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石潭記》賞析
《小石潭記》賞析1
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是一篇篇幅短小、文質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記。文章采用多種手法,有聲、有形、有色地刻畫了小石潭的動態(tài)美,也寫出了小石潭周圍景物的幽美和寧靜。短文把景和情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抒發(fā)了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寂寞與凄涼。從我個人的閱讀角度來看,該短文有如下特色:
一、內容駁雜,題旨鮮明
文章以游蹤為序,依次組織材料。寫小石潭,先寫聲(流水聲──如鳴珮環(huán)),后寫形(潭中景物──水、石、樹、魚);寫潭中景物又先寫近觀(水──清;石──怪;樹──美;魚──樂),后寫遠望(岸勢──犬牙差互;水源──不可知),最后概寫潭境的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從而引發(fā)凄苦孤寂的心境。縱觀全文,作者不是因景而寫景,而是借景來襯情,主旨鮮明?芍^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二、手法靈活,結構井然
文章采用先聲奪人、動靜結合等手法,把文中的景寫得是玲瓏剔透,精美絕倫。作者無論是寫潭的出現(xiàn),還是寫游魚、竹樹、巖石、溪水都惟妙惟肖,形神畢現(xiàn),富有詩情畫意。為了達到這個效果,作者寫小潭的.出現(xiàn)時,先寫隔竹林聽到流水聲,未見其形,先聞其聲,雖稱不上千呼萬喚,也有猶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在第二自然中作者用特寫的方法,直接把鏡頭對準潭中的魚,描寫其動靜狀態(tài),間接突出潭水的清澈透明,著重表現(xiàn)了一種游賞的樂趣。此段妙在以實寫虛,以動寫靜。其中以寫魚為實,以寫潭水和天氣為虛;以寫魚在水中游為動,以寫日光照映下的魚影投在水底石上,歷歷在目,清晰可辨為靜。魚兒往來翕忽之動,又名為寫動,實則襯出潭之靜。作者用一樂字,真實表達了自己的由衷歡樂。這是他改革受挫、被貶遠方以來從沒感覺到的快樂。文章詳寫以上景物,讓人韻味無窮,可見其手法極其靈活。
全篇從發(fā)現(xiàn)小潭,概括石潭全貌,從寫潭水到寫氣氛感受,由遠到近,由總到分,由景到人,結構顯得井然有序。
三、摹形言事,造語典雅
本文作者運用修辭手法,精巧傳神。開篇形容水聲清脆悅耳用如鳴珮環(huán);第三自然段作者把鏡頭推向遠方,描摹溪岸的曲折,用斗折為喻;描摹溪流的蜿蜒用蛇行為喻;用犬牙相互為喻,來寫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凹凸不平。用怡然爾翕忽把魚的情態(tài)描繪得惟妙惟肖;用蒙絡搖綴四個字寫出了潭邊的景物。由于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根據(jù)自己的具體感受取喻,也使語言精當貼切,生動而傳神。
四、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本文雖然把小石潭的景物描繪得栩栩如生,讓人流連忘返,實際上滲透著作者自身慘遭不幸的感受和無比失落的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環(huán)抱,其清靜幽美,而不被世人所聞,這正是柳宗元懷才不遇的內心寫照。作者來到這過于清冷的環(huán)境,觸景傷情,激起了他疾世憤俗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一句不可久居便真實地流露了作者無法擺脫現(xiàn)實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對現(xiàn)實的不滿。
總之作者采用了察其微,狀其物,傳其神的手法,把一個小石潭寫得出神入化了。此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記散文。
《小石潭記》賞析2
這篇山水游記以精煉的語言、鏗鏘的音節(jié)給讀者描繪了一幅美麗的圖畫,可見可聞可感。在詩情畫意中,作者還融合了自身的性格、遭遇,使情融于景。
因參加在政治上比較進步的王叔文集團,柳宗元遭到排斥,被貶永州,一直生活了10年,寫出了《永州八記》,本文就是其中之一。
文章第一段,作者以“移步換景”的手法,引領著我們觀賞美麗的山水風景。
“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看到竹林,聽到水聲,感到快樂,于是決定“伐竹取道”,探個究竟。然后很自然地引出了“小石潭”:水特別清,石頭特別多,且形狀各異。再看潭上的景物,青青的樹加上翠綠的藤蔓,纏在上面,結成一個綠色的網(wǎng),枝條參差不齊,隨風搖曳,更顯示出自然之美。
第二段是文章最精彩的一部分。運用特寫鏡頭,以40字描繪出潭水和游魚的美景。
作者通過具體的事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本身作形象描繪,沒有一字寫到水,也沒有一點抽象說明,讀來如臨其境!敖匀艨沼螣o所依”,寫出水之清,已到了透明的地步!坝安际希徊粍印睂懗隽唆~的勃勃生機。一靜一動,相互映襯,表現(xiàn)了盎然的情趣。“似與游者相樂,”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魚的快樂之情。當然,這是作者將快樂的心情加到了魚的身上。
第3段,寫通到潭里來的小溪和潭上的景物。
“斗折蛇行”一句,就溪身說,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是靜止的。就溪水說,形容它像蛇行那樣曲折是流動的!懊鳒缈梢姟毖院喴赓W,準確地寫出看得見的一段水面映著天光云影而明亮,看不見的一段則暗的情景。
第4段寫了小石潭給人的總印象:“凄神寒骨,悄愴幽邃”。這種靜寂一直侵入到人的靈魂里,使人感到無限幽涼。景物的.描寫結合了作者的心情。這是作者被排擠、被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從中,讀者可體會到封建社會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最后一段,交代了同游者,更突出了文章的游記特點。
在寫法上,本文除了寓情于景以外,還有以下特點:
。薄⒄{動視覺、聽覺、觸覺,給人以全方位的美感享受:
如“倏爾遠逝,往來翕忽”、“如鳴佩環(huán)”、“凄神寒骨”等。
2、善用比喻,巧抓特征:
如“斗折蛇行”、“犬牙差互”準確地描繪出事物的個性特征。
3、點明游蹤,線索分明:
如“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潭西南而望”、“坐潭上”、“乃記之而去”等。
《小石潭記》賞析3
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6.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潭中魚可百許頭()(2)以其境過清()(3)不可久居()
