書中停靠的港灣……
因為這份“癡迷”,我也曾鬧過笑話。一次我蜷在沙發里津津有味地看《狼圖騰》,當時我正感冒著,一邊看書,一邊還得擦不斷淌下來的鼻涕,就這樣書被一頁頁地翻過去,紙巾被一張張“消滅”掉,咦,這張紙巾怎么有些奶香味,還有屑掉在書上?定睛一看,原來不知何時,媽媽在紙盒邊放了幾片吐司面包,而我則當仁不讓地把面包當作了紙巾。書,讓我如癡如醉,忘記一切。
也許是書看得多了,有時也愛弄弄筆桿子。時間一長,我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了寫作帶給我的喜悅。寫作,是一個傾訴的過程,它滋潤著稿紙和筆尖,也滋潤著我的心靈。一篇篇稿子飛出去了,一個個心愿也隨之放飛……終于有一天,老師遞給我一個厚厚的信封,落款是某知名編輯部,頓時,喜悅溢滿了我小小的心,熱淚悄悄盈滿了眼眶,我久久地撫摩著雜志上散發著墨香的稿件,感覺自己已和書身心交融。讀書,讓我圓了一個小小文學家的夢。
清晨,我端坐在書桌前,在晨曦中誦讀名家名篇;晚上,臨睡之前,我遨游于書的海洋……感謝書中一個個美麗的小故事,是它們開啟了我閱讀的大門,是它們讓我暢游了奇幻無窮的《哈爾羅杰歷險記》,那如同親臨其境的驚險經歷,給我心靈一次全新的震撼;因為它們,我才聆聽到《觀潮》中錢塘潮的轟鳴,為大自然的杰作深深折服;書更如一位良師,告訴了我人生的哲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教我面對困難永不放棄,《游子吟》讓我感受到“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深沉母愛。
書,是我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伴侶,是他渡我翻山過海,穿越時空,與歷史對話。有書相伴,堪稱快樂人生!我會讓書香的味道伴我一路前行。
讀書的作文 篇2
以前在書店里常常可以看見有所謂《讀書秘訣》《作文秘訣》之類的小冊子,內容毫無價值,目的只是騙人。但是,有些讀者貪圖省力,不肯下苦工夫,一見有這些秘訣,滿心歡喜,結果就不免上當。現在這類秘訣大概已經無人問津了吧!然而,我覺得還有人仍然抱著找秘訣的心情,而不肯立志用功。因此,向他們敲一下警鐘還是必要的。
歷來真正做學問有成就的學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訣,你即便問他,他實在也說不出。明代的學者吳夢祥自己定了一份學規,上面寫道:
“古人讀書,皆須專心致志,不出門戶。如此痛下功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輟,一暴十寒,則雖讀書百年,吾未見其可也。”
看來這個學規中,除了“不出門戶”的關門讀書的態度不值得提倡以外,一般都是很好的見解。事實的確是這樣。不管你學習和研究什么東西,只要專心致志,痛下功夫,堅持不斷地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獲。最怕的是不能堅持學習和研究,抓一陣子又放松了,這就是“或作或輟,一暴十寒”的狀態,必須注意克服。吳夢祥的這個學規對我們今天仍然有一些用處。
這種學規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特別是朱熹等理學家總喜歡搞這一套。但是其中也有的不是學規,而是一些經驗談。如陳善的《捫虱新話》一書寫道:
“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人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盡讀書之法也。”
用現在的眼光讀這一段文字,也許覺得他的見解很平常。然而,我們要知道,陳善是南宋淳熙年間,即公元十二世紀后半期的人。在那個時候他就能夠提出這樣鮮明的主張,也算是難能可貴的了。他主張要讀活書而不要讀死書,就是說要知入知出;要體會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實質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就是說要體會古人用心處而不可死在言下。不但這樣,他還反對為讀書而瀆書的傾向。他主張讀書要求實際運用,并且要用得靈活,即所謂“透脫”。你看他的這些主張,難道不是一種反教條主義的`主張嗎?他的這個主張,過去很少有人注意,因為他的聲名遠不如朱熹等人,但是他根據自己讀書的經驗而提出了這種主張,我想這還是值得推薦的。
宋儒理學的代表人物中,如陸九淵的讀書經驗也有可取之處。《陸象山語錄》有一則寫道:“如今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接著,他又舉出下面的一首詩:
“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