【每個1分。(1)可:大約(表示估計數(shù))(2)清:凄清、冷清(3)居:留、停留】
7.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1)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
(2)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答:
(1)(2分)聽到水聲,像玉佩、玉環(huán)相碰發(fā)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因此)高興起來。關注點:“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每對一處給1分,最多給2分。
。2)(2分)(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xiàn)。關注點:“斗折”“蛇行”“明滅可見”,每對一處給1分,最多給2分。】
8.下列對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一句,通過描寫潭上青蔥的樹木和翠綠的蔓藤,突出小石潭周圍環(huán)境的幽美,與下文“四面竹樹環(huán)合”相呼應。
B.文章對潭中游魚的描寫動靜結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從靜態(tài) 上描寫,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呈現(xiàn)的則是游魚的動態(tài)美。
*C.作者以發(fā)現(xiàn)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氣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為順序來安排材料,移步換景,景隨情遷,前后照應,結構緊湊。
D.同是描繪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記》抒發(fā)了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與朱元思書》則流露出作者愛慕自然、避世退隱之意。
【“潭中氣氛——小潭源流”“景隨情遷”不對。】
翻譯:
從小土丘往西走約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佩、玉環(huán)相互碰撞的聲音,心里很是高興。(于是)砍伐竹子,開出一條道路,下面顯現(xiàn)出一個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別清涼。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向上彎曲,露出水面,像各種各樣的石頭和小島。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大約有一百來條魚,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魚兒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魚兒)呆呆地靜止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樂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樣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樣的蜿蜒,(有時)看得見,(有時)看不見。兩岸的形狀像犬牙似的參差不齊,看不出溪水的源頭在哪里。
坐在石潭旁邊,四面被竹林樹木包圍著,靜悄悄的,空無一人,(這氣氛)使人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因為環(huán)境過于凄清,不能長時間地待下去,就記下這番景致離開了。
一同去游覽的有吳武陵、龔古和我的弟弟宗玄。跟著一同去的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小石潭記》賞析4
小石潭記
唐柳宗元
原文: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ng)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l之。伐竹取道,下見(xin)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qun石底以出,為坻(ch),為嶼(yǔ),為嵁(kān)為巖。青翠蔓(mn),蒙絡搖綴,參(cēn)差(cī)披拂。
注釋:
篁:叢生的竹子。
佩環(huán):佩玉。
清冽:清澈。
全石:整塊石頭。
以:而,連詞。
為:成為。
參差:不整齊。
披拂:隨風飄蕩。
譯文:
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到水聲,就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huán)相互碰擊發(fā)出的,心里很它?车怪褡樱_辟出一條道路(走過去),往下看見一個小潭,水特別清澈。整塊石頭形成潭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上來露出水面。成了小石礁,小島嶼,小石壘,小石巖。青翠的樹木,碧綠的藤蔓,覆蓋著,纏繞著,搖動著,連綴著,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原文:
潭中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ch),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動;俶(ch)爾遠逝,往來翕(xī)忽,似與游者相樂。
注釋:
可:大約。
許:粗略估計。
下澈:直照射到水底。
佁(yǐ)然:靜止不動的樣子。
俶(ch)爾:忽然。
翕(xī)忽:迅速之狀。
譯文: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任何依托似的。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向遠處游去,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互相取樂。
原文: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注釋:
斗折:向北斗那樣曲折。斗名詞做狀語。
蛇行:像蛇爬行那樣彎曲。
蛇:名詞做狀語。
明滅:或隱或現(xiàn)。
譯文: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流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又像蛇一樣蜿蜒前行,溪水忽隱忽現(xiàn)。石岸的形狀像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無法知道溪水的源頭。
原文: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lio)無人,凄神寒骨,悄(qiǎo)愴(chung)幽邃(su)。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注釋:
悄愴:寂靜得使人感到憂傷。
幽邃:幽深。
以:因為。
過清:過于凄清。
居:停留。
乃:就。
去:離開。
譯文:
我坐在潭邊,四面竹子和其它樹木環(huán)繞著,寂靜寥落沒有旁人。凄涼,寒氣入骨,幽深寂靜得使人感到憂傷(或翻譯成寂靜極了,幽深極了)因為這里的太凄清,不可長久停留,就記下這番景致離開了。
原文:
同游者,吳武陵,龔(gōng)古,余弟宗玄。隸(l)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注釋:
隸:跟隨。
譯文: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宗玄。跟著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人。一個叫做恕己,一個叫做奉壹。
《小石潭記》賞析5
《小石潭記》唐.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小石潭記,唐朝詩人柳宗元作品。《小石潭記》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小石潭記》記敘了作者游玩的整個過程,以優(yōu)美的語言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發(fā)了作者被貶后無法排遣的憂傷凄苦的感情。本文抒情上偏向于濃墨重彩,情感強烈,或撫今追昔,或傷時感懷,或心憂家國,或思親念舊,以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打動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原文: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譯文或注釋:
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珮、玉環(huán)相互碰撞的聲音, 心里很是高興。于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整個潭底是一塊石頭,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 嶼、嵁、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象在與游人一起娛樂。
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xiàn),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勢象犬牙般交錯參差,無法看到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著,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凄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由于這地方過于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于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同我一起游遠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作為隨從跟著我們來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注釋】
[1]小丘:在小石潭東面。
[2]篁竹:竹林
[3]如鳴佩環(huán):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環(huán)相碰發(fā)出的聲音。
[4]清洌:清澈。
[5]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為底。
[6]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
[7]為坻,為嶼,為嵁,為巖:成為坻、嶼、嵁、巖等不同的形狀。坻,水中高地。嶼,小島。嵁,不平的巖石。
[8]翠蔓:翠綠的藤蔓。
[9]蒙絡搖綴,參差披拂:覆蓋、纏繞、搖動、連結,參差不齊,隨風飄蕩。
[10]可百許頭:大約有一百來條?,大約。許,表示數(shù)目不確定。
[11]皆若空游無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靠都沒有(好像水都沒有)。
[1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陽光直射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
[13]佁然不動:(魚影)呆呆地一動不動。佁然,呆呆的樣子。
[14]俶爾遠逝:忽然間向遠處游去了。俶爾,忽然。
[15]往來翕忽:來來往往輕快敏捷。
[16]斗折蛇行,明滅可見:(溪水)曲曲折折,(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又看不見。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樣彎曲。明滅,或現(xiàn)或隱。
[17]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齒那樣互相交錯。
[18]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寂靜極了,幽深極了。悄愴,寂靜得使人感到憂傷。邃,深。
[19]以其境過清:凄清,冷清清。
[20]吳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貶在永州。
[21]龔古:作者的朋友。
[22]宗玄:作者的堂弟。
[23]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伴隨從跟著來的人,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
《小石潭記》賞析6
原文:
小石潭記
唐代: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珮通:佩)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下澈一作:下徹)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譯文: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珮通:佩)