這就是所謂“讀書不求甚解”的意思。本來說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書讀懂,而是主張對于難懂的地方先放它過去,不要死扣住不放。也許看完上下文之后,對于難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釋。這個意思對于我們現在的青年讀者似乎特別有用。
至于我們現在提倡讀書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個主張古代的讀書人卻沒有膽量提出。古代只有一個沒有機會讀書的木匠,曾經有過類似這種思想的萌芽。這個人就是齊國的輪扁。據《莊子》《天道篇》記載:“桓公讀書于堂上,輪扁斫輪于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日:敢問公之所讀何言耶?公日:圣人之言也。日:圣人在乎?公日:已死矣。日: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接著,輪扁還介紹了他自己進行生產勞動的經驗。他的話雖然不免有很大的片面性,他不該把一切所謂“圣人”之言全部否定了;但是,他反對讀古人的糟粕,強調要從生產勞動中去體會,這一點卻有獨到的見地。
我們現在讀書的態度和方法,從根本上說,也不過如此。而這些又算得是什么秘訣呢?如果一定要說秘訣,那么,不要秘訣也就是秘訣了。
讀書的作文 篇3
讀書已經成為我的一種習慣。一年級開始,老師就要求我們多看課外書,告訴我們多讀書,能提高寫作能力。我回到家,不甘情愿地看起《格林童話》來。看著看著,我被書里的情節給深深吸引了,內容是那么精彩,我仿佛看到另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從此,我天天讀書,成了書蟲、書迷,書變成是我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了,變成我每天要吃的大餐。
有一天晚上,已經快九點了。媽媽叫我上床睡覺,可這時的我正在書的海洋中航行呢,媽媽的話我沒聽見。媽媽見我沒什么動靜,走過來,看到我看的不是語文、外語,大喊一聲: 趕快睡覺!!! ,天啊,這一聲猶如晴天霹靂一般,把我從書的海洋中拉了回來。我只好躺了下去。媽媽見我躺了下去,就關上門走了。我見媽媽走了,又開燈看書。不好,有腳步聲向這里靠近,我趕緊關燈,佯裝睡著。媽媽見我睡了,又關上門 就這樣,我和媽媽打起游擊戰。最后,疲倦的我,也不知什么時候就睡著了。醒來時,手上還拿著《愛的教育》。
其實,為了多讀課外書,我和媽媽打了幾年游擊戰。她時常抱怨家里電費開支多,我知道,我讀書多了,開燈多了,電費自然多了。我經常把吃早點的小費用來買書,因為,我讀書,我智慧,我快樂。
讀書的作文 篇4
讀書如果不與實踐相結合,那么收獲也只不過是天邊的浮云。
——題記 讀書·小巷舊憶
一本關于北京往事的書勾起了我對小巷的興趣,書上寫北京的小巷幽深靜謐,充斥著溫馨與安寧,承載了無數小巷人的回憶。“只是一條窄窄的、幽靜古樸的小巷,卻和我們有著無比深厚的感情,每每走進小巷,看著熟悉的紅墻碧瓦被陽光覆蓋上一層金黃的薄紗,數著來往或是盤旋的飛鳥,無數回憶涌來,那是我們的青春。”讀過這段話,我對小巷有了不一樣的遐想和憧憬,便希望能親身探訪,切身體會小巷的美。
實踐·探尋南巷
初入小巷,一陣悠揚的二胡聲彌散在空氣中,也縈繞在腦海中,那一刻足以讓人享受心靈的寧靜與感動,那正是城市中沒有的幽靜愜意,那是小巷的聲音。拐角處一家雜貨店,木質招牌上方正地掛著“北京故事”,走進店里買下一瓶小巷中炙手可熱的北冰洋飲料,一絲冰涼甘甜滑過舌尖,這是小巷的味道。深入小巷,悅耳的二胡聲仿佛越來越近,屋頂瓦片上招呼同伴的鳥的叫聲和著這曲調探入耳中,這是小巷獨有的.悠然閑趣。院落門前竹椅上靜默地看著孩童們嬉戲的帶著笑靨的老人,身旁微笑著織圍巾的慈愛的母親,純真快樂玩耍的孩子們,這是小巷孕育的樸實的人們。這一切都與書中相仿,卻又有些不同,窄窄的小巷承載了太多歡聲笑語,讓小巷人們樂享人生,這一幕幕,如書中所說,培養了人們與小巷的感情。
收獲·感觸良多
日薄西山,光影斑駁,我有了不少收獲。一步步背離小巷,回到屬于城市的喧囂,那悅耳的二胡聲消弭于身后的小巷中。在這里,我尋覓到了書中所寫的幽靜古樸,探訪到了巷中的溫馨與安寧,更感受到了小巷中獨有的北京氣息,這感受是讀書無法給予我的收獲。
【評點】
文章將讀書、實踐、收獲分為三個部分來寫,層次井然。第一部分,主要突出了閱讀內容所引發的聯想;第二部分,是通過聽覺、視覺等來再現小巷的真實場景,和第一部分書中的內容遙相呼應;第三部分,則是作者探訪小巷的收獲,也是其親身感受,緊緊扣住了文章的主題。
【讀書的作文】相關文章:
愛讀書讀書的作文11-22
讀書樂樂讀書作文09-08
讀書樂,樂讀書作文02-11
讀書的作文01-08
讀書的作文05-31
讀書的作文(精選)07-06
讀書的作文【精選】07-09
【精選】讀書的作文07-18
讀書的作文[精選]08-20
(精選)讀書作文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