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著竹林,可以聽到流水的聲音,好像人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huán)相互碰擊發(fā)出的聲音,心里為之高興?撤ブ褡,開辟道路,向下看見一個小潭,水格外清涼。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來,露出水面,成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島,也有高低不平的石頭和小巖石(露了出來)。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蒙蓋纏繞,搖曳牽連,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下澈一作:下徹)
潭中的魚大約有百多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靠也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向遠處游去,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xiàn)。溪岸的形狀像狗的牙齒那樣參差不齊,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在哪里。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我坐在潭邊,四下里竹林和樹木包圍著,寂靜沒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因為那種環(huán)境太過凄清,不能長時間停留,于是記錄下了此地就離開。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同去游覽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我?guī)е煌サ模行沾薜膬蓚年輕人。一個名叫恕己,一個名叫奉壹。
注釋: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聞水聲,如鳴珮(pèi)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liè)。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chí),為嶼(yǔ),為嵁(kān),為巖。青樹翠蔓(màn),蒙絡搖綴(zhuì),參差披拂。(珮通:佩)
從:自,由。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東邊)。西:向西,名詞作狀語。行:走。篁竹:成林的竹子。如鳴珮環(huán):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環(huán)相碰擊發(fā)出的聲音。鳴,使……發(fā)出聲音。佩與環(huán)都是玉質裝飾物。心樂之:心里為之高興。樂:以……為樂,對……感到快樂(意動用法)。伐:砍伐。。哼@里指開辟。下見小潭:向下看就看見一個小潭。見,看見。下,向下。水尤清冽:水格外(特別)清涼。尤,格外,特別。冽,涼。清冽,清涼。全石以為底:即以全石為底(潭)把整塊石頭當作底部。以,把。為,當作。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近,靠近。岸,岸邊。卷,彎曲。以,相當于“而”,表修飾,不譯。為坻,為嶼,為嵁,為巖: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坻,水中高地。嶼,小島。嵁,不平的巖石。巖,懸崖。翠蔓:翠綠的藤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蒙蓋纏繞,搖曳牽連,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動,俶(chù)爾遠逝,往來翕(xī)忽,似與游者相樂。(下澈一作:下徹)
可百許頭:大約有一百來條。文中指小潭里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大約。許,用在數(shù)詞后表示約數(shù),相當于同樣用法的“來”。皆若空游無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托也沒有?眨涸诳罩校~作狀語。皆:全,都。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陽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頭上。下,向下照射。布:照映,分布。澈,穿透,一作“徹”。佁然不動:(魚影)呆呆地一動不動。佁然:靜止貌。俶爾遠逝:忽然間向遠處游去了。俶爾,忽然。往來翕忽:來來往往,輕快敏捷。翕忽:輕快敏捷的樣子。翕:迅疾。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斗折蛇行,明滅可見:(溪水)曲曲折折,(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又看不見。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樣彎曲。明滅可見,若隱若現(xiàn)。滅,暗,看不見。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齒那樣互相交錯。犬牙,像狗的牙齒一樣。差互,互相交錯。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qiǎo)愴(chuàng)幽邃(suì)。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使人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凄、寒,使動用法,使……感到凄涼,使……感到寒冷。悄愴,憂傷的樣子。邃:深。以其境過清:因為那種環(huán)境太過凄清。以,因為。其,那。清,凄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不能長時間停留,于是記下小石潭的情況就離開了。居,待、停留。乃,于是……就。之,代游小石潭這件事。去,離開。
同游者:吳武陵,龔(gōng)古,余弟宗玄。隸(lì)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吳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貶在永州。龔古:作者的朋友。宗玄:作者的堂弟。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跟著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隸而從,跟著同去的。隸,作為隨從,動詞。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簡。小生,年輕人。
賞析:
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他貶居生活中孤凄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文章對潭中游魚的刻畫雖只寥寥幾句,卻極其準確地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tài)。此外,文中寫潭中游魚的.筆法極妙,無一筆涉及水,只說魚則“空游無所依”,則水的澄澈透明,魚的生動傳神,都各盡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絕!缎∈队洝焚p析(成曾)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是他散文創(chuàng)作中具有高度藝術技巧和最富于藝術獨創(chuàng)性的一個部分。而在他篇數(shù)不多的山水游記中,《小石潭記》可以說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缎∈队洝肥恰队乐莅擞洝分械囊黄。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huán)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fā)了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xiàn)了作者杰出的寫作技巧。因之,成為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這篇游記一共可以分為五段。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換形”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致,具有極強的動態(tài)的畫面感!皬男∏鹞餍邪俣,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
《小石潭記》賞析7
柳宗元行文尚潔,但無片面性。他既吸收《左傳》、《史記》中尚簡尚樸的描寫手法,也非常注意借鑒辭賦和詩歌中描寫形象的技巧,注重形象描繪,追求“漱滌萬物,牢籠百態(tài)”的創(chuàng)作境界。因此他的游記作品在描繪自然景物上極研窮態(tài),博顯物象,細膩而不傷于雕琢,優(yōu)美而不流于靡華,善以清詞麗句狀畫山水、樹石的細微之處,又能用明快的筆觸,勾勒出整體形象,做到細微處,纖毫畢現(xiàn)。文章無論從整體到細部,都充滿濃厚的詩情畫意。而這一特點,在《至小丘西小石潭記》中表現(xiàn)得尤其鮮明。
小石潭,是柳宗元得小丘后,發(fā)現(xiàn)的又一處風景絕佳地。“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便是小石潭,距離自然不遠。尋蹤前往潭邊,人“隔篁竹”,未見潭水,卻已清晰可“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可知有溪水蜿蜒流淌,再注入潭中。似一位帶有百種柔情的村野少女,在悠閑中,被輕風拂動了所珮的玉環(huán),玉環(huán)鳴響,清雅悠揚,繚繞于竹林之中,碧水之上。這樂音,給身隔竹林,尚未與石潭謀面的游者,帶來一種清幽愜意的懸想,引發(fā)一種急切一睹潭水風采的強烈愿望。作者在這里用了新穎而美妙的比喻,以“鳴珮環(huán)”,使本訴諸人聽覺的水聲,變成了可審視、可欣賞的具體形象,喚起了讀者的審美通感,這自然得力于作者巧妙的文筆。
當作者急切切“伐竹取道”,直奔潭邊時,“下見小潭,水尤清冽!边@“清冽”二字,下得極精當。不但寫出了水質的清澄,還寫出了水溫的涼意,讓讀者在視覺和觸覺上,立體感受到了潭水的魅力。
清澈的潭水,使整塊山石鋪就的潭底一覽無遺。奇妙的是:近岸處,那石底邊沿上卷而露出水面,“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好像岸石有意在向游者爭奇邀寵。它們或成水中的高地,或似浪中的島嶼,或嵯峨不平,陡立如削……千姿百態(tài)的山石,倒映于一潭碧水,水色山光,撩人眼目。更可喜的是,潭邊還有那“青樹翠蔓”,在陣陣山風中,“蒙絡搖綴,參差披拂!边@里把潭邊藤樹的姿態(tài)寫得很有特色:樹木青蔥,枝蔓翠綠,錯綜交織,低垂搖曳,參差錯落,迎風飄揚。這與相鄰的山石潭水,一動一靜,相諧成趣,面對此景,難怪柳宗元要嘆一句:“心樂之”了!
他樂山,樂水,樂青樹,樂翠蔓,這時,似乎只有這善解人意的大自然,能帶給他由衷的歡樂!特別是那水中的百余尾游魚更使他感到自然勝境中的其樂無窮:由于潭水的清澄無塵,看下去魚竟“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這一段寫魚之游的文字,素來被評家所稱道。為文不假譬喻,專用白描,尤其是抓住魚翔淺底,忽止忽逝這一特點細加描繪,把魚在陽光下不動的怡然,時而像箭一般射出的迅疾,表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使魚的一止一逝的神態(tài)均歷歷可見。魚似在空氣中無所依傍,自由游動的逼真形象,更襯托出潭水的清澈明凈。這段描寫明顯是化用了吳均《與朱元思書》“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的筆法,但魚翔的動感,日光的亮度,潭水的形態(tài),卻顯然高出一籌,細致生動多了,文字體物既精細入微,構思也十分巧妙。綜觀全篇,柳宗元對潭水雖只著一個“清”字,但這水清的程度,卻通過魚“皆若空游無所依”的側面烘托寫法,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面對如此清澄的潭水,柳宗元心情更加歡暢,他感到尾尾游魚,似在“與游者相樂”。這是一種魚水相得之樂,也是作者暫時解脫煩惱后,感受到的物我無間之樂。
柳宗元立于潭邊,那鳴如“珮環(huán)”的水聲,丁冬入耳,仍不時傳來,引得他又好奇地向傳來水聲的西南方向望去。文中寫“西南而望”,說明作者是先聞水聲,后近小潭,又于小石潭邊尋聲溯源的。他望見了一條“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的小溪,正湍湍奔來。這里,柳宗元用了動靜互映,明暗對比的筆法,狀寫這條注蓄成小石潭的秀水:“斗折”,是說溪谷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綿延,這是寫靜;“蛇行”,是說溪水在靜穆而又曲折的溪谷中,像蛇那樣輕快地游動,這是寫動。真?zhèn)是動靜相間,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這時從潭邊凝望竹林中流注而下的小溪,那明亮閃光的,是輕吟淺唱著歡流的溪水。由于溪谷的蜿蜒曲折,竹林對陽光的篩擋,溪水流動中忽而明亮耀眼,忽而又光彩全無,猶如飄動的火焰,忽明忽滅。這是一幅絕妙的山水畫!便是大手筆的畫家,怕也難以如此精確傳神地繪出這畫中色調、光彩、形態(tài)和動勢,然而柳宗元卻做到了!而且僅僅用了八個字,真可謂達到了用字剪削烹煉,以少總多,形容曲盡極致了!
再從山溪向上望,“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边@是從溪水寫到溪身。寫溪身仍是以形象逮人。那犬牙般交錯的巖石,參差鋪延,高低錯落,漸漸擋住了作者的視線,那小石潭的'源頭也就無法確認了。
柳宗元靜坐潭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一種出奇的寂靜和凄清之感,悄然襲來,使他感到“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心情突然由歡暢轉為一種難以言狀的憂傷。其實,這種感情的起伏跌宕,對于柳宗元來說并不奇怪。因為他是以一個謫吏的身份登臨山水的,幽靜深邃的小石潭風光,可使他感受自然美而歡欣;空無人跡,寂寥冷清的山野氣氛,又可引發(fā)他神傷骨寒、悲愴哀怨的心境。正如他自己所說:“時到幽樹好石,暫得一笑,已復不樂!边@使我們不禁想起“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保ㄈ罴对亼选罚┲械墓陋毿蜗螅肫鹆谠m酷愛山水,但卻偏偏感到“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的無盡悵惘。壓抑不住的感情暗流在起伏奔涌,山光水色只不過是激發(fā)它的熱度和流速的媒介罷了。
心境既轉為凄涼,自然感到小石潭“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了。雖然,作者離開了小石潭,但小石潭也由此而久遠地留在了后人的記憶中。
柳公作小石潭記,本是淡然出之的。但情深意濃,意境渾成,淡中自有幾分熾烈的情愫。蘇軾說柳文:“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實美”(《東坡題跋》卷二),“發(fā)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澹泊”(《書〈黃子思詩集〉后》),是切當?shù)脑u語。在這篇簡淡精練的游記中,便包涵著多少細密濃郁、豐富優(yōu)美的詩味啊。
《小石潭記》賞析8
一、豐美的線條
從整體閱讀角度,我們可“拉”出眾多線條,對課文進行整體賞析。如可以“石”為線,串起對課文閱讀理解:全石、卷石、坻、嶼、嵁、巖明寫“石”,“如鳴珮環(huán)”“其岸勢犬牙差互”暗寫“石”!扒鄻浯渎,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成的優(yōu)美形態(tài),“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xiàn)水的清澈透明!捌嗌窈恰辈槐M是寒氣刺骨,也有石的冰涼等等。同樣,我們也可以根據(jù)下面很多線條,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對課文盡情地賞析。如《小石潭記》中“水”,《小石潭記》中的“動”與“靜”,《小石潭記》中的“對比”與“烘托”,《小石潭記》中“景”與“情”,《小石潭記》中“鏡頭”與“畫面”,《小石潭記》中寫景短句,《小石潭記》中的“樂”與“凄”,《小石潭記》中的“清”等等?梢哉f,從上述的每一根線條中,我們又都能拎出不少的美點。深入地品讀,神游在《小石潭記》中,小小的“石潭”會在你的面前到處閃現(xiàn)出令人驚嘆的美的波光。
二、秀美的文筆
用“秀美”二字牽動對課文的閱讀,你會感嘆,又有多少美點盡收于我們的眼底!請看,課文美在段落小巧,布局勻稱,移步換景,首尾圓合,文面清秀;美在多用短句,多用四字詞語,節(jié)奏和諧,音韻清朗;美在有記事,有描寫,有抒情,文筆精到,用語清雅;美在“如鳴珮環(huán)”繪聲,“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繪形,“青樹翠蔓”繪色,“明滅可見”繪光,“悄愴幽邃”繪神,全文就像一幅青綠山水畫,畫面清純;美在景物點染,水石樹竹、坻嶼嵁巖、下澈日光、蛇行溪流、翕忽小魚、犬牙岸勢都是作者筆下的風光,一處一景,一筆一景,有時甚至是一詞一景,景物清幽;美在對潭中游魚的小景細描,虛實相生,“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實寫魚游,虛寫水清,以實襯虛,描畫清麗;美在文中景物有動有靜,動靜交錯。游魚忽兒“佁然不動”,忽兒“俶爾遠逝”;溪流“斗折”是靜靜的,而“蛇行”則有明顯的動感,鏡頭清晰……可以說,全文的秀美就像盆景的玲瓏雅致,充滿了詩情畫意。
三、凄美的心境
全文著意突出的,就是文中的“清”字。我們可以感到,景物在作者的筆下是那樣的幽美清新:“下見小潭”,就“尤”有清涼之感;“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多么的清秀;耳邊水聲丁冬,清越動人;魚兒在清澄的水中“往來翕忽”,水聲清脆、水色清亮的小溪消失在遠方。然而,為什么作者聽水時“心樂”、觀魚時“相樂”的感受竟一時全無了呢?為什么他感到小石潭“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呢?原來作者是政治革新失敗、降職被貶的人,潭上“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太清幽了,太寂靜了,它觸動著作者的心緒,受壓抑的陰影籠上了心頭,他感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于是景物在他眼里就是清冷的、“凄神寒骨”的了。這凄美的心境的流露,表達了作者心境的凄清,給全文增添了情景交融的濃重色彩。這也正印證了冰心先生教我們讀散文的一句話:“古今中外寫景狀物的詩文,都是作者從自己主觀眼光和心情中,賦予了他所接觸的景或物以特殊的性格和生命!
《小石潭記》賞析9
唐代大文學家柳宗元所寫的散文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他寫的山水游記,一直為廣大讀者廣為傳誦!缎∈队洝肪褪瞧渲械倪z篇優(yōu)美的山水游記。
一、這篇游記的“景美”,突出的表現(xiàn)在對各種景物的描寫上
水美:寫水,先聞其聲,有“如鳴佩環(huán)”的感受。接著直接的稱贊水的清冽。并且還有(游魚)“皆若空游無所依”來襯托水的清澈透明。
石秀:水潭是以整塊石頭作為底子,走近潭岸觀察到許多的小石塊從潭底反卷出來,就象是小石礁、小島嶼、小石壘、小石巖似的,秀美極了。
樹翠:岸上的樹木蔥蘢青脆,藤蘿纏繞著樹枝,微風吹拂,不停的搖動著,連接著,顯現(xiàn)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作者對潭中“游魚”的描寫更具特色:抓住游魚的情態(tài),運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細膩的刻畫。“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是從靜止上描繪游魚的情態(tài),又用擬人方法描繪出魚兒“而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的動態(tài)美。所描寫的游魚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
“斗折射行,明滅可見”使用比喻的手法,描寫了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曲折折的排列著,又像一條蛇那樣彎彎曲曲的爬行游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
二、這篇游記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真”。主要是作者在游玩山水之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真實感情
例如,聽到小溪潺潺的流水聲,就好像聽到了“叮咚”的泉水聲,這聲音猶如玉佩玉環(huán)相碰撞發(fā)出的清脆悅耳的聲音,心里感到非常高興;當觀賞到潭中魚兒游動的情態(tài),好象是與游人一同享受著快樂。讀到這里,我們又不能不從游魚聯(lián)想到作者的歡躍心情。這種由情如景,由景及情的寫法正是這篇游記的一個突出的特點。
雖然眼前的美景令人陶醉,作者暫時忘記了因參加當時的政治改革活動,遭受保守勢力的排擠的憂憤,可是因小石潭四周環(huán)抱著密密的竹林和樹木,非常寂靜,見不到人,令人情色凄涼,骨徹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悵幽涼。作者觸景生情,自然而然地有產(chǎn)生了抑郁憂傷的感情,這一點是作者低沉情調的表現(xiàn)。
所以,我們說這篇山水游記,作者通過寫景,將自己內心的真實感情融入了優(yōu)美景物之中,深刻表達了作者當時的思想感受,是一篇“景美情美”的優(yōu)美的山水游記,值得我們好好領會。
《小石潭記》賞析10
柳宗元《小石潭記》原文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佩環(huán)一作:珮)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下澈一作:下徹)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全文賞析
《小石潭記》是一篇語言精美,含義豐富,形象逼真的優(yōu)秀山水游記。作者借寫小石潭的幽深寂靜和清麗之景色,借被遺棄于荒遠地區(qū)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郁心情。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繪景物細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們很好地借鑒!缎∈队洝疯b賞(范培松)《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則。這篇散文寫的是一個不見經(jīng)傳的小石潭。這個小石潭稱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么勝景,只是一個無名小丘邊的小水潭。作者寫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證明了他沒有沾染上展覽美景的唯美主義的惡習。從這一選材的價值來看,對于我們當今游記寫作也頗有借鑒意義。小石潭雖然名不見經(jīng)傳,但見到它還是費了一點小周折:先見竹叢,耳聞水聲,卻不見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顯現(xiàn),雖稱不上千呼萬喚,也可稱有“猶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見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徑通幽確實景象不凡。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現(xiàn)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頭又都是那么姿態(tài)奇特,“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再加上古樹翠蔓的覆蓋,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靜感,仿佛不是人間的一個小天地,而是傳說的佛國中的一塊凈土。接著,筆鋒隨轉,由靜寫動,寫潭中小魚。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筆。這潭中魚也極為怪誕:一是魚居然可數(shù),約有“百許頭”;二是“影布石上”,神態(tài)自若地“怡然不動”。這是繼續(xù)寫靜,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轉為寫動。其實在寫靜時已作伏筆,水中之魚不能不動。魚之靜止,正像電影中的定格只是某個剎那的顯示。這個定格過后,便見潭中之魚“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魚,多么富有人情味,這倒觸動了作者情懷。在此,這一“樂”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貶遠方,精神負擔很重,處在極度煩惱和壓抑之中。為何能“樂”?乃是因為離開了紛陳煩惱的官場這一是非、爭斗之地,在這里找到了這樣一塊清靜之地,看到游魚的怡然自得,靈魂得到了凈化和復歸。水之清,魚之樂,終于給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guī)砹似痰臍g樂。清靜神樂是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F(xiàn)實是嚴峻的。在這“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環(huán)境中,作者感到“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樂畢竟是暫時的,而凄愴是永恒的。面對這種原始的悄愴之景,或許更感到難受,或許更激起作者凄涼的聯(lián)想,因此形成了感情從“樂”到“凄”的大幅度滑坡。這一滑坡的表現(xiàn)也是立竿見影,覺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趕快離開,倍感凄寒逼人,毛骨悚然。這篇散文歷來被人們譽為精品。它所以能成為精品,歸納起來有這樣兩條:一是作者敢于選擇亂石堆中的無名小石潭作為游記的表現(xiàn)對象,可見作者有過人的藝術膽量;二是作者在寫小石潭的景物時能駕馭自如地融進自己的感情,景隨情遷,自然地形成一種凄情的藝術境界,這是作者高超的藝術智慧和藝術技能的表現(xiàn)。誠然,歸根結底還是一條,作者這樣一個人,巧遇這么一塊凈土,一拍即合,融為一體,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
《小石潭記》觀魚時寫魚“似與游者相樂”,也折射了作者欣賞美景之初的愉悅的感情。而觀魚后坐潭上,感到風景“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也是作者抑郁憂傷心情的反映。文章寫“樂”。
聽到“如鳴佩環(huán)”的流水聲就“心樂之”,看到“往來翕忽”的游魚便以為“似與游者相樂”。但好景不長,很快便感到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覺得“其境過清”,就匆匆離開了。這一樂一憂,耐人尋味。這是由于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調,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這種“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jīng)凄清環(huán)境的觸發(fā),憂傷、悲涼的心境便會流露出來。
寫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貶為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貶官之后,為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并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fā)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間共寫了八篇山水游記,后稱《永州八記》。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記》中作者這樣記述當時的心情:“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蔽恼录丛诖吮尘跋聦懗。柳宗元:《零陵早春》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詩歌是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積淀與傳承,我們小時候都閱讀過一些詩詞作品,學習古詩詞能陶冶一個人的情操,能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和升華,哪些經(jīng)典的古詩詞你還記得多少呢?以
【《小石潭記》賞析】相關文章:
小石潭記原文及賞析03-05
有關小石潭記教案02-18
《小石潭記》《醉翁亭記》原文和譯文賞析03-30
小石潭記導游詞03-09
《小石潭記》教學教案范文02-24
小石潭作文03-27
關于《小石潭記》的教案(精選13篇)11-08
介紹小石潭記的導游詞10-24
小石潭記作文04-28